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土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劳动的发生场域离不开广袤的乡村及土地,文学作品对劳动形态
的描述、劳动情感的表达、劳动逻辑的揭示往往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以“乡村”为写作基点的新乡
土文学而言,厚积的乡村劳动经验更是支撑作品乡土价值和理想的精神资源。因此,新乡土文学的劳动经
验书写,不仅可以为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鲜活可感的文学素材,也能从中窥见劳动群体的精神世
界和作家的创作心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之下,劳动问题凸显了建构新乡土中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贺享雍的《苍
凉后土》讲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劳动观念的解放,新一代农民渴望摆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劳作方式,彻底改变过去对劳动只能依附于土地的单一理解。王跃文的《家山》则将理想社会的劳动生
活照进沙湾现实,劳动成了沙湾群众生存繁衍的符码。由于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脱离繁
重的体力劳动,机械化生产提醒人们重新思考“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挖掘劳动伦理赓续与变迁背后
内蕴的诸如家庭伦理、生态伦理等演变的合法性依据,积极探求劳动主体背后潜藏的社会实质。
新乡土文学志书式的叙事模式有效继承了史传叙事传统和地方志的“述体”体例,这种叙事模式将全
景式观察细化到微观事物之中,由“面”及“点”,用事实说话。如龚静染的《昨日的边城》聚焦 1589 年
到 1950 年之间的“马边”一地,贺享雍的《乡村志》详细描绘了家乡賨人故里渠县的风貌。这些作品均
聚焦于“点”,实际上发挥了故乡这一枚“小小的邮票”的放大作用,如何由“点”辐射整个中华大地,
使文学的“当下”与“历史”实现隔空对话,也许可以再一次向“高密东北乡”“湘西世界”等原乡地标
看齐。
地方志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故在文学转译过程中涉及对基层治理的书写,不论是表
现乡村治理中的实践经验,还是构建乡村善治的文学愿景,民族志叙事都可以为乡村决策者带来启发。贺
享雍的《时代三部曲》史诗性地记录了中国的扶贫壮举。类似的作品还有聂鑫森的《驱贫赋》、周大新的
《湖光山色》等。当然,文学地方志对基层治理经验的书写也需要警惕经验的现实性对文学审美性的挤压,
如何平衡这种叙事立场,也是新乡土写作需要考虑的问题。
检索近年来在民族志叙事经验推动下创作的新乡土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辩驳一
直存在于新乡土写作之中,突出表现为这些作品对“乡村寓言”的建构与反向建构。许多作家都冀望以
“多卷本”的形式来全景式书写一定时间跨度内波澜诡谲的乡村历史,如关仁山的“中国农民命运三部
曲”,其中《日头》便试图以“金权汪杜”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代际纠葛和关系图谱为缩影来概括当代中
国的乡村文明史,其家族史的书写方式有陷入制造“乡村寓言”幻象的苗头,魔幻的故事及其象征性追求
穿插在小说叙事中,使乡村成了小说寓言的演绎场所。
(摘编自胡志明、龚梦姣《新乡土文学创作的经验与省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乡土文学立足于“乡村”进行创作,读者透过作品对劳动经验的书写可窥见劳动群体的精神世界。
B.贺享雍的《苍凉后土》反映了农民渴望摆脱劳动的愿望,凸显了乡村振兴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C.机械化生产改变了劳作方式,在此背景下,新乡土文学积极审视劳动主体背后乡村伦理的一些问题。
D.新乡土文学将作品聚焦的“点”辐射到广阔的现实,实现了文学的“当下”与“历史”隔空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思路清晰,从叙事内容和叙事模式两个维度,论述了新乡土文学创作中积累的不同经验等。
B.文章列举贺享雍的多部作品,目的是论证新乡土文学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之下所取得的成就。
C.文章第四段补充提出要警惕经验的现实性对文学审美性形成挤压的观点,体现了论证的严谨性。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在志书式创作模式之外,一些新乡土文学出现“乡村寓言”的创作苗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土中国具有农耕文化特性,这一社会特征影响新乡土文学,也对文学作品对劳动的描述等有影响。
B.王跃文的《家山》既能给学者提供历史文化研究素材,也能让普通读者感受到沙湾群众的劳动精神。
C.新乡土文学有效继承了史传和地方志点面交织的叙事传统,从而形成以事实说话的志书式叙事模式。
D.新乡土文学的民族志叙事经验,既可以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存证,也能给乡村决策者带来有益的启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湖南益阳的清溪村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路径,不断挖掘“山乡巨变第一
村”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知名作家冠名农家书屋新模式,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清溪书屋”就是这
一实践的生动写照。
为突出清溪农家书屋集群影响力,清溪集团充分联动新华书店、文学组织、出版社、村集体等主体,
通过作家签名、艺术改造等方式,规划在清溪村打造 30 家以著名作家、出版社冠名的特色农家书屋。按
照分工要求,由清溪集团负责前期的选址、设计、装修与后期的运营,新华书店负责书屋书籍的供应及美
术陈列。清溪集团选取具有清溪地域特色的民房作为书屋,经与冠名作家、出版社充分沟通,根据冠名作
家的出生地、创作风格及作品进行设计装修,呈现出一屋一景、一屋一风格的特色。新华书店则根据作家
的作品特色,在书屋的美术陈列等方面下足功夫,保证作家书籍全方位地呈现在各书屋。
为确保书屋建设取得实效和可持续发展,每间书屋都采取了个性化、精细化管理:选择工作热情较高、
个人素质好的村民担任管理员,通过专业讲师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员的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制定《管
理员岗位职责》《图书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开放时间以方便村民群众借阅。
清溪农家书屋建成后,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利用节假日风俗,邀请知名作家、艺术家做客农家书屋,
举办“清溪大讲堂”文学讲座等系列活动,为广大文学名家、文艺工作者与文学爱好者等提供了一个交流
互动的良好平台。
“‘清溪书屋’一推出,就大受欢迎。”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介绍,很多游客慕名到书屋“打卡”,
2022 年国庆节前半个月,村里的民宿就被订完,国庆节前两天,来村的游客数量同比增加 50%。
(摘编自《阅读时代》2023 年第 06 期《湖南清溪村:书香引客来》)
材料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工作中,乡村阅读设施是重要
载体和依托。
阅读设施建设要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释放。
农村文化设施、阅读设施的提质增效成为必然。建设乡村阅读设施、开展乡村阅读活动,并不是单纯地供
给图书,而是以书为载体提供知识服务与科学普及,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能。
当前,我国农村阅读空间已经基本覆盖。农家书屋工程 2012 年就已覆盖了我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
基本解决了农村阅读设施、阅读条件从无到有的问题。
为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整合资源,聚合服务,为农民的文化生活及日常诉求提
供“一揽子”解决方案。阅读服务为道德建设、法律普及、政策宣讲、农技服务等提供了支撑,乡村阅读
设施的硬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服务内容也不断拓展。
如今,不少乡村不仅环境优美宜居,文化服务设施更是吸引人的艺术空间。如浙江绍兴柯桥区的云松
书舍、杭州余杭区的小强公益书屋等,不仅是功能空间,还融合了乡村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美学色彩。
空间本身的吸引力和阅读活动的丰富性,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的文化地标,既能满足本地居民阅读需求,
也为留住年轻人提供了物理场所和精神空间。
建设新形态阅读空间是乡村振兴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服务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的必然产物。
什么是新形态的阅读空间?它应具备阅读功能、艺术功能、社交功能、教育功能。阅读是基础性功能,一
方面要提供面向不同群体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阅读活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
入艺术设计,提升阅读空间的颜值,让书香环境与乡村的绿水青山和历史底蕴、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能
让读者愿意来、经常来。新形态阅读空间还应具有社交功能。不妨将阅读空间打造成乡村的会客厅,既是
村民交流的场所,也是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阅读在帮助农民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等转型方面也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 年 8 月 2 日《建设新形态乡村阅读空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溪村将当地旅游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挖掘当地文化底蕴,规划打造 30 家以著名作家、出版
社冠名的“清溪书屋”。
B.清溪集团和新华书店两家分工合作建设“清溪书屋”,清溪集团负责前期兴建与后期运营,新华书店负
责书籍的供应和陈列。
C.为了让游客在国庆节假期来清溪村旅游,清溪村委会融合传统文化,利用当地风俗,邀请知名作家、
艺术家做客农家书屋。
D.随着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释放,而农家书屋的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溪书屋”成为清溪村的一张名片,这一文化地标对振兴乡村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振兴乡村文化,也
体现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主要靠乡村阅读设施这一重要载体,而阅读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
且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
C.材料一中清溪集团在“清溪书屋”建筑设计上,与材料二第五段中云松书舍、小强公益书屋等建筑的
设计都有着美学方面的考量。
D.新形态乡村阅读空间是时代的产物,它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载体,
“清溪书屋”就属于这类设施。
6.某地刚刚兴建了一批乡村“惠农书屋”,请你依据两则材料,就书屋的运营管理给当地政府提几条建
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煮饺子千万不能破(节选)乔叶
曾经,她觉得饺子是非常无聊的食物。不是么?简直是太无聊了。和面老半天,盘馅老半天,包又是
老半天……忙活了一大晌,分分钟就吃完了。而且,也不是多么好吃,无非就是用面皮包着馅,一个一个
吃。与其这样,吃包子不是更省事?这不是闲得慌是什么?这不是闲极无聊是什么?每次看到母亲在厨房
做饺子,她都想冷笑:到底是家庭妇女,且还是精神空虚的家庭妇女。
可怕的是,母亲不仅自己热衷做,还试图教她。对她说,饺子最能试出厨房本事。盘馅的用料,口味
的咸淡,和面的软硬,包出来的饺子是否匀称,是否饱满富态,还有最后收尾时是否“五净”(手净、馅
净、面净、盆净、围裙净)都考验着包饺子的人是否心灵手巧……每当母亲说起这些,她远远地走开了。
要这方面的心灵手巧干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饺子好吃么?”后来母亲不再说“五净”之类,每次包的时候,也还是会问她。她是谁呀,当然知
道母亲的逻辑,只要答了好吃,母亲就一定会说:“就是为了自己吃,也得学一点儿,我又不能给你做一
辈子。”
一定的。
可她也不能说母亲的饺子不好吃,是不是?
“老实说,我根本不爱吃饺子。”她终于找到了最恰当的答案。听听吧,我不爱吃,因为不好意思扫
您的兴,才忍耐着吃了这么多年。心理劣势顿时有力地翻转成为优势。
“为啥?”如她预料之中,母亲很惊诧。
“不为啥。”她才不说那么多呢。
那天,母亲的脸色黯淡了许久。晚上,她听见父亲在厨房安慰母亲:“唉,咱那孩子你还不知道?多
孝顺呀。还不是怕你累着?”
大一大二的时候,鸿鹄展翅飞翔,一点儿也不想家。到了大三,翅膀似乎有点儿累,开始觉得自己好
像更像燕雀。那年冬至前夕,母亲打电话,叮嘱她一定要吃饺子:“冬至不吃扁,冻掉半个脸呢。”
她漫不经心地答应了。睡觉前的卧谈会,女孩子们叽叽喳喳说起来,都接到了家里人叮嘱吃饺子的电
话,唯有一个,那个女孩子的母亲不久前去世了。黑暗中,那个女孩子呜咽起来。大家慌忙安慰她,直到
很久才睡去。
第二天,她乖乖地在学校餐厅买了饺子。那么多人的大锅饭,饺子还有很多是学生志愿者去帮忙包的,
不整不齐,粗枝大叶,别提有多难吃了。可她还是很认真地吃完了,给家里回了电话。
“好吃不?”
“好吃。”
“比家里的还好?”
“这是什么话?天跟地比呀。”
母亲在电话那边笑得响亮极了。如果拿饺子比,就像一个饱得不能再饱的饺子吧。
那年寒假回家,长长的春节里,她跟着母亲学做饺子。和面,调馅,擀皮,包……当然做得很不到位,
而且等到暑假再回来时就忘光了,还得重学。可是母亲已经满足得不行了。——她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煮
饺子都不会。总是饺子一下锅就用大火煮,一锅饺子能煮烂半锅,没烂的那一半还都不熟。母亲不厌其烦
地一遍遍演示。
后来她就学会了做饺子,也越来越爱吃饺子。她也开始享受做的过程。她尤其喜欢拌馅。很多人用筷
子拌,她喜欢用手。卫生起见,她戴上薄塑料手套,一手按住料盆,一手就开始拌,拌啊,拌啊,拌啊,
眼看着这么多东西就融合在了一起,用各自的香味儿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香味大军。这个部队的香味是
混合的,却并不杂乱;是个性的,组织到一起却也是那么和谐,如同一个最融洽的团体。不客气地说:它
们仿佛天生就最适合搭伴儿在一起奉献给人吃。拌着拌着她就觉得:人有一双手真是好啊,人有一双明亮
的眼睛真是好啊,人有一个灵敏的鼻子真是好啊,人有一个健康的肠胃真是好啊,可以好好地做,可以好
好地看,可以好好地闻,可以好好地吃。没有什么比这一切好好的更好了,不是么?
和母亲的联系里,也时不时地会说到饺子。几年前的一天,黄昏时分,她正在家里做晚饭,忽然电话
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你赶快去超市买七种菜,做一顿素饺子。记住,菜一定要够七种,不能多也不能少。饺子也是每人
吃七个,不能多也不能少!”母亲谆谆教诲,她诺诺应答。最后请教她老人家:“这是什么由头?”
“先别说这个了,你赶快去买吧。我也得去寻菜了,回头再说!”
她不敢再啰唆,放下电话就和面,和好了面,连忙奔向家门口的一个小超市,小超市的菜很有限,挑
完了大白菜、小白菜、小芹菜、生菜、莜麦菜、小香椿这六种,剩下一种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西葫芦有
些硬。黄瓜呢,也不好切碎。土豆、莲菜这些也都挨不上饺子的边儿。最后看到香菜,才算解决了第七种
菜的问题。兜着七种菜回到家,洗净,沥水,切碎,用小磨油、十三香和盐拌好,面也正好醒得合适。正
准备去包,却觉得这馅深绿浅绿的一片,终还是太单了些。于是又炒了一个鸡蛋,用鸡蛋的金黄色将这一
片绿色岔开,果然就悦目了许多。等到饺子包好入口,她忙活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第二天把电话打给母亲,
追问由头,母亲呵呵地笑着:“昨儿咱们这儿打雷了,正中午打的雷,晴天白日打雷,不好。都说得按人
口吃七个七叶饺才能免灾避祸。”
“究竟从哪儿传起的?”
“谁知道。反正是有人这么提了头儿。咱既然知道了,就得去去心病儿,是不是?”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饺子为线索,叙述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日常琐事,记录女儿对饺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情节简单
但又有起伏。
B.与《老人与海》相似,本文中穿插了许多人物的内心独白,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
C.画线处的对话简洁传神。“好吃”是掩饰事实,让母亲放心;“天跟地比”是褒奖母亲包饺子的技术,
表达感恩之情。
D.文章叙写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习俗和母亲叮嘱吃七叶饺免灾避祸的情节,令人感动,表现人们对安宁幸
福生活的珍惜。
8.怎样理解小说中两次提到“燕雀”?并简析其作用。(6 分)
9.“苦心经营的随便”是汪曾祺先生提出的写作论,本文作者极其推崇这种写作论。本文是如何实践这一
写作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与陈员外书 欧阳修
陈君足下无恙。修本愚无似,固不足以希执友之游。然而群居平日,幸得肩从齿序,跪拜起居,窃
兄弟行,寓书存劳,谓宜有所款曲以亲之之意,奈何一幅之纸,前名后书,且状且牒,如上公府。退以
寻度,非谦即疏。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阳相尊者之为,非宜足下之所以赐修也。
古之书具,惟有铅刀、竹木。而削札为刺止于达名姓寓书于简止于舒心意,为问好。惟官府吏曹,凡
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牒。非公之事,长
吏或自以意晓其下,以戒以饬者,则曰教;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故
非有状牒之仪,施于非公之事。相参如今所行者,其原盖出唐世大臣,或贵且尊,或有权于时,缙绅凑
其门以傅向者,谓旧礼不足为重,务稍增之。然始于刺谒,有参候起居,因为之状。
及五代,始复以候问请谢,加状牒之仪,如公之事,然止施于官之尊贵及吏之长者。其伪谬所从来既
远,世不根古,以为当然。居今之世,无不知此而莫以易者,盖常俗所为,积习已牢,而不得以更之也。
然士或同师友缔交游以道谊相期者,尚有手书、勤勤之意,犹为近古。
噫!候问请谢,非公之事,有状牒之仪,以施于尊贵长吏,犹曰非古之宜用,况又用之于肩从齿序、
跪拜起居如兄弟者乎!岂足下不以道义交游期我,而惜手书之勤邪?将待以牵俗积习者,而姑用世礼以遇
我之勤邪?不然,是为浮道以阳相尊也。是以不胜拳拳之心,谨布左右。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注]肩从齿序:肩膀相从、齿序相挨之意,即地位相当,年龄相仿。款曲:表示衷情。寻度:
寻思考虑。缙绅:官宦的代称。傅向:借助(他的)声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而削札 A 为刺 B 止 C 于达 D 名姓 E 公书 F 于简 G 止 H 于舒心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谦即疏”与“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疏”意思不同。
B.“务稍增之”与《过秦论》“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即“务必”的意思。
C.“然止施于官之尊贵”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止”意思不同。
D.遇,对待之意,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欧阳修认为,陈员外在写给自己的书信中,前面是人名,后面是书信,这种写法与他们两人之间的关
系并不匹配。
B.状与牒适用于不同情形,前者是自下而上用来打探情况、陈述事件的文书,后者是平级部门之间相互
往来的文书。
C.下级官员问候致谢上级与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的问候致谢均属私人交往,都可用书启,这种方式接近
古代的习俗。
D.用状牒公文来作为私人关系之间交流的方式是错误的做法,当时社会的人们都知道这一点,但没有人
改变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非公之事,长吏或自以意晓其下,以戒以饬者,则曰教。(5 分)
(2)岂足下不以道义交游期我,而惜手书之勤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冬夜月下作 陆游
造物宁能困此翁,浩歌庭下答松风。
煌煌斗柄插天北,焰焰月轮生海东。
皂蠢黄旗都护府,峨冠长剑大明宫。
功名晚遂从来事,白首江湖未叹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既交代了诗人被困的窘境,又表达了他不甘于被束缚的雄心壮志。
B.以“翁”自称的诗人潇洒豪迈,无拘无束,在庭院里放歌,与松风应答。
C.纵然身处偏远的边疆“都护府”,也一片丹心挂念朝廷,唯愿尽忠报国。
D.功名从来是很晚才能达成的,尽管白发苍苍,年事已高,也不为贫穷哀叹。
15.同样写“夜月”,本诗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既蕴含离别之意又交代秋天的背景。
(2)杜牧的《泊秦淮》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
意,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日益增强,导致出现一系列现在科学不可预测
的全球性气候问题。由此,针对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种名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被提
出:虽然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由地下埋藏的化石能源大部分释放的,那为什么不将其再次埋回地下?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工业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注入地下 800-3500 米深
度范围内的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等地质构造中,再通过一系列的岩石物理束缚、溶解和矿化作用将其
封存在地质体内。其中,深部咸水层碳封存和枯竭油气藏碳封存技术现在最为成熟。
?深部咸水多为矿化度较高的咸水,很难被开采利用。而且,其中大量的钙离子、镁离子等可以与
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这些正是自然界一些岩石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深部咸水层
将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变成了坚固的岩石,即发生了矿化作用。当然,,甚至需要百万年。
油田、天然气田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后,受技术与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剩下的油气不能被采出,被称
为枯竭油气藏。虽然它已失去原有价值,:可充分利用已有的油气藏勘探开发资料、井场和油井设备进
行封存,节省投资和工程时间。二氧化碳注入枯竭油气藏后,或溶于地层流体、成石固化,或被地层构造
圈闭捕获,实现地质封存。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6 分)
19.下列选项中的“当然”和原文加点的“当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文艺究竟属于谁?当然属于人民。 B.从今别说客气话,互相帮助理当然。
C.你可以去做,当然,你也可以不选择这么做。 D.我没有做错事,当然不会承认。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
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空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
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
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
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
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
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
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
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
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
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选自迟子建《泥泞》,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出雪的柔美。
B.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铺叙了看到的街头的雪景,透露出了心中的喜爱。
C.句将雪融化的过程当成人衰老的过程来写,形象且蕴含深情。
D.句的意思是:我因为知道没有纯美的事物,所以能接受雪的丑陋,对雪仍然热爱。
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燕子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
鸡、鸭、鹅、狗在院子里留下无数爪印”、你觉得原句和改句哪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以上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漫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024 届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反映了农民渴望摆脱劳动的愿望”曲解文意。原
文第二段说“新一代农民渴望摆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方式,彻底改变过去对劳动只能依附于
土地的单一理解”,后文又说“由于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可见原
文意在表达农民想摆脱的是单一的、依附于土地的体力劳作方式,而不是摆脱劳动。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目的是论证新乡土文学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
境之下所取得的成就”错误,文章共三处列举贺享雍的作品,论证目的各不相同。第一处旨在论证新乡土
文学反映了建构新乡土中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劳动问题;第二处意在表明志书式叙事模式下,新乡土文学
着重于对“点”的叙写;第三处论证新乡土文学通过对基层治理的书写,可以为乡村决策者带来启发。
3.C【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继承了史传和地方志点面交
织的叙事传统”错误,原文说“这种叙事模式将全景式观察细化到微观事物之中,由‘面’及‘点’,用
事实说话”;此外,“从而”属于强加因果,前后内容在原文中并无因果关系。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重要内容含意的能力。“为了让游客在国庆节假期来清溪村旅游”目的解
说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举办‘清溪大讲堂’文学讲座等系列活动,为广大文学名家、文艺工作者与文
学爱好者等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可知,邀请知名作家、艺术家做客农家书屋的目的是搭建文
学、文艺交流互动平台。
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乡村文化振兴主要靠乡村阅读设施这一重要载体”
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一段“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工作中,乡村阅读设施是重要载体和依托”可知,乡
村阅读设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并非“主要靠”。
6.注重书籍的遴选。提供诸如法律知识、农业技术等符合村民需求的书籍。加强管理。择优选聘管
理人员,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适当开展阅读、讲座活动。利用节假日积极开
展文化交流、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能。(每点 2 分,如有其他依据材料且合理的答
案,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中,可以筛选书籍供应、遴选的信
息,从材料一第三段中可以筛选出管理方面的信息,从材料一第四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可以筛选出举办
活动的信息。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本文中的几处人物内心独白并未渲染气氛和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
8.起初女儿将母亲比作“燕雀”,把自己比作“鸿鹄”,认为母亲不理解自己,表达了对包饺子的不屑
与对母亲劝导自己的不满。后来,女儿觉得自己好像更像“燕雀”,表明女儿随着阅历增加,逐渐理解
了母亲,表达了女儿对母亲与家的依恋。“燕雀”指代对象的变化,表现女儿情感态度的变化,为后文
写女儿“爱”饺子做铺垫。(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中重要物象的能力。“燕雀”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文中提到两次,含意
各有不同,先分别分析,再综合分析前后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9.(“随便”指形式的随意、平淡,“苦心经营”指精心构思、寄寓深意。)凡人小事寓深情。叙写包饺
子、吃饺子等平凡琐事,表现女儿的成长历程、真诚而深沉的母女深情。从容叙事有抑扬。按时间顺
序、流水式地讲述故事,先说饺子是无聊的食物,后“越来越爱”“享受做的过程”,先抑后扬,曲折有
致。语言平淡有韵味。多用口语,质朴自然而蕴含深情,如“第二天,她乖乖地”买、“认真地”吃饺
子,口语化的细节描写揭示女儿对母爱的深刻体悟。巧用四字格,如“母亲谆谆教诲,她诺诺应答”,用
语典雅,音韵和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写作技巧的能力。本文答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苦心经营的随便”,“随
便”指形式的随意、平淡,“苦心经营”指精心构思、寄寓深意。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随便”与“苦
心经营”。
10.B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而削札为刺,止于达名姓;寓书于简,止于
舒心意。利用“止于……”的对称句式,可以判断出在 B 处、G 处应当断句,同时第一个“止于……”句
的后面也应该停顿,故而判断出在 E 处也应当断句。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务稍增之”中的
“务”是“务必、一定”的意思,而“务耕织”的“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两句中的“务”词
义不相同。
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都可用书启,这种方式接近古代的习俗”
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然士或同师友缔交游
以道谊相期者,尚有手书、勤勤之意,犹为近古”的信息可知,“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的问候致谢”不能
用“书启”,应亲自写“书信”,这种方式才接近古代的习俗。
13.(1)不是公务的事情,上级官员有时将自己的意图让部下明白,用来告诫训示的文书,就称教。(得
分点:“自以”“晓”“饬”各 1 分,句意 2 分)
(2)难道您不按道义交往来要求我,却吝惜亲笔写信的辛苦吗?(得分点:“岂……邪”“期”“手书”
各 1 分,句意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如第(1)句中的“自以”
“晓”“饬”,第(2)句中的“岂……邪”“期”“手书”。
【参考译文】
陈君足下安好。我天生愚笨无比,本来不敢奢望您把我当作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平日和大家相处在
一起,幸而年辈相仿,施礼问候,私下里都按兄弟辈分,寄信慰问,以为应该有诉说衷情以亲近对方的用
意,怎么会一张纸上,前面是人名,后面是书信,既像状,又似牒,好像是呈给官府的。我回过头来寻思,
这样做不是谦虚而是疏远了。这是社会上的世俗之交,是表面上假装相互尊敬的人的做法,而不应该是您
写给我的书信。
古代的书写工具,只有铅刀、竹片和木板。而削制木板做成名帖,只限于通报姓名;将书信写在竹简
上,只限于抒泄内心感情,表达慰问之意。只有官府的办事部门,凡是公务,自上而下的公文,就叫符叫
檄;凡是打探情况,陈述事件,自下而上的文书就叫状;平级部门间相互往来交涉事情的文书,叫移叫牒。
不是公务的事情,上级官员有时将自己的意图让部下明白,用来告诫训示的文书,就称教;下级官员把私
人的情意传达给他的上级而有所问候致谢的文书,就叫笺记、书启。所以没有状牒这样的款式,用在非公
务方面的情况。考察现在所通行的状牒用在非公务方面的由来,大概是出自唐代的大臣,有些大臣既显要
又尊贵,有些在当时很有权势,官员奔赴门下用来借助他们的声誉,认为旧的礼节不够厚重,务必要稍微
增加礼节。这样开始以名帖请求,有的人参拜问候起居生活情况,于是写成状。
到了五代时期,又开始有问候致谢用状牒款式的做法,像办公家的事情,但只限于用在尊贵的官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