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13·24页·905.1 K

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3-2024 学年

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 19 分)

材料一: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

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

发达国家图书馆访问人数下滑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而是一个已经持续

了二三十年的过程。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从 2005 年开始对英国公共图书

馆的使用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当年的调查结果是:16 岁以上成年人在 12 个

月内去过公共图书馆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 48.2%。而 2019 年的这项数据是

31.4%,意味着英国的图书馆成年访问者在 15 年间下滑了 35%。但与此同时,

2019 年的博物馆、画廊参观者占人口的比例为 52.0%,历史遗迹的参观者比

例高达 72.7%,表明公众只是对图书馆兴趣减弱,对文化参观、文化旅游的

兴趣并没有下降。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与英国几乎一致。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

在今年 7 月发布了 2017 年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美国在一

个财政年度的人均访问图书馆次数为 4.1 次,但过去 7 年的图书馆访问量每

年下降约 3%,2013 财年的这项数据则比 2009 财年下降 8.2%,图书馆访问水

平的下滑无疑是在不断加快的。

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然

而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对此得出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

结论: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

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现在,公共

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

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

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

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

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

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

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

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

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

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

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取材于陈镭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

能正面临转型。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

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

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

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 700 余万册藏

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

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授递”,解决了大量上班

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 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

能,实现“一网通办”,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

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

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

阅区有开架图书 8 万余册,中外文期刊 1000 余种,报纸 200 余种,呈现开

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

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

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

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

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

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

化领域延伸的基础。

(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20 年 10 月,巴西国家图书馆迎来 210 岁生日。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

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见证着巴

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

早期,国家图书馆主委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

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

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 1100

万件,包括书籍、报刊、手稿、地图、文件、画作、照片和音像制品等。

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

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

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同上展示的不同需求。

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

内容。

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

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1880 年,为纪念葡

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逝世 300 周年,图书馆曾举办建馆以来的首场

展览。如今,数字馆中仍保留着当年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

近 500 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

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

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巴西国家图书馆基

金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马克斯说:“在巴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图书馆扮演

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民众能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强认同感。”

(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

因素与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无关。

B.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多,导致了实

体图书馆到访率更低。

C.苏州第二图书馆各种有特色的专题馆如音乐图书馆、数字体验馆,是

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体现。

D.作为拉美地区最古老的图书馆,巴西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推

出了多种创新举措,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来访。

2.对于材料的论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引用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以及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

协会的数据,证明了发达国家图书馆访问人数持续下滑。

B.材料一在论证经济和受教育程度与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之间的关系时运

用了对比论证。

C.材料二第一段提出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介绍上海图书馆

东馆的做法时运用了比喻论证。

D.材料三运用举例论证,介绍了巴西国家图书馆首场展览的数字化情况,

对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的举措加以佐证。

3.意大利哲学家、小说家艾柯和法国编剧、批评家卡里埃尔等人围绕书的

话题进行过一个对谈,以“别想摆脱书”为题于 2009 年出版,对以下书中内容

是否适合被对应材料引用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柯表示他在写一部新作品的时候,常常要打乱原来的书架摆放秩序,

把一些书挑出来放在一起以供写作研究之用。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二第一

段引用。

B.艾柯说他喜欢图书馆大量使用木质材料的老式配置,绿色台灯和棕色

书架形成了一种特殊氛围。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二第二段引用。

C.赫尔曼黑塞在提到科技进步必然带来书的“重新正当化”时说道:“新

的发明越是满足人们对娱乐和教育的需求,书也越将重获尊严与权威。”

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二第四段引用。

D.法国文学家克洛岱尔曾经把大型图书馆比喻成煤矿的剖面层,充满了

层层叠叠的化石和印迹,它们是有情感的植物图集,又像是无数保存人类

文明标本的广口瓶。以上内容适合被材料三第一段引用。

4.请筛选材料一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材料二中的具体实践给“智慧书库”下定

义。

5.2020 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

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

各级图书馆的作用,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给相关部门在宏观政策上提三

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巴金

第一封信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

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

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利莎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

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

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她抿着嘴笑。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

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

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

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

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

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

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

点相似,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

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

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

她亲密地看着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

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

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

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

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

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

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

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

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

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第五封信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

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

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

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

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

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

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

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

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

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

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

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

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

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

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 1941 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

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

五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魂草的故事在文中有两个版本。“我”曾作为倾听者,被还魂草故事

感动;“我”又作为讲述者,用还魂草的故事去温暖他人。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

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

哭”,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的暴行。

D.小说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百姓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

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感到惭愧,欲言又止。

7.关于文中的人物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是收信人,是“我”的倾诉对象,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

确;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的思考。

B.小说中的“我”呵护童心、珍视友情、豁达乐观,通过让孩子对未来充

满希望,对光明的理想世界充满向往。

C.文中两个小女孩和还魂草中两个孩子都有善良、友爱的特点,两个小

女孩的“笑”多次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D.秦家凤父亲丧亲后的痛哭,体现出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利莎妈妈给

利莎戴上蝴蝶结,又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里斯米勒认为,一部小说的主题阐释,

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重复出现的情节来完成。本文堪称这一文艺理论的完美

注脚,请找出相关情节,并分析作者这样叙事的目的。

9.上世纪 80 年代,巴金在回顾创作历程时,特别提到在抗战作品中创作了

“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并“探索民

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自己

的创作意图的。

三、文言文阅读(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

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

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

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

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

扶疏,鬖髿(sn su)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

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

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

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

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

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

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

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屃赑(x b):强壮有力的样子。巃嵸(lng zng):聚

集的样子。鬖髿(sn su):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方舟上人:法号

叫方舟的老和尚。《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

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干扰

D.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去:距离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豗。

B.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