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2024-05-22·7页·1.3 M

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

太原五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校一模

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

高 三 语 文 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

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

出题校对:李舲 柯峻 翟琳 刘勇 王海燕 梁雅敏 时间:2024.5

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

阳相合的含义。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微

材料一: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 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袼宽摆”的特征,

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 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

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 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

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 第六个“褖”字,读作 tu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

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衫褴褛”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 形容生活困苦。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

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 加接一幅和缘边,遮掩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

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 第七个“合”字,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根据《玉藻》

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和《深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指袖长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 拢时袖子褶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

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 第八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

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 不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

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 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绶结缨的衣冠风貌。

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

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 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

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 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

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 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

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材料二: A.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会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认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 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

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禒合缨”八个字,它 B.因为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所以中断了汉服作为汉

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 族唯一服饰的属性。

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C.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袼宽摆”特征,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 蕴含了“阴阳互补”的文化内涵。

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 D.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所有部件和结构都能在自然之中寻

坚守“平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 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连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壮龄的胡杨,

A.汉服不仅能彰显服饰与礼仪之美,在黄帝时期它还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 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

B.古代汉服起源于黄帝,经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于清初消亡。 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中,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

C.旗袍、中山装、新唐装等服装虽也具有传统元素,但其本质上都不是汉服。 称异叶杨。

D.汉服与西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这与双方制衣理念的差异有关。 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汉服被误读”的一项是(3 分) 沙。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 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学生却身着 T 恤和长裤出场。 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野兔栖息,绿草丛

B.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创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礼而天下 边罗布麻花、羊萝泡花团锦簇。

治,汉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入秋再看弱水,两岸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在变化,还有些 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

人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

D.中国画手在外网公布了几张古风画作,韩国人认为画中的明制帽子使用了韩服元素, 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

并在网上发表言论认为汉服起源于韩服。 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秋风乍起,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3 分) 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蛰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

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

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甚至不能容纳船只通行。

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A. B. C. D.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

5.现代汉服如何“在重构中传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建议。(6 分) 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顽强地存活着。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

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用大爱和深情 鸿毛”,意思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没有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

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 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 4000 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

水河畔与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 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

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藉沙漠,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

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 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弱水河孕生

幻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 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洒生机和希望;弱水河世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

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 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膜拜,培育它的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

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

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 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

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乐。李聃登海而望,不禁感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

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 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得似苍龙腾越,令人叹为观止。就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带着大汉

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走来了,遗失在弱水边的 材料二:

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

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来到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丈人曰:“四体不勤,

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有删改)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

A.作者从不同的“年龄”段写胡杨树叶的独特风采,体物细腻,形象生动。 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B.胡杨和弱水都带有苦难的特质,又都有抗争的活力,都代表了地域特色。 [注]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不同的季节来描写弱水河及河畔别样的景色,富有层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D.第段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突出了历史上它的落后与沧桑。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此令A 臣轻B 背其主C 而民易D 去其乡E 盗贼有所F 劝G 亡H 逃者得I 轻资也

A.开篇以极富气势和画面感的语言介绍弱水河,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胡杨林,意在表现茫茫瀚海中胡杨的屏障作用与顽强精神。 A.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牧”词义不同。

C.文章运用比拟展现了弱水河与胡杨的关系,以与黄河的对比凸显弱水河的狭窄与孤独。 B.周,文中指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

D.本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意,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多用整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C.劝,文中指鼓励、勉励,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的词义相同。

8.作者在第段引用《大荒西经》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D.文,是具有褒扬意义的谥号,《齐桓晋文之事》中齐桓公的谥号“桓”也具有褒扬义。

9.如何理解标题“弱水河的守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粟米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可成。贤明的君主应该看

二、古代诗文阅读( 分)

35 重五谷,看轻金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小题, 分)

5 20 B.让百姓因为给官府交纳粮食而得到赏赐或受到处罚,这样富人可得爵位,农民可得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财,粮食可得流通。

材料一:

C.文中列举了神农氏、尧、舜、禹的事例,其目的在于强调君主应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 积极作用。

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 D.文中引用了《管子》、丈人、《传》中的相关表述,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表明勤于农事的

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生于地,长于时, 重要意义。

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4 分)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 (2)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4 分)

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重农安民之法,请分别简要概括。(3 分)

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

[注]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

复卒 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

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

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

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

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本词写于庆元三年( )村居铅山时。鸂鶒( ):水鸟。又名水鸳鸯。

1197 x ch

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变期所作的一份生活记录,展现了农村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衰落、颓败及农民的迷惘、

A.上阕“点破”一词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一个“争”字写出鸟儿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焦灼。这既是对历史的回望, ,进而引发读者关于乡土中国未来走向的探索。

B.上阕从景物入笔,描写鸥鸟飞翔与鸂鶒争浴的景象,以动衬静,凸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秦腔戏的嵌入构成小说独特的“天窗”结构,实践了贾平凹以实写虚的抒情美学。

C.上阕描写飞泉运用借代和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照应,景物层次丰富,画面灵动。 “在《秦腔》里,我以最真实朴素的句子去建造浑然多义的意境,这好比造房子,有坚

D.下阕中的“看”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字都有引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实的基、牢固的柱墙,而房内全是空虚,让阳光照进,空气流通。”贾平凹将小说的实

16.前人评述“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两句为全篇题旨所在。这一观点在本 像、实境比作房子的实体,而虚像、虚境 ,它们透过天窗进出,而这个“天窗”

词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 分) 就是小说虚实相生的路径——秦腔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如果《秦腔》是书写乡愁的抒情诗,那么秦腔戏就是诗中反复吟咏的典故,包孕着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天地人合一的庞大象征体系。贾平凹将乡土的冲击、裂变、没落也排演成一出大戏,在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当下和未来,在寥廓的天地间,在自然、文化的交融激荡里,发出沉郁顿挫的“伤

两句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逝”之声。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动物,相传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常常被古 21.和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是(3 分)

代诗人写入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

坏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三、语言文字运用( 分)

20 B.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光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C.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

2024 年,AI 依旧是科技舞台的主角。 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1 月 30 日,Neuralink 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该公司研发的脑机接 D.阿 Q 也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

口芯片首次植入人类大脑,植入者恢复良好,已初步检测到预想中的大脑神经元尖峰信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鲁迅《阿 Q 正传》)

号。2 月 16 日,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研发的首个视频生成模型 Sora( ),再 22.选文末段多处运用了比喻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次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

在进入现实生活前,人工智能就以“机器人”形象活跃于文学作品中。在科幻小说 四、作文(60 分)

里,人工智能常被赋予一种由人类创造但反过来伤害人类的异化性质。这种妖魔化的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学想象,体现了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深层忧虑。在 AI 时代,人们对科技的讨论已经上 儒家重“往”,强调行动:孟子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

升到与人类伦理道德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止),我也勇往直前。道家重“返”,强调归宿: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

这是一个科技狂飙的时代,也是科技伦理风险( )的时代。理性地看,“科 思是一个人往外走得再远,也要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技末日论”多少有些( ),但种种现实担忧也绝非杞人忧天。相对乐观的是,人 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类总能通过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而调整治理手段,一次次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贾平凹坦言自己青睐“中国表达”,写作的材料要呈现国情、世情和民情, ,

而不是在房间里道听途说编出来的。他的小说《秦腔》是对中国内地在世纪之交社会巨

太原五中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校一模

高 三 语 文

参考答案

1.A【解析】B 项错在强加因果。C 项错在张冠李戴,外观上的“松袼宽摆”特征没有蕴含

“阴阳互补”的文化内涵。D 项错在扩大概念范围,原文为“几乎所有”。

2.B【解析】传承《周礼》之制,可知周朝建立了冠服制度,但认为其制度“完备”,于文

无据。

3.B【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双重断裂导致人们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对汉服概念的误

读,B 项阐述的是汉服的形成及汉服的礼仪文化内涵。

4.C【解析】C 项除了“中”这个特征不明显,其它都符合;A 项不能很好地体现“”“右”

的特征:B 项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宽”“缨“的特征 ;D 项不能很好地体现

“中”“交”“右”“宽”的特征。

5.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服饰的制衣理念和共性,对汉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之成为现代

社会中可以正常穿着的衣物:将汉服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将其升华为汉族乃至

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在公众心中重构“汉服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民族服饰”的集体记

忆,并且获得主流文化和舆论的接受与认可。(每点 2 分,共 6 分)

6.D (第段写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是为了彰显千年戈壁与时俱进的气象)

7.B (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胡杨林,不仅是为了衬托弱水河对万物的滋养,也有赞扬胡杨精

神的用意)

8. 引用《大荒西经》意在说明弱水河并不弱(2 分),

它孕生灵、育人烟,播洒生机和希望(2 分)。

9.弱水河“守望”着河畔的胡杨树,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孕育着多民族的儿女,用

大爱和深情播洒生机与希望。

弱水河的“守望”,还在于它让顽强的、富于抗争活力的基因代代传承,让那里因为深厚

的文化底蕴而发展壮大自己。

10. CEG

11.C【解析】A. 治理,养,词义前后不同。正确。B.周游,环绕,词义前后不

同。正确。C.鼓励,劝说,二者词义不同。错误。D、“文”和“桓”都是具有褒扬意

义的谥号。正确。

12. B【解析】“要让百姓因为给官府交纳粮食而得到赏赐或受到处罚”曲解文意,原文是

“在于让百姓用粮食来得到赏赐和免除罪罚”。

13.(1)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不能承受(拿不动),也不会被奸邪的人所贪图,一天得不

到就要挨饿受冻。(“中人”,一般人;“胜”,承受;“为……所”;被奸邪的人所贪图。

以上各点每点 1 分,句意 1 分。)

(2)秦孝公任用商鞅重视奖励耕战(耕种作战),争夺邻国土地,在诸侯中称雄。

(“急”,以……为急,重视; “倾夺”,争夺;“称雄于诸侯”,状语后置。以上每点各

1 分,句意 1 分。)

14.材料一:重视粮食,将纳粮作为受爵免罪的依据。

材料二:教化百姓,使百姓勤于农事,免受贫寒。

(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

15.C【解析】“借代”手法错误,应为“比喻”,把飞泉溅起的水珠比作“明珠”。

16. 这两句意思为:如果知足,眼前的一切足以使人满足;如果不知足,则究竟何时方

得满足。

“若要足时今足矣”一句,让词人满足的是初夏山居生活带来的美好闲适。词中描写了

初夏山村优美的风景,宁静的田园生活,淳朴的乡间人情,都让词人“足矣”。

“以为未足何时足”一句,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上阕中“细读离骚还痛饮”,隐约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孤愤。

17.(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示例一: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蜀道难》)

示例四: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

18.答案:横空出世、层出不穷、危言耸听

19.答案:在科幻小说里,人工智能常被赋予一种由人类创造但反过来伤害人类的异化性

质,这种妖魔化的文学想象,体现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深层忧虑。在 AI 时代,人们对科

技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与人类伦理道德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联系的层次。(两处语病分别为

主客体颠倒和宾语残缺,每处语病 2 分)

20.答案:是从生活中发现、体验来的(关键词:生活)

也是对现代的反思(关键词:现代)

犹如阳光和空气

21.C(C 特殊含义 A 引用 B 特定称谓 D 强调)

22.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秦腔》比作书写乡愁的抒情诗,形象表现了《秦

腔》浓郁的抒情化乡愁主题;将秦腔戏比作诗中的典故,形象表现出秦腔戏包孕的丰厚内

涵,体现其对表达小说乡愁主题的重要作用;将中国乡土社会的裂变比作发出“伤逝”之

声的大戏,形象表现出乡土社会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衰落、颓败及农民的迷惘、失落;

“在”引导的三个介词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强化了“伤逝”之声的沉郁顿挫,无奈

感伤。(每点 1 分,共 4 分)

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治理,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

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充饥,冷了不能保暖。这样人们却还是看重它,是君

主使用它们的缘故。这些珠玉金银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

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背弃他的君主,使百姓容易离开他的家乡,使盗贼受

到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从地里出来,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

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也不为奸邪的人

贪图;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当今的要务,没有比使百姓从事、致力农业更重要的。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

在于重视粮食。现在号召天下百姓将粮食交给县官,纳粮的可以封爵,或可以免除罪责。

像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会发散流通。那些能交纳粮

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富余的人。从有富余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

的赋税可以减轻,这叫做拿有余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

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用充足,二是百姓赋税减少,三是鼓励农业生产。按现行

法令,让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可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

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 “有十仞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

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因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

天的财物,是为政的根本。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

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

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

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

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材料二:

神农发明出来耒耜,来使天下得利;尧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授百

姓天时节令:舜帝任命后稷掌管农业,粮食作为政治的首位。大禹规范田地,万国就得到

治理。商、周强盛,《诗经》和《尚书》都有记述,纲要在于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加

以教化。

《管子》中说:“如果有一个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有挨饿的;如果有一个女人不

织布,百姓就有受冻的。”长者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传》

说:“人生在于勤奋,勤奋则不会资源匮乏。”谚语说:“勤劳可以战胜贫困,谨慎可以战

胜祸患。”大概是说勤劳可以让自己不会贫困,自身谨慎可以避免祸患。所以李悝为魏文侯

作竭尽全力对提高土地产力的教诲,国家日渐富强;秦孝公任用商鞅重视、奖励耕战,使

邻国倾覆,使国家在诸侯中称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