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150分钟150分)考生须知: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2.本卷怎么考: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2、4);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题13);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19、21)。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5、16、20、22。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中的“雅”与“俗”是一对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主要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他之所以说“‘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主要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一是因为传统的“雅文学”只包含诗和文,而传统的“俗文学”的范畴十分广泛;二是因为许多正统文学原都是由“俗文学”逐渐升格而来的。诗起源于民间,原本是通俗的,后来为文人所取,才成为“雅文学”。词亦如是,小说也如是。一种通俗活泼的写作形态被主流作家取用时,其代表的文学也就成了“雅文学”。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也存在雅俗之别。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腔与京腔等花部之间的竞争。而运用文言叙事的笔记体小说、运用白话叙事的章回体小说也有雅俗之别,如《世说新语》往往不被视为通俗小说。雅俗是可以灵活转化的,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所以雅俗之辨还涉及读者。(摘编自张蕾、孟亮《雅俗之辨、类型文学与大众读者》)材料二:“以俗为雅”是宋代文坛的一个重要观念。不少学者认为该观念最早由梅尧臣提出。这一观点未必站得住脚。梅尧臣提出“诗有五忌”,其中“二曰字俗则诗不清”(《续金针诗格》)。如此看来,梅尧臣反而对浅俗的字句持否定态度。苏轼云:“诗需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题柳子厚诗》)因此,“以俗为雅”这一观点首先由苏轼提出的看法更让人信服。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在《再次杨明叔韵并引》中声称自己是从苏轼处得到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妙法,并称此法为颠扑不破的诗歌创作原则。其实,在宋代之前就出现了“以俗为雅”的创作实践。唐代杜甫被宋人推崇为实践“以俗为雅”的杰出代表。北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指出,杜甫常用方言入诗。在宋代文学领域自觉提出和实践“以俗为雅”且有突出贡献的诗人首推苏轼、黄庭坚、杨万里三人。清代李树滋云:“用方言入诗,唐人已有之。用俗语入诗,始于宋人,而要莫善于杨诚斋。”(《石樵诗话》)李树滋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以俗为雅”的实践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语言方面“化俗为雅”,二是在题材方面“化俗为雅”。宋代诗人尤其在语言方面的“化俗为雅”上下了极大功夫。宋代诗歌在语言方面的“化俗为雅”主要表现在诗人汲取民间语言,对谚语、方言等进行加工,将之化用在诗中,使诗歌活泼生动,通俗而饶有情趣。宋词的创作实践亦深得“以俗为雅”之妙。柳永的词吸收了大量口语,呈现通俗流利之风格,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之说。再如李清照的词,语言平易,格调清新。宋代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赏析了李清照的晚年之作《永遇乐(落日熔金)》,并指出这首词“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明代杨慎评赞云:“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宋代话本小说中“以俗为雅”的现象更是普遍。可以说,宋代多种文体在创作实践中都体现出“以俗为雅”的倾向。“以俗为雅”意味着文学创作者的人格与作品风格相统一。莫砺锋指出,宋诗的“‘以俗为雅’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对于‘俗’的超越”(《论宋诗的“以俗为雅”及其文化背景》)。这种超越首先以文学创作者人格不俗为立足点。诗格出于人格,人格不俗是诗歌创作“以俗为雅”的先决条件。当代诗歌中曾经出现口水诗等未经熔铸、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诗歌创作者的人格没有达到不俗的境界,他们在创作观念上将俗与雅混为一谈。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首先要求文学创作者的人格和品位不能太庸俗。“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苏轼云:“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清代蒋士铨亦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辩诗》)“以俗为雅”的提出和实践不仅是宋代诗人突破“古今诗人尽废”和“开辟真难为”困境的创新之举,也昭示着民间语言能够成为历代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当代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吸纳人民的鲜活语言,摒弃无病呻吟、低俗不堪等文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文学创作者要总结和提炼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走雅俗共赏之路,创作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摘编自尚斌《“以俗为雅”的提出、实践和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词、小说起源于民间,原本属于“俗文学”,它们被主流作家关注并取用后,逐渐升格为“雅文学”,进入正统文学的范畴。B.在宋代以前,诗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开始了“以俗为雅”的创作实践,唐代诗人将俗语、方言等融入诗中,令诗歌别有韵味。C.苏轼、黄庭坚、柳永、李清照等“以俗为雅”观念的实践者都有不俗的人格、较高的文学品位和足够的创新意识,创作出诸多佳作。D.当代作家要做到“以俗为雅”,需要具有不俗的人格,在吸纳民间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戏剧中的昆腔被当代人视为雅乐正声,《三国演义》《红楼梦》被当代人视为经典小说,这些都是“俗文学”可以变为“雅文学”的力证。B.“以俗为雅”观念在宋代被提出,现在学术界对该观念的首倡者尚无定论,材料二作者在第一段中借助证据,先破后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C.张端义认为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语言平易;杨慎在《词品》中将黄庭坚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对比,突出了李清照的词语言平易的特点。D.当代作家应重视研读中国古典文论,从中总结、提炼出思想精华;在实践“以俗为雅”的观念时,要改变以前忽视在题材方面下功夫的状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D.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4.材料一引用郑振铎的话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轼说“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说“‘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这两句话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荣誉【注】陆文夫饭厅门口矗立着一座光荣台。入夜,霓虹灯通明,照亮了放在光荣台上的许多先进生产者的照片。女工方巧珍,今年二十五岁,脑后垂着两条小辫子,脸上老挂着微笑。别看她说话做事还带着三分孩子气,她可是光荣台上的老主顾。布机间和往常一样:喷雾器使这里雾气弥漫;机器的声音像骤雨打在洋铁皮屋面上发出的声音,一阵一阵,颇有节奏。方巧珍抬头一看,快到下班的时候了,就更加仔细地检查布面。因为根据经验,次布往往是在这时织出来的。忽然,方巧珍看到布面右面边上的第一格,这一格好像和其他的格子有点不同。她急忙俯身观察,并没有看出毛病。她又退后两步远看,觉得那一格比其他的格子窄一些。“缺经线!”一个可怕的念头像闪电一样在她头脑中闪烁了一下。她趴到布面上一数,真的缺了两根红色的经线。这个盘头是上个星期上机的,就是说她第三季度已经出了两匹次布,而现在光荣台上她的事迹栏里写的是“全季度没有出次布”。想到光荣台,方巧珍禁不住打了个寒噤。一个可怕的名词——欺骗,马上冲进她的脑子里。她对自己恨得要命,真想在手臂上啃掉一块肉。先前听起来很有节奏的机器声,现在显得非常嘈杂,好像不把人的脑子闹得炸开不肯罢休。下了班,方巧珍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原本白里泛红的脸,也变得苍白而憔悴了。小组长只当她不舒服,关心地问:“病了吧?快到医疗间去看看。”方巧珍摇摇头,什么也没有回答。她怕和小组长说话。小组长开会时不止一次说过:“巧珍是我们的旗帜,我们要向她学习……”现在要是让小组长知道这面旗帜将被从光荣台上拔掉,她该多难过啊!走道上寒风阵阵,路旁白杨树上最后的几片枯叶也被刮了下来,散落在乱石间。寒风吹拂着方巧珍发烧的脸,她逐渐清醒过来。她决心到检验间把这两匹次布找出来,向领导说明情况。正想跨进检验间的时候,方巧珍又踟蹰起来。她委实不想跟检验员打交道。那检验员嘴里一套,心里一套,尽打些对他自己有利的主意。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的时候,他有手表,又买了一只手表,却只买五元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少买倒也罢了,可是他还要硬充积极分子,到处宣传购买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好处,叫别人多买。现在,要把这样重大的事先给检验员晓得,方巧珍很不愿意。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布在他手里。方巧珍硬着头皮掀开了检验间的门帘。检验员看见方巧珍,满脸堆着笑说:“进来坐吧,先进生产者同志。”“有件事请你帮忙。”检验员低头哈腰地说:“别说一件,就是十件我也不推辞。”方巧珍平时说话做事,都是弄堂里扛木头,直来直去的。看到检验员点头晃脑,方巧珍心里先有三分讨厌,想赶快谈完事离开他,便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发现盘头缺两根经线,上星期的两匹,恐怕是次布。”检验员一愣,他肚皮里点着灯笼,什么事都明白。上星期方巧珍的两匹布,他没有检验。一则,那天是星期六,他赶着去参加舞会;二则,他以为方巧珍是不会出次布的。不久前,因为有人批评他工作不负责任,漏过了次布,他“诚恳”地向主任做保证,保证以后不再漏过次布。想不到没过几天,又发生了这种事。他搔搔头皮,说:“有次布?”“是的,两匹,恐怕你没有验出来。”“没有的事,我验布再仔细不过。”“你再验一次看看,恐怕……”“保证不会有,有了我负责。”“还是请你再验一次吧。”检验员拗不过,只好把两匹布从里面搬出来。方巧珍揿着布说:“你看,明明缺两根经线!”检验员装出惊讶的样子,随即满脸堆着笑说:“算了吧,下次你我都当心点。”“不把记录改一下?”检验员向左右看看,又把门关上,轻声地说:“第三季度的成绩已经评比过了,你还上了光荣台,要是一改,事就闹大啦!”“那怎么办呢?”“只好不改。明天就要向花纱布公司交货,何况这种次布是很难验出来的。”“人家要知道的。”虽然方巧珍这么说,但她原先的决心动摇了。检验员一看方巧珍的脸色,立即说:“只要你不说,保险别人不知道。”检验员见她不作声,便紧逼一步:“如果说出去,我倒无所谓。可你呢,全厂有名的先进生产者,想想看,那时面子上就不好看啦!这是有关你一生荣誉的事情,希望你自己好好考虑。”从检验间出来后,方巧珍不知到什么地方去才好。检验员的那句话老在她脑子里回响着:“……有关你一生的荣誉………”她走进了合作社。忽然有人在她背后推了一把,说:“买了什么啦?”方巧珍冷地一惊,抬头看见是王大妈,强笑着说:“你来领养老金?”“不替厂里做事,钱倒要拿,真有点难为情。”“家里好吧?”“两个儿子在电厂里做工,自己又领养老金。家里好得很。可是老是牵记厂子。巴了多少年啊!总算有了个头,正是好做活的时候,可又老啦。”王大妈噙着眼泪说,“以后……全靠你们啦!”一个老年工人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方巧珍。她心一软,几乎也要哭出来。她说:“放心,大妈。我一定好好做。”“你做得不错呀,巧珍。我看见光荣台上每次都有你。”方巧珍像挨了皮鞭猛力的抽打,全身颤抖着。她一转身,迈开大步走向党总支办公室。(有删改)【注】本文发表于《文艺月报》1955年第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下班时更认真地检查布面;先俯身观察布面,再退后远看;认为收货方会发现她出的次布……这些都表明方巧珍生产经验丰富。B.小说描写走道上的寒风和散落的白杨叶,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也暗示检验员不会轻易答应方巧珍提出的复验布匹的要求。C.检验员劝方巧珍不要将她出次布的事说出去,并非真心替她考虑,他对这次次布“漏网”之事也有责任,他其实是担心自己受责罚。D.小说没有曲折而复杂的情节,但也展现了矛盾冲突,如方巧珍内心的斗争、方巧珍与检验员之间的争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描写机器“先前”的声音,有衬托方巧珍心绪平静的作用;第六段描写机器“现在”的声音,有衬托方巧珍心绪烦躁不安的作用。B.“禁不住打了个寒噤”这一细节表明方巧珍责任心强,重视荣誉;“向左右看看,又把门关上,轻声地说”这些细节表明检验员心有所惮。C.小说语言颇有特色,如使用了大量对话,对话简洁明了,且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使用歇后语,为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D.这篇小说与孙犁的《荷花淀》有相似之处,如都以全知视角行文,写人叙事灵活;都细腻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等等。8.作者在小说中安排检验员和王大妈这两个人物的主要用意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巴金曾评价《荣誉》生动地反映了生活,且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巴金的评价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宗览福建版籍,谓宰相曰:“陈洪进以漳、泉二州赡军数万,无名科敛,民所不堪。比朝廷悉已蠲削烦苛税名,吾民当小康矣。”河北屯军乏粮,度支使李惟清发河南十七州民运送。上曰:“今已春深,农事正急,岂宜更兴此役?”惟清固请,乃遣左正言冯拯与转运使规度。止请发贝、冀州余粮输边,它俟农隙。上因召惟清语之曰:“掌邦计者,当以民为本。自今宜以利民为先,无致厚敛。且财货所以济用度,取不以道,岂朕爱民之意耶?”知开封县裴丽正言,畿县见欠夏税蚕盐,三司令折纳大麦,今已过时。上曰:“三司害政甚矣。八月课民输大麦,价益踊贵,欠税皆下户,是重困小民也。”即日下诏,听从便杂输粟豆。(选自《隆平集爱民》,有删改)材料二:滑州言河决已塞,群臣称贺。先是,河决于韩村,数州之地皆罹其灾。上患之,集丁夫十余万治之,自秋逾冬,功既毕而复决。上以方春播种,不欲重烦民力,于是发卒五万人,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总督其役,供奉官刘吉副之。吉,河东人,自赞请行,且言河决未塞愿夷族。上壮之,命吉领其役。吉亲负土,与役徒晨夜兼作,至是而塞。吉之功居多,赐予甚厚。登闻院引对,妇人李氏自陈云:无儿息,身且病,恐一旦溘死,家业委弃,欲未死有所属。上因谓宰相曰:“此妇人,数日前朕已令开封府依所欲裁置之。今复来告,诉称其父已被系矣。此是小事,何用禁系。京辇之下,尚敢如此,天下至广,冤枉可知。朕恨不能遍阅天下狱讼亲行决断每见大理寺断遣诸州刑狱多为其中小有未尽即却之。今国家封疆阔远,来往动是五七千里,再令勘覆,转是淹延。今后宜令遣使分诣诸州,如不干人命,使至便与断决,不须重勘。”即日分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八人,往两浙、淮南、西川、广南录问刑狱。(选自《宋太宗实录》,有删改)【注】版籍:户口册。无儿息,身且病:有版本作“无儿,息身且病”,乃断句有误所致。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朕恨A不能遍阅B天下狱讼C亲行决断D每见大理寺E断遣诸州F刑狱G多为其中小H有未尽I即却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堪,指承受、忍受,与《书愤》“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堪”意思不同。B.小康,指安乐的生活状态,与现代汉语中的“小康”意思不同。C.副,指做副手,与《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序”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因,指于是,与《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察,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惟清一心想解决河北驻军缺粮的问题,坚决请求调派河南十七州百姓运送粮食,后来,宋太宗召见李惟清,向他阐明掌邦计当以民为本的道理。B.滑州区域黄河决堤,灾情严重,朝廷派出十几万人前往抗洪,堵住了堤坝的决口,后来堤坝再次决口,朝廷增派五万士兵,成功堵住堤坝的决口。C.刘吉毛遂自荐,得到宋太宗赏识,得以总管滑州抗洪事宜;他与士兵一起夜以继日奋战在抗洪一线,不辱使命,完成抗洪任务,朝廷给予他赏赐。D.宋太宗由李氏妇人的父亲被抓捕之事想到司法部门在案件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果断采取措施,相关措施对提高司法效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财货所以济用度,取不以道,岂朕爱民之意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后宜令遣使分诣诸州,如不干人命,使至便与断决,不须重勘。(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一言及宋太宗的哪些爱民举措?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5—16题。岐阳三首(其二)元好问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注】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四月,蒙古军队攻陷岐阳(今陕西凤翔),本诗作于此时。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地。蚩尤:传说为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首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多年来蒙古军队进攻秦地的战事,“暗”字渲染了天地无光的战地景象。B.颔联出句写岐阳已与外界断绝联系,表明岐阳已经沦陷,引出后文对空城的描写。C.颔联对句写“哭声”和杜甫的“凭轩涕泗流”写哭泣,都体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D.诗人问苍天怎样才能获得像蚩尤这样的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击退敌军的强烈渴望。16.颈联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在连用几组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之后,顺势推出论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将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加强自省。(2)小亮写了一篇回忆祖父的散文,文中引用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高度概括祖父早年艰辛的创业历程。(3)在宋代诗词中,马这一意象常和其他意象一起营造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国货“潮品”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票难求;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影院里常常(a);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成了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传统文化。“新中式”服饰等消费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这不仅 ,而且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国货“潮品”走进大众生活,还得益于其贴近消费新需求的设计。以甜品店里的中式点心为例,中式点心的外形“国潮”范儿十足,有的是传统瓷器的造型,有的是柔美的盘花纽扣的造型,有的是借鉴仿古摆件制作的造型……(b)的造型充分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追求。再以销售火爆的马面裙为例,改良后的马面裙简单易穿,适用于多种生活场景,既彰显穿着者的个性, 。这些好看又好用的国货“潮品”满足了人们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当前国货“潮品”市场供需两旺,还与 密切相关。2023年以来,汉服销售火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比如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已经形成完整的汉服产业链,布匹、拉锁、扣子等辅料(c),印花、裁剪等环节也都能在这里完成。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a 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新中式”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B.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C.1831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D.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12字12字12字(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天亮了,各家的院门打开了,从各家被憋了一夜的炉子里冒出来的烟升腾了起来。烟在院子里纠缠,之后又溜出院子,和其他院子里的烟纠缠在一起。再后来,各条胡同的烟联起手来,把整个北京城罩在身下。在缭绕的炊烟中,北京城醒来了。或许,它是被接连不断的吆喝声唤醒的。宝儿也醒了。他跑进厨房,踮起脚,从橱柜里取出一个冰柿子。手一掰,冰掉了,攥攥柿子,稀溜软。拿嘴一嘬,满世界的汁水就出来了。嘬完了汁水,再把柿子里的“舌头”挑出来,放进嘴一嚼,“舌头”嘎嘣脆。21.下列句子中的“憋”与文中加点的“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正憋着一肚子话没处说呢。B.他心里憋得慌。C.气压低,憋得人透不过气来。D.灯泡突然憋了。22.第二段中的“满世界”“舌头”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甲同学和乙同学利用端午节假期到湖南旅游。甲同学游览了长沙市的橘子洲、岳麓山,张家界市的天门山、黄龙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古城。他说,游览这么多景点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爽快之感,遗憾的是,自己对什么景点都没有深刻的印象!乙同学假期都待在凤凰古城。她在沱江之畔坐了很久,用心倾听江水悦耳的歌声;她在虹桥一家一家地逛小商店,欣赏各种艺术品;她在大街小巷穿行,欣赏行人身上的各种款式的苗族服饰和矗立于街巷两旁的吊脚楼;她前往沈从文故居和墓地,向“中国乡土文学之父”致敬……她说,她现在对凤凰古城非常熟悉,相当于半个古城人了。甲、乙两位同学的游览方式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带给你哪些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考模拟金卷语文参考答案题序12367101112151921答案BBCCDCDGDBDBA1.答案 B解题分析 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用俗语入诗,始于宋人”可知,在宋代以前,诗人们还没有将俗语融入诗中。2.答案 B解题分析 A在清代,戏剧中的昆腔就被视为雅乐正声,因此“清代戏剧中的昆腔被当代人视为雅乐正声……是‘俗文学’可以变为‘雅文学’的力证”理解错误。C“将黄庭坚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对比”曲解了“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的含意是:李清照的词体现了黄庭坚所说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观念。这句话并没有将黄庭坚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对比。D“以前忽视在题材方面下功夫”于文依据不足。材料二第二段说“‘以俗为雅’的实践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语言方面‘化俗为雅’,二是在题材方面‘化俗为雅’。宋代诗人尤其在语言方面的‘化俗为雅’上下了极大功夫”,不能据此得出“以前忽视在题材方面下功夫”这一认识。3.答案 C解题分析 C“嬉嬉钓叟莲娃”以口语入词,得“以俗为雅”之妙。该选项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A、B中的句子“雅”而不“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D涉及的是元代散曲,而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是就宋代之前和宋代的创作而言的,不涉及元代的创作,故该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4.答案 从内容上看,从内涵、范围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介绍了“俗文学”,使读者对“俗文学”有一定的了解。(2分)从结构上看,引出后文对“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和对许多文体经历了由俗到雅之变的观点的阐述。(1分)从表达技巧上看,使用引用论证法,借权威人士的话介绍“俗文学”,增强了观点的权威性和材料的说服力。(1分)解题分析 考生一般会想到从内容和表达技巧这两个角度分析引用郑振铎的话的作用,但不会注意到引用的郑振铎的话与后文的关系,不能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引用郑振铎的话的作用。要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引用郑振铎的话的作用,需要弄清楚材料一第一段后半部分阐述了什么。“他之所以说……都是由‘俗文学’逐渐升格而来的”紧承引用的第三句话,阐述了“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原因;“诗起源于民间……其代表的文学也就成了‘雅文学’”对“许多正统文学原都是由‘俗文学’逐渐升格而来的”这一观点做了阐释。通过以上分析,可明确引用郑振铎的话在结构上的作用。5.答案 不矛盾。前一句话的含意是诗歌创作者忽视“故”事、“俗”语的价值,刻意追求新奇,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弊病。其言外之意是,诗歌创作者要在重视典故、民间语言的基础上探寻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方法。后一句话强调文学创作者要积极吸纳民间语言,开拓创新。前一句话并不是反对文学创作者创新,而是指出了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回避的问题;这两句话都有主张文学创作者应吸纳民间语言进行创新之意,因此,这两句话的观点并不矛盾。(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若答出其他答案,于文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6分)解题分析 这道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含意和所体现的观点的把握。理解“好奇务新,乃诗之病”的含意,需要结合“诗需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含意,否则容易断章取义。“诗需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大意是:诗歌创作要反映现实,用典要在“故”事的基础上创新,将“俗”语融入诗歌。在理解了“诗需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含意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好奇务新,乃诗之病”的含意。“好奇务新,乃诗之病”的含意是:刻意追求新奇,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弊病。可见,“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并不是否定创新,而是指出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回避的问题。考生要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后半部分内容来理解“‘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这句话的含意。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后半部分先亮出观点——“‘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然后引用苏轼和蒋士铨的话,说明诗歌创新难度大,超越前人难度大;接着指出“以俗为雅”是创新的有效举措;最后指出当代作家该怎样做。由此可知,“‘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强调文学创作者要积极吸纳民间语言,开拓创新。通过比较这两句话的含意可知,这两句话的观点并不矛盾。6.答案 C解题分析 A“认为收货方会发现她出的次布”能表明方巧珍责任心强,不能表明方巧珍生产经验丰富。B“也暗示检验员不会轻易答应方巧珍提出的复验布匹的要求”理解牵强。写走道上的寒风和被风刮落的白杨叶,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也给方巧珍逐渐清醒提供了条件,并无“暗示检验员不会轻易答应方巧珍提出的复验布匹的要求”的作用。D“争执”理解错误。从方巧珍与检验员之间的言语看,他们是就次布之事和其处理办法交流看法,他们的看法有抵悟之处,但他们并没有发生争执。7.答案 D解题分析 《荷花淀》没有展现出女主人公水生嫂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8.答案 检验员在工作方面责任心不强,在为人方面自私自利。小说安排检验员这一人物,主要用意是以“反”衬“正”,突出方巧珍忠诚无私的光辉形象。王大妈退休后仍牵挂着布厂的发展,她还称赞方巧珍。她的真情打动了方巧珍,鞭策着方巧珍,使方巧珍最终做出向领导说明情况的决定。小说安排王大妈这一人物,主要用意是推动情节发展。(每点2分)解题分析 检验员和王大妈是文中的次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他们的主要用意,要将他们与主要人物方巧珍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检验员责任心不强,自私自利,与方巧珍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安排这一人物能有效衬托方巧珍的正面形象。由“一个老年工人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方巧珍。她心一软,几乎也要哭出来”“方巧珍像挨了皮鞭猛力的抽打,全身颤抖着。她一转身,迈开大步走向党总支办公室”可知,安排王大妈这一人物,能有效推动情节发展。9.答案 示例:《荣誉》选取方巧珍在布机间工作、方巧珍找检验员复验布匹、方巧珍与王大妈聊天等多个典型情节,生动地反映了工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荣誉》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荣誉》既反映了布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表现了方巧珍认真负责、忠诚无私的品质,兼具警示意义和思想引领价值,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若答出其他答案 ,于文有据、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6分)解题分析 通过审读题干可知,题目实际上要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荣誉》是怎样生动地反映生活的,二是为什么说《荣誉》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对于“怎样生动地反映生活”这个问题,可以从情节选取、手法运用等角度回答。对于“为什么说《荣誉》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这个问题,可以从小说的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角度回答。10.答案 CDG解题分析 原文标点:朕恨不能遍阅天下狱讼,亲行决断,每见大理寺断遣诸州刑狱,多为其中小有未尽即却之。该题的难点在于确定后面部分的断句处。考生需抓住“断遣”一词,考虑到“断遣”与“刑狱”有搭配关系,从而确定“刑狱”后面应断开。11.答案 D解题分析 D于是/顺着。A承受、忍受/能够。B安乐的生活状态/指家庭经济状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C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副手/序,名词活用为动词,安置使有序。12.答案 B解题分析 “朝廷增派五万士兵”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堤坝再次决口,朝廷考虑到不能影响春季播种,没有调派农民,只调派了五万士兵。13.答案 (1)况且财物是用来满足开支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获取财物,难道是我爱民的本意吗?(2)今后应该派御史分别到各州去,如果案件不关涉人命,御史到了州里便可判决,不需要再次核查。解题分析 (1)得分点:“济”、“道”和状语后置句“取不以道”各1分,句意1分。(2)得分点:“诣”“干”“勘”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 全面删减繁杂苛细的赋税名目。反对在农忙时调遣大量民力为河北驻军运粮,派人对运粮之事做合理规划。下诏听凭京城附近县份的百姓就便缴纳各类粮食来抵交拖欠的夏税。(每点1分)解题分析 材料一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是宋太宗在阅览福建版籍后对宰相说话。根据“比朝廷悉已蠲削烦苛税名”这句话,可得出宋太宗“全面删减繁杂苛细的赋税名目”这一爱民举措。第二个小故事是宋太宗解决河北驻军缺粮问题。根据“今已春深,农事正急,岂宜更兴此役”“乃遣左正言冯拯与转运使规度”等,可得出宋太宗“反对在农忙时调遣大量民力为河北驻军运粮,派人对运粮之事做合理规划”的爱民举措。第三个小故事是宋太宗解决百姓拖欠夏税的问题。根据“三司令折纳大麦,今已过时”“即日下诏,听从便杂输粟豆”等,可得出宋太宗“下诏听凭京城附近县份的百姓就便缴纳各类粮食来抵交拖欠的夏税”的爱民举措。考生审题时要抓住“举措”二字,与“举措”无关的信息不用回答出来。比如,宋太宗的一些思考虽然能体现他爱民,但不属于“举措”,便不用回答出来。参考译文:材料一:宋太宗阅览福建户口册,对宰相说:“陈洪进在漳、泉二州供养数万军人,征收没有名目的赋税,百姓不能承受。近来朝廷已经对繁杂苛细的赋税名目进行了全面删减,我的百姓应该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啊。”河北的驻军缺少粮食,度支使李惟清调派河南十七州百姓运送粮食。宋太宗说:“现在已到春深之时,农事正急,怎么适宜再发起这次劳役呢?”李惟清坚决地请求,宋太宗于是派左正言冯拯与转运使做规划。(最终)只请求将贝州、冀州的余粮运送到边地,等到农闲之时再运送其他粮食。宋太宗于是召见李惟清,对他说:“掌控国家大计的人,应该把百姓作为根本。现在应该把有利于百姓的事放在前面,不要导致征敛加重。况且财物是用来满足开支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获取财物,难道是我爱民的本意吗?”开封县知县裴丽正说,京城附近的县份被百姓欠下夏税,三司命令百姓将夏税换成大麦缴纳,现在已经过了缴纳的期限。宋太宗说:“三司危害国家治理很严重啊。八月时督促百姓缴纳大麦,大麦的价格更会上涨,欠税的都是下户,这样做会加重百姓的困苦啊。”宋太宗当天下诏,听任百姓就便缴纳各类粮食。材料二:滑州报告黄河堤坝的决口已被堵上,群臣认为这件事值得庆贺。在此之前,黄河在韩村决口,几个州都遭了灾。宋太宗担心灾情,集中调遣十几万丁夫治理水灾,从秋天到冬天,堤坝已经堵好了却又决口。宋太宗认为现在正值春天播种之时,不想征调大量民力,于是派出五万士兵,让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总管这件事,供奉官刘吉做田重进的副手。刘吉,是河东人,他举荐自己,主动请求前往,并且说如果不能堵上黄河堤坝的决口,他愿意承担灭族之罪。宋太宗赞赏他,命刘吉总管这件事。刘吉亲自背土,与役徒们一起日夜劳作,到现在(终于)把堤坝的决口堵住了。刘吉的功劳很多,朝廷给他的赏赐很丰厚。宋太宗在登闻院召人问话,妇人李氏自己陈述说:我没有孩子,身体又生了病,担心一旦突然死去,丢下家业,想在死之前有所托付。宋太宗于是对宰相说:“这个妇人,几天前我已经令开封府根据想法处置。她现在又来告状,说她的父亲已被抓捕。这是小事,何必把她的父亲抓起来。在京城尚敢如此,天下非常广阔,可想而知被冤枉的人有多少。我恨不得阅览完天下讼状,亲自判决,常常看到大理寺判决、遣发各州的案件,多数因其中稍有没调查清楚的情况就被退了回去。现在国家疆域辽阔,来往动不动就是五千里、七千里,(案件)再经反复核查,几经辗转,拖延了时间。今后应该派御史分别到各州去,如果案件不关涉人命,御史到了州里便可判决,不需要再次核查。”宋太宗当天分别派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八人,前往两浙、淮南、西川、广南审理案件。15.答案 D解题分析 该选项曲解了尾联对句的意思。尾联对句中的“蚩尤”代指蒙古统治者,“五兵”指战争。尾联对句的意思是:为什么要让蒙古统治者发动战争呢?尾联对句表达了诗人对蒙古军队进犯金国的悲愤和无奈之情。16.答案 颈联的意思是:野草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骸骨,残阳为什么还要照耀岐阳这座荒凉的城池?(2分)颈联使用多种表达技巧,如移情于景,以野蔓之多情、残阳之无情衬托战后景象之凄惨;以哀景写哀情;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等,(2分,答出两种表达技巧即可)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同胞的怜悯和对蒙古军队罪行的控诉,体现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2分)解题分析 考生可以将设问转化为两个问题:一是颈联的艺术性有哪些体现,二是颈联的思想性有哪些体现。从艺术性的角度看,由“有情”“何意”可知,颈联移情于景;由野蔓之多情、残阳之无情和颈联描写的凄惨的战后景象可知,颈联以野蔓之多情、残阳之无情衬托战后景象之凄惨;由战后的凄惨景象和诗人的哀伤感情可知,颈联以哀景写哀情;由“何意”和问号可知,颈联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从思想性的角度看,颈联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同胞的怜悯和对蒙古军队罪行的控诉。能将这两个问题考虑清楚,这道题便迎刃而解。17.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暴霜露斩荆棘(3)示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示例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题分析 (1)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抓住“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加强自省”这一提示。《荀子劝学》中既体现对学习的要求又体现自省这一要求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两句正是《荀子劝学》在连用几组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之后,顺势推出的论断。据此可确定答案 。(2)《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历尽艰辛,开创基业。小亮引用的应是“暴霜露,斩荆棘”。(3)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宋代诗词”“马这一意象常和其他意象一起营造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些限制条件。也就是说,句子只能出自宋代诗词,且句子不能只写到马这一个意象,还得写到其他意象,这些意象一起营造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些情感。考生在明确了这些限制条件后,再进行解题。18.答案 示例:a座无虚席b形形色色c一应俱全(每处1分)解题分析 a处括号所在句子交代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时,影院里的情况,a处括号内可填入表观众众多的成语。b处括号内的成语用来修饰“造型”,根据“有的是传统瓷器的造型,有的是柔美的盘花纽扣的造型,有的是借鉴仿古摆件制作的造型”的提示,b处括号内可填入表造型种类多的成语。根据“印花、裁剪等环节也都能在这里完成”的提示,c处括号内可填入表布匹、拉锁、扣子等辅料在这里都有的成语。19.答案 B解题分析 B中的引号与文中“新中式”的引号均表特定称谓。A以“栅栏”喻水面,故A中的引号表特殊含义。C中的引号表强调。D以“词汇”喻“那”,即“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故D中的引号表特殊含义。20.答案 示例:体现了当下的审美风尚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国坚实的产业基础(每处2分)解题分析 填写第空有一定难度。考生要思考消费者喜爱“新中式”服饰等消费品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消费品具有独特的美感。据此可推断出第空的内容。根据“适用于多种生活场景”和“好看又好用”的提示,可推断出第空的内容。根据第三段第一句的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和“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的提示,可推断出第空的内容。21.答案 A解题分析 A中的“憨”与文中加点的“憋”都是动词,指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B中的“憋”是形容词,指闷。C中的“憋”是形容词,指呼吸不畅。D中的“憋”是动词,指灯丝被烧断。22.答案 将一个冰柿子里的汁水称为“满世界的汁水”,巧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冰柿子汁水多和宝儿很满足。以“舌头”喻冰柿子里的果肉,形象地表现了果肉的形状和质感。(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解题分析 明明只是一个冰柿子的汁水,却说“满世界的汁水”。可见,“满世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了冰柿子汁水多,宝儿很满足。冰柿子没有舌头,文中的“舌头”指冰柿子的果肉。根据文意,将果肉喻为“舌头”,能形象地表现果肉的形状和质感。23.答案 写作提示]考生首先要审读材料。材料介绍了甲、乙两位同学在湖南旅游时的不同游览方式。甲同学追求游览的“广度”,“一日看尽长安花”。乙同学追求游览的“深度”,将凤凰古城游“透”了。由甲、乙两位同学的游览方式,可以联想到学习的方式、学术研究的方式、生产的方式等。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的人什么都想学习,但由于精力有限,什么都学得不够精;有的人能选择一个领域深入学习,把这个领域钻研得很透;有的人既有学习的广度,也能选择部分领域深入学习。就学术研究的方式而言,有的人追求“全”,结果历经数年,难有成果;有的人专注于一个方向,深入研究,取得理想成果。就生产的方式而言,有的厂家追求产品之“全”,没有打造“拳头产品”的意识,难免被其他厂家击败;有的厂家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毅然选择抓好“拳头产品”,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参考立意:学习,既要追求“广度”,也要追求“深度”;不要“广”而“浮”,宁要“专”而“深”(不求看尽长安花,但求赏透一枝梅);懂得舍弃,打造精品;等等。
甘肃省金典模拟卷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4-09-25·14页·45.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