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文言文阅读

2023-11-14·U10265上传·204页·1.7 M

基础强化强化一准确断句一、根据题型定方法如果断句是主观题,那么需要先标注标志词,对句子进行初判断。基础强化如果断句题为客观题,那么要有“求异思维”,分析选项找异同。比较四个选项,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不同之处用笔做上标记,采用上图中的断句方法进行初判断。二、根据停顿通文意根据初步判断,结合停顿处,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看语句是否完整、通顺。三、回归语境验正误确定正确断句后,再通读一遍句子,看整个句子的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圆合。基础强化1.[2022新高考全国卷](改编)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基础强化[解析]断句时要善于抓标志词。解题方法一:抓名词或代词。两个表国名的“魏”并列,前一个“魏”是“救”的宾语,后一个“魏”是“歃盟”的主语,因此,要在两个“魏”中间断开;“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秦”后面要断开;“地”与“民”,分别是“亦且岁危”“亦且岁死矣”的主语,因此要在“地”“民”的前面断开;“此”与后面的“……也”构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因此要在“此”的前面断开。解题方法二:抓文言虚词。句中出现了常用的句末语气词“也”“矣”,考生可在这些虚词的后面断开,然后根据句意验证是否正确;句中虚词“于”“且”“之所以”后面不能断开,可以根据句意验证。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年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就会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基础强化2.[2022新高考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微信公众号《全元高考》享更多教学课件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节选自《东观汉记》)基础强化2.[2022新高考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基础强化[解析]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首先,找出四个选项中停顿不同的几处:“造次”,“上”。其次,分析两处断句何者正确,何者错误:处,“造次”是“慌忙”“仓促”的意思,在这里可译为“匆忙之际”,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处,“上”是“皇上”的意思,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微信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派遣韩鸿为使者,让他带着符节,招降黄河以北各州郡。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性情朴实仁厚,说话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不能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意图。邓禹和众将领多次向光武帝举荐他,他曾多次被召见,这以后他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皇上(刘秀)也因为他是南阳人渐渐地亲近他。基础强化1.[2022全国乙卷](改编)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基础强化[解析]断句时要善于抓标志词:第一,抓对话标志词“曰”,在其后断开。“周公曰”的后面要断开,“武王曰”的后面要断开。第二,抓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名词如果充当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充当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第二个“田”是“田地”的意思,而第一个“田”活用为动词,是“耕种”的意思,因此第二个“田”充当宾语,要在其后断开;“旧新”位于动词“变”之后,可见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充当宾语,要在其后断开;“百姓”“武王”充当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人”充当宾语,要在其后断开。基础强化第三,抓特殊句式。“惟仁是亲”为固定句式,前后都要断开;“……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要在“者”“也”的后面断开。第四,抓虚词。“矣”“也”是句末语气词,要在其后断开;“凡”是句首发语词,要在其前断开。微信基础强化[参考译文]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人们之所以尊重士人君子,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基础强化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基础强化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基础强化[解析]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首先,找准四个选项中停顿不同的几处:“而得”,“子”。其次,分析两处断句何者正确,何者错误:处,“而得”中“而”是连词,“得”是“得到”的意思,是“商于之地六百里”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是“独不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最后,确定正确答案为B项。基础强化[参考译文]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宣布的消息,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唯独客卿陈轸最后觐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问:“我不发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很明智的,朝中文武百官都向我道贺,偏只有您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微信基础强化[2021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基础强化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基础强化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基础强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基础强化[解析]“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中,“天下”是“镇”的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子开头,“皇”是“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的修饰语,中间不能断开;“虽”常放在句首表让步;“于天下利乎”意为“对于国家有利吗”,表意通顺,故选B项。基础强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解析]D项,“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是“国家的各种政务,各种事务”,后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D基础强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B基础强化[解析]B项,“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曲解文意。根据第一段,“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知,唐太宗反对使用重法治理,而不是认为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微信基础强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微信公众号《全元高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受贿的,暗中安排身边的人试着贿赂他们。[解析]“患”,担心;“赇”,接受贿赂;“密”,暗中,私下;“左右”,身边的人。君主厌恶听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欢听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解析]“恶”,厌恶;“忠”“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臣,佞臣;“乐”,喜欢。基础强化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告诫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微信[解析]“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臣下就像影子,表动影子也随着动”,说明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由第二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可知,司马光这样说是告诫为君者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当初,高祖想要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所以高祖的叔伯兄弟、远房叔伯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弟,即使是幼童都被封为王,这样的王有几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把皇室子弟通通封为王,对于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说:“太上皇为了促使九族和睦,便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封赏的爵位秩命已经很高了,又赐给大量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我做天子,是为了养育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奉养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格为县公,只有几位功勋卓著的没有被降爵。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行为的问题。基础强化有人请求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太宗笑他说:“老百姓之所以偷盗,是因为赋税繁多,劳役、兵役沉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上廉耻罢了。我应当省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减少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百姓自然就不行偷盗之事了,又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门不闭,商贩行旅也敢露宿野外。唐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玄素回答说:“隋朝君主喜好亲自打理各种政务,不信任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接受命令去执行而已,没人敢违背君主的意愿。凭借一个人的智慧决断全国的繁杂政务,即使得失各半,错误弊病也不少,臣下阿谀奉承,君上被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谨慎地选择群臣,分别委任他们处理国家政务,基础强化自己安坐帝位,清静平和,考察群臣执事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施行刑罚赏赐,何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太宗非常同意他说的话,升他为侍御史。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受贿的,暗中安排身边的人试着贿赂他们。有位管理门卫的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太宗想杀了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而接受贿赂,他的罪行的确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引诱他接受贿赂,这是陷害,让人犯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大臣告诉他们说:“裴矩作为官员能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倘若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大治?”基础强化史臣司马光说,古人有句话:“君主明察则臣下多直言。”裴矩在隋朝阿谀奉承是位佞臣,在唐朝却很忠诚,并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君主厌恶听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喜欢听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臣下就像影子,表动影子也随着动。基础强化强化二正确判断文化常识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最重要的是要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而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又可以按照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官职、礼仪习俗、科举考试、古代地理、古代刑法、文化典籍、古代服饰等,进行分类识记。基础强化做古代文化常识题,要联系课文,有语境意识。这几年全国卷的文化常识题,采用选择题的设题方式——“四选一”。解题时,先要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明了每个选项所考查词条的含义;其次,要联系所学课文,把握词条的意义;最后,结合语境判正误,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词条,尤其要依据语境做判断。微信公众号《全元高考》享更多教学课件基础强化请判断近三年高考真题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微信第一组1.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2.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3.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基础强化4.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多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5.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第二组6.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7.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解析]“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基础强化8.辎重,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9.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10.宴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宴”义为晚,宴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出发。()基础强化第三组11.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12.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13.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14.部曲,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15.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基础强化第四组16.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17.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解析]“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基础强化18.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19.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20.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基础强化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基础强化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谒,是古代交际礼仪,指谒见地位尊贵或者是辈分高的人时,伏地通姓名。B.君有多种含义,可指帝王、诸侯等,也可是古代的封号,还可用作对对方的尊称。C.国可指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代以后侯王的封地,也可指国都、京城,文中是指京城。D.家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也就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解析]“文中是指京城”错误。语境“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意思是国君对人骄傲就将失去他的封国,可知“国”在文中指国君的封地,即诸侯国。C基础强化[参考译文]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做回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失去他的封国,卿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邑。失去封国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主之礼对待他的;失去封邑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卿大夫之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若其言论不被采用,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不是贫贱呢!”魏击于是道歉。基础强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士,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士方其束发受书,则一意致力于此。稍长,则颛取隽于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诵之。所以猎高第、跻显仕者取诸此而已无不足。经史百家、自古著录者芒不知为何书;历代帝王、卿相、名贤、大儒至不能举其人;国家典礼、赋役、兵制、刑法问之百而不能对一;诸行省、郡县疆域不辩为何方;四裔朝贡、会盟之国不知其何名;卑陋苟且成于俗而庸鄙著于其心;其人能瞋目攘臂而道者则所谓“仁义道德”,腐熟无可比似之言而已矣。呜呼!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又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节选自《重修南宫县学记》)基础强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艺,又称“制义”,在明清两代亦称作“八股文”,其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有明确的规定。B.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故常以“束发”代指成童,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C.郡县,郡和县并称,其名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为郡县之始。微信D.朝贡,指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前来朝拜君主并贡献礼物。[解析]B项,“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说法错误。“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也代指成童。B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天下的治理在于人才,而人才必定出于教育。然而今天的读书人,却只是学习写应付科举考试的文章罢了。自从明太祖以八股文选拔官员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它的弊端已到了极限。读书人年幼时就接受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方面。年龄稍大一些,就专门寻找读书有成的官吏的文章,从早到晚伏案背诵。所有想获得高官、进入显达之列的,都是采取这种方法,几乎没有不是这样的。各种经典史籍、自古以来的著作笔录,茫然不知是什么书;历代的帝王、卿相、名贤、大儒,竟然不知他们是谁;国家的典礼、赋役、兵制、刑法基础强化等制度,问一百个问题也不能答上一个;各行省郡县的疆界、范围分辨不清在什么地方;四方来朝拜进贡和结盟的国家不知道它们叫什么;浅薄敷衍成为风气,并且庸俗、鄙陋在其心中顽固地存在;这种人所能瞪大眼睛,扬起胳膊而言说的,也就是“仁义道德”这些腐朽无比的言论而已。唉!任用那些人去使内外臣服,来担当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寄托,人民又怎能安心于内忧外患,凭什么不令人担心呢?基础强化强化三巧解分析概述题基础强化命题人在命制概述题时,只是对原文的一个细小的信息点做出更改。因此,答题时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仔细比对,以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命题人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语等角度设误,解题时,就要比对人物,比对时间、地点,比对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对添加或删减的内容,比对关系。基础强化【人物设误】(一)误解形象1.【原文】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基础强化【选项】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自己再次考进士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官员压制所致,故上书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解形象。“故上书直言进谏”对人物行为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有关官员压制所致,所以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像李白那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恰巧碰上钱易作歌,对他非常欣赏,很喜欢他。钱易再次考进士,被录为开封府第二名。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有关官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补任濠州团练推官。基础强化(二)张冠李戴2.【原文】王炎宣抚川、陕,辟(陆游)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吴)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节选自《宋史》)基础强化【选项】陆游识人善鉴。他极力阻止吴璘的儿子吴挺统兵,认为吴挺一旦立功便无法驾驭。最终吴挺叛国,陆游的话应验了。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冠李戴。“最终吴挺叛国”错误,原文说“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故叛国的应是吴挺之子吴曦,不是吴挺。基础强化[参考译文]王炎任川、陕地区宣抚,征召陆游担任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策略,认为谋取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夺取长安必须从陇右开始。他劝王炎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就固守。吴璘的儿子吴挺代父统率军队,非常骄傲放纵,倾尽财物来交结士人,屡次因为小过错而误杀人,王炎不敢过问。陆游请求用吴玠儿子吴拱代替吴挺。王炎说:“吴拱胆怯而缺少智慧,遇到敌人必败。”陆游说:“如果吴挺遇到敌人,怎能保证他不会失败;如果让他立战功,那就更加难以控制了。”等到吴挺之子吴曦叛国,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基础强化“人物比对”方法总结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基础强化【时空设误】(一)时序颠倒3.【原文】光宗受禅,特诏(黄洽)言事,(黄洽)奏用人之论。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庆元二年致仕。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大夫。基础强化【选项】黄洽廉洁自律,坚持道德操守。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光宗即位,专门下诏让黄洽进言国事,他上奏了用人的主张。后来他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有获得准许时,别人劝他营造府第,黄洽说:“我是个书生,蒙恩被提拔到这个位置,没有什么用来报效国家的,却先谋求自己的私利吗?假使我一旦因获罪而离职,还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庆元二年退休。六年七月逝世,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时序颠倒。“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他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得到准许时,有人劝他营造府第。基础强化(二)空间错位4.【原文】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基础强化【选项】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怒”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以消除水灾。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间错位。“并沿汾水筑堤植柳,以消除水灾”的地点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基础强化[参考译文]陈尧佐,字希元,他的祖先是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对他的志向感到惊奇。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陈尧佐建议放进柴薪装满泥土这样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来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又减少泽州大广冶基础强化铁税几十万。天禧年间,黄河决口,朝廷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他下令制造木龙来减轻水浪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把它称作“陈公堤”。陈尧佐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就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几万株柳树,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多次升官后任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基础强化“比对时间、地点”方法总结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的行为,以及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弄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基础强化【词语设误】(一)曲解文意5.【原文】(范)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基础强化【选项】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布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诜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解文意。原文中说“激驸马都尉王诜”,选项中说“曾布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曾布只是激怒了王诜,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原文中说“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选项中说“最终遭到免职”,比对可知,范纯礼只是降职了,并没有被免职。基础强化[参考译文](范)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任命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大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总是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掌管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掌管鸿庆宫。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基础强化(二)归纳不全6.【原文】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基础强化【选项】子路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在于尊重并任用贤能的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国家就可以得到安定。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不全。“治理国家在于尊重并任用贤能的人”归纳不全。原文“在于尊贤而贱不肖”,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并任用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能的人。选项没有归纳出“贱不肖”即“轻视那些不贤能的人”的内容。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子路向孔子问道:“如何治国?”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并轻视不贤的人。”子路问:“范氏、中行氏尊重贤人并轻视不贤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信任重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又不能斥退他们,贤人知道他们不用自己而怨恨他们,不贤的人知道他们轻视自己而仇恨他们。贤人怨恨他们,不贤的人仇恨他们,怨与仇一起上前,范氏、中行氏即使想要不灭亡,能办得到吗?”基础强化“比对关键词语”方法总结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基础强化【内容设误】(一)无中生有7.【原文】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脱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基础强化【选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中生有。“宋朝皇帝……主动提出议和”错误。由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副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有二十万人,常常纵使游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说与宋朝和好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得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难道想要滥用武力吗?只想停止战争。如果答应沟通议和,立即派遣使者去(契丹)军中。”冬十月,派遣曹利用到达契丹军中。基础强化(二)扩大范围8.【原文】隆庆元年,(葛守礼)起户部尚书。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工匠及富商大贾,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诏悉举行。【选项】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不公的法令,皇帝下诏实行。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大范围。“全国各地”错,原文是说“畿辅、山东流移日众”。基础强化[参考译文]隆庆元年,(葛守礼)起任户部尚书。他上奏进谏:“京城附近、山东一带的流民移民日益增多,是因为有关官吏变更法制扰乱正常秩序,征收的赋税太重,征派又不均衡。工匠和富商大贾,都凭借无田被免去徭役,只有农夫受此困厄,这就很不合事理。请求纠正田赋的规章,罢除征财物和派差役不公的法令。”皇上下诏全部实行。基础强化“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方法总结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内容(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基础强化【关系设误】(一)改变因果9.【原文】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玄佐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絁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基础强化【选项】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因果。“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与前面“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构成的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是说汴州士兵贪财而又骄横从李忠臣时就开始了,只是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并非因为刘玄佐不事产业、轻财好赏而出现这样的结果。选项强加了因果,故而错误。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放荡不羁,不经营家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使他几乎丧命,于是他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百姓愈加贫困。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后来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造成的。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一匹,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其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有礼。基础强化(二)事件杂糅10.【原文】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选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基础强化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赠左光斗为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不久,又追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认谥号为“忠毅”。事件杂糅。从文中“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可以看出,他的长兄因受牵连被迫害致死,左光斗的母亲是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的,不是被迫害死的;“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文中只说“系其群从十四人”。命题人把这几件事糅合在一起分析,故而出现事件杂糅的错误。基础强化“比对关系”方法总结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正确。基础强化1.[2022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基础强化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国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我谋划一下,我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有诸侯来援救的话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替我出马去游说诸侯。”魏王于是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基础强化2.[2022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选项】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基础强化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杂糅。由原文“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可知,“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全部分给了“兄弟和外祖父母家”,而不是“故旧部属”。[参考译文]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面(打仗),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全部分给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的爵位奉赐最显贵,但他只整治房屋,不按照官品等级建造大宅院。夫人先他而死,修了一座小坟,不建造祠堂,他恭谨俭约到了这种地步。基础强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也,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年,仅而能定,帝乃悔之。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基础强化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所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基础强化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基础强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地的胡人进扰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因牵弘没能安抚当地胡族,以致胡人背叛晋朝,胡人同树机能一起打败并杀害牵弘。B.经多年征战,才仅仅平定了凉州,可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也没有处理好与羌族、胡族的关系,司马督马隆就上书说杨欣也会失败。C.树机能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廷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D.马隆西征时与朝廷断绝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已没有与贼寇交战了;马隆的使者夜晚赶到洛阳汇报,晋武帝听了消息后抚掌而笑。D基础强化[解析]“有人认为马隆已没有与贼寇交战了”错误。D项对应的区间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原文“或谓已没”,意思是有人说马隆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没”是“覆没”的意思)。基础强化[参考译文]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夏季四月,北地胡人进扰金城,凉州刺史牵弘率兵前去讨伐。各地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把牵弘围困在青山,牵弘兵败战死。当初,大司马陈骞向武帝报告说:“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并非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会给国家带来失败的耻辱。”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多次不顺从陈骞的命令,晋武帝认为陈骞同牵弘不和,才对他进行诽谤。后来胡烈、牵弘二人果然同羌、胡各族首领不和,兵败身死。经过多年征战,仅仅宣告平定而已,晋武帝这才感到后悔。基础强化西晋武帝咸宁四年春季正月,司马督东平人马隆上奏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与羌族、胡族之间的和睦关系,他必定失败。”夏季六月,杨欣同树机能的部将若罗拔能等人在武威交战,结果大败,杨欣战死。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春季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晋武帝很后悔没有及时出兵讨伐,在朝廷上叹息说:“谁能替我讨伐树机能?”司马督马隆上前说:“如果陛下能够任用我,我能平定树机能。”晋武帝说:“如果你真能平定贼寇,我为什么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道你的策略方法如何罢了。”马隆说:“我打算招募勇士三千人,不问他们从哪里来,我率领他们西上,贼寇不难平定。”基础强化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乙丑日,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朝廷公卿大臣都说:“目前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当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勇士。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晋武帝不听。马隆招募勇士,凡是能够拉开四钧的弓或是能够拉开九石的弩即可录用。他立定标准进行测试,从早晨到中午,共录取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说:“已经足够了。”又请求亲自到兵器库中挑选武器,武库令和马隆愤怒地争吵起来,御史中丞弹劾马隆。马隆说:“我应当在疆场上拼命杀敌,武库令却把魏国时期已经朽烂的武器发给我们,这不是陛下派我前去平叛的本意。”晋武帝下令准许他随意挑选武器,并发给足够支撑三年的军需物资,然后让他们出发。基础强化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进行抵抗。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隘,就制造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杀伤大量敌军。自马隆西上以后,就同洛阳断绝联系,朝廷深感忧虑,有人说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派遣的使臣在夜间到达洛阳,武帝鼓掌欢笑。第二天清晨,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如果听从你们的话,凉州已经没有了。”于是下诏赐给马隆符节,升他为宣威将军。马隆到武威之后,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率领一万多户前来投降。十二月,马隆率兵同树机能进行决战,杀死树机能,凉州于是得以平定。基础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曰:“文统叵测,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兵连祸结,斯亦久矣。主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险,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基础强化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先是,贾似道还朝,使其客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经上表有言曰:“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弊贵朝误陛下者就令贵朝所举皆中,图维皆获,返旧京,奄山东,取河朔,刬白沟之界,上卢龙之塞,而本朝亦不失故物。且贵朝光有天下三百有余年矣,举祖宗三百年之成烈,再为博者之一掷,遂以干戈易玉帛,杀戮易民命,战争易礼乐,窃为陛下不取。或稽留使人不为无故,亦宜明白指陈,不宜摈而弗问。”不报。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基础强化但语其下曰:“向受命不进,我之罪也。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屈身辱命,我终不能,汝等不幸,同在患难,宜忍以待之。揆之天时人事,宋祚殆不远矣!”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曰:“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来,当令入见。”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诣淮东制置司,访问经等所在,淮东制置李庭芝奏蒙古使者久留真州,亦为似道所格不报。(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郝经之留》)基础强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弊贵朝/误陛下者/B.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弊贵朝/误陛下者/C.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弊贵朝误陛下者/D.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弊贵朝误陛下者/C基础强化[解析]“信使”既做“遣”的宾语,又做“输平继好”的主语,“遣信使输平继好”是兼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都是朝廷对“信使”的做法,“绵历数岁”强调安置的时间,应与前后句分别断开,排除A。基础强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表,文中是指给皇帝上奏章,和道教法事中常见的“上表”“进表”意思不同。B.干戈,“干”为防具,“戈”为攻具,“干戈”为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战争。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台阶下的侍者。D.“宋祚殆不远矣”中的“祚”和“门衰祚薄”(《陈情表》)中的“祚”含义相同。[解析]D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是“国运”的意思,后者是“福分”的意思。D基础强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颇负盛名的郝经愿意作为国信使出使南宋,想以此来证明以前讲和之议是有效的,以便造福百姓,同时也想实践自己的理想。B.南宋贾似道位高权重,他让门客廖莹中等人撰写了《福华编》,称颂他在鄂地抗击元军的功劳,来阻止南宋和元议和。C.郝经给南宋皇帝上表陈述理由,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全面分析南宋王朝做法的错误之处,有理有据,可见郝经见识过人。D.面对长期的拘禁生活,郝经没有屈服,与南宋统治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还鼓励与自己同患难的属下忍耐下去。B基础强化[解析]B项,“来阻止南宋和元议和”错误,由“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先是,贾似道还朝,使其客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可知,贾似道担心郝经的到来,会泄露他和元人的协议,在这以前,贾似道让他的门客廖莹中等人撰写了《福华编》,称颂他在鄂地抗击元军的功劳。所以,贾似道怕的是自己和元人私下议和的事暴露。基础强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苟”,如果;“弭”,平息、消除;“靖”,平定;“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锋镝”,战争。(但)如果能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我的平生所学,也算有用了!基础强化(2)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来,当令入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和”,议和;“徇”,顺从;“傥”,倘若、假使;“令”,让。议和是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觐见。基础强化5.结合文本材料,简要概括“郝经之留”的原因。[答案]王文统陷害;贾似道阻挠。[解析]由“郝经之留”选定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由“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可知,郝经之所以在宋朝停留数年,是因为受到了王文统陷害。由“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可知,郝经之所以在宋朝停留数年,是因为贾似道扣留阻挠。基础强化[参考译文]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夏季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南宋告诉忽必烈即位的消息,并且证明以前讲和之议是有效的,蒙古的王文统一向忌妒郝经有盛名,就请派郝经为国信使出使南宋,又暗地里嘱咐李璮偷偷出师进扰南宋,想借别人的手陷害郝经。有人对郝经说:“王文统居心叵测,你为什么不以有病为借口拒绝呢?”郝经说:“自南宋和元结怨,兵祸接连不断,这也很长时间了。主上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一定要两国通好,虽然我以微弱之躯踏入不测的险境,(但)如果能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我的平生所学,也算有用了!”于是出使南宋。基础强化秋季七月,贾似道担心郝经的到来,泄露他和元人的协议,在真州扣留了蒙古使者郝经。在这以前,贾似道回到朝中,让他的门客廖莹中等人撰写了《福华编》,称颂他在鄂地抗击元军的功劳,而南宋全国都不知道他和元军的私下和议。郝经给南宋皇帝上表说:“主上忽必烈即位之初,先派使臣表示改变旧怨,继续和好,停止战争,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意图,但是贵朝却把我朝的使者安置到舍馆,一连几年,对使者的事情不加过问。这恐怕一定是有非难的人,想要蒙蔽贵朝并误导陛下。就是让贵朝所有举动都成功,所有的谋划都实现,返回旧日京城,收复山东,取得河朔地区,取消白沟之界,拥有卢龙要塞,对本朝来说,也不会失去旧日领土。且贵朝拥有天下三百多年了,用祖宗三百年的基础强化功业,再让那些亡命徒赌一次,就会用战争代替和平,杀戮代替民命,战争代替礼乐,(我)私下里认为陛下不会这样做的。也许扣留使者是有原因的,那么也应该明白地指陈出来,不应该对使者弃置不问。”南宋朝廷没有回答。看守的驿吏用荆棘做院墙并锁住大门,昼夜看守巡逻,想以此动摇郝经的决心,郝经不屈服,只对手下说:“先前接受了王命,却不能觐见南宋皇帝,这是我的罪过。进入南宋境内,死生和进退,都要听从他们的决定了,屈身辱命的事,我最终也做不到,你们也很不幸,和我共同患难,应该忍耐,以待时机。以天时人事来度量,南宋的国运恐怕不会长久了!”基础强化南宋皇帝听说有元使到来,对丞相说:“北朝使臣到来,一些事情应当商议。”贾似道上奏:“议和是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觐见。”蒙古派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来到淮东制置司,访求郝经等人在什么地方,淮东制置李庭芝上奏说蒙古使者长久被扣留在真州,也因为贾似道阻挠不能上报朝廷。基础强化提升一抓住实词、虚词和句式,落实翻译得分点掌握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可综合运用如下六种方法:保留法;删减法;增补法;替换法;调整法;合并法。重点提升重点提升1.[2022新高考全国卷](改编)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对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翻译。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讨伐将要我(国君的谦称)怎么办准备车辆就,那么郑重地保存百辆马车到……去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重点提升“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其中的原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年年替遮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死去。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发兵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重点提升如果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好处都城门献出离开依靠,凭借这个好处比得上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别人吗好的计策全部,所有重点提升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距自己国家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来跟从孟尝君(田文)请求讲和封赏于是急切,快重点提升2.[2022新高考全国卷](改编)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对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翻译。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招降对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表达性情朴实仁厚,说话少有文采匆忙之际因为亲近诛杀在夜晚诸将中谁可以完成任务多次重点提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这个人勇猛强悍并有智谋,众将里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认为善于观察人扎营亲自平定在口中横衔着枚带领军队顺着(这里指抓住)专注,一心一意擂鼓讨伐重点提升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皇上未安顿下来,就畏惧不敢正立、屏住呼吸,皇上安顿下来后,才回到住所修缮检阅激励振奋官兵的士气吴公确实可振奋人心,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妻子、儿女责备兄弟和外戚正在田地产业军队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呢重点提升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显贵只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应该病情加重皇上重点提升3.[2022全国乙卷](改编)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对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翻译。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对,对于大概,表估计刚出生的婴儿名词用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养育名词用作动词,拿衣服给人穿培育……成长重点提升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泛舟泛指河流的中游回头险固指施行的德政表并列部族名称,苗人之始彭蠡湖,鄱阳湖古称宾语前置,“不修德义”,不讲仁义道德消灭黄河、济水都山名羊肠坂,地名放逐攻克,打败表顺承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重点提升()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连同厌恶全、都墙壁杀死其,他的,他们的没有让怎么处理这事使……活下来我名词用作动词,耕种……的原因认为……贵,尊重只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主谓倒置,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因为怎么样重点提升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柴火赡养不才,不贤悲悯评定、判定而,表顺承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怜惜达到叹气的样子供给用度,提供生活所需,供给钱粮,拨给钱财重点提升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犹言乐善好施刑法,刑律犹农时用来……的重点提升4.[2022全国甲卷](改编)请对下面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对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翻译。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怎么办攻占、攻取准备车马替、给交好、友好担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正当、正在交好、友好还是,表委婉祈使语气和金钱名词用作状语,向南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深重的尊称,指楚国重点提升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名词用作状语,在北面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如果这样方圆断绝邦交让如果使动,使……削弱并且动词,占有作为同“悦”宣告、宣布介词,在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全、都唯独最后、后来重点提升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因为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表转折,反而……的原因祸患为什么重视却,表转折怎么会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况且,何况索取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还是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我的好事吧重点提升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暗中结盟派遣返回出使纵横于是发动军队趁机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因此过分,过于大点的城池重点提升提升二准确筛选和定位,力争概括归纳准确和全面解答文言文概括归纳型题目,首先要审准题意,明确所要概括的内容;其次,要找准答题区间;再次,要明确哪些是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类重组;最后,分条作答。重点提升文言文简答题,可分为转述型、概括型、推断型。每种类型的概括分析,答题方法如下:一、转述型简答题,只需找准答题区间,再用自己的话转述文言句子大意,根据有效信息的量,概括两到三条即可。二、概括型简答题,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根据有效信息的量,在其中概括出两到三条答案即可。三、推断型简答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关键词找到答题区间,再根据语境和相关逻辑推断出两到三条有效信息即可。重点提升1.转述型简答题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上视学,释奠先师,吏部尚书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重点提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简要概括。[尝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熟识大臣;能正确任用他们;也可以使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更加精进高明。重点提升[解析]由“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可知,能熟识大臣;由“而随材任使”可知,能正确任用他们;由“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可知,可以使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更加精进高明。[参考译文]皇上巡视太学,祭祀先圣先师孔夫子,吏部尚书王恕请求在孔子圣像前用厚于常规的礼仪祭祀,特用金币,改以太牢之礼。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诏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这是因为皇上当年在东宫之时就知道他的名字。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遇,因而更加发奋和勤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月,皇上亲自耕种籍田已毕,宴饷群臣。教坊进献杂技,重点提升在表演中说出一些轻慢污秽的语言。马文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和收获的辛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呢!”当即把教工、乐伎呵斥出去。最先开讲的是经学。王恕上奏章说:“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时间只有片刻,这样,即使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只不过是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所以,皇帝如果真想要做到事事明察和鉴别真伪,必须每天坐于偏殿,召见诸大臣,详论治国之道,谋议政事,或令其面陈他们的想法,或仔细审阅他们的奏章。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精进高明。”重点提升【培优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1.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重点提升[答案]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解析]结合原文“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太宗认为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重点提升[参考译文]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重点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题。诸葛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重点提升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初,越嶲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重点提升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平特见崇显。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重点提升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B.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C.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D.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B重点提升[解析]“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散民之谷”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合聚”是“聚集,合拢”的意思,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从斜谷”是“来”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重点提升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右是古地名,即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B.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时候特起的名号。C.参军是东汉末开始出现的官名,是“参某某军事”的简称,是诸王及将帅的幕僚。D.行是兼任的意思,表示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判、守等。B重点提升[解析]B项,“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庙号”错误,“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谥号。谥号是帝王、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时候特起的名号。重点提升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准备攻打魏国,于是与下属谋划,魏延献出了自己的计策,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决定不予采纳。B.诸葛亮十分器重喜欢议论军事计谋的马谡,不顾刘备的临终告诫,委任马谡为先锋官,不以旧将魏延、吴懿等经过考验的人为先锋。C.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放弃水源上山驻扎,而被敌军打败;诸葛亮依法处斩了马谡,却亲自痛哭流涕地吊祭他,还抚恤他的子女。D.王平战前一再劝谏,却不被马谡采纳,又率所部擂鼓把守营地使魏军不敢穷追,故而得到封赏,诸葛亮用人不当自己请求贬官三级。A重点提升[解析]“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概述错误。由原文“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可知,诸葛亮只是认为此计很冒险,担心难以成功,而没有提及“途中”是否有“平坦的大道”。重点提升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解析]“身”,亲自,亲身;“戎陈”,即“戎阵”,军阵,战阵;“明肃”,严明。(昭烈帝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以委任大事,您对他要多加考察。”[解析]“过”,超过;“其实”,他的实际(才能),古今异义;“其”,要,表祈使语气。重点提升6.魏延所献之计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简要分析。[答案]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重点提升[解析]魏延偷袭长安的“奇谋”,是在对所取之道、长安的守将以及后勤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之后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可根据文本中的相关内容推断。由魏延所分析的“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概括出: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由“直从褒中出……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概括出: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由“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概括出: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重点提升[参考译文]诸葛亮将要攻打魏国,和部众进行谋划。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楙是魏武帝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现在请丞相给我五千精兵,带着五千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进发,至子午道之后折向北方,不到十天工夫,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来,一定会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邸阁存余的粮食以及百姓逃散后剩下的谷物,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诸葛亮认为这是冒险而不妥当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重点提升大路上出发,可以平平稳稳地取得陇右地区,有十分的把握获取胜利,而不会有多少损失,所以没有采用魏延之计。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进攻郿城,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魏明帝派遣曹真统领关右地区各支部队,驻军郿城。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起初,魏国认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已经去世,数年以来寂然没有动静,因此没有防备,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朝野上下都很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如五雷轰顶,受到震动,朝廷大臣一时不知所措。魏明帝于是整顿步兵和骑兵五万人,命令右将军张郃监管军务,向西抵御诸葛亮。重点提升起初,越嶲太守马谡才智和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军事计谋,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以委任大事,您对他要多加考察。”诸葛亮仍然不以为然,让马谡出任参军,每次接见马谡,二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深夜。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而让马谡统率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处置措施混乱无章,放弃水源在山上驻扎,而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军队的取水补给通道,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蜀军士卒逃散。诸葛亮进兵没有物资补给,就攻取西县重点提升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把马谡关进监狱,将其杀掉。之后诸葛亮亲自前去祭奠,为马谡之死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恩待之厚如同往常。马谡还没有失败之时,副将军巴西人王平一再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等到失败时,部众四散奔逃,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人擂鼓把守营地,张郃怀疑他设有伏兵,不敢往前进逼,于是王平渐渐收拢各部逃散的士兵,率领将士返回蜀国。诸葛亮已经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王平的名声地位就特别提高和显示出来。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三级,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职务。重点提升2.概括型简答题例2[2022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重点提升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重点提升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尝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赵国:分析利弊。对待燕国:威胁恐吓。[解析]由题干可知,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概括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实力没有太大差距,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与秦国结盟,重点提升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割地使秦军撤退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不救助魏国的坏处“恫吓”燕王。重点提升[参考译文]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重点提升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打魏国,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如果现在魏王一出国都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重点提升局势就要大变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受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向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别人好,还是一出国都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真了不起。”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重点提升【培优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秋七月,元昊寇麟、府州,折继闵败之。自西方用兵,帝为旰食,然元昊亦困弊,渐有自悔之意。三年春正月癸巳,元昊上书请和,然犹倔强,不肯削僭号。庞籍送使者阙下,因陈便宜,言:“羌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今辞理浸顺,必有改事中国之心,请遣使谕之。”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遣使赐元昊诏,从之,十二月,册元昊为夏国主。(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7.北宋与西夏最终和议,促成双方和议的因素有哪些?重点提升[答案](1)元昊方面:多年征战,久攻不下,困乏疲惫,主动上书求和;边贸暂停,羌人心生怨恨,民心不稳,需要议和。(2)宋仁宗方面:西部边防用兵日久,伤亡惨重,宋仁宗心里厌战,希望议和。[解析]元昊方面:根据“然元昊亦困弊,渐有自悔之意。三年春正月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概括为:多年征战,久攻不下,困乏疲惫,主动上书求和。根据“羌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今辞理浸顺,必有改事中国之心,请遣使谕之”概括为:边贸暂停,羌人心生怨恨,民心不稳,需要议和。宋仁宗方面:根据“元昊寇麟、府州,折继闵败之。自西方用兵,帝为旰食”“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遣使赐元昊诏,从之”概括为:西部边防用兵日久,伤亡惨重,宋仁宗心里厌战,希望议和。重点提升[参考译文]秋季七月,元昊进扰麟、府二州,折继闵打败了他。自从西方战火燃起,皇帝为此繁忙,常宵衣旰食,而元昊也困乏疲惫,逐渐有后悔的意向。三年春正月癸巳日,元昊上书请求议和,然而仍然倔强,不肯削除帝号。庞籍送使者到京师,趁机说道:“羌人很久没有同中原进行贸易,国人都担忧抱怨,现在言辞渐通,一定有改弦侍奉中原的心意,请派使者晓谕元昊。”四年五月,元昊又遣使者上呈誓表,当时西部边防用兵日久,仁宗心里厌战,于是派遣使者赐予元昊诏书,听从元昊的请求。十二月,册封元昊为夏国主。重点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属无患矣。”重点提升8.诸将想谋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刘邦凭个人好恶赏诛,有失公正;土地有限,担心刘邦不能封赏全部功臣;因往常过失,担心自身安全。[参考译文]高帝在洛阳南宫,在复道上望见将领们常常一起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又要谋反呢?”留侯说:“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重点提升都是自己平生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地也不够封赏全部(功臣)了。于是这帮人就担心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我想杀掉他,但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那么群臣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就置备酒宴,分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结束宴饮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啦!”重点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重点提升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重点提升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节选自《说苑政理》)[注]吕望: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重点提升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B.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C.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D.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D重点提升[解析]“夫”是句首发语词,其前宜断开,“子父讼之不善者”做“知”的宾语,“久矣”做状语;“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A、B;“不孝”做“戮”的宾语,“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C。重点提升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解析]C项,两句中的“悌”字含义不同。“恺悌”中的“悌”意为“平易”,“孝悌”中的“悌”意为“敬爱兄长”。C重点提升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C.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如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等。[解析]C项,“使士大夫富足”不合文意,不是“士大夫”,“霸国富士”中的“士”是“武士”的意思。C重点提升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表现出来,(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解析]“迷”,迷失方向;“不至”,不轻易表现出来;“错”,同“措”,放置。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解析]“为国”,治国;“遇”,对待;“哀”,悲伤。重点提升13.孔子和吕望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他们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吕望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百姓。[解析]由文中“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政有使民富且寿”“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可知,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由文中“王国富民”“治国之道,爱民而已”“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可知,吕望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百姓。据此可知,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重点提升[参考译文]鲁国有父子打官司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老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上面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惩罚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能杀害打败仗的兵士;案子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遵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重点提升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那是因为有斜而平的山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要求人们不逾越吗?《诗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表现出来,(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打官司的父子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重点提升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姜子牙):“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这叫作上边外溢而下边漏失。”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又回答说:“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成功而不遭失败,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重点提升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重点提升3.推断型简答题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节选自《宋史包拯传》)重点提升包拯侦破盗割牛舌案,令盗贼惊服。请你说说包拯的断案逻辑。[尝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割牛舌者是牛主人的仇家。牛主人杀牛卖肉,触犯法律。割牛舌者主动报案,暴露了自己的罪行。[解析]首先从“有盗割人牛舌者”的行为分析,盗贼不偷走或直接杀死牛,而是偷偷割了牛舌,让牛受伤痛苦,而盗贼又不会因造成牛丧失劳动能力而被判罪,为的就是给苦主添堵。这种行为显然不是普通盗贼的思路,而是仇家为报复所为。包拯给牛主人出的主意是“杀而鬻之”,但是这种做法按照当时的法律是要被判刑的。包拯之所以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引起其仇家的进一步报复。仇家闻知苦主私自杀了牛后,很可能会为了将牛主人送进大牢而主动报案。那么来报案的人就是割牛舌之人。重点提升[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推辞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接受调遣,担任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别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重点提升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任职期满,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重点提升【培优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重点提升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重点提升14.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答案]要突显尊师重教的态度;强调兴办学校的决心。[解析]由“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可知,仁宗以再拜之礼来拜谒至圣先师孔子,表现出其尊师重教的态度。从全文来看,皇帝对于兴办学校一事非常重视,采纳范仲淹、宋祁、王拱宸等人的意见,扩张太学学舍等,足以表明他办学的决心,本来皇帝到太学拜谒孔子,只需要作揖就行了,他特意行再拜之礼,表现出兴办学校的决心态度。重点提升[参考译文]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求学之人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求学之人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辞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就不只是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诏令说:“现在我建学校选人才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重点提升革除弊端来极尽所能展现求学之人的才能。求学之人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学之人,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德行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事王拱宸等人上言:“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诏令以锡庆院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肃揖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重点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明孝宗弘治)三年春三月,中言乞鹰坊、牧马场千顷。户部尚书李敏言:“场止二百余顷,余皆民业,安得夺耕种之地以为飞走之所!”上从之。六年秋七月,京师大雨雹。礼部尚书倪岳疏弭灾急务,劝上黜奸贪,进忠直,上嘉纳之。八年三月,中官传旨命内阁撰《三清乐章》。大学士徐溥等上言:“三清乃邪妄之说黩于祭祀时谓勿钦且设内阁者实欲其议政事论经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顺邪说以取容悦也”乃止。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三月,上御文华殿,召大学士重点提升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议政事,赐茶而退。东阳谓“自天顺末,至今三十余年,尝召内阁,不过数语即退。是日经筵罢,有此召,因得见帝天资明睿,庙算周详”云。十七年六月,小王子寇宣府,刘大夏请屯兵喜峰口、燕河营以备之。太监苗逵谋帅师捣其营,上召大夏问以王越威宁之捷,大夏曰:“臣闻之从征将士,当时所俘获妇稚十数耳。幸而大寇方深入,不相值,值之则无噍类矣。”上曰:“即尔,太宗何以屡得志?”大夏曰:“陛下神武故不后太宗,而将领人马,不能什二三拟也。且其时淇国公一小违节制,而举十万众悉委之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有守耳。”而戴珊亦从旁重点提升赞其语。上遽曰:“微二人,吾几为人误。”事遂止。秋九月,清宁宫未完,旨下兵部拨军工万人。刘大夏知工少人多,中官有所利为此也,上言减去十分之五。督工者诉于上,上令内阁拟旨切责之。大学士刘健曰:“爱惜军人,兵部职也。大夏每以老辞位,温旨勉留,犹未已。若切责旨下,彼将以不职辞。”上欣然纳之,用军夫卒如所裁之数。(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重点提升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清乃邪妄之说/黩于祭祀/时谓勿钦/且设内阁者/实欲其议政事/论经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顺邪说/以取容悦也/B.三清乃邪妄之说/黩于祭祀时/谓勿钦/且设内阁者/实欲其议政事/论经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顺邪说/以取容悦也/C.三清乃邪妄之说/黩于祭祀时/谓勿钦/且设内阁者/实欲其议政事/论经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顺邪说/以取容悦也/D.三清乃邪妄之说/黩于祭祀/时谓勿钦/且设内阁者/实欲其议政事/论经史弼正/得失奈何/阿顺邪说/以取容悦也/A重点提升[解析]“时谓勿钦”中“时”指“当时的人”,在句中做“谓”的主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议政事”与“论经史”对举,后面均应断开,且“弼正”应为“得失”的谓语,应断在后面,据此可排除D项。重点提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是古代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饷等的机构,它的最高长官称为户部尚书。B.内阁是从明朝开始设立的国家议政、辅政机构,内阁成员由六部最高长官组成。C.经筵既是古时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也是帝王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D.“奈何易言之”的“易”是轻易的意思,与《六国论》中“或未易量”的“易”含义相同。[解析]B项,“内阁成员由六部最高长官组成”说法有误。早期内阁成员是由大学士组成,后来各部尚书和侍郎也可兼任大学士;另外,从原文来看,文中提及的内阁成员都是大学士。B重点提升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敏反对中官的观点,认为不能随便从老百姓手中夺取正在耕种的土地,用来扩建皇家鹰坊、牧马场。B.皇帝在经筵结束后召集大学士们议事,并且赐茶,李东阳认为这能看出皇帝的天赋和谋划朝政的能力。C.刘大夏认为,当时朝廷的各方面实力都不如太宗朝,因此不能轻易出击,而应该即刻屯兵以做好守备。D.刘健认为,刘大夏请求将修造清宁宫的军工减半的谏言,是爱惜军人的体现,如果责备他,他可能会请求辞官。C重点提升[解析]C项,“各方面实力都不如太宗朝”错误。原文是说“陛下神武故不后太宗,而将领人马,不能什二三拟也”,意思是陛下的神智武略固然并不比太宗差,可是所带领的兵马数目,与太宗相比仅有他的十分之二三,可知刘大夏只是认为兵力不足。重点提升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礼部尚书倪岳疏弭灾急务,劝上黜奸贪,进忠直,上嘉纳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遽曰:“微二人,吾几为人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部尚书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灾祸应当施行的紧急事务,劝勉皇帝罢黜奸邪贪婪之徒,奖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解析]“弭”,消弭,消除;“黜”,罢黜;“进”,奖掖提拔;“嘉”,赞许。皇帝马上说:“如果没有两位爱卿,我几乎被他人引入迷途。”[解析]“遽”,马上;“微”,没有;“为”,表被动,被。重点提升19.如果要研究弘治年间的君臣关系,你能从选文中得出什么结论?请从明孝宗的角度简要分析。[答案]结论:君臣关系融洽。分析:明孝宗广开言路,虚心接纳大臣的谏言;明孝宗关爱大臣,处理政事体恤臣下。[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从选文中概括弘治年间的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因此作答时不能单从君主或者大臣的某一角度概括出如“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等观点,而是要概括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君臣关系”。第二问要求从明孝宗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作答时需要注意语境,重点提升审准题意。选文中,关于明孝宗的语言描写有“微二人,吾几为人误”,关于他的行动描写有“上从之”“上嘉纳之”“乃止”“上悟,纳之”“赐茶而退”“上欣然纳之,用军夫卒如所裁之数”等,由此可知,臣下的建议,明孝宗都能认真听取并及时给出相应的答复。从明孝宗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他广开言路,充分信任、认可臣下的建议,体恤臣下;也可以从侧面看到臣子因为信任、效忠于君主,因而能积极地建言献策。所以,这其中体现出的是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重点提升[参考译文](明孝宗弘治)三年春三月,皇帝内宫官员为鹰坊、牧马场乞请征用土地千顷。户部尚书李敏说:“场地只有二百余顷,其余的都是百姓的祖业田产,怎么可以(随便从百姓手中)夺取正在耕种的土地作为飞禽走兽的活动场所呢!”皇帝采纳李敏的意见。六年秋七月,京师下大雨、冰雹。礼部尚书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灾祸应当施行的紧急事务,劝勉皇帝罢黜奸邪贪婪之徒,奖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八年三月,皇帝内宫官员传出圣旨命内阁大学士撰写《三清乐章》。大学士徐溥等上疏说:“三清本是虚妄邪说,亵渎神灵祭祀,时人都说不应当钦敬他们。而且,朝廷重点提升之所以设置内阁,实际上是想让内阁学士们聚议政事,讲论经学典籍,辅佐陛下匡正得失,怎么可以(让这些人)去阿谀顺从虚妄邪说,来讨取陛下的欢心呢!”皇帝由此作罢。十年二月,皇帝屡次游宴于后花园,侍讲王鏊在讲解经学时,讲了周文王不敢贪恋游猎的事。皇帝深有所感,采纳他的意见。三月,皇帝在文华殿,召见大学士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议论朝政,向大学士们赐茶后离去。李东阳说了“自从天顺末年,直至今日,已有三十多年,皇帝每次召见内阁,不过只讲几句话就离去。今天,皇帝是听过讲解经学之后有了此次召见,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皇帝天资聪敏而英明,对朝政谋划也够周详的了”这样的话。十七年六月,小王子(达延汗)带领兵马进扰宣府(今重点提升河北宣化),刘大夏请求屯兵喜峰口和燕河营以防备小王子。太监苗逵想要带领官军直接前去捣毁小王子的军事大营,皇帝为此召见刘大夏,问到王越当年取得威宁大捷的情况,刘大夏说:“臣从当年跟随王越出征的将士口中得知一些情况,当时所俘获的只有十几个妇女和小孩。所幸的是寇贼兵马刚刚进入境内,与官军相比众寡悬殊,如果双方兵力差不多的话,那时官军就没有活人了。”皇帝说:“既然是这样,那么太宗(成祖朱棣)为什么还常常以此得意呢?”刘大夏说:“陛下的神智武略固然并不比太宗差,可是所带领的兵马数目,与太宗相比仅有他的十分之二三。况且,那时由于淇国公一个小小的违背节制的行动,就使十万之师尽丧于沙漠,怎么能说他们是轻而易举重点提升地就获得胜利呢!依臣揣度,我们今天用兵,应以采取守势为上策。”戴珊在一旁,也很赞成刘大夏的这个说法。皇帝马上说:“如果没有两位爱卿,我几乎被他人引入迷途。”苗逵直捣贼营的想法就被禁止了。秋九月,修缮清宁宫仍未完工,皇帝传旨于兵部,令拨军工万人充其役。刘大夏知道用工本不多,而调用的人却不少,这都是由于中官贪图取利才这么干的,于是,刘大夏上奏,提出减去十分之五人力。监督工程的人向皇帝控诉,皇帝便下令内阁草拟诏旨,严厉谴责刘大夏。大学士刘健说:“爱惜军士是兵部的职责。刘大夏每每以年老辞职,陛下每次都下旨温语劝留,(可是刘大夏)还是求退不已。如果这个切责的诏旨一下,他将会以不称职(的理由)辞官。”皇帝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意见,所用军卒数目仍按刘大夏的意见减去一半。重点提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享免费转换文档格式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