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11月期中调研-语文试题+答案

2024-11-11·11页·615.5 K

无锡市2024 年秋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 文

2024.11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

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

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

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

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

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

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

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

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

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

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

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

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

经验。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

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

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

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

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

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

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

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

阶级。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

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

格不入的。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现实题材在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趋势变化,与作家的现实观念和对待现实的立场,

以及网络文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关。首先开始在网上进行文学创作的是以键换笔从传统

文学进入互联网空间的文学青年,他们受到印刷文学传统的驱使,仍然以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和

对自我的表达作为追求。因此早期的网络文学常有浓浓的文青味,作者自己身在现实生活

中的审美感悟是主要的表现对象。彼时网络小说里的世界虽然以数字化的形式建构在虚拟空间

中,但作者成长和赖以表达的生活经验是在现实中形成的,网络文学是作为创作者日常生活在

网上的延伸而存在,所反映的生活经验主要是被现实所规定的。这种情况伴随网络应用经验的

增加而改变。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工具到为大众提供虚拟生活空间的转换,使其在文化意义和精

神层面上成为逃避现实、体验虚拟人生的处所,网民在网络空间里享受着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

独特生命体验。反映到文学中,摆脱现实的束缚而进入虚构场景,离现实规律越远越能体

会到自由快感的故事世界成为网民文学阅读中的刚需,以玄幻小说为代表的幻想类作品由

此进入了黄金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兴起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以产生重大社

会影响的作品连续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包括《大江东去》(阿耐)、《遍地狼烟》(历史现实类,

莱刀姓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等。这些作品通过改编为影视剧或被读者阅

读点击捧红的品牌效应激活了现实题材创作的沉寂局面。它们让业界意识到,面对现

实和历史生活,读者不只是选择逃离和想象,同时也需要进入和感受。尽管其中有些作品只是

现实向而非严格的现实题材,但它们共同昭示了在千姿百态的文学光影中,现实

一直是一股强劲的动能,并随着大众阅读兴趣的转化和提升蓄势待发,直至如今跃上葱茏。更

重要的是,现实题材创作还具有更为重大的时代使命。党的文艺政策立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

家文化软实力,积极回应人民对优秀文艺作品的热切渴望,为现实题材创作增添了新动力、提

供了新契机,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新语境,一批助推网络文学出精品的

全局性体制机制得以建立。在政策引导和读者的推动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进入新高潮,

一大批精品佳作直面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聚焦火热的时代生活,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精

神追求,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获得读者好评和社会肯定,并借助改编转化为实体书、影视剧和有声书等多种形式,持续吸引

着不同社会圈层的受众,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

(摘编自桫椤《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和熟悉工农兵及其干部,这是做好革命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

B.为了使作品更加贴近群众,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并运用人民群众的丰富生动的语言。

C.早期网络文学创作主要体现作者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和自我表达,带有浓厚“文青味”。

D.网络文学在早期只是作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延伸,随着网络的普及,转向虚构场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就必须要去熟悉群众的生活,努力走向“大众

化”。

B.网络文学中现实题材作品兴起,读者对逃避现实的作品不再感兴趣,意味着其阅读需求在

与时俱进。

C.材料一是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材料二则是对现代网络文学发展趋势

的分析。

D.两则材料都关注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现实,贴近群众。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文艺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这一主题的一项是(3 分)

A.文艺工作者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创作技巧。

B.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

C.文艺工作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D.文艺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4.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深入阐述文艺创作的“大众化”问题的?(4 分)

5.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怎样使现实顾材的文学作品重新走向繁荣是文艺工作者面对的一个

重大课题。请根据两则材料,给他们一些建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伴宴 鲁敏

她姓宋,名琛。琛,珍宝之意,这位珍宝姑娘是琵琶手,业务好,从省市到国家,能拿的

奖都拿过。她的私人状况,却从来只字不提。直到碰上她拒绝伴宴,仲熙才意识到,宋琛,

是个问题。何为伴宴?这是团里约定俗成的给宴会伴奏的简称。就是重要宴请,主办

者邀请民乐团现场演奏一台音乐会,以助清雅之兴,使吃饭成为更艺术的娱乐、更高档的社交。

近年因体制改革,民乐团得自己找饭吃,伴宴就成为乐团的饭食之一种。伴宴一

旦落到此等地步,对乐手们的自尊,便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打击。曾有乐手为之冲冠一怒、抱琴

而去;但隔几天还要捏着鼻子上台。只有宋琛,一直固执地不肯伴宴。目前的问题是:周

五的伴宴,负责付钱的女客户点明要宋琛登台参演。客户?坐在仲熙的办公室,才听了半

句,宋琛就冷笑起来,反正我不会去的。仲熙劝道:宋琛,民乐你得先让她活才对,她

活了你才能活。什么伴宴不伴宴,不必钻牛角尖,你再考虑考虑吧!宋琛已走到门口,听了

这话,停了一下,却没回头。要有机会,仲熙真想与她好好长谈一下,他仲某对民乐的爱之深、

痛之切,并不比她少。当初在艺院,仲熙的方向是音乐史与理论研究,对民乐的喜欢,已深入

骨髓。尤其这几年,经过了婚姻之变、事业之变,仲熙的心境越发沉郁,越觉得民乐的好,与

自己的人生哲学颇为贴合,其妙处,难与人细说。所以,他一直拼命接洽各种商演,表面上是

为了生存与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恐惧与抵抗,他宁可民乐这样粗俗泼辣、不尽如人意地活

着,也好过于在孤芳自赏中凄惨地死去!很意外,宋琛主动约了仲熙。宋琛正襟危坐:其实,

你到我们团之前,我就听过你一曲《苏武》,曲风纯正。这器乐,有三相:声、音、韵。这三

者,有境界上的递进关系,可谓发乎心、忘乎情、得乎性。但你让他们整日去敷衍那些闹哄哄

的场面,能弹出来什么?下面又能听到什么?只能是‘声’,连‘音’都谈不上,更不要讲‘韵’

了!这哪里对得起祖宗传到我们手里的器!你说的都对。若你是团长,一团人的工资福利

摆在跟前,你还可以这样以乐为食?民乐团如果解体,我们恐怕连白日梦都无处寄托!宋琛

虚虚地盯着仲熙,似有一点小小震动。走之前,仲熙把列有宋琛节目的伴宴节目单递给了她。

整个下午,他都在想宋琛那段话。她所讲的器之三相,像一根小肉刺,让他百般地感到不

适……他忽然觉得,宋琛去不去伴宴,此一步甚为关键,是关乎气节、关于精神的大事,有巨

大的隐喻与象征。好吧,不管后果如何,支持她不去,永远不参加任何商演,就让她作为最后

一朵自由的小白花,孤微她别在民乐团寒凉的衣襟上!哪知,仲熙刚艰难转身,宋琛却兀自回

头了。仲熙没有勇气再往深里追问——宋琛的决定究竟是为重温民乐古风还是为了帮他一把?

晚宴开始,看着宋琛似乎轻松的背影,仲熙一阵难过。从此,宋琛也会成为一个伴宴的乐手吗?

他打量那女老总,并没有多留意宋琛的演奏,只忙着与客人应酬。本以为这一晚大概就这样无

话下去,忽听得前台有人急急走来:老总说,她有个重要客人刚到,只要宋琛再登台,还弹

《十面埋伏》,整个团出场费翻倍。宋琛没有半点犹豫,就开始戴指套。叮叮叮一串清

冽而凄绝的拨弦出来了,那刚到的男子正泥塑般盯着台上的宋琛,脸色发白,且那表情全然不

是欣赏与陶醉,而是无法形容的痛心。仲熙忽然感到不妙,他回头看台上的宋琛,她全不知情,

超逸尘世……《十面理伏》的七分十四秒过去了,宋琛仍闭着眼,照经验,这应是掌声响起之

时,当然现在没有。但掌声这时突兀地响起,一看,竟然是女老总,她一个人站了起来。台上

的宋琛,表情有异,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下那新来的客人。后者也与她呆呆地对看,半是哀告

半是绝望。显然,这位姗姗迟来的贵客,并不欣赏女老总安排的这个惊喜。 仲熙

移开目光,心中叹息一声,此人一定就是宋琛一直隐而不揭的男女事……这是意料中的存

在,可他仍感到莫大的苦涩,最后的幻想被打破了!那男子穿过一桌桌酒席,祈求般地对女老

总说了一句什么。女老总却随意而坚决地摇头,反而一把拉住他,面带幸福微笑,用半倚半挽

的方式绑架着他,把他逐一介绍给主桌上的客人。那些客人立刻满面堆笑地向二人敬酒,而女

老总,则亲昵地把自己的酒杯替男子一直端到嘴边……这时,谜底才算真正揭开。仲熙不敢再

看宋琛一眼!这女老总准确地抓住了要害啊,知道用什么最具破坏性的方式来对付宋琛……而

他仲熙,又是个多么愚蠢的同谋,以拯救民乐的名义,以顾全大局的暗示,并夹缠着欲说还休

的暧昧情意,一趟一趟地,最终把宋琛拉到这里,让她这样低下头颅,为心上人的妻子伴宴!

深夜的大街,行人稀少。仲熙陪着宋琛默默地走。关于晚上的一切,她什么都没说。而他也更

是什么也不好说了,难道说对不起?世上还有比这更没用的话吗?长长的地下过街通道,

仍有几个乞讨者在坚守,竟还有一个拉二胡的,手法极为流俗,拉的像是刀郎的什么歌,在带

有回声的通道中撕扯,几近刺耳。这让仲熙感到很沮丧,好像那个拉琴的是他自己,如此委地

成泥、令人羞耻!想想今晚,他们品尝了什么?某种程度上,她与他,也都是乞讨者吧?乞讨

爱,乞讨尊严,乞讨知音,以及一些不可能的幻梦……宋琛默默陪他站着,听那响亮的弦音,

慢慢开口:古器乐的材质,取于天地自然,比如,笛与箫,乃竹;埙与缶,用的是土;鼓用

了皮革;磬,为玉石;而响板,仅是两片脆木而已,此外,还有苇膜、蟒皮、马鬃……仲熙

不知宋琛意在何指,但也不禁顺着往下想:也是,声无哀乐呀,这些古器,从来就是这么自在

的,高居庙堂,或低在陋巷,都与它本身无关,正所谓近者自近,远者自远……推而言之与物、

与情、与人,世间万物,皆当如此。这样看来,宋琛的平静竟是真的。她日日与民乐厮磨,心

智的弹性,已得其一二了。念及此,倒让仲熙有一种苦涩的欣慰。直听那二胡拉完一整支曲子,

他们才走过去,淡然地走进混沌的夜色,跟别人一样,没有任何施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琛听过仲熙弹奏一支曲风纯正的《苏武》,加上仲熙关于民乐团活着才能寄托梦想的劝

说,为后文宋琛答应伴宴埋下伏笔。

B.团长仲熙拼命地接洽各种商演,是因为他觉得在泛娱乐化消费模式的当下社会,民乐团的

福利比对高雅艺术的坚守更重要。

C.女老总点名要宋琛登台参演,并当宋琛和众人的面与宋琛当初的心上人秀恩爱,是想借此

来羞辱和报复宋琛和自己的丈夫。

E.小说借琵琶手宋琛之口和仲熙之念发表了一小段“声无哀乐论”,以此来传达对可上可下、

可远可近的艺术自由之境的理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琵琶手宋琛先拒绝伴宴,后答应伴宴,再在晚宴上二次登台表演,却被心上人的妻子当众羞

辱,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B.小说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这有助于展现仲熙和宋琛对民乐理解

的变化和他们异中有同的人物形象。

C.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设置,既体现了宋琛的艰难处境,也暗示女老总精心策划的一场情

感“战争”可能一触即发。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借助仲熙的所见所感呈现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具真

实感,也使情节更有悬念。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淡然地走进混沌的夜色,跟别人一样,没有任何施舍”的内

涵。(4 分)

9.本文设置了多重矛盾冲突,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

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武王崩,禄父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者孔子盖罪汤、武,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

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

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

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

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

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

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而以疾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

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武庚,盖亦不得已焉耳。

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诛其君,夷其社稷,诸

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范益之问:文王如何?曰:武王做得大故粗暴。当时纣既投火了,武王又却亲自去斫他

头来枭起。若文王,恐不肯恁地。或问:太王有翦商之志,果如此否?曰:这事也

难说。泰伯、文王、伯夷、叔齐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的道理,太王、汤、

武是‘吊民伐罪,为天下除残贼’的道理。常也是道理合如此,变也是道理合如此,其实只是

一般。以《诗》《书》考之,全不是如此。且如伐崇一事,是做什么?又不是一项小小侵掠,

乃是大征伐,只是事势自是不可已。文王之事,唯孟子识之,故七篇之中,所以告列国之君,莫非

勉之以王道。

(节选自朱熹《朱子语类》)

【注】太王:周朝奠基人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谥为太王。伐崇:周文王曾攻占殷商重镇崇

国。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武王观兵 A 于孟津 B 而归 C 纣若不改 D 过 E 则殷人改 F 立君 G 武王之待 H 殷亦若是 I 而已

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武王非圣人也”与《师说》“欲人之无感也难矣”的“也”用法不同。

B.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词义相同。

C.“纣不见伐”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不同。

D.吊,安慰,与《陈情表》“茕茕子立,形影相吊”的“吊”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孟子称纣王为“独夫”,认为他毁弃仁与义,不能再被视为君王,从而为武王伐纣的行为

找到正当性。

B.伯夷、叔齐认为武王弑君而不食周粟,孔子赞许他们的做法,苏轼认为这说明孔子对武王

是持批判态度的。

C.苏轼认为武王分封纣王之子武庚,本意不是为了延续殷商的祭祀,而是担忧诸侯们对自己

灭商的行为不满。

D.朱憙认为文王等不肯妄加杀戳,武王等通过征伐获得天下,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

而为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

(2)故七篇之中,所以告列国之君,莫非勉之以王道。

14.对于孟子评价武王伐纣,苏轼和朱熹各有什么认识?(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冬夜对书卷有感 陆游

人生如梦终当觉,世事非天孰可凭?

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

所闻要足敌忧患,吾道岂其无废兴?

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灯。

[注]《论语卫灵公》有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三联叙写了自己冬夜读书时的感悟,也可视为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首联以反问揭示世事是变化的,不能沉溺于人生的表象和天命的虚幻中。

C.颈联强调学习的意义和道的永恒,通过学习、追寻道能应对遇到的困境。

D.尾联以“依然”二字展现年老的自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传承的重视。

16.同样面对“万卷”,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书读得多的意义,本诗颔

联讲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歌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小欣认为苏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

点固然不错,但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站位高,因为杜牧的假

设里体现了人民性。

(2)语文老师提醒同学在议论文写作时要正确阐释概念,并围绕概念准确选用论据,才能证明

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小欣由此想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两句,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3)古人面对自己头发颜色的变化,常会流露复杂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近些年,瘦这个语词一路开挂,从一个和弱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汉字,摇身一变,

成了不仅和健康有关,还和美、毅力甚至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好词。一瘦遮百丑,

这话让瘦的人得意洋洋;反过来,( 甲 ),却让觉得自己胖的人忧心忡忡。不少人将减

肥大计列在日程里,或是夜跑,或是进健身房撸铁,但一番努力后,很多人在看到体重秤上

的数字时依然会发出尖叫声:为什么体重一点没变啊!这让不少人 A 。其实,你

瘦不下去,可能跟人体的一个生理机制——能量补偿有关。什么是能量补偿?简单来说,就

是指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后,为了过多保护自己不消耗能量,自然调节能量消耗的一种机

制。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高日常体力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尝试降低基础能量消耗,

并且迅速补充日常活动的消耗,确保身体的能量仓库处于充足的状态。这听起来像是一

个破坏性的差机制,但当涉及到减肥时,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当你尝试减肥时,比

如去跑步,你的能量消耗变大了,人体补充的能量却更满了,这样下去,你的减肥成果可能就

是:变成了一个健壮的胖子。那么,有没有办法能突破这种机制呢?答案是有。我们都知道,减

肥要管住嘴迈开腿。你减肥之所以失败,有可能是嘴管得不够紧,吃进去的能量来不

及消耗掉;还有运动的量不够大,没有大到能突破能量补偿的阈值。也就是说,管得住嘴是减

肥成功的前提,要能严格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做到够了就好,甚至少吃一点更好。腿

要迈得有力才能让减肥变为可能,要把吃进去的能量,特别是多吃进的能量都支出去,做到坚

持运动,要能多动一点更好。这样下去,吃得少了,( 乙 ),能量补偿的阈值得以突破,

减肥就是 B 的事了。

18.“开挂”和“撸铁”是网络流行词。根据下面的文字,说出它们各自的用词特点。(4 分)

开挂,原意是指开外挂,即使用外挂的意思。外挂是指某些人利用电脑技术专门针对电脑游戏

进行一些修改后,达到充分有利于自己玩游戏的作弊程序。撸铁,指进行重量训练,比如哑铃、

杠铃等器械训练,可以选择卧推、划船、硬拉、弯举等动作,目的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体积。

19.诸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2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反常得奇”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些事,你觉得很麻烦;但也有人说,重要的事情都很麻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无锡市 2024 年秋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D

2.(3 分)B

3.(3 分)B

4.(4 分)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大众化”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

用反问的方式引出(或从反面论述)背离群众语言(背离大众化)的危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或现身说法)强调文艺工作者改变思想情感、同工农兵站在一起的必要性。

5.(6 分)文艺工作者的题材创作要担负起重大的时代使命。文艺工作者须深入生活,贴近

社会大众,要深入了解和熟悉身处网络时代的自己的描写对象及读者;文艺工作者须转变观

念并重塑情感,让作品更贴近网络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

进行创作和传播,通过影视改编等方式并借助多种媒介形式传播扩大影响力,以满足不同受众

的需求。

6.(3 分)B

7.(3 分)D

8.(4 分)他们理解了民乐与流行乐曲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认知变得通透了,所以

变得淡然了。他们跟别人一样没有施舍,但二者原因不同:别人是无视、不屑,他们则明白

拉二胡的人的流俗与自己是不同的,自己的伴宴不是乞讨,心中依然有对高雅艺术的坚守,而

拉二胡的人纯粹为了生活讨好路人,如果给钱就违背了自己的心志。(他们没有把艺术当做乞

讨的工具,所以也不会给这样做的人以施舍)

9.(6 分)理想与观实的矛盾:仲熙为了民乐团能够活下去不得不接受各种商演,又希望宋琛

能够永远不参加任何商演,作为民乐团坚守自由的最后代表;宋琛想坚守高雅艺术,又为了乐

团活下去而不得不伴宴。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宋琛和她的心上人有爱情而无婚姻;女老总和她丈夫有婚姻,但违背其

意愿行事。

)自尊与生存的矛盾:为了民乐团的生存去伴宴,却被主办方羞辱;街头拉二胡者放下自尊

进行乞讨。

10.(3 分)CEG

11.(3 分)C

12.(3 分)D

13.(8 分)

(1)(4 分)从此治学的人就认为商汤、周武王是圣人的正道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了,他们都是孔

子思想的罪人啊。(“学者”“若当然”各 1 分,语意通顺 2 分)

(2)(4 分)所以《孟子》全书的七篇文章之中,用来告诫各国君王的,没有一篇不是用王道未

勉励他们的啊。(“所以”“莫非”各 1 分;语意通顺 2 分)

14.(3 分)

苏轼认为孟子曲解了孔子的本意;朱熹认为孟子懂得常与变的道理。

15.(3 分)C

16.(6 分)

书读得多可以帮助自己深刻理解人生和世事,但也要有辨别是非对错的眼力,不能盲目接受,

这需要牢记儒家“恕”道这一行为准则。

17.(6 分)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