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10月第一次段考-历史答案

2024-10-28·14页·185.8 K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段考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A. 手工技艺高超B. 文化礼制产生C. 经济发展繁荣D. 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2. 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个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维持其财产的管理系统,与“王朝国家”(指中央政府官员体制)均代表周王进行运作。西周后期,“王家”与“王朝国家”分离,“王朝国家”逐渐获得“自我决定的运行体系的特点”。这一变化( )A. 反映出集权体制下的局部调整B. 推动了周王朝的官僚化进程C. 淡化了权力分配与血缘的关系D. 表明人文精神促进理性行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详细描述了西周时期“王家”“与“王朝国家”的关系和转变——“王家“与“王朝国家”的分离,反映出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复杂化,这个变化是由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转变驱动的,B项正确;西周时期集权体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虽然政治体制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权力的分配,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血缘的关系被淡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非人文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诸子百家的那些思想,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百花齐放,儒家的“仁政”思想与“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是儒家思想在当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民本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儒家的“藏富于民”的思想确实涉及到私产的保护,但并非所有学派都特别强调这一点,且也不是所有统治者都注重私产保护,排除C项;儒家、墨家等学派强调“仁政”、“爱民”等理念,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了有效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4. 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在编撰《汉书》时取消了“世家”体例,又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一调整旨在()A. 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B. 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C. 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D. 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班固反对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将项羽从帝王“本纪”中移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西汉王朝的地位,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C项正确;将项羽与陈胜合传并居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并未否定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班固对《史记》的批评是王朝观念的体现,并非为了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排除B项;“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西汉政权的正统性,排除D项。故选C项。5. 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成为经济中心B. 社会防疫经验丰富C. 南方农耕区的拓展D. 北方流民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隋唐时期江南瘴气重病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到了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C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成为经济中心,排除A项;“社会防疫经验丰富”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方流民大量南迁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放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6. 唐玄宗以后,“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之后,“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由此可推测,唐朝中后期( )A.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B. 唐廷难以有效管控户籍C. 大土地所有制受到抑制D. 税制变革制约社会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提到“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说明人口、土地和财富的流动性增加,户籍信息变得不再准确,反映出唐廷难以有效管控户籍。而两税法的推行则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过不依赖户籍的方式来征税,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人口的流动性问题,而非门阀士族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财富流转较快和户籍问题而非大土地受到抑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流动加快,而非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7. 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时间朝代门下省诸局502—557南梁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550—557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581—604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604—618隋炀帝符玺A. 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B. 君主集权不断削弱C. 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D. 行政效率逐渐提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至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梁门下省有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北齐门下省有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门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六局。从名称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主要是具有服务皇帝衣、食、行、医药等生活起居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时期增设的符玺局掌管皇帝的印玺,与皇帝下发诏书相关,到了炀帝时期,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给皇帝生活服务的诸局,都被移出门下省,说明门下省日益从服务于皇帝生活起居转变为政务机构,这也为唐朝时期门下省演变为具有封驳审议权的政府机构做好了准备,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A项正确;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君主集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门下省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无法反映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排除C项;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逐渐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8. 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记述,集中反映出这一制度( )内容出处“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欧阳修全集》“宋自中兴以后,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马端临《文献通考》“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代)绝无闻人。”《宋元笔记小说大观》A. 旨在强化对官吏的思想控制B. 保障了官员选拔公平公正C. 切实防范宗室外戚干预政治D. 优化了官僚队伍总体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代)绝无闻人”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的科举制考试不管是在人数、规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均远超唐朝,对于优化官僚队伍总体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员选拔,非思想控制,排除A项;在专制体制下,不可能保障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防范宗室外戚干政,并且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宋代科举制针对的是防范宗室外戚,排除C项。故选D项。9. 北宋中期以后的建筑多用白墙黑瓦与木质本色,绘画上多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这主要是因为( )A. 儒学新思想逐渐渗透B.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 宋朝统治者提倡节俭D. 社会控制趋于严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绘画上多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产生并不断发展,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了艺术领域,如建筑的多用白墙黑瓦,绘画上的拘谨、保守,A项正确;市民阶层兴起,最求享乐,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与材料绘画拘谨、保守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一些统治者也提倡节俭,宋朝时期的一些统治者并不节俭,排除C项;宋朝时期与唐朝时期相比,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10. 宋代诗人陆游曾看到浮于长江中的大型架田,这个架田的主体是一个大木筏,上有三四十户人家,有的木筏上,还有菜园和酒店。元代王祯《农书》也有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可知,宋元时期( )A. 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B. 大一统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C. 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生存空间D. 吸收和借鉴美洲文明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题干描述了宋代和元代时期人们在水上架田种植的现象,这表明当时人们利用水域资源,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拓展生存空间,C项正确;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说法错误,排除A项;宋朝并非大一统,排除B项;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1.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 )A. 专制集权的强化B. 印刷技术的提高C. 科举选官的完善D. 世俗观念的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和所学可知,成化到嘉靖中后期,从“无刻本时文”“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到“满目皆坊刻”,这反映的是明代加强思想控制,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后,考生大量购买程式化的时文来应对考试,折射出专制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明代的印刷技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排除B项;明代八股取士导致科举选官日益僵化,排除C项;这些现象反映的是政府行为对于科举时文的影响,不能说明世俗观念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2. 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A. 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 ”观念B. 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C. 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D. 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可知,清朝《一统志》的编修,将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方志都纳入进去,涵盖之广,疆域之大,海内外大一统,体现清朝的新型“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朝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无法得出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 明代太仓银库的银出入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 )年代太仓银库岁入银(两)太仓银库岁出银(两)嘉靖四十四年(1565)22000003700000隆庆二年(1568)23000004400000隆庆五年(1571)31000003200000万历五年(1577)43594003494200A. 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B. 海禁放松使外贸由入超转变为出超C 一条鞭法实施导致白银货币化加速D. 白银流入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嘉靖时期,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银库紧张。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年)发生了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马尼拉大帆船”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使中国造成巨大的贸易顺差,美洲等地的大量白银涌入中国,从而使政府财政收入显著增加,D项正确;太仓银库并不是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入超和出超的性格信息,无法得出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在1581年推向全国。白银流入促进中国税制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因果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14. 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年份184018601894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60005.962459.568624.6其中:洋(机)布(万匹)比重(%)27.30.461988.43.189708.814.15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商品布(万匹)28215.031517.728780.931690.129879.929035.9该表反映了( )A. 列强重视资本输出B. 外国商品优势凸显C 传统经济根深蒂固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894年,洋布在我国布匹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土布依然占有较高的比重,说明洋布遭到土布的顽强阻击,是传统经济根深蒂固的表现,C项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体现列强对资本输出的重视和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AB项;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且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B. 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C. 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D. 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书籍,从侧重自然科学到侧重社会科学,这说明从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的表现,C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的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的变强,并无法说明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和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排除AB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 19世纪70年代,清廷命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统辖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外海水师兵轮船,然其基本只能节制两江而无力他顾,广东、福建这两个“南洋”地区的水师则各自为政。这体现出( )A. 中央注重分割地方的权力B. 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核心C. 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D. 清廷海军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给了两江总督统辖四省海军权力,但事实上,其他两省水师不听两江调遣,这是地方对中央的命令置若罔闻,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分裂,同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不能统辖南洋其他两省,体现出地方势力的分裂,这些体现出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并不是中央分割地方权力,排除A项;洋务运动虽然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但是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海军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类型简介车马出行图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宴餘图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靠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乐舞图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2)为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何类型的史料? 并说明理由。【答案】(1)时代风貌:贵族奢侈享乐;社会经济繁荣;尚武之风盛行;崇尚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2)史料类型: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史料。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得出贵族奢侈享乐;社会经济繁荣;据材料“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得出尚武之风盛行;据材料“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得出崇尚礼仪文化;据材料“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得出娱乐生活丰富。【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补充材料,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朝尊崇儒学的角度分析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侨户现居地为准定其籍贯所在地,并登记入籍,征收赋役。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连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材料二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召集旧部兵力辅助司马颖的借口,终于举起了创建政权的大旗。在祖源认同上,汉高祖时曾“以宗女为公主,又妻冒顿,约为兄弟”的史实给他提供一个绝佳的依据,因此,刘渊特别强调自己与汉朝统治者的亲密关系,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俨然成了刘邦的“嫡系子孙”。在这种情况下,刘渊在其政权国号的选择上,自然也要与刘邦创建的汉朝拉上关系,于是即“汉王”位。……公元318年,刘曜在长安即帝位,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改国号为“赵”。他在改国号的同时,遵循五德历运中的行序,决定“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牲牡尚黑,旗帜尚玄”。这样就把自己的法统与西晋联系起来了。——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答案】(1)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途径:祖源认同;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问之背景:根据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得出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根据材料一“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得出侨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根据材料一“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得出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第二问之意义:根据材料一“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一“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一“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一“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得出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刘渊特别强调自己与汉朝统治者的亲密关系,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得出祖源认同;根据材料二“刘渊在其政权国号的选择上,自然也要与刘邦创建的汉朝拉上关系,于是即‘汉王’位”,得出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19. 图1、图2分别是我国南宋和清朝在前代基础上增建孔子庙分布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增建孔子庙的分布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宋和清朝增建孔子庙分布所折射的时代背景。【答案】(1)特点: 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孔子庙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 (2)背景: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清朝: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注重对西北、东北、台湾的有效管理;人口压力下,江浙人口向福建、台湾等地区迁移,促进迁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和清朝时期(中国)。图2是清朝增建孔子庙分布情况,与图1南宋增建孔子庙分布相比较,可知,清朝增建孔子庙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孔子庙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和清朝时期(中国)。南宋:从经济重心角度分析,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从政治和文化中心角度分析,得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从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兵力角度分析,得出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从政府政策角度分析,得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从清朝的版图扩展角度分析,得出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注重对西北、东北、台湾的有效管理;从人口压力角度分析,得出人口压力下,江浙人口向福建、台湾等地区迁移,促进迁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人物传记是一种在依循和尊重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再现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历史贡献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文章体裁。它为人们了解历史人物、重温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进程打开了一扇窗口。——摘编自吴路路《人物传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二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的一生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冯子材,钦州(今属广西)人。历任广西、贵州提督等职。中法战争爆发后,业已退职的冯子材被清政府起用。他率部在镇南关内挖深沟、筑长墙,构筑了坚固的工事。1885年3月23日,法军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蜂拥而上。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全军将士见状奋起,与法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冯子材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军民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斗志。——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等整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参照材料二中的示例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明确指出所选人物,史实准确,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人物:李鸿章。小传:李鸿章曾仿照曾国藩的湘军组建淮军,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历任多省的督抚要职,还担任过北洋大臣。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热心洋务,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和民用企业就是他主持兴办的。晚清最强的海军力量——北洋舰队——也是他领导组建的。他作为中方代表与列强谈判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1895年,他亲赴日本,主持签订了《马关条约》;又如1901年,他作为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李鸿章的一生见证了晚清政府统治危机与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探索。示例二人物:康有为。小传: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壮年时游历香港和上海,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他长期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光绪年间,他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逐渐突破顽固派的阻挠,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落海外,成为保皇派乃至民国初年复辟势力的重要代表。康有为的一生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所选人物不得涉及古代或现代)【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是,任选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参照材料二中的示例写一篇人物小传。首先, 根据材料“历史人物传记是一种在依循和尊重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再现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历史贡献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文章体裁。它为人们了解历史人物、重温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进程打开了一扇窗口。”及所学知识,选择人物:李鸿章。由材料“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的一生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冯子材,钦州(今属广西)人。历任广西、贵州提督等职。中法战争爆发后,业已退职的冯子材被清政府起用。他率部在镇南关内挖深沟、筑长墙,构筑了坚固的工事。1885年3月23日,法军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蜂拥而上。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全军将士见状奋起,与法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冯子材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军民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斗志”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李鸿章曾仿照曾国藩的湘军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担任过北洋大臣;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主持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和民用企业;领导组建北洋舰队;与列强谈判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等方面说明,最后,明确主旨,李鸿章的一生见证了晚清政府统治危机与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探索。选择人物:康有为。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康有为受西学的影响;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领导公车上书;保皇派乃至民国初年复辟势力的重要代表等角度说明。最后,明确主旨,康有为的一生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