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一中2024届高三三模(黄金二卷)-历史+答案

2024-05-16·11页·8 M

凯里一中2024高三模拟考试(黄金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A C D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A B C B D

【解析】

1.良渚古城规模大,建筑历时长,没有较为完善的社会协调机制无法完成,B 项符合题意。

良渚古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国即将迈入国家的门槛,但其国家形态特征尚不

明显,社会经济高度发达说法欠妥,故 A、C、D 错误。

2.材料中东汉“三独坐”这一历史现象体现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尚书令地位特殊,其内在

共性是三者都负有监察和审察职能,功用便是监察东汉中央和地方行政的运作及官员行

为。东汉初年豪强问题和吏治问题非常突出。“三独坐”的设置凸显了光武帝刘秀“整顿

吏治,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与意图,故 D 正确。“三独坐”设置是国家治理的正常

手段,会对豪强和官吏形成震慑,其引起的反弹不能理解为“内部矛盾”的加剧,且东汉

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宦官、外戚及士大夫阶层矛盾;材料说的是历史现象,“提

高了中央行政决策及执行效率”是结果,两者间没有必然关联;材料无法体现“柔道治国”。

故 A、B、C 错误。

3.唐后期南方所设州(府)县数目比北方多主要是出于强化对南方民族地区管理、移民大量

涌入、北方拆除大量州县,南方增设大量州县等政治因素所致。用排除法亦可以推出正确

答案为 C。

4.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嬗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变化过

程,A 正确。B 项“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不是材料主旨;这一时期主流思想均是儒

家思想,且戏曲不等于艺术,故 C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戏曲的多元化要素,故 D 错误。

5.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宣德年间各地的赋役改革做了有益的尝试,推动了“一条鞭法”的

实施,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一条鞭法的实施效果,不能得出是否适应社会转型需要,

排除 A 项;“消除赋役不均”过于绝对化,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征收范围的变化,

排除 D 项。

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5 页)

6.由题干中“对派使节驻京予以拒绝”等关键词可知,清政府仍然固守传统外交观念,不愿

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 D 项;A 项与题干主体意思不符,故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及史

实不符,故排除;题干主要显示清政府不愿意向近代外交转变,不能得出外交策略灵活,

故排除 C 项。

7.由题干“此举迅速激起全国反帝斗争大风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等信息可知,民

众爱国意识明显增强,故选 D 项;题干材料强调民众的爱国行为,未涉及无产阶级发展状

况,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革命统一战线形成问题,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马

克思主义传播情况,排除 C 项。

8.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发抗战经费,而且进行军事的经济封锁,使边区外援完全断绝,边

区政府重视税收和扩大边币的流通市场,不仅有利于边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而且有利于

边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持久抗战,故 A 项正确;边区政府的措施有利于边区经济的

发展,但并未彻底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排除 B 项;边区统一货币只是题干的部分内容,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是边区政府经济方面的措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主要体现在“三三制”原则上,排除 D 项。

9.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而根据图示内容可知,

1953 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出口展览国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在对外交往上超

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并推动了艺术交流,故 D 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

壮大,排除 A 项;根据图示内容并不能说明睦邻友好外交成果丰硕,故排除 B 项;我国在

1956 年才提出“双百”方针,主要针对国内的文艺发展,故排除 C 项。

10.材料“江苏在 131 个单位中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度试点”体现了扩大企业

经营自主权的尝试,表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加强企业自主

权,和重工业调整无关,排除 A 项;1984 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企业管理

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排除 C 项;材料时间为 1979 年,此时中国仍然以计划经济为主,

排除 D 项。

11.题干所述及的时间是公元 2 世纪,即欧洲处于“古典时代”,中国处于东汉时期,据此可

知,该区域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再结合地图信息可知,在该时期,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

路、陆上商路以及海上商路与欧洲、非洲建立了联系,并有了贸易上的往来,据此可以

推断出地图展示了该时期亚欧大陆两端文明的发展和扩展,故选 B 项;地图仅能说明在

该时期中国与欧洲、非洲已经出现了贸易上的往来,但不能据此得出全球贸易网络形成,

排除 A 项;虽然在地图中展示了陆上商路和海上商路,但是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也

就不能得出二者“并重”的结论,且汉朝时主要是陆上商路,而非海上商路,排除 C 项;

根据地图信息可知,此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丝绸之路,阿拉伯帝国建立时间是公

元 7 世纪初,排除 D 项。

历史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5 页)

12.本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精神。由题干“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

一种很大的懒惰”可知,对信仰的东西加以理解,体现的是不盲从于宗教信仰,而是对

信仰的东西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求证,反映了理性精神,而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理性是人文

主义的内涵之一,故选 A。

13.由题意可知,是由于大量的美洲食物进入解决欧洲人的食物危机问题,结合时间 1860 年

工业革命后,得出因工业革命推动全球贸易和交通网络发展,加强了全球联系才使得欧

洲人食物短缺得以解决,故选 B 项;根据材料意思不能得出欧洲人饮食结构改变,排除

A 项;1860 年工业革命后,铁路交通网络完善使得粮食和牲口得以大规模运入欧洲各地,

解决了欧洲食物危机,而不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排除 C 项;此时期欧洲贸易

中心没有转移,排除 D 项。

14.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外交的影响。由题干“拿破仑终结了督政府并宣布:大

革命结束了”以及拿破仑称帝后的一系列“传统色彩”的措施,使得欧洲各国宫廷对法

国的仇视逐步缓解,这有利于法国重回欧洲舞台,故选 C;题干中拿破仑的一系列措施的

主要目的是维护法国的统治秩序,缓解法国在欧洲的压力,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A 项;B、D 两项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均排除。

15.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由题意可知,导致西方的无产阶

级没有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的“疲软”,根据所学知识,无产阶

级的“疲软”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壮大了中间

阶层,福利社会的建立进一步缓和了阶级矛盾,故选 B。

16.根据题意可知,美国将中俄特别是中国视为它的主要竞争对象,认为美国的利益与价值

受到极大威胁,这反映的是美国的冷战思维,故选 D。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14 分)

(1)(6 分)原因:有义庄和义田作为经济基础;政府与民间的倡导和资助;科举制的发

展;理学的发展;士大夫教化民众与关怀天下的理想;举业与讲学并存的教学方式等。(每

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2)(8 分)趋势:康熙、雍正年间:贵州义学的起步阶段;乾嘉时期:义学的发展受到

限制;道光年间:义学的迅速发展阶段;咸同至宣统年间,义学发展从低谷攀升至顶峰

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清代贵州义学发展曲折,康、雍时期起步,道光和光绪年间

分别出现了义学设立的高峰,宣统年间,义学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大概答出发展趋

势即可给 2 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5 页)

意义: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启蒙教育的发展和风俗的改变;教化民众,培养人才;

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增强边疆民族文化认同,实现大一统和长治久安;为贵州近代教育

发展奠定了基础。(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得 6 分)

18.(14 分)

(1)(6 分)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扩展及深入发展;国际贸

易日益繁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 世纪以来先后实行金本位制。(每点 2 分,任答

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8 分)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缺陷;美元大量外流且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减少;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的影响;受经济危机的刺激;7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每点

2 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得 6 分)

启示: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在国际经济一体

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走出去”。(2 分,言之有理即可)

19.(12 分)

(1)(6 分)原因:元朝结束了多政权对峙局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开

创了农牧文明相融发展的新时代;汉唐以来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积淀;元统治者善于学

习、接受秦汉以来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治理模式;元朝统治者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与文化认同。(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2)(6 分)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的原则。(3 分)

新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 分)

20.(12 分)

示例一 中国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强的现代化。

论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

醒,中国人民对改造旧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反思。从“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再到

“思想文化变革”的艰辛摸索,都是在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

被动响应,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党领导人民实行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并举,致力于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创造性阐发了

中国式现代化。

综上,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带领中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历史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5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