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10-20·16页·56.1 K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2级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鹬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4.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3分)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6分)(二)现代文阅卷(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睡二指王愿坚1935年,镇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他弯下身,把任丕祥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只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文本二: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尾巴,已经发出了鼾声。马背上的病号,也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住了。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B. 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C. 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D. 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B. 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C. 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D. 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8. “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这段话应该放在原文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6分) 9. 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三家【注】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三家:指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出兵消灭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材料二:“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为五霸主,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故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谓忠臣也。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材料三: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是虽有残刑A杀身B以为人主之名C而实无益D于智伯E若秋毫之末F此吾之所G下也H而世主以为忠I而高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臣事,臣,以臣的身份。事,侍奉。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相较,“臣”与“兄”的用法相同,“事”的意思相同。B.愧,使羞愧;之,的。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相较,“愧”与“却”的用法不同,“之”的意思和用法不同。 C.黔,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的“黔”意思相同。形容,描述。与《与妻书》“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形容”意思相同。D.俾,使。与《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意思相同。全,完整。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的“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豫让否定了朋友的说法,认为先归附赵襄子,得到信任后再行刺杀,这是对人主的不忠,而自己愿意做一个忠臣的典范。B.《韩非子》认为,真正的忠臣应像伊尹、管仲、商鞅那样;而伯夷叔齐那种为人主所推崇的高洁臣子反而要否定和摒弃。C.方孝孺用没有受到国士礼遇的段规、任章、郄疵的例子与豫让作类比,意在证明豫让之“忠”有名无实,国士之礼受之有愧。D.方孝孺认为,对于人主的荒暴无道,臣子应直言进谏,直到以死相谏,所以豫让本应把伏剑自杀的行动安排在死谏的时候。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14.对于被世俗公认为忠臣贤士的豫让,法家的《韩非子》和儒家的方孝孺都给予了否定的评价。请综合文本中的相关论述,简要概括他们心中真正的忠臣国士应有的作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读 书 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注]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作者初任隆兴通判时,孤寂无侣,郁郁寡欢,公务之余肆力读书。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独喜”句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皮诗首联用设问交代家中积书满架,尾联用借代的手法,照应标题,表明诗人志趣所在。B.皮诗颔联运用简笔勾勒,写诗人在书房晨读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读书的宁静和喜悦之情。C.陆游早年就胸怀报国壮志,陆诗首联称自己为“腐儒”与“叹无奇”,含有老来与世浮沉之慨。D.陆诗颈联运用叠音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树叶的摇落声和重复敲打的更鼓声,情景逼真。16.这两首诗都是谈读书,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希望唐太宗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治国境界,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似。(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 A 的遗传信息。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有删改)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4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3分)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毛泽东在《粮食问题》批示中有这样几句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其实,不光是粮食问题,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做到“手里有粮”“脚踏实地”。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2级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B【解析】A选项“不能”说法绝对,原文中“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C选项“花卉”偷换概念,原文是“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卖花”才是“事象”。而且“成为了”混淆时态,原文是“日渐”。D选项“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无中生有。2.B【解析】B选项“只有”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而且前文提到“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只有”说法绝对。3.D【解析】材料一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A项,刘言史《买花谣》“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书写了贵族占有大量的金钱用于奢侈享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与批判。B项,戴复古《都中冬日》“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写的是冬日。C项,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宫廷与市井,仿佛只有一墙之隔,真实勾勒出宋代都城内各阶层各行业互存共荣的画卷。4.论证方法:引用论证(1分)本文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本文引用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时,贴合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评点,使论证语言典雅有文采。(1分)【解析】从引用论证的论证效果和论证语言的特点两个角度答题。5.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春雨”“杏花”让诗人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处居室之内的诗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只凭耳中传来的雨声和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居的落寞。“客京华”点明了诗人寓居的现状,诗人用“春雨”“杏花”构成的明媚春光为背景,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每点2分,答题过程中没有明确写出诗句内容,不给相应分数)【解析】第三段首句“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这句话承上启下,学生可依此归纳两个答题要点:“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然后,学生可根据第四段首句并结合陆游写作《临安春雨初霁》时的寓居身份归纳第三个答题要点即“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居的落寞”。6.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错误,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是因为最前面的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后面的同志以为要停住等,便站住了,时间一长打起盹来,而不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7.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等一系列比喻”错误,“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不是比喻,这些句子是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来形象地表现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8. 该段话应放在段后面。(2分)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2分)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2分)【解析】1.位置:放在第段后面比较合适。2.第段主要写战士们抓着绳子走,还是会出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脚被碰伤等情况,主要体现战士们在极度困乏下艰难行军的状态。从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而掉下悬崖牺牲这个极端事例,深刻地展现出当时行军环境的恶劣和艰难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而且和前面其他战士困倦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等疲惫状态相呼应,进一步说明整个队伍都被极度的困乏所困扰。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现状下,任丕祥才提出让大家“睡二指”,这种请求就变得合理且迫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9. 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每点2分)【解析】塑造人物:文中老范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先是用冷水喷脸,后来又用草棍儿撑眼皮,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指挥员强烈的责任心。在战士们极度困乏、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情况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对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部队的前途负责。小事件体现大环境:文本围绕战士们在艰苦行军中渴望休息这一“休息”的小事件展开。通过战士们抓着绳子行军、站着就能睡着、任丕祥极度困倦的请求以及因困倦发生的悲剧等细节,深刻地反映出长征途中环境的艰苦异常。这种艰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还包括随时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以及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对生存和战斗的坚持。文中的老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个体形象,他在艰难困苦面前展现出的坚韧、负责、对战士的关爱等精神,是中国革命者群体伟大精神的缩影。任丕祥作为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都撑不住了,也体现了整个行军队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这些个体形象的塑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革命者群体在长征乃至整个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10.CFH(每处1分,多涂本题不给分。)原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11.A 【解析】B项“愧”与“却”都是使动用法。C项“以愚黔首”的“黔”意思是“黑”,孔颖达《礼记祭义》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形容”在文本中是“形体容貌”的意思而非“描述”。D项“全”在文本中意为“保全”而非“完整”。12.C 【解析】“类比”错,应为“对比”;“有名无实”不准确,从原文“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看出,方孝孺否定的并非豫让忠心的“不实”,而是他尽忠的方式不适当。13.(1)(到时候)你就做你想做的,难道不是很容易吗?何必像这样残害自己(让自己受苦、委屈自己)呢!(评分标准:4分,“为所欲为”“顾”“自苦”各1分,大意1分。)(2)可是段规、任章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上顺从智伯的要求(或需求、请求),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加速(或招致、带来)他的灭亡。(评分标准:4分,“请”“骄”“速”各1分,大意1分。)14.答案示例:(1)务实利不图虚名。(或:为国为君谋求实实在在的利益,上辅人主使无内外之忧,下御其众而安其国。而不仅仅是“杀身以为人主之名”。)(2)尽忠于人主生前。(或: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扶危于未乱之先,而非捐躯于既败之后。)(3)竭尽智谋,忠告善道,苦劝死谏。(或: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陈力就列,谆切恳至。)(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可以不必分析。)【参考译文】材料一: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做自己的饮酒器具。智伯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为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进入了赵襄子宫中的茅房里面打扫卫生。赵襄子在上茅房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让逮住了。赵襄子周围的人都想杀掉豫让,而赵襄子却说:“智伯死了没有什么后人,这个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一条真正的汉子!我以后小心戒备就可以了。”然后把豫让给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成黑色,好像得了癞病一样,还吞下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在集市上乞讨度日,就连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来。当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却认出了他,流着泪对他说:“凭你的才能,以臣子的身份效命于赵襄子,必然会得到亲近宠幸的机会。到时候你就做你想做的,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像这样残害自己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不可以!如果已经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杀掉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要让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出宫,豫让就埋伏在桥下。赵襄子走到桥边,所骑的马忽然受惊,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图行刺的豫让,然后杀了他。 材料二:商汤得到伊尹,凭借百里之地成为天子;齐桓公得到管仲,成为五霸之首,多次会盟诸侯,匡正了天下秩序。秦孝公得到商鞅,领土因而扩大,兵力因而强盛。所以有了忠臣,君主对外没有邻国入侵的忧患,对内没有奸臣作乱的担忧,天下长治久安,名声流芳后世,这些人称得上真的忠臣。至于豫让作为智伯的臣子,对上不能劝说君主,使智伯懂得法术制度的道理从而躲避灾难祸患,对下不能率领部下来让国家安定。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才自己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毁坏面容,以图替智伯向赵襄子报仇。这虽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古代曾有伯夷、叔齐两个人,武王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却不接受,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像豫让和伯夷、叔齐这样的臣子,不畏重刑,不图厚赏,不能够用刑罚来限制他们,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这就叫做无用的臣子。这是我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材料三: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上,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守住安定的局面,使自己不受损害而主上没有危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15. C(“含有老来与世浮沉之慨”分析有误,陆游自称为“腐儒”与“叹无奇”,含有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16.皮诗通过写藏书之多,抒发了对书籍的喜爱以及对书中先贤们的崇拜与敬仰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读书胜过世俗交往的非凡志趣。陆诗由夜读的缘起、老来读书的盎然兴味和睡前的进食,表现了诗人济世的理想抱负,到老犹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每点 3分,意思答对即可)17.(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3)(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8.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解析】不合逻辑。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每空2分)19.甲:船摆渡的是生活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解析】甲处根据下文“破折号”和此句“分号”的提示,可确定句式是“船摆渡的是……”,再结合前文内容得出关键词“生活”;乙处根据“四季流转”“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可推知。20.【示例】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3分)【解析】仿写的基本要求包括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内容协调、语意完整等。暗喻是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21.【示例】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每空1分)【解析】A处根据原文信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及“遗传信息”可推知。B处根据“不是……而是……”“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可推知。22.【观点一】可以使用,理由是:(1分)“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2分);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2分)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1分)【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1分)“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3分)“种植”意为培育,使其生长和繁殖,主观色彩明显,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2分)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考生应该抓住“手里有粮”和“脚踏实地”两个关键词语,结合学习、工作、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等各个领域进行思考,领悟其精神实质。材料第一段话中所述的“手里有粮”,阐述的是“粮食”的本义,而第二段中所述的“手里有粮”,则要注意对其引申义展开思考了。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居家过日子,民以食为天,要做到有备无患,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自不必多言。我们读书、考大学、读研究生,我们干工作、办企业、做事情,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甚至,培养自己的高精尖人才,创新发展自己的航空航天事业,等等,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日思有日;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这些话,都是强调要“手里有粮”。这个“粮”,就是我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准备、条件完备、人员齐备,就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今天流的汗、淌的血,都会变成满仓的“粮食”,有了“粮食”,就可以“备战备荒”,就不会有后顾之忧,这便是“心里不慌”。而之所以还要强调“脚踏实地”的问题,是因为生活中一些人喜欢好高骛远,喜欢空想幻想“画大饼”,但“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时还在床上”,最终一事无成。任何激进冒险主义或者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都是我们要反对的。我们要倡导的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脚踏实地的态度。综合以上分析,作文立意应该将“手里有粮”与“脚踏实地”有机结合起来思考,阐述清楚二者的内在联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同时也要注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据此给出观点,如:成长需磨砺,逸乐惰人心。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青年成长需磨砺,储备好成长成才的“粮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于安时思危,于治时忧乱,防患于未然,在心态上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二、草木不经严冬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我辈青年自当谨记,坐享其成犹坐以待毙,奋发向上才能青衿远志。因此,我们要在行动上发奋进取,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立意】1.人生永远在奋斗的路上。2.居安思危,终有用时。3.实力才是唯一的“粮食”与“底气”。【例文】未雨绸缪储好粮,脚踏实地稳致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个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都与粮食安全问题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在《粮食问题》中批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其实,这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生哲理的生动诠释。它启示我们,无论是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是个人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手里有粮”的坚实基础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未雨绸缪,怀储粮心态,立生存之本。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只有粮食充足,才能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样,“手里有粮”意味着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技能积累或精神食粮,这是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从容不迫、勇往直前的底气所在。于国,勾践卧薪尝胆、刘邦励精图治,方保“手里有粮”;于企业,华为在企业发展迅猛时谈危机忧患,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方保“手里有粮”;于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又怎能不做好准备,迎战未来?脚踏实地,行备粮之举,开发展之路。想要“手里有粮”,光有想法还不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我们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不二法门。而行动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谦逊态度,不骄不躁,稳扎稳打,在每一次尝试和挑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我们更要备以吃苦准备,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动摇,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军事测绘员张民历38年风霜雨雪,绘制出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军事地图皇皇巨作,以华发青春保金瓯无缺;复旦大学钟扬教授不顾瘦弱病体,多次进藏考查,留下宝贵的生物基因研究成果,用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正是因为有这一次次的“食粮”之积累与实践,人才能进步,国才能强大,民族才能伟大复兴。无论风雨兼程还是阳光明媚,积粮于心才能无畏向前,手里有粮才能行稳致远。那么,请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与强大吧!请勇于实践,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吧!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我辈一定能够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