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历 史
本试卷共 6 页。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中有大量对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的记载。《大雅韩奕》把“川泽訏訏,鲂鱮甫甫”的“韩”地(在今
河北固安县境)歌为“乐土”;《周颂振鹭》描写雍水(在今陕西西部)是“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周颂潜》
则提及“猗彼漆沮,潜多有鱼”。这样的地理环境
A.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C.决定了君主集权统治的政治模式 D.有助于北方保持对南方的优势
2.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大量“殷顽民”迁移至此,并将其编制为“成周八师”。其后,周公将“殷民
六族”封赐给鲁国,使鲁国“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奴隶)”,让“殷民六族”以国人身份职事于鲁。
周公的举措反映了
A.殷商遗民对西周统治的反抗 B.周公掌控了殷商的政治力量
C.西周利用羁縻策略维系统治 D.商周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3.《睡虎地秦简》中的《法律答问》有对夫妻关系的明文记载:“‘夫有罪,妻先告,不收(不没收家财)。’妻
媵臣妾、衣器(妻子陪嫁的奴婢和财物)当收不当? 不当收。”“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界夫(赠
与夫家)?畀夫。”秦律的规定体现出
A.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的趋势 B.宗法观念遭到严重削弱
C.女性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D.对社会成员的严密管控
4.东汉时期有一首这样的歌谣:“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指的是弘农人成瑨在南阳任太守后,辟
召当地名士岑公孝为功曹。结果岑公孝把政事打理得清清楚楚,成瑨每天只需要找个清静地方吹口哨玩就可以
了。据此可推知,东汉
A.门阀士族专权日甚 B.官吏选拔注重实际能力
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D.黄老政治思想一度复苏
5.492 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 年,孝文帝改
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
“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A.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 B.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
C.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 D.奠定了隋唐民族融合的基础
6.唐玄宗开元年间,书生王泠然考中进士,随即向已官至御史的旧交高昌宇修书一封,信中要求高昌宇为自己
物色妻妾并留意官位,同时警示对方,倘若不成,当自己入主台阁之后,切莫后悔。王泠然的态度反映了唐
朝
A.官场风气腐朽败坏 B.科举入仕身份优越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难以选拔优秀官员
7.韩愈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依据,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讲治心,又讲治世,君子仅停留在道德自觉层
次是不足的,心与行统一才是道。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韩愈的主张
A.摒弃佛教与道教学说内容 B.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C.追求道德与政治的一体化 D.标志着儒学转型成为理学
8.宋以前,汉代名将卫青以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功劳、为人谦和的品行,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宋代的文人墨
客对卫青的评价则转变得更加辩证: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方面有所诟病,如曾巩就提到“卫青非
有罪,而身不免”。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C.边防压力的加剧 D.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9.宋代以前,因不动产而引发的纠纷数量很少,且几乎没有发生于普通民众间的不动产纠纷。及至宋代,不动
产交易纠纷数量激增,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不动产交易中,甚至包括奴婢、仆人等下层民众。
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加强 B.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
C.租佃制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10.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务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
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
的这一现象
A.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11.明清时期,民间买卖土地的契约必须详载卖、买双方、中介的“中人”,及撰写契约的“代笔”的姓名,交
易的标的、价格,注明土地范围,并向官府呈报登记,由买方缴纳报官时的税金。由此可知,明清时期促
成土地买卖可靠的基础是
A.市场价格信息公开透明 B.政府积极管理交易活动
C.民间风气强调商业诚信 D.私有土地自由流转制度
12.《清史稿食货志》记载:“高宗谕内阁曰:‘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
增十余倍。’”据统计,康熙四十九年统计人口数是 23312246 人,而到乾隆五十七年的人口数
是 307467279。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边疆治理政策推动数据变化 B.源于生产技术根本性突破
C.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人口结构 D.推动了农业赋税制度变革
13.嘉庆四年,人口骤增、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地方经费入不敷出,有大臣提议增加赋税。然而
嘉庆皇帝认为:虽然近些年来物价不能与以前相比,现在内外官员的俸禄、兵丁钱粮等税收
名目都是百年前固定下来的,如果以人口增多、物价昂贵为由,来增加税赋的名目是不合乎
情理的,最终这个提议不得已作罢。嘉庆皇帝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
A.百姓赋役负担较轻 B.嘉庆皇帝爱惜百姓
C.中央财政危机严重 D.清朝政治制度僵化
14.下表为鸦片战争后中美两国签署的涉及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条
约内容的差异反映了
条约 时间 内容
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
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必须由中国地方官会同领
《望厦条约》 1844 年
事等官,体察民情,择定地基。
——《望厦条约第十七款》
合众国民人在通商各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
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听合众国与内民
《天津条约》 1858 年 公平议定租息;内民不得抬价捎勒;如无碍民居,不关方向,照例税
契用印外,地方官不得阻止。
——《天津条约第十二款》
A.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显著增强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华方式
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械制造、纺织、铁路、电信等近代工业技术,开办
了军用企业 21 家和民用企业 40 家;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移植了西方近代的生产方式 B.以兴办大量军事工业为开端
C.遵循“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D.建构了完整的西学知识体系
16.1900 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
量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
国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
A.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
C.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 D.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城邑的修建。从先秦文献与方志对照来看,至少可以找出春
秋时代的 35 个国近 600 个城邑,其中晋、楚、鲁、郑、周的城邑都超过了 50 个,而实际数量绝不止于此。
战国中期,出现了不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兼并战争中更是出现了秦攻魏“取城大小六十余”、燕伐齐
“下齐七十余城”的现象。这一背景下,非血缘个体小家庭的邻里杂居取代父系大家庭的血缘族居,里成为
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管子》记载:齐国都城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
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两人;三乡一帅”。各国还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鲁国叫“鲁正”,齐
国叫“齐掾”,楚国叫“市令”。
材料二 唐前期,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的水灾、旱灾和火灾及战争危机的应对,将危机应对作为对官员考核的
重要内容,并建立起一套针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譬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政府
就建立了报灾、检灾、救灾和灾害减税制度。 贞观初,各地“霜旱为灾,米榖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
但由于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志在忧人,锐精为政。 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积极应对灾害,因而百姓虽
“东西逐食”,但却很少嗟怨,无不自安,灾后恢复由于减免灾区赋税,外出逃亡之人“咸自归乡,竟无一
人逃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克敏《唐代城市管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应对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 分)
18.中国古代疆域在清朝中期最终定型,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版图”意味着土地和户籍人口,土地即为有形的疆域空间;户籍人口则是一个政权维持下去的统
治基础,即: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从积累性统一的角度看,汉唐宋元明诸朝代已经解决了对大约年降水
量 400mm 等值线以内(有形的空间界限是长城)的农耕区疆域的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意识形态、君相关系和中央
地方关系上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士阶层内部整合的问题。那么,清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有两个:一是对年降水
量 400mm 等值线以外的农牧混杂区疆域的有效控制;二是推动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合。如此在有形的疆域
及无形的社会整合两个层次上最终奠定版图。
——摘编自税光华《单元间的整合与深度教学——以“清朝版图的奠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和清朝疆域图,指出清朝疆域在西南和东北地区拓展的依据。(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关于“清朝版图奠定”的观点。(1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 20 世纪初,留日热潮遍及全国,地处内陆的湖南,留日风潮也蔚为壮观。下表示意 1898—1906 年湖
南留日学生统计概况。
清末湖南留日学生统计(大约数)
年代 人数 备注 主要活动
1898 年 13 官费 6 人,自费 7 人
1899 年 11 官费 3 人,自费 8 人
1900 年 7 官费 2 人,自费 5 人
1901 年 3 官费 3 人 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
境,先后创办了《游学译编》《二十
1902 年湖南抚院派遣俞浩庆、尤纪官、俞蕃同、
世纪之支那》《洞庭波》等进步报
1902 年 58 胡元倓等 12 人赴日本留学(实际成行 11 人),学习
刊,并希望利用报刊宣传资产阶级的
速成师范,考察学校教育制度。
民主革命,以改造国民思想。同时撰
写革命文章,比如有陈天华(新化人)
的《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
据《湖南同乡留学日本提名》《湖南同乡留学日本
读》,杨毓麟(长沙人)的《新湖南》,
提名补录》的统计,截止 1903 年 9 月,198 名湖
宋教仁(常德人)的《灭汉种策》,秦
南学生中,新化 32 人,善化 23 人,湘潭 21 人,湘
力山(善化人)的《革命哉言》等;湖
阴 19 人,长沙有 15 人,常德 12 人,浏阳 8 人.占
南留日学生归国后,部分学子回湘创
1903 年 106 总人数的 65%;其中有 49 人在弘文学院,有 28 人
办或是主持了很多新式学校,如胡元
在振武学校,有 23 人在弘文速成师范,有 14 人在
倓创办了明德中学,龙绂瑞、俞蕃同
工手学校(工业实业学校),有 11 人在陆军士官近
创办了民立湖南第一女学堂,朱剑凡
卫联队学校,以上 5 所学校的人数约占整个统计人
创办了周南中学,陈润霖主持了楚怡
数的 63%。
学校等;黄兴回湘后,在长沙的明德
中学担任教师,周震麟在高等学堂主
1904 年 373 持教务。
湖南派出 20 名女学生留日,这是中国官派女学生
1905 年 350
留日之始。
1906 年 589
——摘编自陈小亮《清末湖南留日学生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湖南地区日本留学热潮的背景及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湖南留日热潮与中国近代化”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 分)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 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诗经 的记载说明先秦时代黄河中下游沮洳薮泽遍野 水网密集 丰富的水
.B . , ,
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水稻在北方的推广 即便存在洪水灾害 洪水带来的肥沃水土也有利于农
, , ,
业的灾后恢复和发展 故选 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华早期文明 因此无法体现多元一体 排除 地理环境对政治
, B. , , A;
模式有重要影响 但地理条件并非决定性因素 排除 材料说明北方水网密集 南方同样也是水网密集 南北两
, , C; , ,
方情况类似 无法说明北方比南方有优势 排除
, , D.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度 周公的做法针对殷商遗民 虽存在监视的含义 但周公将殷商遗民编入军队 允许
.C . , , ,
殷商遗民甚至是奴隶以国人身份职事于鲁国 即参与鲁国的政治生活 这体现了西周对殷商遗民既有管控又有
, ,
极大的宽容 故选 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对殷商遗民的怀柔而非压迫 排除 是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怀柔政
, C. , A;
策 周公是执行者 不能等同于周公掌控了殷商遗民 且从材料中无法判断这些遗民是否是殷商的主要政治力
, , ,
量 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政治统治 而非文化交流 排除
, B; , , D.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统治 秦律表面上是对财产归属做出了规定 但实质上是在鼓励夫妻双方互相告发 以
.D . , ,
此保全自身财产 否则按照秦律夫妻连坐 这一做法强化了对民众的监视和控制 故选 封建时期 男性在经
, , , D. ,
济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 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 项违背史实 宗法观念的纽带是父系血缘关系 核心是嫡长子
, ,A ; ,
继承制 材料强调的是夫妻关系 排除 材料明确表示女性犯罪 其财产将被没收或被赠与夫家 丈夫有罪 女性
, , B; , , ,
必须告发丈夫才能保存自己的财产 这不是法律对其财产的保护 其本质是一种惩罚 排除
, , , C.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体制的特征 根据材料可知 东汉时地方主要长官可自行辟召当地世家大族任重要官职
.C . , ,
并把持地方政务 这种地方设置大大加强了世家大族把持地方的能力 不利于中央集权 故选 自三国 西晋
. , , C. 、
以来 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特权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称为士族 材
, , 、 , , .
料所述时代是东汉 排除 根据材料 辟召当地名士岑公孝 可知 虽然岑公孝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强 但其
, A; “ ” , ,
被选拔是基于其名士的身份而非实际能力 排除 成瑨的无所作为是基于政事已被打理清楚 而非受到清静无
, B; ,
为的黄老思想的影响 排除
, D.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首先打击了鲜卑旧贵族 为确立新门阀扫除障碍 其后模仿汉人统治模
.A . , ,
式 确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 故选 改汉姓本质是服务于政治改革 且仍保证鲜卑贵族的政治地位 材料
, , A. , ,
没有提及鲜卑习俗 排除 新的门阀势力的出现不利于缓解阶级矛盾 排除 隋唐民族融合的基础是各族人民
, B; , C;
的交流交往 而非统治者的某项政策 排除
, , D.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 王泠然考中进士尚未为官 在给旧交的信中已经表现出狂妄 其狂妄的依据是唐朝
.B . , ,
重视科举入仕 中举考生通常被视作前途无量 故选 王泠然的个人秉性不能代表整个唐朝官场 排除 材料
, , B. , A;
主旨并非强调御史高昌宇监察官的身份 设问主语是王泠然而非高昌宇 排除 科举制度选拔出了大量人才
, , C; ,D
项不符合史实
.
本题考查唐代的儒学复兴 韩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心行统一 修身齐家与修心是道德自觉 但韩愈
.C . , ,
还要求治国平天下的修行 这是将道德追求和政治追求合一 故选 韩愈推动的儒学复兴对佛道思想进行了选
, , C.
择性吸收 而非摒弃 排除 韩愈仍然维护君臣关系 排除 儒学向理学的转型发生于宋朝 排除
, , A; , B; , D.
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调整 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 因而卫青的历史评价在宋代有所下降 故选
.A . , , A;
民族交融的发展与卫青的历史评价变化无关 排除 宋代边防压力加剧 因而在军事上更需要卫青这样的名将
, B; , ,
而不是诟病卫青 材料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军事压力的不重视 排除 宋代理学逐渐兴起发展 儒学统治地位得到
, , C; ,
了巩固 排除
, D.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 宋代的不动产纠纷数量增多 参与主体更广 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政府放
.D . , , ,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 ( )】
{#{QQABJYSAggigQIBAARhCQwnoCAKQkBCCCQgGBBAAMAABgQNABAA=}#}
松了对土地买卖等不动产交易的监管 故选 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与不动产交易的增多并无直接关系 排除
, D; ,
宋代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排除 租佃制在宋代是重要的农业经营方式 但材料现象主要是源于土
A; , B; ,
地 房产交易的频繁 排除
、 , C.
本题考查元代的基层治理 据材料可知 元代在基层治理上 为了降低行政成本 依靠民间士绅等来维持地
.C . , , ,
方政务 这反映了元代的基层治理由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完成 即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故选 州
, , , C;
县政府只是下放部分权力至民间士绅 并未削弱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排除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行政成本的下
, , A;
降 但并不能直接推断国家行政效率是否提高 排除 材料现象是州县政府下放权力至民间士绅 但并不能保
, , B; ,
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社会矛盾依然存在 排除
, ,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材料首先详细介绍了土地交易契约的内容 接着强调了向官府登记 设问
.B . , ,
是促成买卖可靠的基础 政府能为交易行为提供保障 契约才能落实 故选 材料中没有提及市场价格信息
, , , B. ,
排除 民间诚信风气并非交易保障的基础 排除 土地私有自由流转是土地买卖的前提 但不是土地买卖能
A; , C; ,
够可靠的基础 排除
, D.
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现象 根据材料可知 康乾盛世期间人口统计数据有较大增长 这一时期清朝加强
.A . , .
对边疆地区治理 并在西南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 一方面会有利于清朝扩大户口登记范围 另一方面促
, , ,
使汉族人口迁往西南和其他边疆地区 推动当地进一步向农业区转变 从而促进人口增长 故选 清前期 生
, , , A. ,
产技术并未发生根本性突破 选项与史实不符 排除 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已完成 且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结构
, , B; , ,
排除 两次农业赋税改革发生在康熙年间 永不加赋 和雍正年间 摊丁入亩 应是人口统计数据增长的原因
C; ( ) ( ),
而非影响 排除
, D.
本题考查清代的社会危机 嘉庆朝由于物价上涨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但皇帝依然执行百年前的税收名目
.D . , ,
放任地方的财政面临困境 故体现出清朝政治制度僵化 故选 材料只是嘉庆皇帝反对增加赋税 维持旧制
, , D; , ,
不能得出百姓的赋役较轻的结论 排除 嘉庆皇帝的本意是维持 永不加赋 的传统 并不是关爱百姓 排除
, A; “ ” , , B;
地方政府的经费紧张不能得出中央的财政危机严重 排除
, C.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的演变 对比两份条款可知 天津条约 删去了 必须由中国地方官会同领事等官 的内
.C . , “ ”
容 多了 地方官不得阻止 的内容 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列强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 故选
, “ ” , , ,
材料内容并未提及内地地区 也并不能判断是否从 天津条约 签署后 开始 深入内地 排除 条约内容反
C; , “ ” , A;
映了清政府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排除 甲午战争后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排除
, B; , , 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材料表明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方的设备 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A . 、 、 , ,
这反映了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移植 故选 材料中体现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设备 技术 人才培
, A; 、 、
养模式等各个方面 并非只强调首先创办军事工业 排除 材料中虽然有西用的表述 但是没有涉及 中体 排
, , B; , “ ”,
除 洋务运动中引进了西方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并不具备 完整 的西学知识结构体系 排除
C; , “ ” , D.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年 英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 从报纸信息可知 英国媒体不满英国的在
.B . , , ,
华利益与英国的实力地位不匹配 这反映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 故选 社会舆论宣传可以影响
, , B;
战争进程 但不能左右战争进程 排除 年维新变法失败 材料是英国对获得的在华利益不满 而不是同
, , A; , ,
情维新变 法 排 除 一 战 时 期 英 国 逐 渐 丧 失 了 在 华 的 优 势 地 位 年 英 国 依 然 保 持 在 华 优 势 地 位 排
, C; , , , ,
除
D.
表现 城市数量多 城市规模较大 城市管理水平较高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共 分 每点 分 答出四点得
.() : ; ; ; .( , ,
满分
)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城市营建的物质条件 井田制崩溃推动人口向城市流动 诸侯国重视城市营建 修建城
: ; ; (
邑成为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周礼对城邑建设的限制松动 共 分 每点 分 答对
); , , .( , ,
三点可得满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 )
特点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多环节的应对机制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应对效果良好 每点 分 共 分
() : ; ; , .( , )
影响 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 促进城市经济的恢复 巩固唐王朝的统治 为唐前期的盛世 贞
: ; ; ; (
观之治 开元盛世 奠定基础 共 分 每点 分 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 ) .( , , . )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 ( )】
{#{QQABJYSAggigQIBAARhCQwnoCAKQkBCCCQgGBBAAMAABgQNABAA=}#}
解析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 】 .
第一问要求指出春秋战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根据材料 春秋时代的 个国近 个城邑 与 取城大
() . “ ” “
小六十余 的现象 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数量增多 根据 千丈之城 万家之邑 可得出城市规模扩大 根
” ; “ , ” ;
据 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 可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且结合上文 里成为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 及
“ ” , “ ”
管子 的材料 可得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城市发展往往基于城市营建与人口增长 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原因
, . ,
可以从物质基础 政府需求 制度规范和人口增长来源等角度进行考虑 第二问要求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
/ / .()
应对措施的特点 结合材料 政府非常重视 并建立起一套 可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 针对危
, “ ”“ ” ; “
机前 危机中 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 可得出多环节的应对机制 根据 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 却很少嗟怨
、 、 ” ; “ ,
无不自安 可得出救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应对效果良好 分析应对措施的影响 可以从经济发展 社会民生
” , . , / /
政治秩序几个角度作答 并结合唐前期时代特征 得出 有效的危机应对可以为盛世奠基 的结论
, , “ ” .
依据 唐朝西南地区的吐蕃 东北地区的靺鞨 都以政权部族界与唐朝隔开 说明这里还存在着与唐朝并立
.() : 、 , ,
的政权 分 清朝这条政权部族界消失了 说明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都被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分 唐朝
.( ) , .( )(
时期在东北地区存在室韦 靺鞨等少数民族的独立政权 在清朝时已经被纳入了吉林 黑龙江等行政区 唐朝时
、 , 、 ;
期西南地区存在吐蕃 南诏等少数民族的独立政权 在清朝时已经被纳入了西藏和云南行省
、 , .)
示例 观点 清朝对农牧混杂区疆域进行了有效控制 并推动了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合 最终奠定版图
()【 】 : , , .
分 我认同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分
( ) .( )
清朝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因地制宜的政策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在军事上平定了漠西蒙古准噶
.
尔部和维吾尔大小和卓叛乱 政策上在蒙古族地区实施盟 旗制度 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辖区总领军政事务
. 、 ; ;
在西藏派驻藏大臣 对于西南地区 实行改土归流 分
; , .( )
清朝社会结构虽严 格 划 分 为 士 农 工 商 四 个 阶 层 但 清 朝 统 治 者 通 过 各 方 面 手 段 协 调 了 各 阶 层 之 间 的 矛 盾
, ,
冲突
.
文化认同方面 民间广泛传播的阳明心学以 四民异业而同道 的价值观肯定了四民阶层自身的价值 政策引
, “ ” .
导方面 摊丁入亩征收白银的赋役制度变革 使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投身于市镇经济中 促进了城乡之间 农
, , , ,
民 手工业者和商人之间的融合 经济互动方面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进行 走西口 闯关东 等跨区域垦
、 . , “ ”“ ”
荒运动 打破区域隔阂 促进了社会整合 分
, , .( )
综上 清朝版图的奠定 离不开对有形地理疆域的有效管理 更离不开对四民阶层无形的社会整合 这些举措强
, , , ,
化了政治认同 巩固了统治和疆域 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分
, , .( )
评分建议
【 】
提取材料中观点 分
() .( )
观点需从 对边疆有效控制 和 四民整合 两个角度归纳清版图的奠定 得 分 只有一个角度只得 分
“ ” “ ” , ; .
无观点或观点与材料无关 得 分
, .
表明自己看法 认为观点正确 得 分 认为观点错误或片面 得 分
: , ; , .
评析过程须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 论证充分 分
() , , .( )
需从 对边疆有效控制 和 四民整合 两个角度进行评析 各占 分
“ ” “ ” , .
每个角度 评论 分 举出与观点紧密联系的 个及以上史实或角度 得 分 史实不能支持观点或缺乏逻辑
, , , ;
联系 得 分
, .
结论须在充分评析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升华 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 分
() , .(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边疆版图的演变 第一问要求比较唐朝和清朝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疆域版图发生的变
【 】 .()
化 既可以从整体上分析唐朝和清朝的差别 也可以从地域上切入 分别分析东北和西南在唐 清时期的差异
, , , 、 .
从图中分界线可以得出 解题关键是获取当地是独立的地方政权还是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 第二问要
, .()
求评析观点 据材料 清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有两个 一是对年降水量 等值线以外的农牧混杂区疆域
. “ : mm
的有效控制 二是推动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合 如此在有形的疆域及无形的社会整合两个层次上最终奠定
; .
版图 可以归纳出材料二的观点 清朝对农牧混杂区疆域进行了有效控制 并推动了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
.” : ,
合 最终奠定版图 再结合 版图 意味着土地和户籍人口 汉唐宋元明诸朝代已经解决了对大约年降水量
, . “‘ ’ ”,“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 ( )】
{#{QQABJYSAggigQIBAARhCQwnoCAKQkBCCCQgGBBAAMAABgQNABAA=}#}
等值线以内 有形的空间界限是长城 的农耕区疆域的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意识形态 君相关系和中央地
mm ( ) 、
方关系上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士阶层内部整合的问题 可以明确此观点是正确的 然后从 清朝对农牧混杂区
.” . “
疆域进行了有效控制 和 推动了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合 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评析 注意史论结合 其中
” “ ” , .
士农工商四民阶层的整合 的意思是指清朝通过各种方式 协调了四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使四阶层既互相
“ ” , ,
独立又相互联系顺应 形成均衡状态 减少了社会动乱和离异 巩固了统治和疆域
, , , .
背景 甲午战败的冲击 维新思潮活跃 新式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政 留学生毕业选官制度的推动
.() : ; , ; 、 ;
湖南政府的推动 一点 分 共 分
.( , )
特点 留学经费来源多元 留日学生不断增多 学生来源地域分布不平衡 在日学习科目广泛 其中以
: ; ; ; ,
军事和师范为主 以著书 办学等形式传播新思想 一点 分 共 分
; 、 .( , )
示例 近代湖南留日热潮既是近代化的结果 同时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分
()【 】 , .( )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启 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学教育培养了新式人才 推动
, , ,
了西学在中国的纵深发展 并助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洋务派代表人物中不乏湖南人 比如曾国藩 倡导学习
, . , ,
西方技艺 注重人才培养 推动湖南地区教育和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维新派中以谭嗣同为代表 提出 冲破君主
、 , . , “
之网罗 极大解放了思想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刺激了大批湖南的仁人志士 他们奔赴日本留学 探索救国之
”, . , ,
路 践行了 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 的湖南精神 分
, “ , ” .( )
留日期间 湖南学子积极办刊 撰写文章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比如黄兴 宋
, 、 , , . 、
教仁等人都是早期积极投入到革命活动中的先烈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
, ,
程 归国后的湖南学子中有部分投身于教育行业 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校 开启民智 改造国民思想 推动湖南
. , , , ,
新式教育的发展 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推动了中国思想和教育的近代化 分
, , .( )
总之 近代湖南留日热潮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产物 又在政治 经济 思想 教育等多方面助推了中国近代化的
, , 、 、 、
发展进程
.
示例 仅供参考 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 ” , )
评分参考
【 】
分值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 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具体史实 支持论题 对史实的分析准确 由此推导出
分 , ; , , ,
— 的结论顺理成章 论述完整 清晰 逻辑严谨 文字通顺
; 、 , , .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 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进行阐述 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
分 , ; ,
— 逻辑关系 论述较严谨 文字较通顺
; , .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 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 或无关系 没有逻辑性 文字
分 , ; , ; ,
— 不通顺
.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 第一小问背景 据材料 年 留日热潮 可以得出 甲午战败
【 】 .() , “ ”“ ” “
的冲击 而根据所学 湖南维新思想非常活跃 可知维新思潮的推动 涉及到留学问题可以得知新式教育在发
”, , , ,
展 根据选必一第 课的知识 世纪初 清末新政革新教育 并进行了关于选拔制度的改革 实行留学生毕业
. , , , ,
选官制度也会推动清末的留日热潮 从 湖南巡抚派遣 这一信息还可得出湖南政府的推动作用 第二小问特
. “ ” ;
点 从 备注 中的 官费 自费 可知留学经费来源多元 从 人数 变化可知湘籍留日学生不断增多 从 备注
, “ ” “ 、 ” . “ ” . “ ”
中的地域统计中可看出学生来源地域分布不平衡 从 备注 中的在日学校统计可看出湘籍留学生在日学习科
. “ ”
目广泛 其中以军事和师范为主 从 主要活动 可看出湘籍留学生以著书 办学等形式传播新思想 根据
, . “ ” 、 .()
第一问 清末湖南留日热潮的背景可知 近代湖南留日热潮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产物 同时据材料 主要活动
, , , “ ”
中湘籍留学生创办并利用报刊撰写文章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以及归国办校可看出清末湖南留学热潮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由此可得论题 根据所学 可以结合史实论述清末湖南思想和教育近代化已经取得一定
, . ,
进展 助推了湖南留日热潮 然后 从材料中选取突出的湘籍留学生为代表 从政治 思想 教育等方面论述他
, . , , 、 、
们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 ( )】
{#{QQABJYSAggigQIBAARhCQwnoCAKQkBCCCQgGBBAAMAABg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