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5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25-X-26C)-语文试题+答案

2024-09-29·14页·1.1 M

20242025学年高三9 月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韩愈创作古文,追求“文以明道”“文道并重”。韩愈对“文”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重

视,其《答陈生师锡书》云:“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在《答李图南秀才书》中

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文”在韩愈看来,表达了古文作

者的主体自觉,展现了精神修养的丰富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韩愈所创造的古文传统,不是单纯的文章传统,而是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传统。宋代以

下,士人代代诵习以韩文为代表的古文,深切体会儒家伦理作为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的意

义,在古文的化育下,成为彼此同道相应的精神共同体。这个“同道共同体”立足于对绝对

信念的信仰、对内在责任的承当,其同道情怀无需依赖亲情的联结和礼法的牵系。韩愈《师

说》对此有最好的表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既是表达韩

愈所理解的师生关系,也是其所建构的“同道共同体”的真实写照。这个“同道共同体”在

千年时间里,一直是士人的理想追求,为新儒学奠定了最广大的社会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鲜

明自觉,是这个“同道共同体”的核心。涵育“同道中国”是韩愈古文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

献。

费孝通先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关注“乡土中国”且终生都在思考,中国如何从“乡土”

走向世界。这一思索,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同心同意。韩愈古文所涵育的“同道中国”的精

神传统,正是传统中国走出“乡土”社会的伏笔,亦是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努力,认识这一

努力的意义,才能发现近代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其实并不完全是从“乡土”、从“家”

起步,曾经伴随古文的传习而影响千年的“同道中国”理想,为这个征程做了准备。

韩文所呈现的拟圣精神、定名追求、绝对信念、勇毅激情,以及奋进求变的态度,随着

韩文在千年间的代代传诵,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文化气质之中。在 20 世纪以来的时代环境

中,“同道中国”的精神遗产,并非那么容易被抛弃,它所特有的精神品质,还在潜移默化地

产生影响。

面向世界建设中国文化的未来,离不开对“同道中国”的再度思考。理解中国,既要看

到“乡土中国”,也要看到“同道中国”。

(摘编自刘宁《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材料二:

韩愈说:“修其辞以明其道。”由此可见、韩愈强调,明道不可忽视文辞的作用,因为在

他看来,“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文辞是古道的载体,古道萍于文中,故唯有通过文

辞窥探古道,并借助文辞的创作来表现古道。他明确表示自己“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此,他极为重视作家的“能文”素养,甚至将“能文”视为可与“通经”相并列的“德艺”

范畴。他说:“成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其者,至于习法律,知字书,皆有以赞于教

化....赞于教化,可以使令于上者,德艺之大者也,”这里,他赋子“能文”以独主价值,且

不在完成毕业之下。

而如何才能达至“能文”呢?在韩愈看来,其一妻向古人学习,他说:“性本好文

学....遥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率句读、告磨率事业,而奋发率文

章。”这里、他以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说明作文不仅要广泛地向古人学,而且要细辨析其义理、

文,以学到古文之精髓。其二要“词必己出”。韩愈明确表示学习古人只是“师其意,不师其

辞”,认为“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由此可见,他虽然倡导向古人学习,但并

不主张模仿、抄爱古人之辞,强调文要“能自树立”。为此,他强调“惟古于词必已出,降而

不能乃朝贼”,且“当其取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所以,做到“词必己出”,从而

也就有了不同于别人的地方,这样文也就“能自树立”了。由此可见他对文辞的创新性与本

已性的须调。可以说,他对“雄来奇崛”之文风的偏爱以及他的“不平则鸣”诗学观念的形

成大体与此相关。其三要“辞事相。善并美具”,他曾以《书》(诗》为例证,强调“辞事相

称,善并美具、号以为经,列之学官、置师弟、读而讲之、从始至今,莫敢指斥”。这即是

说,文章须质与文并美,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这才能成为文之经典,供人学习与研究。

如此一来,因重视”能文”,韩愈有关“文以载道”的认识与周敦明显不同。韩愈可以说

是“文以载道”说的思想奠基者,但一般将“文以载道”的话语发明权给予周敦颈。周敦颈

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他通过

用车载物的比喻来说明文应该载道,将文视为装载大道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人们往往据此

来判定“文以载道”论者都轻文。其实不然,从韩愈的相关论述看,他不仅不轻文,而且是

重文之人,强调“能文”在明道中的重要性。韩愈与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可用刘锋杰

先生所说的“文的方式”与“文的手段”来区分。他说:““文的方式’不同于“文的手

段’,前者尊重文的地位,后者轻视文的地位。因为‘文的方式’一旦体现了道的精神,就是

道的本身。而‘文的手段’则不同,手段永远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文学政治学”

十形态论》)

(摘编自许丽《韩愈”文以载道”说及其当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韩愈古文深刻地影响了后代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有了对儒家伦理的共同追求和责任

担当,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

B.韩愈古文所涵育的“同道中国”的精神传统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理解中国以及未来面向世

界建设中国文化都离不开“同道中国”。

C.韩愈主张向古人学习,认为学习古文重要的是学其义理,这样才能得其精髓,文辞则没有

学习的必要,他强调文要“能自树立”。

D.韩愈“文以载道”中的“文”是“文的方式”,他尊重文的地位,强调“能文”在明道中的

重要性,认为“文”一旦体现道,就能成为道的本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走向世界的征程并非从“乡土”开始,“同道中国”的理想早已为这一征程做了准备。

B. 韩愈认为,“道”存在于“文”之中,因此要通过“文”来探寻“道”,并且借助“文”来

表现“道”。

C. 韩愈认为,能成为供人学习与研究的经典的文章,必须要做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

一。

D.仅根据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的论述便判定“文以载道”论者都轻视“文”的地位是

片面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引用了韩愈《答陈生师锡书》和《答李图南秀才书》中的话,证明韩愈对古文的爱

好以及他在古文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

B.材料一提出了“同道中国”的概念,并将其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进行对比,指出其对

理解近代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的意义。

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二段提出问题后进行分述,“其一”“其二”“其

三”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论述的条理性。

D.材料二大量引用韩愈的话作为立论依据,由此推导出自己的观点,文中加点的两个“由此

可见”体现出立论的严谨性。

4.请根据材料一,给“同道共同体”下一个定义。(4 分)

5.同是阐释韩愈的“文以明道”说,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夺取中间地带

魏巍

第二天黄昏以前,下了一阵小雨。幸好很快雨霁天晴,西方山顶上现出一弯细眉般的新

月。光线说明不明,说暗不暗,正是夜间活动的良好时刻。陈三和他的小鬼班就在这时候轻

装出发了。交通壕里还有一些积水,他们在积水里吱哇吱哇地走着。临下阵地,陈三停住脚

步,回过头来,再一次检查了每个人的着装,摸了摸每个人的手榴弹捆得紧不紧,鞋带松不

松,指定杨春等两个新战士走在中间,这才迈步下山。

这里,敌我之间,是大约五六百米宽的一条山谷。山谷中有一道浅浅的小河。原来两岸

都是稻田,现在却长满了一人深的荒草。陈三领着小鬼们分开草丛静静地行进着。大约走了

半个小时左右,才到了预定的设伏地点——一个五六所房子的小村。根据平日的侦察,这是

敌人的小部队经常出没的地方。

陈三迅速侦察了周围的地形,在小河和房子之间,把他的三个小组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口

袋。说老实话,在三个新战士中,他最担心的就是杨春。倒不是怕他临阵畏缩,而是怕他轻

举妄动。因为据几天来的观察,他早就不以新战士自居了。陈三有意地让他挨着自己,免得

发生意外。他们趴在湿漉漉的草地里,直到午夜时分,还没有发现一点动静。杨春开头还老

老实实地趴着,聚精会神地望着对面的无名高地;时间一长,小动作就越来越多,不是拍打

脖子里的蚊虫,就是抓痒痒,显得越来越不耐烦。

正在这时候,河对面无名高地东侧的洼地里,“呱!呱!呱!”一群野鸡噗喇喇地惊飞起

来,带着好听的羽声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去了。

陈三立时把头昂起来,谛听了一阵,随后轻声地说:“你瞧,敌人出动了吧!”

“你怎么知道?”

“咳,你想想,三更半夜的,要是没有人惊动它,它怎么会飞起来呢?”

“我们冲吧!”

杨春高兴起来,立刻去掏手榴弹,陈三摆摆手说:“先等一等。那边有一条小路,通往

我们的阵地,敌人很可能是袭扰我们去了。”

“那怎么办?”

“好办。我们到他回来的道儿上去伏击他。”

“要是他不从原路上回来呢?”

“一般说不会。因为他去的时候没有发现情况,回来走原路比较放心。”

陈三说着,从挎包罩摸出一个蒙着红布的电棒,向我方阵地绕了几个圈儿,接着就把队

伍集合起来,极其肃静地趟过小河,向刚才野鸡惊飞的地方悄悄摸去。

陈三找到那条小路,又布置了一个“口袋”:把小钢炮和罗小文带的两个组布置在小路

两边;自己仍旧带着杨春、郑小蔫趴在小河南边不远的一个土坎下,紧紧卡住敌人的归路。

果然,时间不大,我方的阵地上响起激烈的机枪声和手榴弹声。果然,夜袭的敌人已经摸上

我们的阵地。杨春望望手榴弹爆炸的红光,笑眯眯地瞅了他的班长一眼,心里暗暗佩服:

“嗬,这个老同志还真有一套呢!”

半小时过后,杨春听见哗啦哗啦的趟水声。凝神一看,已经有三个大黑影蹬过河来,连

哼哧哼哧喘着粗气的声音都听见了。但是老班长仍然不动声色,丝毫没有发出射击命令的样

子。杨春忍不住了,刚把手扣上扳机,就被班长踢了一脚。直到十几个敌人都跑过河,钻进

包围圈以后,班长才取出他的小喇叭“嘟——嘟——”吹了两声,这是向全班发出的射击信

号。登时冲锋枪和手榴弹向着敌人劈头盖脸地打去。

敌人遭到猝不及防的打击,在包围圈里懵头转向,乱跑乱钻,很快就被小鬼们击毙在

地。那杨春一心想抓活的,瞅见一个胖大的敌人向东逃去,穷追不舍地追赶着。那家伙因为

过于紧张,绊了一跤,等爬起来时,杨春已经冲到面前。他看杨春个儿小,就一把将杨春抱

住,在杨春胳肢窝里乱抓乱挠。杨春一抬头看见他的脖子后面挂了顶钢盔,心想,“你抓我的

下面,我就抓你的上面”,就猛地抽出右手,抓住他的钢盔,狠狠地往后一拽,钢盔的带子顿

时勒得敌人喘不过气来,手也松了。杨春乘势将他踢翻在地,骑在他的身上。可是那家伙究

竟力气大些,带子一松,刚缓过气来就又紧紧抓住杨春的两手,想翻过来。幸好陈三、小钢

炮赶到,才将那家伙捆上。

小钢炮一看敌人那么老大个子,埋怨说:“你怎么不揍死他,跟他摔起跤来了?”

“我光想捉活的了!”杨春说。

小鬼班刚刚过河,敌人阵地上的照明弹就一个接一个地打起来,照得整个山谷明晃晃

的。接着,敌人各个地堡的机枪像雨点般地盖过来,小鬼们伏在草地里,被压制住了。

这时候,小鬼们看见自己的老班长从一个弹坑里站起来,向河这边挥着手高声喊道:

“同志们不要慌!我掩护你们。”

他一面喊一面举起冲锋枪,向山头上的敌人“哒哒”地射击着。红色的曳光弹,像一缕

缕红线向敌人的地堡飞去。顷刻间,敌人无名高地的各个地堡的机枪,都调转了方向,向着

陈三射击。小鬼们一个个心里热乎乎的,在小钢炮的率领下飞快地撤退了。

正在敌人的机枪疯狂射击的时候,我方的迫击炮在敌人的山头上轰鸣起来。在敌人的地

堡前,闪着一团团桔红色的火光。这显然是我们的炮火进行掩护。陈三借此机会,迅速跳出

弹坑,越过莽莽荒草追上他的小鬼们。

最后,还是杨春眼尖,一个冷不防把班长的冲锋枪抢了过去。这时候,他才发现班长的

衬衣袖子上有一片殷红的血迹,不禁惊叫了一声:“班长,你负伤了?”

“刚擦伤一层皮。”陈三笑着说,“回去你们可别乱嚷。要让上级知道了,我就得到后方

去,咱们就不能作伴了。”

小鬼班回到阵地,受到郭祥和老模范的热烈欢迎。他们对这个干净的小歼灭战,尤其是

活捉了一个上尉排长,深为满意。

夺取中间地带的战斗,就从这天开始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东方》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全过

程的长篇巨著。1982 年,魏巍凭借长篇小说《东方》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三最为担心杨春,是因为对他最为了解,知道杨春自以为是老战士而不听指挥,如果轻

率地行动,不免会发生意外,影响整个战事。

B.面对胖大的敌人,杨春并不害怕,与其孤身肉搏,这表现了他的勇猛;在打斗中,他巧妙

拽住敌人的钢盔,逆转攻势,这体现了他的灵巧。

C.小钢炮表面埋怨杨春跟敌兵摔起跤来,实则是担心战友;小钢炮率领小鬼班设法躲开敌人

的炮火攻击并安全撤退,可见他有勇有谋。

D.郭祥和老模范对小鬼班的热烈欢迎,说明了这次伏击战和歼灭战大获成功,也说明了陈三

带领下的小鬼班已经成熟,超过了成年人的部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稻田长荒草的描写,既点明了小鬼班夜间行动的地理环境,也反映了战争对老百姓和

平生活的严重破坏。

B.选文多用比喻,如写敌人的机枪“像雨点般地盖过来”,曳光弹“像一缕缕红线向敌人的地

堡飞去”,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C.选文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有点有面,在面上展示了全班战斗的场面,在点上主要选取班长陈

三和战士杨春的行动详细表现。

D.选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通过陈三的视角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展现歼灭战的全部过

程以及各人物的活动。

8.以陈三为例,分析选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4 分)

9. 文本中频频出现“第二天黄昏以前”“直到午夜时分”“正在这时候”“半小时过后”“这时

候”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

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

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

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

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

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

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

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

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夫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故《诗》曰:“殷鉴不远,在

夏后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臣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

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

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游畋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近忠

厚,远便佞,杜悦耳之邪说,甘苦口之忠言。去易进之人,贱难得之货,采尧、舜之诽谤,

追禹、汤之罪己,惜十家之产,顺百姓之心。近取诸身,恕以待物,思劳谦以受益,不自满

以招损。有动则庶类以和,出言而千里斯应,超上德于前载,树风声于后昆。此圣哲之宏

规,而帝王之盛业,能事斯毕,在乎慎守而已。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

淫泆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

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

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固无得而称焉。

(节选自魏征《第三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陛下必欲为 A 久长之谋 B 不必远求 C 上古 D 但如贞观 E 之初 F 则天下 G 幸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固,固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寡固不可以敌众”的“固”意思不同。

B.资,供给,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资”意思相同。

C.作,建造,与《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作”意思不同。

D.“此圣哲之宏规”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周认为,贞观初年时唐太宗能赢得民心,所以即使歉收闹饥荒百姓也无怨;如今连年丰

收却百姓生怨,是因为太宗不再顾念百姓。

B.马周指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百姓的苦乐而不在于积蓄的多少,且如今西京府库中的储

备充足,至今没有用完,因此不必向百姓强行征税。

C.魏征认为,唐太宗应该节制自身的欲望,减少游猎,杜绝邪僻之说,听取规劝忠言,他在

《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出过相同的建议。

D.魏征认为,守天下比打天下要容易,如果不能牢牢地保住国家社稷,那么就是骄傲奢侈、

荒淫放纵动摇了国家根本的缘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

(2)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

14.材料二中魏征引用《诗经》及《易经》中的句子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饮 酒

柳宗元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注】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先酒:指酿酒创始人杜康。晋楚富:春秋

时,晋和楚两大国都很富足,楚为鱼米之乡,晋地多煤、竹、谷、鲈、旄、玉石等。后来被

用作咏达官富人之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少愉乐”“驱忧烦”点明了诗人饮酒的原因;“开”“举”“酹”三个动词展现了诗人喝酒

时的动作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B.“连山”两句写连绵的高山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水流蕴含着温暖的气息,表明随着

诗人心情的变化,他眼中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C.“彼哉”两句感叹那些富贵之人未必能体验到这种简朴生活的妙处,以旷达之语表达了诗

人对世俗富贵的蔑视和对饮酒趣味的领悟。

D.同是写饮酒,本诗与陶渊明《饮酒(其五)》所表达的情感类似,都反映出诗人悠闲自得、

物我两忘的心境以及对闲适生活的热爱。

16.“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

“ , ”两句就体现了这种制度。

(2)谢灵运曾盛赞曹植的文学才能:“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而李白的《将进

酒》则让我们看到了曹植的另一面:“ , ”。

(3)小刚漫步郊外,满目绵绵青草,不禁想起古典诗词中含有“草”字的诗句,比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这片麦田的真实名字叫世纪田园,位于杭州亚运村东侧。它与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鳞

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梦似幻的落日余晖同框时,构成了丰富的视觉画面,展现了极高的

“天分”,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景象等方面的美好想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人们一谈起城镇建设,就会( 甲 )

地想起这句话。城镇建设, A ,但总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要体现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再比如,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

市历史文脉。归根结底,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要把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到

每一个细节中。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

处。”有时, B ,而不是“铺陈”,既能便于城市呼吸,又能便于市民放松自我,找到

松弛感。

麦田、麦浪、油菜花地引出市民感慨,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表面看人们是图

个新鲜,实际上是寄托了一种心境,在大自然的接触中畅想田园牧歌,希望在繁华都

市里找到一个能让心灵栖息的地方。

当然,城市是否保留麦田,C,宜建则建,宜留则留,既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

乙 ),关键是找到最适合城市发展的定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甲 乙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A

B

C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答:(1)

(2)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 分)

答:

22.下列选项中的冒号与文中第三段中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这一事实证明:人能改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影响人。

B.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指挥: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C.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D.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时间:10 月 15 日;地点:市体育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4 年 8 月 20 日,首部国产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在海内外掀起了“西游

热”。《黑神话:悟空》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为蓝本,玩家在游戏中化身为

“天命人”,踏上了一段探索历史之谜的冒险旅程。外国玩家纷纷赞叹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完美融合,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在全球化的领域中,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

出去”,《黑神话:悟空》无疑是一个良好示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2025学年高三 9 月质量检测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B(A 项,“韩愈古文深刻地影响了后代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有了对儒家伦理的共同

追求和责任担当”错误,原文为“宋代以下,士人代代诵习以韩文为代表的古文,深切体会

儒家伦理作为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的意义”,应该是“以韩文为代表的古文”,选项缩小范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