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5届高三9月联考(二)-历史试题

2024-10-04·6页·734.7 K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 历 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辽宁阜新沙拉乡查海村的氏族遗址中心有一条龙,它是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而成的;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西北部有用不同色彩的河卵石摆塑的巨龙形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出土了陶盘彩绘龙。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B.龙的形象源于神话传说C.已经产生龙崇拜观念D.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频繁2.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 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 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 C.齐国称霸以经济手段为主 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3.录囚制度肇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东汉光武帝也曾亲录囚徒。录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强化地方监察 C.保障平民权益 D.维护社会安定4.唐朝后期,逐步形成朝廷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国家税收的一部分上交中央政府,一部分输送给节度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两税钱物有2/3—4/5归地方支配,留使钱物先以辖区的赋税充,剩余的皆输于度支。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行A.客观上延续了藩镇割据局面B.保障了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D.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5.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主张实用、功利之学,强调关注世俗的重要性。陈亮认为只要人欲得其正即为道,叶适认为天理人欲可以并行。这种认识主要缘于 A.对先秦墨家思想的承续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盛行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发展6.元代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其中提道:“当春不种,秋无所收,早宜种植,勿致失时”;“桑行中间可用牛耕,故田不废,桑不致荒”;在小麦地里种一些豆子,到小麦收获后,把豆秧埋到地中可作为肥料,有利于麦苗生长。这些记述说明元代A.农作物品种进一步丰富B.耕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D.传统重农政策得以延续7.表1所示为明代内阁首辅中加官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明代表1时间首辅官衔官品正统年间曹鼐侍郎低于正二品天顺年间徐有贞、许彬、李贤翰林学士正二品及以上成化年间陈文、商辂大学士正二品及以上 A.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 B.内阁的地位得到提升 C.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D.内阁的决策权力增强8.明清之际,中国士人在接触西方文化后提出“西学中源”说。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王夫之承认西学多“剽袭中国之余绪”。这一学说 A.凸显了妄自尊大心理 B.阻碍了西学在中国传播 C.肯定了文化的多样性 D.与“中体西用”并无二致9.1862年3月1日,上海公平洋行曾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一家本地钱庄庄票或其他合格票据作为偿付保险费的手段”。随后,外国银行在取得一定担保的情况下,开始接受庄票的贴现业务。洋行这些活动反映出A.中国金融机构实现近代化B.列强寻求扩大对华经济侵略C.中国的官僚资本遭到压榨D.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10.1907年3月,天津自治局起草的《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经仿照日本设立的天津县自治期成会的批准,规定设立天津地方议事会和董事会,议员由选举产生。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这表明A.清朝中央权威开始衰落B.清末基层民主得以实现C.清廷全面学习西方制度D.清末新政探索政治改革11.图1所示文章摘自1915年1月 29 日的上海报刊。该摘文体现了 A.新文化运动对新道德的推崇 B.近代习俗变革受礼教的阻碍 C.社会转型推动对礼俗的反思 D.近代习俗呈现中西合璧色彩12.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A.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 B.大革命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C.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 D.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13.图2所示为1948年8月 1 日《东北日报》刊载的漫画《在反革命的后台》。该漫画意在 A.讽刺美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权的操控 B.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指出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而宣告隐退 D.说明当时有很多人欲取蒋介石而代之14.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采取多种措施宣传毛泽东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原文刊载”与“通俗化解读”相结合、“理论宣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社论引导”与“体裁多样”相结合的宣传路径。这些举措 A.旨在活跃社会学术氛围 B.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C.提高了民众的学历层次 D.表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5.图3所示为1978——2019年我国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B.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缩小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农村劳动力市场活力增强1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和宪法,还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它是要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基础上,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差异,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世界。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A.实现了全球治理的公平有效性B.旨在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C.为国际法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D.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南朝宋人裴松之在评析诸葛亮的抱负时说:“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在此,“中华”是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裴松之生活于南北政权分裂的时期,其论述亦体现了东晋士人对“中华”一词的国家地域认识。“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开始出现并在此之后大量涌现,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说应是“胡人”大规模进入中原地域的一个结果。——摘编自张宏超、苍铭《“中华”一词的概念史研究》材料二“中华”一词出现于西晋末年并非偶然,它是原中原地区的朝臣、士人为将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传统同胡族及其他文化相区分而产生的一个自我称谓。然而,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从东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到南北重归于统一,“中华”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在入唐以后,“中华”一词广为流行,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摘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一词出现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华”词义嬗变的过程及意义。(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毛泽东认为一个组织要发展,“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近代中国社会中,无产阶级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若要战胜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反革命力量,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 由于国民党污蔑共产党“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共产党和红军,甚至还有畏惧心理。1929年9月,陈毅在《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指出:“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把红军当土匪打。”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商人的统战工作提纲主导政策:保护中小商人宣传标语:“保护中小商人”“取消苛捐杂税”策略及理由:策略:区分对待,对地主兼工商业者,只没收地主部分财产,不没收工商业者部分。对普通商人、一般小资产阶级者,则予以切实保护。理由:可以赢得中小商人的信任,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班印正等《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动因。(6分)(2)模仿材料二中的样例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个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统战工作的提纲。(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出口5吨苎麻可以换回1台四五匹马力的拖拉机,出口300吨苎麻可以换回三千瓦发电设备一套。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提出要“大力抢夺恢复和发展苎麻生产”。随着外汇资金需求的扩大,中央政府对苎麻产业的管控渐趋严格。为了完成苎麻出口贸易计划,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其中,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政策、计划的制定,省一级政府主要负责“组织货源,完成国家的对外贸易计划的任务”,基层政府则主要负责执行和贯彻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1957年,全国苎麻种植面积由1952年的67.49 万亩增至121.10万亩,麻田大幅增加的部分是通过开垦荒地实现的,其他农作物不易生长的坡地、山地或者湖滨地带也都栽种上了苎麻。麻田还向平坦的旱地甚至水田扩大,这对土地地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提高苎麻总产量,湖南大部分地区“开办了麻农训练班或扩麻积极分子大会,为扩麻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湖南供销社在剥麻器试验成功后立即向全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剥麻技术对苎麻业发展的制约。产麻各省印发了大量介绍苎麻生产经验的小册子,此外各地还通过召开会议及实地参观等方式推广先进生产经验。——摘编自李中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销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建设之起步——以苎麻业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苎麻业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苎麻业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2 有关王安石的各种评价评价者评价司马光(王安石变法)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宋哲宗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梁启超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吕思勉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安石其人”,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