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4安徽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公:关天培,清末将领。:舰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本布衣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3)终不为妻子计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4.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1.平民 拜访 考虑 估计 2.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3.(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 4.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课内词语含义,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臣本布衣: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顾:拜访。(3)终不为妻子计: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计:考虑。(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度:估计。2.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丈夫受国恩”是完整的主谓宾语句,“有急”省略了主语“国事”,“死耳”表现关天培为国牺牲的精神。据此断句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1)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2)遣:派遣。请师:求救兵。无应:没有人答应。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乙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分析,诸葛亮在刘备遇到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关天培在国家危难之际视死如归,可见他们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谦恭之举,使诸葛亮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刘备奔走效劳,兴复汉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关天培在京城时就经常说国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国恩,应当为国而死绝不能贪生怕死。当英军进攻威远、靖远时,面临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他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浴血杀敌,身体受数十处创伤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言行一致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由此可知,他们都勇于担当,忠诚报国。【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乙】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非常的坚固不可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 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呼声震天,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注]任真:任性率真。祭酒:官职名。麾:同“挥”,挥手。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会卒:恰巧去世。5.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C.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D.麾而去之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B.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8.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答案】5.D 6.(1)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也因此患病。 7.B 8.(1)陶渊明不满黑暗现实,但他也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2)他不堪其扰官场的繁文缛节与黑暗污浊;(3)他不满官场束缚和对官场的厌恶,以及本性上向往自由;(4)他对做官没太大兴趣,淡泊名利。【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舍去/名词,房舍,学舍;B.动词,说,讲/名词,正确的方法;C.动词,写/动词,通“嘱”,嘱托、嘱咐;D.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故选D。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躬耕:亲自耕种田地。遂:于是,就。羸疾:衰弱生病。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甲文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然后写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本项先后顺序有误;C.“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意为: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这句话是陶渊明的自谦,不能表现“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D.“麾而去之”意为:陶渊明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主语是“陶渊明”,不能表现檀道济“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故选B。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可知,文章开端,先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由乙文“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知,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认为自己不敢充当贤人,他的志向比不了贤人。体现出陶渊明对做官的兴趣不大,淡泊名利;根据乙文“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可知,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陶渊明听县吏说音“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可见陶渊明不堪其扰官场的繁文缛节与黑暗污浊;他也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再结合“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可知,他追求自由和独立人格。【参考译文】:【甲】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当政者听说后,任命他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9.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以顺为正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D.面责之曰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1.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1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答案】9.真正,确实。 同“汝”,你。 完,尽。(穷尽) 等到。 10.D 11.(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 12.(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B.介词,把/连词,因为;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 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 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 j)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注释]会稽:古地名。成:讲和,和解。罢:同“疲”,疲惫。锐:精锐部队。13.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1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6.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答案】13.B 14.C 15.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6.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17.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关键词:发愤图强(发奋图强也对)忍辱负重与百姓同甘共苦礼贤下士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吃苦耐劳生活简朴……【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名词,集市/动词,买;B.都是副词,译为“所以”;C.名词,军队/名词,老师;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译为: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这句话描述的是勾践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坚持,更多地体现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意为: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讲述的是勾践身体力行,和百姓一起劳作,表现的是甲文中的“劳其筋骨”;故选C。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夫人”是主语,“自织”是谓语,表示夫人亲自织布,应和后文断开;“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简朴,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在吴国被赦免回国后,深深铭记会稽之耻,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自身劳苦,亲自耕作,夫人自织,生活简朴至极,绝不奢侈浪费。每日通过尝胆来警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能与百姓共甘苦、礼贤下士的人。根据乙文“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可知,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派出范蠡等人与吴国求和,采用麻痹敌人的策略。当吴国兵力空虚时,他果断发起攻击,并成功击败吴军,甚至杀死吴国的太子。由此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得人。【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2024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注释:〔微〕贫贱。〔位相〕做宰相。〔利〕谋求利益。〔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及〕(恩惠)到。〔物〕人,众人。18.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夫不能利泽生民查阅词典(沼泽,湖泽。雨露。加恩惠于人。)(2)尝诣灵祠求祷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无乃失于卑耶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4)下以救贫民之厄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19.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A.( )B.( )C.( )20.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21.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22.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答案】18.(1)加恩惠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 19. A.夫 B.哉 C.也 20.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1.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 22.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夫不能利泽生民”译为: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泽:加恩惠于人。(2)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为: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据此推测“尝诣灵祠求祷”的“尝”理解为“曾经”,“尝诣灵祠求祷”译为: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3)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社会地位低微。据此推测“无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为地位低微,“无乃失于卑耶”译为: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4)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联系上下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中能够保身长年”推测,“下以救贫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贫民之厄”译为: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1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表现后发出慨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叹。所以“夫”应放在A处。B.联系上文可知,有人认为不当宰相当良医“无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会如此呢”这里表示反诘语气。而“哉”是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岂为是哉”意思是:怎么会呢?所以“哉”应放在B处。C.联系下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范仲淹认为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确定的语气。“果能为良医也”意思是: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所以“也”应放在C处。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意思是: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矣”是文言助词,用于句末;“夫”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者”表判断;据此断句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志:志向;相:当宰相;理则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2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联系上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这里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这里范仲淹的“进”指当宰相以利泽万民,“退”指当良医,以疗君亲之疾,贫民之厄,保自身长年。表现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辅佐明君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造福的利泽苍生之心。【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结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结果表明还是不可以。过了一会儿,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某一天,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恐怕有一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唉,怎么会如此呢?古人说:‘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拯救万物,因而也没有被废弃的物’,能够普济万民的,当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签结果表明)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救人利泽万物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2024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材料二: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注释】绝:超越。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墟:山脚。暴(p):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鱼脊鳍。孟诸:泽名。鲩(n):一种小鱼。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材料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3.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阴风怒号B.志怪者也处处志之C.鲲鱼朝发昆仑之墟野芳发而幽香D.暮宿于孟诸暮投石壕村25.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26.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A.平淡B.祈使C.反问D.迟疑27.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28.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答案】23.道 24.D 25.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 26.选C。理由:“安”解释为“怎么”或“哪里”,作者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傲岸清高,流露出无奈和愤慨之情。故选C。 27.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硕大无比;从“鹏之徙于南冥也”,可见其志向高远;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其力大无穷;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其善借长风。后世人们常借这样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28.示例一:材料一中,庄子想象大鲲变为大鹏,其硕大无比、扶摇直上,并能从北海飞往南海,想象雄奇,富有浪漫色彩。示例二:材料二中,作者想象凤凰翱翔九天的雄姿,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表达了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示例三:材料三中,李清照想象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解析】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掌握。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A.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怒吼;B.记载/做记号;C.出发/开放;D.都是“夜晚”的意思;故选D。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故,因此;独,只;非独,不只是;亦,也。26.本题考查朗读语气的辨析。材料二结尾处句子“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意思是: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哉:呢。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宋玉有力地反驳,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故而要用反问语气来读,读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愤慨。故选C。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鹏体型硕大。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根据材料一中的“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知,大鹏志向远大,要迁徙到南海去。根据材料一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可见其力大无穷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可见其善借长风的特点。材料一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伟岸、变化神奇莫测、胸怀大志、向往光明的形象。后世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28.本题考查对想象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作者充分驰骋想象,将大鲲想象为大鹏,表现了大鹏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力量无比,志向远大,翱翔太空的磅礴气势等。都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材料二:“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作者想象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写出凤凰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形象;“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写出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凤凰翱翔于九天之上和鲲鱼遨游万里,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材料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美好梦想的追求,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据此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样罢了。材料二: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公壮其言,遣行。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辞甚激切,贼不答。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29.甲文选自《____________》一书。30.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故不为苟得也( )A.暂且B.假如C. 随便D.已忘(2)遂度终不能听( )A.度过B.揣测C.测量D.准则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2.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33.甲文用 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 论点。34.你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是否有损他的形象?说说你的理由。【答案】29.孟子 30. C B 3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32.D 33.比喻(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34.示例:我认为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因为他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采取这种以富贵劝降敌军的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拯救甘陵,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这种行为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解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选自《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30.本题考查文言词义。(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随便。故选C。(2)句意:马遂估计最终他们不会听从。度,揣测。故选B。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3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D.有误,句意:庆历末年,妖贼王则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庆历末”交代了时间,“甘陵”交代了地点,“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写出了战争的胶着,在此情况下,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的情节;但是因为事起仓促,所以没有破敌之策是正常的,所以本句并未突出贾魏公的无能。故选D。3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一问。甲文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是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面对生死与义的选择时会如何取舍,从而引出文章并证明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因此又运用了正反论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舍生取义”因此第一空填“比喻”或“正反对比”皆可。第二问。乙文中的马遂在面对妖贼时,勇敢地提出劝降妖贼,并且在妖贼不听从的情况下,果断地发动攻击,差点勒死敌人。马遂的行为体现了甲文中所论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3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乙文中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首先,根据“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马遂提出的条件是敌人束手就擒,主动投降,而不是对敌人的屈服。他是在利用敌人的贪婪和对富贵的渴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城池的和平解放。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有利于表现朝廷的恩宠和信任,更能表现出马遂知己知彼,富有谈判智慧的特征。这种策略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考虑,是正当的。其次,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他在面对妖贼威胁时,没有选择牺牲无辜的百姓和城池的安危,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当谈判失败时,他也没有犹豫退缩,而是果断地采取了武力行动。这表明他既有智谋又有勇气,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物。最后,马遂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心。他在国家危机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平叛行动,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因此,马遂用“富贵”来与敌军谈判,并不有损他的形象,反而彰显了他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乙】庆历末年,妖贼王则为盗,占了甘陵,贾魏公负责镇守北门,急忙派遣将领带领军队回城,还没有制定出破敌的计策。贾魏公日夜忧心忡忡,有个名叫马遂的指使官对他说:“坚固的城墙和深池,不能用武力强行攻取,我希望能听到您的一句话。”贾卫公觉得他的话壮烈,就派遣他去。马遂见到敌人偶尔坐着,就向他陈述朝廷的恩德和信用:“你如果能捆绑自己出城,我会向朝廷为你求情,你也不失为富贵之人。如果你坚守错误,不肯悔改,天子派遣一名将领,带领数千士兵,不久城池就会陷落。”他的话非常激烈诚恳,但敌人没有回应。马遂估计最终他不会听从,于是急忙攻击敌人,将他击倒在地,几乎勒死了他。【2024青海中考真题】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文本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有删改)35.读文本明节奏: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理文意析字义: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文言语句方法及示例释义未尝家居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止宿公署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止: 或异二者之为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为: 卒年六十查阅词典法:兵完毕最终死亡同“猝”卒: (此空填序号)37.品手法明内涵:《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 的文言句式,意思是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 ,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38.悟精神促成长: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答案】3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6.曾,曾经 只,只有 行为 37.倒装/宾语前置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38.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解析】3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37.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3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示例: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参考译文】:【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拜年[明]文徵明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选自《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华语教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送刺[南宋]周密岁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异日合并,因出沈刺大束,相与一笑,乡曲相传以为笑谈。(选自《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释笔记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有删减)【注】谒: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名纸:指装饰名贵的名帖,刺:名帖。最早无纸,名帖都是用竹木削成,所以称“刺”。阴:暗地。合并:集会。乡曲:乡里。39.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文中的“谒”和“刺”,名称不同,但用途相似。B.因为嫌弃文徽明家中简陋,所以友人“不求见面”。C.收到满屋的名帖之后,文徽明扔掉了其中的大部分。D.为了感激吴四丈的盛情款待,沈仆主动答应送名帖。40.给文中画直线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B.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C.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D.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4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42.为表达节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发信息。这种现象你怎么看?【答案】39.A 40.C 41.沈家的仆人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奥秘,于是带着这些名帖到处去投送,而这些名帖都是吴四丈的名帖。 42.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用遍投名帖的方式表达节日祝福,而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更愿意通过群发信息的方式来表达祝福。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变化,并乐在其中。【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文理解。B.根据诗句“不求见面唯通谒”可知,春节期间,人们不再亲自拜访,而是通过交换名帖来表达问候,这并不是因为嫌弃文徵明家中简陋;C.根据诗句“名纸朝来满敝庐”可知,这里只是描述了收到的名帖很多,但并没有提及文徵明扔掉了大部分名帖;D.根据“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可知,沈仆在节日中送名帖(刺)是出于常规的礼节,并非为了感激吴四丈的款待;故选A。4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重点字词:适:恰好,适逢。可出:可用。门首:门口,门前。恰:刚好,恰好。送刺至:送名帖来。句子结构:“适节日无仆可出”说明在这个节日之际,表舅吴四丈没有仆人可以用。“徘徊门首”描绘了吴四丈在自己家门口来回走动的情景。“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在这个时候,恰好他的朋友沈子公的仆人带着名帖(刺)来拜访。三个分句表意相对完整,均可独立成句。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故选C。4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不悟:未察觉。往:去,前往。遍:全面地,没有遗漏地。悉:全部,都。吴刺:吴四丈的名帖,42.本题考查文化传统变化的理解。解答时,首先,分析历史背景:古代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名帖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祝福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礼仪和社会交往方式。然后,比较现代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进步,群发信息成为快捷、高效的祝福方式。这种方式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能迅速地传达祝福给众多亲友。接着,表明两者的共同目的:无论是古代的名帖还是现代的信息,其核心都是为了在节日时传递祝福与关爱,增进人际关系。最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表达方式的同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怀。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拜年》: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送刺》:按照年节交际的礼节,那些不能亲自登门拜访的人,通常会在名帖上签名,然后派仆人将其分送到各处,这种习俗被大家视为常规。我的表舅吴四丈,性格幽默风趣。适逢节日,他没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门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来名帖。吴四丈随意看了看那些名帖,发现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于是,他斟酒招待沈子公的仆人,并暗中用自己的名帖换掉了所有的名帖。沈仆并未察觉,按照常规把这些名帖全都投送出去了,结果投出的都是吴四丈的名帖。后来在一次集会中,吴四丈拿出一大捆沈子公的名帖,大家相视一笑,这件事在乡里被传为笑谈。【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宋濂两篇赠序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改)【注释】照磨: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以例自免归:依惯例自请免职。没(m):高过。试归而求:试着归家之后去寻找。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生以乡人子谒余( )(2)及年壮方可出( )44.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B.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C.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4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流辈甚称其贤。(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46.【甲】【乙】两文都是赠序,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怀。【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 。【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 。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读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 。【答案】43. 拜见 待,等到 44.A 45.(1)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2)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46.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要像古之贤士“坐守陋室”那样,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 专心治学【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谒:拜见。(2)句意:等到我壮年时,才可以四处游历。及:等到,待。4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他们)都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被丛生的杂草掩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实饱满的。重点字词:皆:都,全部。坐守:坐着守护,坚守。陋室:简陋的屋子。蓬蒿:形容环境荒凉,杂草丛生。没:掩没,覆盖。户:门,门户。志意:志向和意趣。常:经常,常常。充然:充实饱满的样子。句子结构:“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是一个并列结构,描述了一类人所居住环境的共同特征;“而志意常充然”则是一个主谓结构,描述了这类人的精神面貌。这里的并列结构和主谓结构之间进行划分,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故选A。4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流:同一流,同一类。辈:同辈的人。称:称赞。其:指马生。贤:贤能,有德行有才能。(2)重点字词:得无:莫非,岂不是。出于:来源于,产生于。之:的。乎:疑问语气词,吗、呢。4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第一空,根据甲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希望马君则能够在学业上持续努力,不要因为现有的成就而满足,要再接再厉,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甲文旨在勉励马君则再接再厉,不断进取。第二空,根据乙文第三段“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可知,宋濂通过赞美古代贤士的修行方式,希望陈庭学能够学习他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的提升和修养。因此,乙文旨在勉励陈庭学要像古之贤士“坐守陋室”那样,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第三空,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向马君则强调了学习的不易与珍贵,鼓励他“再接再厉,不断进取”。而在乙文中,他则通过赞美古代贤士的修行方式,勉励陈庭学要甘于寂寞,深入思考,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两篇赠序中,宋濂都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这种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正是他专心治学的体现。因此,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乙文,我们可以深入读出宋濂先生的志趣是专心治学。【参考译文】【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乙】天台陈庭学君,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历观览、饮酒射覆、赋诗吟咏。庭学无处不去游历观览,之后必定发而为诗,用来记录这些地方景物和时序的变化,由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帮助的缘故吧。我内心很是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可以出游的壮年时,四方战乱,我无处落脚容身。到现在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那些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被丛生的杂草掩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实饱满的,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就是尝试着回去探索这方面的东西吧。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要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将不只是惭愧而已。【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注释】好(ho)乐:喜好,爱好。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栝而羽之:栝(gu),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镞而砺之:镞(z),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47.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公欣然口/欣然前往B.撒盐空中差可拟/其势若犬牙差互C.汝何好乐/太守之乐其乐也D.岂可及哉/及鲁肃过浔阳48.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D.乙文划线句子,这样断句是正确的:“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50.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答案】47.A 48.C 49.(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舞。(2)据此说来,何必要学习呢? 50.示例: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孔子循着子路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解析】4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为“高兴”;B.差不多/交错;C.喜好/以……为乐;D.比得上/等到;故选A。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由“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故选C。4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未若,倒不如。因,趁、乘。 (2)句重点词语:以此,据此。言,说。何,何必。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内容可知,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结合乙文中“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孔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铠甲)。从这个道理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磨得更加锋利,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走近诗人刘禹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诗人传记]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入为监察御史。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去京师又十余年,连次数郡,又徙夔州刺史。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唱和往来,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选自《新唐书》《旧唐书》,有删改)[材料二:诗人作品]贬谪期间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晚年生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注释]擢(zhu):提拔,选拔。嗾(su):使。5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土 风 僻 陋 举 目 殊 俗 无 可 与 言 者5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文言语句方法提示释义善五言诗成语推断法:多谋善断(1) 执政不悦语境推断法: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2) 又徙夔州刺史查阅字典法:迁移;调动(官职)(3) 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课内迁移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4)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去京师又十余年。(2)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54.阅读材料二“贬谪期间”的两首诗,完成任务。(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词》(其二)前两句的画面。(2)两首《秋词》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别联系诗句分析。55.永贞革新失败后,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柳宗元写下了《小石潭记》,请联系材料二和链接材料,分析他们被贬后心境有何不同。[链接材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6.通过此次主题学习,你从刘禹锡身上获得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作答。【答案】51.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52.善于、擅长 高兴 曾经 53.(1)离开京城又十多年。(2)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 54.(1)霜降时节,山明水净,夜晚白露凝结为霜;远处的树木,叶大都变成深红,间或还有一两枝浅黄,耀眼夺目,绚烂缤纷。(2)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手法,把人们对秋天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作对比,热情赞美秋天,表达对秋天的喜爱;第二首“岂如春色嗾人狂”将春季的轻浮与秋季的端庄素雅作对比,突出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55.材料二通过刘禹锡贬谪期间及晚年作的诗,表现了刘禹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的意志;而柳宗元通过对小石潭周围景象的描绘,写出他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56.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像刘禹锡一样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不屈的意志,要相信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句中“土风僻陋”写的是当地的状况,“举目殊俗”与“无可与言者”是刘禹锡的感受。据此可断句为: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5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1)该句意为:善于作五言诗。联系成语“多谋善断”意为: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迁移到此处即知“善”意为:善于、擅长。(2)该句意为:执政的人很不高兴。联系前一句“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的意思“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可知,此处指看到刘禹锡写的含有讥讽之意的诗而不高兴,故此处“悦”意为:高兴。(3)该句意为:又迁任夔州刺史。“徙”后跟的是官职名称,联系字典含义可知,“徙”在此处应为“调动(官职)”之意;故选。(4)该句意为: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山怀古》等诗。联系“尝趋百里外”中“尝”是“曾经”的意思,此处“尝”意为:曾经。5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句重点词:去:离开;京师:指京城。(2)句重点词:虽:虽然;达:显达;交:交往。54.(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作答此类题目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意思是山明水净,夜晚下了霜;满树的叶子现在已有红有黄。然后抓住主要的意象“山”“水”“霜”“树”,分析出意象的主要特点,山的特点是“明”,“水”的特点是“净”,画面里还有“霜”;从“数树深红出浅黄”可看出叶的特点是“深红出浅黄”,树叶红黄相间,色彩绚丽、赏心悦目。由此展开描绘即可。示例:秋天到了,山色清明溪水清澈,一夜的清寒让遍地的白露凝结成霜,在清晨的光芒下尽是一片惨白。远山上的树叶也由绿色变得一片深黄,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由《秋词》(其一)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秋日胜春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秋日”和“春朝”进行对比,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将自己与人们对秋天的看法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与赞美。诗歌《秋词》(其二)中“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意为: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使人轻狂。这句话将“春色嗾人狂”和秋天的“山明水净”“清入骨”对比,突出了秋天的清冷、高洁,表现了诗人清高、闲淡的情韵和积极高昂的精神状态。据此总结作答即可。5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根据材料二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作者通过将自己与他人心境的对比,言明对秋天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再联系诗人当时正值贬谪的人生处境,从这首诗中能够看出刘禹锡乐观的心态和不屈的人生态度。根据链接材料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本是寄情山水的柳宗元,幽微难明的心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作者那种被贬的忧伤凄苦再次流露出来,“凄”“寒”两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悲怆与凄苦。据此总结作答即可。56.本题考查人生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刘禹锡积极向上、高昂乐观的人生态度,谈对自己的人生启示,表达清晰,语言流畅即可。示例:人生中总要遇到各种挫折与困苦,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与其沉溺于悲痛之中,不如鼓起勇气,乐观面对,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困难,收获精彩人生。【参考译文】:材料一: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后来改调(刘禹锡)去连州。离开京城又十多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又迁任夔州刺史。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会昌二年七月(刘禹锡)去世,被追赠为户部尚书。链接材料: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摘编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材料二】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摘编自《宋史范仲淹列传》)【材料三】许衡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请义而后发,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摘编自《元史许衡列传》)【注】仆:这里是白居易自称,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日者:古时占卜的人。疏:古代注释的一种。揆(ku):考察。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5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B.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C.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D.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59.白居易,范仲淹、许衡三人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57.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58.A 59.勤奋好学,不怕吃苦。【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者,……的人;虽,即使;试,试验。58.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星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故断为:家贫躬耕/栗熟则食/卖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故选A。59.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分析。结合材料一“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可知,白居易二十岁以来,昼夜刻苦学习,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手脚都磨出茧,可见其勤奋刻苦。结合材料二“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腐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可知,范仲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忍饥挨饿地学习,最终考取进士。结合材料三“许衡诸学如饥洞,然遣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祖保山,始得《易》王辅题说”可知,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甚至亲手抄书来学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范仲淹、许衡都勤奋好学,不怕吃苦。【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 【材料二】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糜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 【材料三】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全国通用)
2024-09-05·41页·274.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