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 材料一: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 以“理想 ”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 强。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 中庸 ”与“进取 ”就不是对立的, 因为“ 中庸 ”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 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 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 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 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 味着,以“万物并育 ”为理想的“ 中庸 ”,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 虽千 万人,吾往矣 ”的改造世界的勇气。中庸以“万物并育 ”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 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 ”的进取,是强调“关系 ”的进取。中 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 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 万物“并生 ”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 ”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 ” 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 ”“发展 ”权利、推崇“和平 ”手段的 进取。“万物并育 ”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 将焉附 ”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 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 必然以“和平 ”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 ”与“仁爱 ”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 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 ” 的价值。“生生 ”在儒家看来,是“仁 ”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 ”,还 包括“赞天地之化育 ”。圣人“峻极于天 ”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 ”的最普泛的 表现。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 ”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 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 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 ”,是一种源自“天命 ”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 成部分。(摘编自刘静芳《“ 中庸 ”中的进取精神》)材料二:《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庸》表现出一种焦虑的 心情。《中庸》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 ”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缺乏已 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庸》作者看来,都是 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相 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于人生遭遇不 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 事,以一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到中庸 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庸之理,朱 熹注孔子“道其不行矣夫 ”时指出:“ 由不明,故不行。 ”另一种则是虽然明于道理,但在 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孔子慨叹,世人皆曰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可见,中庸作为最高 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人性中 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赜:心性与审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 积极进取以改造现实。B.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 ”的进取,强调“关系 ”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 于一般的进取精神。C.《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生遭 遇的不幸。D.为实现中庸之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 ”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 越弱。B.儒家之“仁 ”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 ”,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 ”,其次才要求“发育 万物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C.中庸以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必然会只采取“和平 ”手段,反对冲突与争斗。 D.《中庸》认为世人多凭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而“知 ”“行 ”是达到中庸的重要 因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 中庸 ”理念的一项是( )(3 分)A.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崛起道路。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C.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让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人人应争当英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胜过别人;只要有决心,就可战胜自然。4.材料一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语言特点,并举例说明。(4 分)5.梁惠王询问孟子如何实现王道,下面是孟子的回答。请仔细阅读,结合材料对孟子的主张 进行评价。(6 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铁凝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 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 16 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后来我才懂得, 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 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 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 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 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 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 ”。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 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 ”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现在呢? ”我问父亲。 “现在当然不一样了。”这“不一样了 ”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 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欣赏了 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但还是没有林风眠。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 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 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 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 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 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 我有着交流了。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 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 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 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 ”。有人说这是林先生 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 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 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 ”,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 感吧。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 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 曾“开门 ”,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 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 ”。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 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 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 ”。 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 ”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掉兮兰桨 ”便是桂木为梓、木兰为浆, 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 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 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 与我皆无尽也 ”。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 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 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 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A.开头写作者“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 ”便想起“ 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 ”,照应了后 文有关林风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B.作者回忆在中国美术馆参观林风眠画展时,使用“不知为什么 ”“突然 ”“激荡 ”等简 洁语言表现了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茫然不解。C.作者说在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赤壁赋》面前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但是在对这些 名篇的一次次阅读欣赏中却也不断地沉淀着自己。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感受,这段看似平淡 的文字其实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旨。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当年苏派以其写实风格和笔墨技法赢得了青年人喜爱,这 与林风眠的被冷落形成了对照。B.句写作者欣赏伦勃朗等人的作品时想到许多中国艺术家却没有林风眠,以此表现作 者此时还未能深入认识林风眠。C.句运用整句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将“开门 ”和“关门 ”结合起来,这也解答了上 文“ 门却总是紧闭着 ”的疑问。D.句中加点的词语“沉浮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听到夏青朗诵苏轼的《赤壁赋》时所 受到的震撼以及获得的力量。8.文章前半部分叙述对林风眠画作认识的转变,后半部分讲述了重读《赤壁赋》的经历,请 简要分析这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4 分)9.本文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概括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法能杀不孝者, 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 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 .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 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 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 泰族训》)材料二: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 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自知也。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汤武置天 下于仁义礼乐,德被蛮四夷,累子孙数十世。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 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 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 周、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 贾谊传》)【注】熙:光明、兴盛。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然而 A 曰礼 B 云者 C 贵绝恶 D 于未萌 E 而起教 F 于微眇 G 使民日迁善 H 远罪而 I 不自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文中指文采,与现在所说“话里有文章 ”的“文章 ”词义不相同。B.踵,脚后跟:还踵,转身。文中“死不还踵 ”的意思是“至死不回头 ”。 C.顾,反而、却,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中“顾 ”词义相同。 D.道,同“导 ”,引导,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 ”的“道 ”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都能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师长,其原因在于他重视 礼义教化。B.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虽然设置了法令和刑罚,但百姓也不 会去触犯。C.庆赏可以用来奖励善行,刑罚可以用来惩治罪恶,先王在治国时既会使用庆赏也会使 用刑罚。D.商汤、周武王及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 福的东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2)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义的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其相同点。(4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谢中上人寄茶齐己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注】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颔两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灵动的谷雨采茶图,其中“绿嫩 ”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 法,指谷雨时节娇嫩的茶芽。B.“并手 ”指双手同时采摘,即使这样,采茶数量依然“难盈笼 ”,写出了采茶不易和茶 的珍贵。C.诗人通过写谷雨采茶、邀人品茶、以泉煮茶、朋友赠茶等活动,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 对友人的真挚感情。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感情真挚朴实,字里行间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气息,令人愉悦。 16.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 面。”试分析“试煮落花泉 ”一句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意义丰富诗歌的意蕴的。(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由此可以想到《论语 里仁》 中的“ , ”。______________(2)《荀子 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3)《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4)《静女》 语言生动 ,情趣盎然 。“ ”暗写少女活泼调皮之态,“ ”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19 小题。在一些医美整形机构的描述中,不同部位的整形“ 明码标价 ”,“成功案例 ”在手术前后 的鲜明对比似乎也暗示着,顾客只要支付相应价格,就能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 比之下,手术前后伴随的痛苦与风险却往往被 , 甚至置后再提。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侧 重于将价格与效果挂钩,如同“ 回音壁 ”般强化着有整形意向群体的客观需求,某种程度上 催生、助长了社会中的“容貌焦虑 ”,这种焦虑与压力的“魔咒 ”还愈发盘踞于年轻群体。某 些医美机构恰恰利用部分年轻消费者的专业认知不足与跟风冲动心理,借机达到牟取暴利的 目的。每个人都有追寻外在美的权利,但需要认识到,不惜“ ”或许能购得一次外形改变, 却不能应允任何凭靠外貌的“开挂 ”人生。抓住“ 医美乱象 ”的症结需要在追责那些无良机 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之外更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 体外形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在社会发展 “时代审美 ”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自身 的“价值观整形 ”显得更为重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19.画横线的句子两处使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 分)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0-21 小题。近年来,人工智能无疑是新技术领域的焦点,其发展之快、覆盖之广、介入之深,让人 们对先进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惊叹不已。快速迭代的技术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但是,由 于缺乏监管也会 A 。根据天眼调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A I换脸可以瞬间解锁各类门禁和人脸识别,A I换声已经被不法分子用于电话诈骗,A I 生成式软件合成的虚假信息充斥网络,个人隐私及肖像权、名誉权、知识产权等存在被侵 犯的风险……经由“加持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法行为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当ChatGPT 聊天机器人问世时,其强大的语言习得功能、对人类思维的逼真模仿和整合输出,一度让人 惊呼“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超越人类 ”。类似的威胁并非危言耸听,如果 B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国 家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并及时出台监管措施的重要原因。从 监管效果看,各国在治理方式、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等方面仍有探索完善的空间。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 ”在年轻人中盛行。所谓“搭子 ”,是指陌生人因共 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从“饭搭子 ”“旅游搭子 ”到“考研搭子 ”“游戏搭 子 ”……似乎“万物皆可搭 ”。年轻人钟爱“搭子 ”社交,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同 时,淡化了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这种新型社交模式的兴起,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打破与挑战,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担 忧。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甘肃省兰州一中2025届高三9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2024-09-21·8页·39.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