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
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00 年前的民族危难之时,成立伊始就积极践行爱国思想,组织会员
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投身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事业,成为那个时代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爱国
社团。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积极动员海外学人回国,成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进步社团。
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同学会大力实施“报国计划”,成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
团体。2003 年,经中央批准,欧美同学会增冠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名,工作领域拓
宽到全国,工作对象扩展到全球,成为影响更加广泛的人民团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要发挥群众性、高知性、统战性
的特点和优势,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
民间外交的生力军,成为党联系广大留学人员的桥梁纽带、党和政府做好留学人员工作的助
手、广大留学人员之家,把广大留学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关心留学人员工作、学习、
生活,反映愿望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尚贤者,政之本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留学人员工作的方针政
策,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环
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关心支持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
会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我们相信,只
要广大留学人员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
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的绚丽篇章!
(摘自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
材料二:
自 1913 年欧美同学会成立,至今已有 110 年历史。在欧美同学会会址内,当年蔡元
培、周诒春等学长所植的黄金树,今已绿荫如盖、郁郁葱葱。
“修学、游艺、敦谊、励行”,欧美同学会宗旨寄予了老学长们对留学后辈的殷殷期
望。
清末民国初,从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开启了中国留学的序幕,到官派留欧学生、自
费留学生的出现,留学人数日益增多。与此同时,留学生在国外、国内相继组织了一些
团体,以彼此帮扶,相互鼓励。比如在日本、英国、德国、比利时相继成立了学生会,
此外,还有留美学生总会,留欧学生总会等。
1912 年,顾维钧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这位在美期间,曾担任美东中国学生联
合会主席,热衷于留学生组织与联络工作的青年,归国后亦热心投入于归国人员的组织、
联谊中。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蔡元培等人与他一起筹办、组织了欧美同学会。
作为创始人之一,蔡元培在欧美同学会发表演说时,希望会员们可以“善学外人”
“交换所长,蔚为国用”。
欧美同学会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讲学、言志、敦品、励行”,1925 年,将宗旨确定为
“修学、游艺、敦谊、励行”。1917 年,时任大总统黎元洪还赠予欧美同学会“会友辅
仁”的匾额。
欧美同学会成立后,广聚天下英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孙中山也曾热心地参加欧
美同学会活动。
民国初年,欧美同学会成员彼此互助,共同奋进,他们怀着极大的报国热情,为国家
和民族的发展,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努力。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他们在铁路、矿
山、外交等领域,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权益。
欧美同学会成立百余年间,涌现了诸多杰出的人才。数风流人物,不胜枚举。
“民国第一外交官”-顾维钧
1898 年,顾维钧赴美求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潜心研究政治与国际外交,并取得
博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的顾维钧作为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活跃于校内的各种活动与辩
论赛,并热衷于中国留学生的组织与联络工作。回国后,他四处奔走,联合蔡元培、詹天
佑、周诒春促成了欧美同学会的成立。欧美同学会成立时顾维钧 25 岁,正当青春。
作为“民国第一外交官”,顾维钧极富外交才华。他是巴黎和会上争取中国外
交权益的有铮铮铁骨的中国外交官,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备受外国人尊重的
中国外交官。
“学界之泰斗、人士之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是欧美同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早期领导人。他积极参与欧美同学
会的创建,主持欧美同学会早期工作,亲拟工作计划,创办会刊。并对留学生提
出“善学外人”“交换所长,蔚为国用”的厚望。
为寻求救国之道,蔡元培曾留学德国,考察欧洲政治制度。作为民国教育总
长与北大校长,他非常关心教育事业,重视留学人才的培养,他是留法勤工俭学
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促成中法大学的创办。
蔡元培开中国之先风,带来新气象。他以身垂范,塑造了北大“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精神。他是中国美育的倡导者与推进者,并创办了国立艺术院(今
中国美术学院)。他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并在上海创办爱国女
校。作为一代社会名流,蔡元培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联合各界力量,推
进中国近代文明。
蔡元培一生为救国强国而奔走,临终时仍叮嘱“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间,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会员,在科技方面,如詹天佑、
竺可桢、钱学森、钱三强,茅以升等;人文艺术领域有章士钊、林长民、赵元
任、梁思成夫妇、冰心、梁实秋等。
继前人之志,承欧美同学会百余年之宗旨。继往开来,英才无限。百年欧美
同学会,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摘编自陈丽丽《欧美同学会 110 周年,看风云人物,追璀璨星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美同学会成立于民族危难之时,成立伊始就秉承“学成”“报国”的宗
旨,并形成了优良传统。
B.进入新世纪,中央批准欧美同学会增冠“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名,成为
影响较大的政府机构。
C.百余年间,欧美同学会俊杰辈出,不分文理,各行各业都有一大批海外归来
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
D.欧美同学会不管是初期的宗旨,还是后来确定的“修学、游艺、敦谊、励
行”,都以品行为首要。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美同学会会址内的黄金树,今已绿荫如盖、郁郁葱葱,形象地表达了欧美
同学会如今后继有人、发展壮大的喜人局面。
B.欧美同学会的成立,有着现实的需求:清末民国初,大量的留学生相继在国
外留学,需要相应的团体彼此帮扶、相互鼓励。
C.归国留学生顾维钧、周诒春、蔡元培等人共同创办了旨在“彼此互助,共同奋
进”的欧美同学会,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D.蔡元培对国家的贡献巨大且广泛,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学
界泰斗、人士楷模”的赞誉名至而实归。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论述了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尚贤”,事业才会兴旺,国
家才能富强。
B.材料一论述归国留学人员的事业成功之路,同人民一起奋斗,就一定能书写出绚
丽的篇章。
C.材料二列举欧美同学会的杰出会员顾维钧、蔡元培的事例,是要证明弱国无外交
以及科学救国。
D.材料二援引黎元洪的题词、蔡元培的希望以及孙中山的活动,意在证明欧美同学
会利国利民。
4.材料一虽为典范的政论文,最后两段的语言却不乏文采,请找出两个具体例子并简
析其作用。(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欧美同学会,却各有侧重,材料一主要侧重什么?请结合材
料进行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凤凰,远去的故乡
张诗群
车到凤凰,天已将暮。一团青霭在窗外流动,公路两旁树影滞重,这是有雨的迹
象。从怀化上车的两个年轻人一直在礼貌而克制地交谈,他们像千万个将凤凰古城作为
教科书的高校生一样,凤凰的许多侧面将成为他们笔下条分缕析的论文。
远在 1932 年秋,刚满三十岁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写下这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
这一年他在青岛,还远没到总结一生的年纪,但故乡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毫无悬念地将
照亮他此后漫长的旅程。这年秋天,他在阳光明媚的青岛回忆凤凰小城,惆怅像海风拂
过沙滩-“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
象里。”
所以,去凤凰,我不是单纯慕名而来的旅人,而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在许多不眠
之夜,我曾在沈从文密致绵长的描述中,一次次与凤凰在纸上相逢。我想用心贴近她深
藏于时光深处的面目,而绝非满足于对苗疆风情的猎艳。这片土地流淌过的传奇,是被
岁月风干的九死还魂草,一经缅怀的潮汐浸润,就舒展开所有干瘪的皱褶。
我在风桥附近的一家客栈卸下了行李。客栈是典型的吊脚楼格局,一半靠山,一
半临水。但这是被改造后的木楼结构,原本细脚伶仃立在水中的木柱,已被平整的条
石路面所替代。这样的局面历时不短,为发展古城的旅游产业,江边繁华地段的商业
用房已模糊了吊脚楼的痕迹。
暮色中,凤凰小城像一首古老的诗,凝练精巧,错落出动人的韵致。夜幕还未下
降,沱江两岸的木楼群已稀疏亮起橘红的灯火。木楼灰瓦重檐,客栈和饭馆的店招朴
稚又张扬。古老和时尚在这里糅合,构成一道被贩卖的奇异风景,商业化的痕迹正抵
达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从走出凤凰的那一天起,沈从文的梦中便时常重叠着故乡的影子:“这些梦直到
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
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沈从文故居,泪水终于蓄满了眼眶。
游客鱼贯而入,在导游熟稔清脆的喇叭声里,他们带着几分好奇,神态自若地走
进大门,又鱼贯进入前厅、厢房、天井、卧室、书房。再鱼贯出门而去。
我停留了很久,停留到故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唯有此刻,纤尘才会静静落下,
人声和电喇叭的喧响才退回到室外嘈杂的红尘中,故居也才能在宁静中归于如水的丰
盈。
我需要一场隐秘或无声的对话,和沈从文。
一种沉默的力量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蒸腾,书房的手写小楷、陈旧破损的书桌藤
椅,曾经留下过同一个人的指纹。每一个字的大小形状、撇捺长短都取决于他某一瞬
间指腕的起承转合,木桌椅上每一道斑驳的划痕、被千万次摩挲后透出莹润光泽的竹
篾藤条,都接近过他温热的呼吸。
如今,这个人早已归于来处,只有它们仍在这里,守着人世的大寂静。
沈先生,我写过您的传记,您知道吗?我对着白墙上玻璃镜框里的一张相片,轻
轻说。
年老的沈从文嘴角咧开,在相片里温和又羞涩地笑着,像个婴孩。
他十四岁走出凤凰,一个朴野稚嫩的少年,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一份温和中的
倔强,怯生生地闯进一片新天地,却意外地收获了无上的荣誉和掌声。但故乡的影子,
被他揉进自己的骨血中,走到哪里,都难以分离。
他用文字抵达故乡,沱江和沅水一直在他的笔管中流淌。他对故乡的眷恋像他胸腔
里时常涌动的热流,直到在翠翠、傩送、天保、天天、媚金们的身上,才发出那一声长
长的幽叹。
他一生温和如水,不拒绝死,却只对艺术、爱与自然保持婴儿的处子之心。他毫不
设防地袒露自己的深情与脆弱,笑与哭都见出人世的壮阔与悲凉。据说八十岁时,他在
一块刚出土的战国丝绸前,颤巍巍地跪了下去心里装着山川岁月的人,
才明白天地之广阔,自然之博大,他才会越来越谦逊温和,宿命的悲悯才能牵动他敏
感的神经。
我想我是理解了他。他的笑脸温和、羞涩,还有一丝愧疚的拘谨。我久久看着
他,此时,任何怀念都无法给他增添新的注解,但心底忽然温暖-他也应该理解了
我。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凤凰古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如高校生般将凤凰古城当作
教科书式的存在,对它进行条分缕析。
B.参观沈从文故居时,作者眼里蓄满泪水,是因为故居的物什可以让其感受到他
温热的呼吸,来一场隐秘而无声的对话。
C.木楼灰瓦重檐是凤凰小城的特色之一,但浓厚的商业气息已弥漫古城的每一个
角落,因此作者称凤凰为远去的故乡。
D.文章结尾,作者写“我想我是理解了他”“他也应该理解了我”,意在说作者在
追念沈从文的过程中也将其视为知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以“窗外流动的青霭”“滞重的树影”等环境描写营造了忧愁的意境,
奠定了全文忧郁而深沉的感情基调。
B.文章情感丰富,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将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同眼前的凤凰相结合,情动其中,自然真切。
C.作者将文化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情理交融,故而对沈从
文所说的“美丽总是愁人的”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比喻外,作者还运用拟人、引用等手法,以增强文
章的“阐释性”,使描写凤凰的语言极富感染力。
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4 分)
9.双线并行是本文构思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
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
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
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
飞鸟,亦肖人
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
画工,于是差稀。
(节选自刘歆《西京杂记画工弃市》)
材料二: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
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
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单于自言婿汉氏
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西至敦
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
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
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
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
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节选自《汉书元帝记》《后汉书南匈奴传》)
【注】掖庭:宫中旁舍,宫女所居之地。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帝悔之 A 而名
籍 B 已定 C 帝重信 D 于外国 E 故不复 F 更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宫,妃嫔所居的宫殿,文中借指宫女,与《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的“宫人”含义相同。
B.阏氏,读音为 yn zh,是单于、诸王妻妾的统称,匈奴君长的嫡妻称为“阏
氏”。其名号地位有差别。
C.裴回即徘徊,为古代汉语的联绵词,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丁
宁”同属叠韵一类联绵词。
D.与,文中为赐予、赠与之意,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
平不与”的“与”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元帝宫女太多,为免挑选之劳,让画工给宫女画像,只需按图挑选,方便快
捷。
B.宫女为了能得皇帝宠幸纷纷贿赂画工,独王嫱不肯,才有幸被皇帝选中远嫁匈
奴。
C.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觐,与汉修好,保证边境平安,元帝大悦,赐美女改国
号。
D.王昭君远嫁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生二子,后继子继位,依胡俗又做了代的阏
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14.材料一中,王昭君不被皇帝宠幸的原因有哪些?(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蓟北旅思
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注】张籍,中唐诗人,原籍吴郡。白苎词:指《白苎舞歌》,是一首吴声歌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日日”叠字领起,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空歌”句描绘诗人想象
家乡的亲人吟唱白苎词的场景。
B.颔联是诗人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诗人常常因送人处的离愁别绪,忆起自
己离家时与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
C.颈联写思乡孤寂只能向自己内心倾诉,“还”、“只”二字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刻画
了诗人无人倾诉乡愁的苦闷。
D.尾联以景结情,描绘了客亭柳的“向南枝”被折尽之态,意谓南归行人之多,与
诗人独不得归形成对照,更显无奈。
16.诗人引本诗颔联为“平生最得意句”,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的《江城子》中“ ”两句描绘的情景与柳永的“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似。
(2)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及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
的“ , ”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主人公想消除愁绪而愁情更深的凄楚
心境。
(3)“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李密在《陈情表》中也践行着这样的孝心,
他认为没有祖母的抚育,他便“ ”,没有他的陪伴,祖母便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每当修剪小区绿化带的草坪时,我都会把家中所有的窗户打开,让浓郁的青草味
道蔓延进来,停留在那种味道中享受贪婪的沉醉。那是一个人对大自然本能的欢喜。
第一次嗅到的不同于平日里花草味道的有着原始青涩和幽香的青草被切割的味道让我
有说不出的喜欢。直到有一次,读高中的女儿说,修剪草坪时青草散发的味道,其实
是小草在喊疼。我心头突然一怔,立即打开手机百度,最多的答案竟真的是“小草受
到伤害时发出的求救信号”。原来,小草也是会喊疼的,虽然它的呼喊并无声息。于
是,再嗅到修剪草坪的清冽味道时,便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那气息扑面而来,心里却
清晰地涌出丝丝缕缕的难过和怜惜。可是,万物生长皆是如此啊!好比麦苗拔节,好
比笋子向上-每一株植物的生长,不都要经历各自的疼痛吗?再次搜索植物方面的知
识时,我才得以确定:那些被修剪掉的凌乱小草,除了整齐、美观,还有一个更重要
的原因,就是生命力会更加旺盛。我立刻松了一口气。喊过疼的小草会更好地成长,
就像经历过磨难的生命会变得更加顽强。我把这句话发给女儿,看她过后的回复“懂
得了”,释怀、欣悦。
18.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不都要经历各自的疼痛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
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曾经,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并称为“四大件”,是许多人家中珍贵的
物件,“二八大杠”承载了多少年代记忆。如今,自行车这个传统产业非但没有过
时,反而走向国际市场,开辟出新赛道。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出
口自行车整车 1099.9 万辆,其中电助力自行车成为一大亮点。一些新兴国产电助
力自行车品牌纷纷建立海外销售总部与研发中心,出海势头强劲,创新活力奔涌,成
为我国“两轮”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