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考前模拟训练(五模)-语文+答案

2024-05-27·8页·532.8 K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高三考前模拟训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

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

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的《阿房宫赋》最为有

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

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

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

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

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

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

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

“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

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

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

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

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

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

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

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

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

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多数人对一个地方

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

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

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

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

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

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

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

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

参的 70 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 次,“轮台”18 次,“火山”11 次,“白草”11 次,“热海”4

次,“雪海”3 次,“胡虏”29 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

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

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

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

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

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

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

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

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

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

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

审美意蕴。

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

和陵邑文学。

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

况。

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

创作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

地理价值。

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

研究路径。

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

彩。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

化。

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 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成为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

D.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 盛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武 年 屠之。——《汉书》

帝 晚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

年 哀痛之诏。——《汉书》 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

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岑参 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

域联系松散 轮台。——李商隐 穷兵黩武

A.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

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将军的眼泪

马新亭

小时候,爷爷是我的骄傲。爷爷不但是一名将军,还是一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每逢“七

一”或“八一”,都会有学校请爷爷去做报告,爷爷几乎是有求必应。临出门前,爷爷总要换上他那身有点破

旧的军装,胸前挂满有点褪色的大大小小的军功章。爷爷腿脚不灵便,每次他都攥着我的手和他一块去。

到了学校,学生先给他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再把他搀扶到学校礼堂的主席台上。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

面对主席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讲起来,讲述那些发生在革命年代,他和他的战友冒着敌

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感人故事。讲到动情处,台下的学生,有的脸上挂满了泪花,有的悄悄抹眼泪。爷爷讲

到最后,总是叮咛学生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鼓励孩子们好好

学习,天天向上。

爷爷有一个怪毛病,在学校礼堂的主席台上,无论讲战斗多么惨烈,环境多么残酷,从没见他掉一滴眼

泪。可是等他回到家,就哭。有时泪如雨下,有时蒙头痛哭。

有一年,爷爷病了。学校又派人请爷爷去学校做报告,家人担心爷爷身体不好,不让爷爷去。爷爷从床

上爬起来说,我身体没事,小毛病,讲一年少一年了,我去。爷爷照例穿上破旧的军装,挂上大大小小的军

功章,去了学校。

从学校回来后,爷爷刚坐到沙发上,又哭了起来。只是,这一次比任何一次哭得都狠。我忍不住走过去

抱起爷爷一条胳膊说,爷爷,你咋每次回来都哭呢?爷爷这次忽然说,孙子,你想知道我为啥哭吗?我点点

头说,想。爷爷抹把眼泪扭头看着我说,可不许说出去。我狠狠地点点头说,行。

爷爷又抹一把眼泪说,这件事发生在爬雪山过草地后不久,我们的部队遭遇到一股围追堵截的敌军,战

斗打得异常惨烈。我们团负责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前进。打到最后,全团只剩下我和团长了。不知道大部

队走到了哪里,敌军的援军正往这里赶。团长受了重伤,没法走路,我只能背着他行军。团长说,敌军越来

越近了,放下我,你走吧,别让我拖累了你。我说,不丢弃伤病员是红军的传统和纪律,我怎么能扔下你不

管呢?团长说,多活一个人就是为革命多保存一粒火种。还没说完,团长昏了过去。这时,在公路远处出现

了一个赶脚的,走近后,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背着褡裢,牵着一头毛驴,毛驴背上驮着两袋子东西。我跑上

去抓住了缰绳。那个人也紧紧攥着缰绳,不肯放手。僵持了一会儿,我说,放手,放手。那个人哭着说,这

头驴是我家的命根子,没了这头驴全家就没法活了!我犹豫片刻,看了一眼躺在地上的团长,用黑洞洞的枪

口对准那人说,再不松手,我可要开枪啦!那人放开手一溜烟似的跑了。我在后面喊道,老乡,你家住哪

里?我们以后会还你毛驴的!那人已跑得没影了。我把团长抱起来,放到驴背上,牵着毛驴去追赶大部

队……要没有那头毛驴,我和团长要么被俘,要么被打死。后来团长当上了将军,再后来我也当上了将军。

我插话问道,你们以后没再去找找那人吗?

爷爷叹口气说,全国解放后,我和团长都去找过,找了很多次也没有找到那人。这也就成了我一辈子的

心事,一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哭,忍不住掉泪。我老是想,那个被我抢了毛驴的老乡,后来怎么样了?他全

家怎么生活?都活过来了吗?他去了哪里?

没想到那竟是爷爷,也是将军,最后一次哭。几月后,爷爷去世了,临死时,爷爷沟壑纵横的脸上布满

老泪。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爷爷不但是一位将军,而且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所以,在我小的时候,他是我的骄傲。

B.每逢“七一”或“八一”,总会有学校请爷爷去做报告,爷爷有求必应,且穿上破旧的军装,胸前挂满大大

小小的军功章。

C.爷爷在学校的报告很有感染力。每讲到动情处,台下的学生有的满脸是泪,有的悄悄抹去眼泪,教育的效

果很好。

D.即使身体不好,爷爷也会坚持到学校作报告。这是因为他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句“讲一年少

一年了”既让人感佩,又让人心酸。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爷爷在告诉“我”哭的原因时,因为他对所要讲述的事情是他深以为耻,所以要求我不能说出去。

B.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战况极其惨烈,全团仅剩我和团长,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在惨烈的战斗中,团长重伤昏迷,无法对“我”爷爷的行为进行指导。否则,下文的事情未必会发生。

D.“我”爷爷坚持不丢弃伤病员的传统和纪律,团长坚持为革命多保存一粒火种,这样崇高的、无畏的革命

精神令人震撼。

8.这篇小说善于找到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角度,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独特之处。(4 分)

9.小说的题目是“将军的眼泪”,文中也多次叙述将军的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

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

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

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

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

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能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

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材料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为长然后能为

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

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

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谓之进学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勿A 已者B则C好D 学而不厌E好F 教而不倦G 其惟H 此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文中是丧失、失去的意思,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中的“爽”意思相同。

B.君,指统治、治理,《鸿门宴》中“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表示“给……看”,两者用法相同。

C.太学,汉武帝时期在京师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其名称始于西周,上古时的太学用于布政、祭祀、学

习等活动。

D.尸,指古代祭祀时端坐在神位上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引申为占据位置,不做事情,“尸位素餐”中的“尸”

即为此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虽然不能让人增加什么,但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理性清醒、天性通达,所以善于学习的表现是能够保

全天性,使它不受到伤害。

B.孔子评价自己乐于学习而不会满足,喜欢教导他人而不知疲倦,是为了对子贡说明自己有匡正天下的远大

志向,并具备了有利条件。

C.“教学相长”在材料中是指教师要不断在书本知识和教育实践中学习,在这两种方式的相互推动、相互作

用下,教师才能够不断进步。

D.当好教师的标准是知道最高境界学问的难易,懂得分辨美丑,这样才能多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还要善于释

疑解惑,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2)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14.两则材料都侧重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闻雁

姚燧

春方北度,又送秋南去。万里长空风雨路,谁汝冥鸿知处?

朝朝旧所窥鱼,由渠水宿林居。为问江湖苦乐,汝于白鹭何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起笔写大雁年年岁岁,北徙南迁。“方”与“又送”相承,描写出大雁来去匆匆之状。

B.由“万里”可见往来之“路”长风万里的阔大气势,但“路”多“风雨”,亦知其并非坦途。

C.“旧所窥鱼”“水宿林居”写大雁亦曾有谋生之易、栖息之安,且“朝朝”如是,不必辛劳。

D.末二句手法与《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斥鷃的寓言故事相类,寄寓了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16.词的题目是“闻雁”,有人评价这首词的写作“不外于物,不滞于物”,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本词“不滞于

物”这一特点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指出,下判断要亲自探究、以事实为依据,“ , ”的行为

是绝对不可以的。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湖》中,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虽然饱受坎坷折

磨,但内心无一丝动摇的豪迈胸襟。

(3)太阳是自然界的最大的能量来源,也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而“落日”往往别有一番意蕴,比如诗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为政之道,首先要正确处理“党性”与“个性”的关系。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

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神经末梢”,

是直接照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党性”之镜。基层干部要在服从党性的大前提和框架内发挥自己的个性特

长, ,把小我与大我、理想与事业、“党性”和“个性”统一到本职工作当中。

其次要正确处理“奖杯”与“口碑”的关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

的根本宗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不能只盯着上级肯定的“奖杯”, 。乡镇街道干部距离基层最

近、直面人民群众,群众的满意度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主题教育开展的成效。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主题

教育实效的根本标准,善看群众“脸色”、善听群众“呼声”、善赢群众“欢心”。发现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

和揪心事,以人民群众的“好口碑”赢得主题教育的“金奖杯”。

最后要正确处理“台前”与“幕后”的关系。无论是“台前英雄”还是“幕后功臣”,只要是矢志不渝地

干成干好岗位上的事、主业中的事、责任内的事,就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更不能拒绝做幕后之功,要认真积累“内功”,把做“幕后英雄”当作提升本领和丰富经验的重要舞

台,甘做铺垫之事,甘续未成之业,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民生实事的蓝图绘到底,在实干苦干中,以扎扎实

实的工作实绩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为“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石,是直接检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

党性的地方”,表达效果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材料分析。(5 分)

19.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近年来,剧情短视频(微短剧)深受网友追捧。由于其传播方式往往更加随机、发散和快捷,其创作一

开始就附带了强烈的流量动机,而直接对准受众的情绪需要就成了捷径,以致“复仇”“豪门恩怨”“虐恋”

等套路 。夸张、曲解事实来迎合观众口味,还可能冲击价值边界乃至在社会上造成混淆是非观念的

不良氛围,更是值得警惕的隐患。这显然跟主流价值所倡导和需要的价值输出、审美输出 。

在坚决抵制不良微短剧的同时,有效规范、积极引导形成健康的创作与传播生态是 。许多积极

向上、美好感人的故事没有被充分地研究和分析,以致“菜单..”留白、效应不显,而形成微短剧创作思维

的正向效应与惯性,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今年8 月,三集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截至目前在抖音平台共收获 2756 万点赞,好评如潮。9月

CCTV-6 指出该微短剧立足现实引发强烈共情,小短剧也有大情怀。网络直播逐渐兴起之后,一些关注乡村田

园、展示民间技艺、传播文博知识等直播,得到了网友热捧,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微短剧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一味强调“减压”乃至滑落为传播不良价值的工具。

“减压”固然没错,但创作要有社会担当,娱乐并非没有边界,微短剧行业需要在娱乐性和社会责任之间找

到平衡点。对于微短剧创作来说,好的“食材”到处都是,关键是要匡正和更新流量观念,摒弃感官与情绪

的投机,在更具价值内涵、更有审美旨趣和更能时尚表达的方向上持续挖掘和发力。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1.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原文加点词引号的用法相同一项是(3 分)

A.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B.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C.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D.每次大扫除,他都有理由不参加,可是让人“佩服”啊!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

“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在双腿残疾之后的沮丧、失落、难过。那时的他,看到的、想到

的、思到的,都只有自己的苦。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明白母亲当时承受的苦要加倍于他,也只有在此

时,他才看到了、想到了、思到了母亲的不易。看自己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要不要活;看母亲时,他想到母

亲的艰难、坚韧,明白要好好地活。从“看自己”到“看母亲”产生的结果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结合材料的含意,请谈谈你对“看自己”“看他人”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