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04·9页·532.1 K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首先强调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与自然二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古希腊经

济是一个以海上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因此古希腊人所思考的都是怎么征服自然,怎么跟大海作斗争,跟天

气作斗争。而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

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中国古代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遵循服从于天时。人们通过测算天

时周期,以确定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然后趋利避害,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种素朴的天人和谐观强

调农业耕作要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推崇阴阳五行互相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立体的

球状网络,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不能单看其中一个要素。中国人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论、

循环论、复杂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看某个物种,而是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

相克之理。比如说除害虫,中国人认为所有的虫子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们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对人类

有益,不能把所谓对人类有害的虫子全部杀死。比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稻作农业文明中,

农人们在杀害虫的时候故意留下一部分,因为他们认为,害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杀死过多的

害虫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其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坚信循环论的思想。中国古代农业强调作物轮作,提倡土壤轮耕,用养结合,

保持地力常新等,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思想。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古人逐渐总结出施肥对于提高耕

地产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如何更多、更高效地向自然索取作物肥料,于是腐朽的植物、动物的排

泄物等都被古代劳作者用以提高耕地的肥力。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优异的农耕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便

造就了古人崇尚“自给自足”“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美国著名农学家 F.H.King 在《四千年农夫》中讲到中国的循环论农业思想:“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

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

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所谓顺应天地时宜,就是“顺天时”与“因地宜”。

具体来说,“顺天时”是指顺应自然时节,比如古籍中“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和“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

稻”等记载,或概括或具体,都是“顺天时”的表现。“因地宜”是指衡量土地之所宜并积极因循,传统农学

所谓“南种粳、糯,北种麦、粟”和“小麦宜下田”“(稻)选地欲近上流”,或宏观或微观,都是“因地宜”

的具体表现。古代从《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到《农书》《王祯农书》,再到《农说》《知本提纲》,几乎每部

农书都会重点强调并充分贯彻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讲,顺天地时宜是一种以顺应自然为基本立意的伦理观

念。

当然,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并非一味讲求顺应与因循,还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这就涉及中国古代

种植伦理的另一要点——尽人力。《知本提纲》曰:“竭春稼秋穑之力。”所谓“尽人力”,当然包括尽力顺应

天地时宜这层含义,但更主要的是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积极改进作物生长的条件,使之更有利于作物生

长。具体而言,包括积极优化耕作制度和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积极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设施,特别是积

极进行翻土、除草、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从根本上讲,“尽人力”是一种以能动创造为根本导向的伦理观

念,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可分为采伐、狩猎、渔捕三类活动,先民在这三个方面都制定了系列伦理

规范。

采伐要求不伐“夭蘖”,即不可砍伐幼树以及新生的枝芽,如《国语鲁语上》有云:“山不槎蘖,泽不

伐夭。”先民还要求砍伐以时,如《管子八观》有云:“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狩猎要“不焚林而猎”,不可通过烧毁栖息地来猎取野兽;要“不掩群”,不可捕尽整群鸟兽而要“网开

一面”;还要“不覆巢”,不可“覆巢破卵”。猎兽要“不廢”“不杀胎”,即不可捕杀幼兽和怀孕的母兽;猎鸟

要“不卵”“不毂”,即不可取食鸟卵和猎杀雏鸟。狩猎还讲时禁,一般春夏两季都禁止狩猎,大约九月才可

猎兽,七八月才可猎禽。

渔捕首先要求“不涸泽而渔”。还要求“禁孕别”“禁鲲鲬”,就是禁止捕捞受孕的鱼和未长成的小鱼。渔

捕也特别讲求时禁,“薮泽以时禁发之”。具体而言,夏季一般是禁捕期,秋季可能允许适度捕捞,有些史籍

还有十二月或正月“始渔”的记载。

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目的是“以成其长”,防止对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利用。这种做法并

非只保护不利用,而是寻求可持续利用,所谓“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和“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可以

认为,“永有余用”是其旨归。

(摘编自齐文涛《中国古代的农业伦理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把农业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相

互制约、相互平衡。

B.土地既要利用,又要保养;作物要轮作,土壤要轮耕;废物要能够循环利用,形成生态链,这些都是中国

古代农业的重要思想。

C.“尽人力”就是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创造出有利

于作物生长的条件。

D.我国古代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的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能够长大成熟,其长远的旨归是寻求

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留下来一部分残存的害虫作为其天敌的食物或寄主,使天敌能继续存在,这种做法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

B.施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加大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体现了“永有余用”的思

想。

C.以前,胶东半岛的炕用过两三年后,就会被拆除,重新打碎后,放到田里,这种做法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

用。

D.人工插秧、抛秧到用机器插秧、抛秧的变化,体现了人在提高生产力和在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方面所做的

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第一段将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的特点。

B.材料一以中国古人对待害虫的态度为例,阐述了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思想对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

影响。

C.材料一引用 F.H.King《四千年农夫》中的话,论证了中国古代农业循环论思想在保持地力常新中的重要作

用。

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的理论思想,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相处的具

体规则。

4.材料二是如何阐述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些农业思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近年来,桐梓县海校街道东山社区不断结合坝区水资源丰富以及地处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引进了大户在

坝区发展“藕+鱼”循环种养模式。即在藕田里套养多种淡水鱼。通过鱼儿松泥、吃草、除虫和鱼儿排泄物

为莲藕提供肥料的方式,减少施肥量和病害发生,既提高莲藕量与质,又提高鱼儿品质,促进藕鱼双丰收。

藕鱼共生的发展模式,不仅肥了鱼壮了藕,还鼓了钱袋绿了生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来到人间(节选)

史铁生

这孩子一来到世上,面前就摆好了一条残酷的路。先天性软骨组织发育不全。一种可怕的病,能让人的

身体长不高,四肢长不长,手脚也长不大,光留下与正常人一样的头脑和愿望。一条布满了痛苦和艰辛的

路,在等一个无辜的小姑娘去走。

“我看她现在还太小。”女的说。

男的在嘴里费劲儿地倒着鱼刺,考虑怎么回答她。

“再过一年,啊?怎么样?明年再让她去。”

“还不是一样吗?反正早晚有这么一天,她得知道她长得丑。”

“我答应了她,你没见她多高兴呢,立刻不哭了,一个人在床上玩,让我跟她一块玩。我到厨房去,她

跑到厨房来问我,‘你说我丑吗?’”

“你怎么说?”女的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低头吃饭。

“你准又说她不丑。我跟你说不能骗她!”

“等她再大点,到五岁,再告诉她,可能会好一点。”

“干嘛不到六岁?干嘛不到七岁?大点也长不好!别说五岁。头一回知道自己是畸型人,和所有的人都

不一样,别说五岁,五十岁也受不了。岁数越大也许越糟糕。”

“那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得让她知道,让她及早在心里接受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星期日,孩子很早就醒了,赖在被窝里不起来,看着春天的太阳照进屋里,太阳光越来越多,

自己躺在床上唱。

母亲做好了早点,进屋来说:“快起床吧,小懒丫头,吃完饭带你去公园。”

临出门的时候,孩子忽然有些担心:“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了吧?”

“不去。不去幼儿园。”

丈夫撒了一下妻子的衣襟。孩子一蹦一蹦地跑到楼道里去了。

“我知道,我知道,”妻子赶忙解释,“可是现在没法说。”

“那你也别那么说呀,‘不去!’说得那么肯定。”

两个人都叹气,急忙出来。孩子站在楼梯上喊他们。

公园里有了春天的模样,柳条绿了,湖面上有了游船。孩子一进公园就跑起来,跑跑停停,转回身喊她

的父母。

“快来呀你们!草!草!”

草也绿了。孩子蹲在地上看,用手摸摸。

“有的草是绿的,爸爸,有的草是黄的。”孩子说。

“草跟草不一样。”父亲话未说完孩子就已经跑开了。

“船!船!妈妈,咱们划船吗?”孩子又跑回来,抱住母亲的腿。

“告诉妈妈,你们幼儿园有船吗?”母亲说。

孩子一愣。

妻子看一眼丈夫,丈夫点点头,鼓励她。

“妈妈,我想划船。”

“那你得答应妈妈一件事,明天去幼儿园。”

“嘘——”丈夫作了个不满意的表情。

“嗯?”妻子有些慌张。

“别这么说,别这么许愿似的。”丈夫小声说。

孩子拉着母亲的手默默地走,专心地望着湖面上的船。“爸爸带你划船去,走!”父亲拉过孩子的手。

孩子有些犹豫,把手缩回来,望望妈妈。湖面上那些划船的人真让人羡慕。

“走,咱们划船去,妈妈也去!”母亲说。

在船上,孩子一直不说话。船桨有时打起水花,孩子忍不住笑起来,尖声叫,但很快又静下来,像个大

人似的,心事重重地看着船边荡漾的湖水。

在饭馆里等饭的时候,父亲给孩子讲了个故事:“从前我认识一个小个子的人,很矮,只有筷子这么

高……”

孩子笑起来:“真的?那他用什么吃饭呢?”

“别笑,还没人敢笑话他。别看他个子矮。这个人很了不起,从来不把高个子的人放在眼里,很多事别

人干不了,可他能干。”

“他能干什么?”

“嗯……很多;譬如说,他研究出了一种药,这种药矮个子的人吃了就能长高。”

“那他干嘛不给自己吃一点?”

“嗯……可是他已经老了。别人吃了这种药都长高了,可是他自己却不会再长高了。所以没人敢笑话他

矮,大伙都特别尊敬他。”

“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园。”母亲插嘴说。

丈夫差点没跳起来,狠狠瞪了妻子一眼。

孩子又低下头。过了一会,她又喊着要回家了,一个人先跑到饭馆外边去。“我跟你说了,上幼儿园是小

事!”丈夫冲妻子喊,跑出去追孩子。

女的呆呆地坐在饭馆里,想哭又哭不出来。服务员把饭菜端来了。她问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刚刚交过钱

了。等服务员走开,她也走出饭馆。

她看见丈夫和孩子在草坪那边的长椅上,孩子正扯破了嗓子哭。她赶紧跑过去。

“看,妈妈来了,”父亲说,“妈妈给你道歉来了。”

“妈妈,”孩子哭着说,“我不去幼儿园。”

母亲抱着孩子,“欧欧,不哭,不哭,”不知再说什么好。

“妈妈骗了你,妈妈要给你说对不起。”丈夫给妻子使眼色。

孩子用脚使劲踢爸爸:“你甭说!不用你说!你走!你滚一边去!”

母亲还是说不出话来,光流眼泪。

“他还说,”孩子哭着对妈妈说,“还说我就是大脑袋,就是、长得、难看,他还说。”

“那怕什么?那没关系,”母亲抹掉眼泪,尽量让声音平缓、柔和。“大脑袋怕什么?矮个子也没关系,

你能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比别人更有用。”

“不!不!!”孩子喊起来,“我不是!我不是!爸爸、才、是哪!”她从母亲怀里挣脱出来,一个人哭着

往前走去。

丈夫拍拍妻子的背:“这会你别再哭,有一个就够了。”

“我知道。我没有。”

两个人跟在孩子后面追上去。

到家以后,孩子又把自己关在厕所里。

女的在厨房里洗菜、切菜。男的淘米。男的隔一会到阳台上去一回,从窗户缝往厕所里看看。

天渐渐黑了。夫妻俩站在厨房通向阳台的门旁,听着孩子的动静。

过了很久,厕所的门轻轻响了一下。

孩子站在厨房门前的过道里,看见爸爸搂着妈妈,外面是万家灯火;还有深蓝色的天空和闪闪的星

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孩子天真活泼,爱玩爱笑,因为是侏儒症患者,她不愿意去幼儿园,即使是到公园划船获得短暂快乐后,

也心事重重。

B.父亲讲小矮人的故事是要鼓励孩子身残志坚,做个有用的人,但是效果被母亲一句“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

园”冲淡。

C.画线句写父亲想让女儿由“草跟草不一样”的现象领会到她跟别人不一样,进而让女儿面对并接受自己长

得丑的现实。

D.母亲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最终向孩子承认骗了她,并向孩子道歉,鼓励孩子“能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比

别人更有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开头直接写小女孩患上一种可怕的疾病,因此要面对痛苦而艰辛的人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

为小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

B.“她问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刚刚交过钱了”一句,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孩子母亲因看见孩子情绪激动跑出去

和受丈夫责怪而心慌意乱的情状。

C.文中对话展现了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三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厄运

等问题的看法。

D.本文与《我与地坛》都是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摹写的同时,大量运用议论抒情句来表现主人公在面对残疾时

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真挚感人。

8.从爸爸在饭馆里等饭时给小女孩讲故事开始,直至小说结尾,小女孩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

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残疾态度爱;乙组提出一个关键

词: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

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五代史》:唐庄宗(晋王李存勖)救赵,与梁军相拒

于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

“此汴、宋佣贩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

里,利在速战。今若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

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庄

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

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

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

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乃遣

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两军皆

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

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

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申时,梁军中尘起,德威鼓噪

而进,梁军大败。

(选自《百战奇略骑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且吾A 兵少而临贼B 营门C 所恃者D 一水E 隔耳F 使梁得舟筏G 渡河H 吾无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勉,劝说,鼓励,和成语“勉为其难”中的“勉”意思不同。

B.“扰而劳之”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中的“劳”意思用法相同。

C.“真吾制胜之地也”和“高处不胜寒”两句中的“胜”意思不同。

D.申时,古时用十二地支纪时,申时对应现代时间是 15:00—17:00。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王带兵救援赵王,听取周德威暂退鄗邑的建议后,在鄗南用骑兵取得胜利,证明了“易地则用骑”的用

兵之道。

B.梁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精锐不多,即使这样晋军仍生胆怯心理,后在周德威的带领下,晋军引蛇出洞,大

败梁军。

C.周德威、张承业等诸位将领均不赞同晋王乘势急击、速战速决的打法,晋王因此很不高兴,退卧帐中,独

自思考。

D.周德威料事如神是胜利的关键,他根据实际情况对王景仁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行预判,基本都在他的意料之

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有不暇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周德威建议唐庄宗退军鄗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对酒作

陆游

饮酒豪如卷白波,遣愁难似塞黄河。

多闻只解为身累,后死空令见事多。

未试神仙餐玉法,且赓壮士入关歌。

此心不道无人识,雪鬓萧萧奈老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紧扣诗题,运用比喻手法抒写诗人心中无法通过豪饮来化解的苦闷之情。

B.颔联承接首联,将诗人的“多闻”与困境形成对比,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C.尾句和“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中的“萧萧”都是形容物体下落的拟声词。

D.诗歌以富有力度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的纷扰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思。

16.“愁”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缘何而愁。(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说自己是“__________________”,以皇上的旨意来证明变法的正当性,又

说新法的制定也是经过朝廷认真讨论的,最后才“__________________”,有力地反驳了“侵官”的指责。

(2)《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记礼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3)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借助“美人”意象来抒情的传统,以委婉的艺术手法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刘江滨的散文有很强的辨识度和明显的代入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作家本人的存在。一个最好

的散文作家,是能把他自己融入到作品之中,让自身与散文 。只有这样,作品才经得起历史的、时间

的检验,因为它是真诚的、真挚的,是倾注了作家本人所有的人生经验和心血的。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做到

“有自己”,那个自我的存在一定是有意义的,有思想的意义和文本恰当的意义。“自己”并不是突兀的加入

者,而是一个自然的参与者,如同一个 的词句。尤其在写风物那一辑里,这一特点更突出。写记忆,

写记忆中的童年、写记忆中的乡村、写记忆中的风土人情;写变化,城市的 ,农村的物是人非;写自

己,亲历的人生一瞬,岁月的轮转更替……当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影子的时候,当每一篇文章里,

这个自身的影子都是以文学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切的,有真情实感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9.本段文字富有韵律美,这种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角度简要说明。(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寒冷的冬日,吃上一块热乎乎的烤红薯,暖身暖心又营养。网友直呼“烤红薯简直是冬天的标配”,

“ ”的微博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王艳丽说, 。研究表明,烘烤红薯可使红薯的可溶性糖含量从 9.12%提

高到 36.65%。其中,麦芽糖就增加了 200 倍,这可能是烤红薯更甜的原因。

。王艳丽解释说,焦糖化反应是糖在加热情况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糖类物质在加热时的

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通常在相对高的温度(160至 210)下进行,最终生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使烤红

薯流出深红色糖汁,也更美味。生活中,焦糖糖果、烘焙食品、烧烤和煎炸食品等也都有焦糖化反应。

哪种吃法更健康?王艳丽称,烤红薯和蒸红薯都有各自的优点。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有研究证明,蒸红

薯在保留类胡萝卜素方面具有优势。从升糖指数(GI)角度来看,蒸红薯具有较低的升糖指数(GI为 44),

而烤红薯的升糖指数较高(GI为 94),意味着它们能快速分解为糖分,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的短时上升。而

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方面,两者差异并不显著。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研究表明”和三个数字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句子中的“而”和文中加点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一而再,再而三。B.战而胜之。

C.为正义而战。D.能认真听讲而不能认真作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