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三10月调研(25-X-037C)-历史试题+答案

2024-10-18·7页·3.7 M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 二十名校 10 月调研考试

历 史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汉太原孝廉王烈在乡里“建学校,敦崇庠序”,其门人的言行为周围百姓所效仿,乡

里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乡境内“宗族称孝,乡党归仁”。由此

可知,王烈的举措

A.借助了乡约的治理价值 B.渗透了礼法并用的治理观念

C.发挥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

2.唐朝,绫绢坊、铜坊、纸坊、染坊等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如定州大富何明远,“资

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扬州一富人,家“有广厦,百工制作毕备”。据此可知,

唐代

A.私营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 B.“工商食官”的限制放宽

C.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明显 D.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3.至元二十年(1283 年),四川行省在滇东北等地区“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

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赋役税收“比之内地”。这些做法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加速 B.拓宽了元朝政府的统辖范围

C.推进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缓解了民族矛盾与压迫问题

4.黄宗羲认为“西人汤若望,历算称开辟,为吾发其凡,由此识阡陌”。他重视对自然科

学的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具有很深的造诣,“实开浙人研治西洋天算

之风气”。黄宗羲的言行

A.促使近代中国自然科学兴起 B.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C.凸显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D.表明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思潮

5.1914 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重点在军队及海外华侨社团开展革命工作。在时局的

影响下,孙中山于 1919 年 10 月发出通告:“从前所有中华革命党总章及各支部通

则,一律废止……改用中国国民党名义,以昭统一。”孙中山这一转变的直接目的在于

A.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 B.扩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C.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D.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6.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组建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和劳动互助社。边区政

府通过优惠税率、提供贷款等扶持措施,帮助建立小型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等经

济组织。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坚实了抗战的经济基础

C.巩固了人民革命政权 D.抵制了官僚资本的渗入

7.1950 年初,刘少奇提议在新疆设立开发金属、石油的中苏合资股份公司。他指出应“不

独和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甚至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可能在适当条件下订立这种合

营合同甚至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刘少奇主张中国应

A.调整“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积极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C.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D.以开放的意识开展经济建设

8.1993 年宪法修正案宣布取消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

位;1999 年再次修改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述宪法修正案

A.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得益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C.意在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D.为国家取消农业税提供了法律保障

9.下面所示为 2012 年以来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部分)。这表明当前中国

A.积极融入区域集团化潮流 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合作

C.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D.倡导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0.古埃及第三王朝时的《梅腾铭文》记载,梅腾获得了来自母亲的土地,而其父亲“除

了拥有依附民和小型牲畜之外,一无所有”;新王国时期,“女市民”同男性一样承担

相同数额的赋税,如在伽迪纳 123 号陶片中一个女市民将其奴隶的一天租卖给其他

人。这表明,该时期埃及

A.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B.平民阶层不断壮大

C.男女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 D.商业贸易较为繁荣

11.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放贷人“可按照种姓的正顺序,每月收婆罗门百分之

二、刹帝利百分之三、吠舍百分之四、首陀罗百分之五”比例的利息;“债务人和债

权人如属同一种姓,或债务人种姓较低时,可利用劳动抵债;但如果种姓较高,可按

照财力渐次还债。”这些规定表明古印度

A.各种姓在法律上不平等 B.婆罗门种姓掌握着经济大权

C.奴隶主贵族利益受冲击 D.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12.下面是 13 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这些事件的发生

A.推动了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B.促使“法律至上”得到普遍认可

C.是王权与教权妥协的产物 D.为政治民主因素滋长提供契机

13.自 13 世纪以来,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的资金扶植下,西欧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大学。

大学注重职业训练,把世俗科学引进学校,特别是计算、测量、会计、商业和法律等

方面的基础知识。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发展

A.极大地冲击了教会特权 B.反映出理性主义的深入传播

C.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折射出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

14.拜占庭帝国时期,在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上,有东方和波斯商人运来的东方丝绸和香

料,有埃及人运来的粮食、甘蔗、麻布、纸草,有叙利亚人运来的精致的织物和刺

绣,还有斯拉夫人运来的毛皮、蜂蜡和琥珀。这从侧面说明

A.对外贸易是罗马人扩张的基础 B.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与包容性

C.东西方文化发展呈现出同步性 D.欧洲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5.公元 11 世纪下半叶到 13 世纪末,欧洲翻译家把 50 多位阿拉伯学者的 253 部著作译成

拉丁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等西方文字,并且把约 200 余部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希腊

著作译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据此可知,该运动

A.促进东正教文化中心西移 B.引领了东方文化发展的潮流

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D.奠定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16.公元 603 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颁布冠位十二阶,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

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冠位是根据每个人对朝廷忠诚程度授予的,即使是同一个

人,如果功劳倍增,还可授予更高的冠位。”该措施

A.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 D.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6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孔子是好学的师者,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在《论语子罕》中提

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孔子强调教师要做“君子”式师者,提高自我道德

境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德教人、育人与化人,因而师者应如君子般“修己以

敬”。针对如何引领学生的德与行,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在待生之道方面,孔子常告诫自己:“学无常师”,要“不耻下问”。他强调不论

出身尊卑、贫富贵贱,聪颖愚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为师者都应该教之、

化之、育之。在孔子看来,师者传道于弟子,同样可以向弟子学习,教与学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他不倦育人,为教育躬行实践,其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不论为师之道,还是待生之道,孔子师德观皆体现出以“仁爱”为

核心,以“立德”与“树人”为本质的精神,其促使孔子成为古今为之歌颂的教师典

范。

——据《论语》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的师德观。(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38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批驳了

“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地确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性质及其基本战略。演讲

中,毛泽东说:中日战争“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

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

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第一阶段敌是优

势,我是劣势”。“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

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第三阶段中国则将进行战略反攻。“中国由劣势到平衡

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

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论持久战》准确预见了中

国抗战的发展,被事实证明是科学的真理,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

——摘编自杨冬权 杨荀《〈论持久战〉对中国抗战的正确预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坚持持久抗战所作的努力。(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公元前 8 世纪前 3 世纪被称作“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人的思想意识猛

然觉醒,开始将自身及其思想作为认知对象,东西方文明同时出现“哲学的突破”。

“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持续了大约 650 年(公元前 800前 146 年)。这一时期古

希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在哲学、诗歌、建筑、科学、戏剧、神

话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思想上,希腊三哲的探索使古希腊文明彻底

完成了“哲学的突破”。

——摘编自吕文明《融合与对立:“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

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公元 7 世纪前,阿拉伯语仅在阿拉伯半岛、人数极有限的游牧民中使用,到阿拔

斯王朝(7501258 年)时期,阿拉伯语变为“官话”和知识分子的语言。当时封建生

产关系确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哈

里发及地方政府在两河流域开凿新运河,修复旧运河,排除积水,增加耕地,使社会

经济有了大发展。阿拉伯人热衷于国际商业活动,他们有较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眼

光,善于吸收和利用各族人民文化成果,如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是由阿拉

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而进入欧洲,最终形成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学知识可能达到

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玛雅人在建筑、木雕、壁画、陶器和纺织等方面的出色成

就,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迫于外族的入侵,玛雅人于公元 5 世纪初开始向尤卡坦半

岛北部迁徙,并于 5、6 世纪之交建立起奇琴伊察城邦。10 世纪,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

特克人征服了这一地区,玛雅文明与托尔特克文明产生了融合。但由于玛雅人垦殖过

度,破坏了生存环境,同时也陷入了内部的激烈争斗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

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玛雅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处于隔绝状态,缺乏文明进步的必要互

动,因而逐渐失去动力并最终导致衰亡。

——摘编自刘建良《论文明的互进与共荣——兼评“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促成其“辉煌”的

因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及其“衰亡”的原因。(8

分)

{#{QQABJQSAggioAJAAAQgCQwXaCkGQkBGAAQgOhEAIMAAAiQFABCA=}#}

{#{QQABJQSAggioAJAAAQgCQwXaCkGQkBGAAQgOhEAIMAAAiQFABC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