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朝贵族举行饮食礼,往往“以乐侑食”。《礼记 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 以修外
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愉快),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 德。德者得也。”
由此可见,周朝的餐饮文化( )
A. 凝聚了宗族群伦 B. 注重人的内在德性
C. 维护了等级制度 D. 受到儒家文化熏陶
2. 两汉时期在边郡地区多设属国,《资治通鉴》对其进行了述评,“汉边郡置属国以处降胡,使侦伺匈奴。”
即在汉朝的 边郡设置属国来安置投降的胡人,并利用他们来侦察匈奴的动向。这体现了 ( )
A. “以夷制夷”的 民族政策 B. 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 汉初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 D. 国家注重维系民族关系
3.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至东晋时,朝野仍以北伐为念。宋齐之后,侨人却多安
于南方,不再作北伐之想。侨人之变( )
A. 推动门阀政治逐渐形成 B.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 D. 预示着北伐失败的最终结局
4. 下图是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示意图,该图从侧面反映唐朝( )
第1页/共6页
A. 政局稳定扩大分布区域 B. 教育发展的均衡化趋势
C. 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D. 政治经济影响文化布局
5. 明淞江嘉定地区“十田九棉”,当地百姓往往需要“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后礼
部尚书、嘉定人徐学积极推动漕粮折银的实现,嘉定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该现象
( )
A. 体现了棉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 有利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 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 有效保证了国家赋税征收
6. 早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就曾对商业做出规定,即允许城中人到城外购买物资,而想要在
城内出售从城外购买的物资,则必须要有高级官员的允许凭条,接受各种限制。这种规定缘于(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 绝对平均主义的构想
C. 政治管控的现实需要 D. 商业交易的秩序紊乱
7. 《大公报》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份著名报纸,这份报纸在办刊过程中,曾有过 7 种版本(表 1), 在世
界报刊史上十分罕见。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版本 创刊
天津版 1902 年 6 月 17 日在天津法租界
长沙版 1915 年 9 月 1 日
上海版 1936 年 4 月 1 日 在 上海法租界
汉口版 1937 年 9 月 18 日
香港版 1938 年 8 月 13 日
重庆版 1938 年 12 月 1 日
桂林版 1941 年 3 月 15 日
A. 社会舆论主导办刊理念 B. 受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影响
C. 近代报刊业持续性发展 D. 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大众传媒发展
8. 1948 年蒋介石读毛泽东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后,下令在收复区实行“耕者有其田”,
并选择江苏苏北的几个县试验。但试验区刚成立,就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由此折射出,国民党
( )
第2页/共6页
A. 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 B. 力主争取农民支持
C. 探索政权建设新方向 D. 开始转移战略重心
9. 1954 年 1 月,21 岁的华南工学院化工系大四学生朱光伟的选民证。有了第一张、第二张,就有第 三张、
第四张……但过了 1966 年,老人收藏的选民证却出现了长达 14 年的空白。直到 1980 年,才出现了新的
选民证。据此可知( )
A. 基层民主政治一度中断 B.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未能召开
C. 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严重受阻
10. 观察下图,可知( )
A. 全球贸易网络建立 B. 四大发明经商路传入西方
C. 见证传统商路兴衰 D. 阿拉伯成 为 东西交流桥梁
11. 每个卡尔普利(阿兹特克城邦的基层组织)都设立了各级免费学校。规定儿童出生后到 5 岁,接 受家庭
教育;5-10 岁,入启蒙学校;10-15 岁,进入艺术、职业和军事训练预备学校(“青年之家”) 或进入专
业预备学校,由专业人员授课。这表明阿兹特克( )
第3页/共6页
A. 注重教育层级分化 B. 文明高度发达
C. 基层教育稳步发展 D. 城邦体制完善
12. 14 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横行,据统计,在卡尔卡松的法兰西斯派修士全部死亡;在图卢兹,圣塞尔
南大教堂的 20 个教士死了 12 个;阿维尼翁教堂的官员死了 1/4。 ……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
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据此推知,黑死病的爆发
( )
A. 推动医疗体系重构 B. 动摇天主教会权威
C. 催生新的社会制度 D. 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13. 英国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沃森在《铁壁之围》中指出,驱使德国和奥匈帝国走向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
是恐惧感,这次战争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恰恰是促使欧洲走向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原因。材料中的国际秩序
指(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维也纳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14. 1970 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根据该计划时四口之家每年可以接受最低 1600 美元的保证收入,
加上 860 美元的食品券,同时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或者登记参加职业培训。 这一计划
( )
A. 加强了政府干预 B. 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 保证了家庭支出 D. 标志着福利国家的破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16 题 14 分,17 题 14 分,18 题 13 分,19 题 14 分,共 55
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4页/共6页
上图分别为汉代、唐代敦煌故城的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
——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如图并结合所学,围绕“敦煌城市规划”,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
晰)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
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 11 世纪下半叶,盛行
于 12、13 世纪,14 世纪时走向衰落。从骑士文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
体裁主要是骑士传奇和骑士抒情诗。
由于骑士大多出身于封建阶级的下层,与人民接触较多,又由于在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
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
现得十分明显。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
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依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骑士文学”这一文化现象。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 年,广东嘉应人,南洋侨商张榕轩向清廷上书称:“方今国家举行新政,首先铁路为大宗”,
请求修建汕头到潮州的潮汕铁路,并提出可“招香港、南洋各华商及洋籍人集股开铁路,名曰潮汕有限公
司。”当时全国各大铁路均系筹借外款修建,路权尽失。朝廷也希望:“其小枝分路,若有华商集股兴办,
亦足为保持利权之一助”,且认为“此路本轻利重,华商不难自力。”遂批准张氏等集股商办此路,最终
于 1906 年正式通车运行。
但是随时局变化,1938 年 10 月广州沦陷,汕头成为华南地区最后一个对外联系的口岸,大批海外抗
日物资均由汕头港转运中国内地。为切断中国的补给通路,1939 年 6 月,侵华日军从陆、海两面突袭汕头。6
月 16 日,为防止潮汕铁路落入日本人手中,潮汕铁路被广东省保安处和第四战区汕头前敌指挥部下令拆
毁。同月 21 日,汕头沦陷,潮汕铁路落入日军手中,疯狂的日军将剩下的部分铁轨劫运回日本制造武器。
潮汕铁路由此结束了经营 33 年的火车运输历史。
-—摘编自《清末民国汕头铁路建设引领全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潮汕铁路得以运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潮汕铁路运行和结束。
第5页/共6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修补,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框架。强调公
共理性,却又会因为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纠葛,而处于一种碎片化和无序化状态。西方协 商民主力图
实现多元一致,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使得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难以通过协商达成
妥协和一致。
——摘编自许忠明《西方协商民主的背景、演变与缺陷》
材料二 中国的协商民主,经历了从理论建设、制度设计再到有序实践的过程。参与协商的主体囊括
了来自各社会阶层、各类政治主体的力量。中国的协商民主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
理要求。同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形式
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的民主形式。
——摘编自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协商民主的缺陷。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认识。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