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5届高三9月联考(二)-语文试题+答案

2024-10-04·13页·40.8 K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悠久传统。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有识之士将席勒的“美育”译介到中国时,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来唤醒民众,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蔡元培讲到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时,认为“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并且“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新时代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体验与创造,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力量。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人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汇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审美体验的追求等,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先进手段。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好、发展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美育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学校美育,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教育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坚强意志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美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他生动形象地说:“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摘编自王嘉毅《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材料二: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只有全面了解美育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才不至于走向美育的形式主义。第一个特征,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也不是“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而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引导人们进入“如曾点之狂狷、逝者如斯之自在、乐之文与乐之情之浑成那样的状态”。入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受力,锻炼感觉的敏锐性,并要锻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第二个特征,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但是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能,但技能不是艺术。学习绘画、弹奏等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画好素描不一定美术素养高。事实上,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是急功近利的。实施美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活动。对于学校美育,除了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在艺术课程中达成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是最基本的方法。(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为什么很重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B.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美育,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C.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不属于理性教育。美育要注重锻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锻炼感觉的敏锐性。D.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审美品位需要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对美育无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王国维等将“美育”译介到中国,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如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B.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处处且时时存在的,美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C.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要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要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青少年有了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才能全面发展。D.学生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学生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所以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技能不是艺术。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的重要性”的一项是(3分)( )A.美育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B.美育可以培养人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使人们感受到幸福。C.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等素养。D.美育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功能,能培育时代新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加点处的“干涸”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4分)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点评以下内容。(6分)小雅的妈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就送5岁的女儿小雅去学钢琴,虽然小雅并不喜欢,但妈妈逼迫她学习,逼迫她考级。小雅12岁时,考过了钢琴八级,小雅的妈妈非常高兴,经常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其实小雅并不喜欢弹钢琴,并不爱好音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呼兰河传注(节选) 萧红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花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菜种不但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飞了。小白菜长得非常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穗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可是白云一来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祖父,花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偏偏这花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灭了,好像有人把它们摧残了似的。(有删改)注这部作品创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萧红身处香港,远离家乡,这让她更加思念家乡和童年生活。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优美而沉郁的笔触展现了祖父花园里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我”喜欢的。B.“我”分不清狗尾草与谷穗,祖父告诉“我”谷穗有芒针,祖父教“我”,但“我”并不细看。C.文章写花园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也衬托了“我”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D.“祖父的眼睛……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运用比较,写祖父的神态,体现了祖父的心态。7.关于文中祖父的花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父的花园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承载了祖父和“我”的亲情,“我”深情地回忆、留恋祖父和花园。B.“我”在花园里尽情玩耍,调皮、捣蛋,瞎闹、乱闹,祖父对此很宽容,祖父慈祥的爱滋养了“我”的童年。C.“我”自由快乐的心情和“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只有通过花园里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才能表现出来。D.就像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一样,祖父的花园是“我”的精神家园,祖父、花园与“我”紧密相连。8.茅盾曾评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4分)9.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回忆了童年时在东北家乡呼兰河城的生活,那时的“我”快乐自由但偶感“寂寞”,而回忆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寂寞”。请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简要分析这两种“寂寞”。(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选自《人物志效难》,有删改)材料二: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臣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忍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注假象:拟想的形象。中情:内心的实际情况。司空马:人名,文信侯吕不韦的下属。守相:代理相国。尚书:官名,秦相国的属官,主管文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少A为秦刀笔B以官长C而守小官D未尝为E兵首F请为大王G悉赵兵H以遇。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循其所言”中的“循”与成语“循规蹈矩”中的“循”词义不同。B.“富视其所与”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词义相同。C.侯,爵位名,依据《礼记》,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D.“内恶赵之守”与“恶施不孝”(《墨子兼爱》)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识人才不容易,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也不可能彻底完备,因为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而想要了解人的才智非常困难。B.人们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而人们结交观察人才时,轻易地相信其行为和名声,不掌握他内心的实际情况。C.认识人才要看其行动,如看他没当官时安心于什么,看他当官后举荐什么人,看他窘困时的所作所为,看他贫穷时索取是否正当。D.司空马认为:赵国如果割让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可以生存。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4分)(2)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4分)14.材料一告诉我们,认识(辨识)人才是很难的。你认为赵王辨识认清了司空马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再至西都欧阳修伊川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浪得浮名销壮节,羞将白发见青山。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却到谢公题壁处,向风清泪独潺潺。注西都:洛阳,诗中的伊川属于洛阳。谢公:诗人的好友,当时巳离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时隔十年再到伊川,鱼鸟“应怪我”,颇有意蕴。B.中间两联写景抒情,诗人虽鬓角已现白发,但因壮志凌云而有些名气。C.尾联写诗人伫立在石壁前,友人谢公曾经的题诗还在,但人已逝去。D.本诗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语句平易而道尽沧桑,含有丰富的情感意蕴。16.诗人重游伊川,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班会课上,班主任王老师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同学们不取不属于自己的钱财的道理。(2)小刚参观画展,在一幅画作前停留良久,画面上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让他震撼,他想起了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班级学习小组开展“龙年说龙”的活动,小明发言时说,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黄河孕育了 A 的中华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和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等,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 B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黄河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甲)。在造就灿烂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同时,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 C 、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在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也可以说是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黄河文化,讲好(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根据文中第一、二段内容简要概括黄河的重要性,要求使用排比句式,表达简洁连贯,不超过60个字。(3分)20.神话和传说往往有着深刻寓意,请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中任选一个,结合其故事内容谈谈其寓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危机,蕴含着危险和灾害;危机,也往往危中有机,蕴含着机遇。如何面对危机值得思考和探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参考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A项,“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分析不当,原文是“美育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C项,“不属于理性教育”不合文意,原文是“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D项,“技能对美育无益”说法绝对,原文是“艺术离不开技能,但技能不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2.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因果关系混乱,“学生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学生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不是“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的原因。3.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C项,阐述的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不能体现“美育的重要性”。4.含义:“干涸”这里指人生如果没有美的滋养,就像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一样,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表达效果:“干涸”本用于修饰河道、池塘等具体事物,这里用来修饰抽象事物“人生”,富有表现力,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语的语境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读懂文章大意,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干涸”的含义,最后理解其表达效果并概括作答。5.小雅妈妈的做法急功近利,送女儿小雅去学钢琴只是进行技能培训,并将小雅会弹钢琴当作炫耀的资本,走向了美育的形式主义。小雅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功能和意义,而是盲目从众,并没有让小雅在学习钢琴中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小雅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特征,忽略了小雅的感受,小雅无法在弹奏钢琴中锻炼感受力,难以产生幸福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分析、点评有关问题(现象)的能力。首先通读两则材料,梳理主要观点;然后运用材料的观点,分析小雅妈妈的所作所为;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6.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沉郁的笔触”分析不当,应是“轻快的笔触”。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特定内容的能力。“只有通过花园里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才能表现出来”分析不当,文章既有叙事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对花园中景物的描写也表现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8.语言诗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文中多处运用复沓手法,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营造出诗性韵味。叙事生动,描绘了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表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诗情画意。如“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文体特色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感受文体特色;然后围绕评论的关键词“叙事诗”,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概括答案,简要作答。9.“我”在呼兰河城,在祖父的花园里快乐自由,欢度童年,但偶感“寂寞”:“刮了风,下了雨”,没有去处,没有玩的,“我”度日如年,倍感寂寞;花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秋雨之后花开始凋零,花园逐渐失去生机,让“我”感到失落和寂寞。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寂寞”:萧红创作《呼兰河传》时,国家战乱,她远离家乡,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对童年时在呼兰河城快乐美好生活的回忆反映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透露出深深的寂寞感。(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寻找有关句段;然后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理解两种“寂寞”;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简要作答。10.BD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11.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B项,两句中的“与”词义不同:前者为“施与、给予”,后者为“亲附、亲近”。A项,两个“循”词义不同:前者为“沿着,这里引申指听取”;后者为“依照、遵循”。C项,解说正确。D项,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前者为“忌讳,引申指担心”;后者为疑问代词“怎么、如何”。1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分析不当,应是“赵王对其看法表示不认可,希望他重新考虑”。13.(1)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游处”“变易”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2)(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从事成”“敌秦”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关键词。第(1)句:游处,交往相处;变易,改变、变化。第(2)句:从事成,合纵联盟成功;敌秦,抵抗秦国。14.示例一赵王没有辨识认清司空马。(1分)赵王草率地任命司空马为代理相国,并表示愿意听取司空马的意见,赵王注重其名声和言论,不注重掌握他内心的想法。(2分)赵王后来拒绝了司空马的建议,也只是不愿意把希望都寄托在司空马身上。(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示例二赵王最终辨识认清了司空马。(1分)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建议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给秦国,又请求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都被赵王拒绝了。(2分)赵王看清了司空马内心的想法,认识到司空马其实是为秦国服务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首先理解材料一并概述主要观点,然后梳理材料二的内容并分析赵王是否辨识认清了司空马,最后分析判断并简要作答。【参考译文】材料一:什么是认识人才本身的难处呢?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能够深入人才的精神世界进而了解他的才智,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说认识人才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不可能是彻底完备的。所以各自确立了自己的标准,以此来对人才进行观察和任用。有的看人的外貌,有的观察人的举动,有的揣度他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有的揣度他拟想的形象,有的审察他的细微之处,有的忽略他的过失和错误,有的听取他的言论话语,有的考察他做事的效果。上述八种做法是杂乱没有系统的,所以在审察任用人才上所得者少,所失者多。所以必然会有草率地相信外表的失误,也会有所用人才地位或职位的变化与内心不一致的谬误。因为他结交观察人才的时候,轻易地相信对方的行为和名声,不掌握对方内心的实际情况。这就好像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一样。名不副实,就没有人们预期的效用。所以说:名声通过众人之嘴而宣扬提升,而实际却因为事实而下降。真正的智慧在内心的人,名气和实际不相符,但任用他们却可以取得成效。所以说明因为众人不认识而名声减退,但实际却因做事效果显著而名声彰显。这些都是草率审察人才而常有的失误。所以说一定要观察他的行动,才能认识他的才能。所以在他没当官的时候看他安心于什么,在他当官以后看他所举荐的人,在他富裕的时候看他所施与别人的东西的多少,在他窘困的时候看他的所作所为,在他贫穷的时候看他索取是否正当,这样以后才能知道他贤能与否。这样做是通过考验知人,不是仅仅凭眼睛看。所以知道一个人的本质,还不足以知道他所采用的方略。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有的人已经达到了志向却又发生了改变,有的人处于穷困贫贱中却努力行动,有的人得志后却纵欲而为。这又是考察人才没有顾及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的失误。由此论之,(考察人物既要了解他的性情,又要考察他的变化,)两方面都要做到,这就是难以认识人才的困难。材料二:文信侯吕不韦被逐出走,他的亲信司空马到了赵国,赵王任命他为代理相国。这时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游说赵王说:“文信侯做秦国丞相时,我在他手下管理文书,熟悉秦国的情况。现在大王让我担任代理相国,我也要熟悉赵国的情况。请让我假设现在秦、赵两国要交战,我们亲自去观察到底谁能取胜。您看赵国和秦国哪个大?”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大。”他又问:“哪一国人口多?”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人多。”又问:“金钱、粟米哪一国富有?”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富有。”又问:“哪一国治理得更好?”赵王回答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又问:“哪一国的丞相贤能?”赵王说:“赵国的丞相不如秦国的贤能。”又问:“哪一国的将军指挥高明?”赵王说:“赵国的将军不如秦国的高明。”又问:“哪一国的法令严明?”赵王说:“赵国的法令不如秦国的严明。”司空马说:“这样说来,大王的国家哪一点也不如秦国,大王便要亡国了。”赵王说:“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无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取您的意见。”司空马说:“大王可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崤山以东各国诸侯必然害怕亡国;赵国处境危险,诸侯必然感到恐惧,一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抗秦的事就会成功。我请求替大王去组织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的力量,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时担任秦国的刀笔吏,在秦国以办理文书的差役而担任小官,没有做过军事将领,我请求为大王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赵王不肯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不采纳,这样我也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允许我离开赵国。”15.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但因壮志凌云而有些名气”理解错误。“浪得浮名销壮节”,是说诗人壮志已经被消磨,徒有虚名。16.故地重游的喜悦。诗人有十年未到伊川,如今到来,鱼鸟会惊喜,野花也笑迎。对岁月流逝的惆怅。十年后再次见到熟悉的山川,已是鬓发染霜,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心有惆怅。功业未就的羞愧。“浪得浮名销壮节”,诗人壮志已经被消磨,头发已白,故而羞见青山。至交已逝的悲伤。昔日一同游览此地的谢公,其题诗仍在而斯人已逝。(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最后组织答案,简要作答。17.(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示例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示例二: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小题,需关注“班主任王老师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告诉同学们不取不属于自己的钱财的道理”等关键信息;第(2)小题,需关注“画面上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让他震撼”等关键信息;第(3)小题,需关注“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等关键信息。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本题易错字:(1)苟;(2)盈,倚;(3)示例一:蛟;示例二:卧。18.A源远流长 B绵延不断(连绵不断) C桀骜不驯(桀傲不恭)(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绵延不断:形容连接不断。桀骜不驯:凶暴倔强,不肯顺服。19.示例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每个分句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运用修辞的能力。首先读懂第一、二段内容并梳理有关黄河重要性的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排比句式组织答案,最后简要作答。20.示例一盘古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将天地分开,创造了万物生长的环境。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盘古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分)盘古开天的故事倡导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示例二因为家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愚公决定带领一家人一起移山,以造福后代。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质疑,但愚公坚定信念,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将两座山背走了。(2分)愚公移山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坚持不懈。(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传统文化和理解神话传说寓意的能力。首先要熟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的故事,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概述故事内容并分析其寓意,最后简要作答。21.甲: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乙:新时代黄河故事(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作答。22.示例,修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修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三段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将“是否”改为“的”;语序不当,将“弘扬、传承”改为“传承、弘扬”。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材料阐述了危机蕴含着危险和灾害,也蕴含着机遇,并指出如何面对危机值得思考和探讨。材料引导我们正确地面对和认识危机,沉着应对,分析风险和灾害,改变思维方式,竭力寻找各种机遇,化危为机。参考立意:沉着应对,化危为机;改变思维方式,竭力寻找机遇;积极应对危机,化解风险。(二)写作任务和要求1.确定立意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2.结合材料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3.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