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月水平检测历 史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人: 审题人:高三历史组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某史前文化遗址一处女性墓葬中出土了随葬品70件,包括玉蝉、龙首镯、镂孔兽面纹冠状器、璜串等重要玉器,是同时期的一座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该文化()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B.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C.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周人提出“唯命不于常”,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据此可知,周人的天命观()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C.蕴含了人对自然的敬畏D.构建了人本主义世界观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学者葛剑雄认为,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秦朝()A.重新完成国家统一B.政治制度的变革C.修筑了长城与驰道D.以秦律治理地方5.贾谊分析秦二世而亡时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汉初以此为鉴并获得成功的是()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B.设刺史“以六条问事”C.颁布“推恩令”D.“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6.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后来南朝的户口却没有多少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朝社会基层治理效率不足B.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江南社会经济遭受空前浩劫D.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7.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A.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C.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D.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8.下表为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授田规定的变化情况,据此,下列推论正确的是()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A.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日益严密B.唐代均田制不复存在C.奴婢耕牛授田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D.唐政府打压世家大族9.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10.《烧尾食单》是唐朝尚书省左仆射韦巨源所设。烧尾,源于鲤鱼跃龙门时需烧掉尾巴才能化龙,故常用于新官上任宴请同僚或新登第的士子宴请同年。食单中有“御黄王母饭”“八仙盘”“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菜点。这张食单折射出唐朝()A.科举取士造成朋党之争B.饮食习惯注重健康养生C.佛道文化渗入社会生活D.盛世之下官吏贪图享乐11.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12.苏辙《栾城集》载:“熙宁以前,民间两税皆用米麦布帛,未尝纳钱。然方是时,东南诸郡犹苦乏钱,钱重物轻,有钱荒之患。自熙宁以来,民间出钱免役,官库之钱贯朽而不可较,民间官钱搜索殆尽。”材料意在说明()A.赋役沉重阻碍商业发展B.赋役征银折射商品经济发展C.熙宁变法加重民众负担D.钱重物轻导致货币结构转变13.金朝中期,金世宗将国号“金”解释为女真完颜部的祖源按出虎水(女真语读“金”),并将按出虎水附近的长白山、混同江塑造为女真民族的神山圣水。金世宗对国号的解释意在()A.构建女真文化本位观B.神化祖先以强化皇权C.加强对祖源地的开发D.保存本民族历史记忆14.朱熹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又说:“利者,义之和,凡事处置得合宜,利便随之,圣人岂不言利。”这说明朱熹()A.坚持传统义利对立观念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C.主张抑制个人过度欲望D.构建了新的经济政治伦理观15.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16.《职贡图》由朝廷敕命绘制,一般描绘朝贡国向皇帝觐见纳贡情景,贡使形象往往野蛮和怪异。图为清代乾隆年间谢遂所作《职贡图》中的西洋贡使形象。据此可知,当时()A.闭关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国人天朝上国观念松动C.中西文化交流有所扩大D.朝廷接受男女平等思想二、非选这题(共3小题,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图1 秦代诸郡分布图图2隋后期诸郡分布图——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图1和图2,分别指出秦代和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和隋后期诸郡分布特点的成因。(10分)18.【传承与变革】(18分)材料一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相异性。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而且,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看上去与西欧近代有点儿相似,但总体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指出两次变革的相同点,并评论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部分“单元标题”表单元序数单元标题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的叙述主题。(2分)(2)请为第三单元选取一个合适的叙述词,并陈述你的选取依据。(8分)(3)请指出第四单元主题与其他单元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
湖南省常德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月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2024-10-04·4页·212.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