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康德卷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答案

2024-05-12·10页·2.4 M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在“追

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

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红、橙、黄、绿、蓝、靛、紫,17 世纪 60 年代牛顿使用

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 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

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彩虹是由不同波长

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

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

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

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

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

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

坚强基石。

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1800 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

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

痕”。后来,人们把这部分看不到但是能测到热量的光,叫做红外辐射。如今,红外辐射的应

用十分广泛,我们身边检测体温的设备,大多是通过检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测温。

电磁波也是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有人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流,也有人

认为光是一种波。19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发现,从无线电波到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

射线都是同一本性的电磁波。分成7 种颜色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波长从 400 纳米到

780 纳米的很窄的一段电磁波。根据光的电磁波理论,人们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实现了2

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并最终发明了无线电报。时至今日,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电话通信、无

线网络基础设施,都依托这一理论而来。

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即光的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对“光是什么”

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借助这一理论,科学家从“波”的角度分析电子,找到了电子的波长与其

质量和运动动量的关系,进而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经过近百年努力,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

高达1 埃(0.1 纳米)量级,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成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不可缺少的利

器。当今科学最前沿的光量子通信,也是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

身处信息社会,光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半导体器件已经成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高

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设备的基础元件,在各种各样的半导体器件里,都有与光有关的部分。

自从人们发现了光的折射反射、波粒二象性后,固体光谱为半导体发展打开一扇大门。没有固

体光谱,就无法制造出晶体管,先进集成电路就无从谈起。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工艺,

随着器件尺寸、结构、功耗等需求的提升,半导体制造需要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当前最先进的

半导体光刻工艺用到了极紫外光(EUV)。生活中,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

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已经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必备要素;而各类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则

给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装上了“眼睛”。

可以说,与光有关的新技术,既为尖端科技作出了贡献,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光的作用已经开发殆尽了吗?远远没有。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还有许多光的问题尚无答

案,还有新的利用方式有待开掘。光化学、光生物学方面,就有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植物生

长的光合作用,如果科学家能最终解开这一谜团,那么真正的“人造食物”就能产生,将为人

类解决生存问题提供新的答案。

还有一些科学前沿问题,比如光的“克星”——宇宙黑洞。100 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

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比较近的黑洞距离地

球大约 5000 万光年,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

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经过广泛合作,利用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将其拍成照片。这

是人类认识黑洞的第一步,关于光与黑洞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

远古时候,火把的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获取光的新知、开发光的新

用,有待更多“追光者”一同努力,让光的科技应用更好照亮人类生活。

(摘编自沈学础《点亮前沿科技的“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黑热痕”在文中是指赫歇尔在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的看不到但却能测到热效应的

光。

B.“眼睛”在文中是指在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上安装的具备探测识别功能的半导体红外探测

器。

C.“人造食物”中的“人造”指解开植物光合作用的谜团后,不经过植物光合作用而生产食物

的过程。

D.“克星”在文中是指和地球相距遥远、能够吞噬光、让进入其中的光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宇宙

黑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形成彩虹:太阳光照射到红花绿叶、青山绿水身上,通过反

射,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

B.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分光后形成的图案,该图案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其顺次

排列,科学家用以记录可见光范围。

C.光是微小的粒子流或是一种波的观点相对于后来的认知尽管不全面,但都是人类在探寻“光

是什么”的过程中有价值的观点。

D.不管是依托电磁波理论实现的无线电通信,还是利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的光量子通信,都

离不开科学家对光的认识的进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 种颜色,人类对光的认识就会停留在一个粗浅

的阶段,认为光只是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

B.人的身体会产生红外辐射,且红外辐射的强弱会因体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可以通过检

测人体红外辐射的方法来测量人体温度。

C.随着社会发展,光刻技术对光的波长提出了越来越短的要求,极紫外光具有波长最短的特点,

所以能用于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

D.自动驾驶技术得以实现,是因为具有极快反应速度的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使用实现了光学避障,

使汽车在行驶时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

4.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4 分)

5.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家们“追光”的过程,可以给

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请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五味巷

贾平凹

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

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

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门上窗上,挂竹帘的、

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楼下的房

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

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房间里,布幔拉开三道,三代界线划开;一张木

床,妻子,儿子,香甜了一个家庭,屋外再吵再闹,也彻夜酣眠不醒了。

城内大街是少栽柳的,这巷里柳就觉得稀奇。冬天过去,春天几时到来,城里没有山河草

林,唯有这巷子最知道。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

声“春来了!”巷里的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

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又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

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去瓶插。

瓶要瓷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

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秀娟如美人的长眉。

逢着一个好日头,家家就忙着打水洗衣,木盆都放在门口,女的揉,男的投,花花彩彩的

衣服全在楼窗前用竹杆挑起,层层迭迭,如办展销。凡翻动处,常露出姑娘俊俏俏白脸,立即

又不见了,唱几句细声细气的电影插曲,逗起过路人好多遐想。偶而就又有顽童恶作剧,手握

一小圆镜,对巷下人一照,看时,头儿早缩了,在木楼里嗤嗤痴笑。

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

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股脑全塞进去;工

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

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

器重。

当然没有高干、中干住在这里,小车也不会来的,也就从不见交通警察,也不见一次戒严。

他们在外从不管教别人,在家也不受人管教:夫妻平等,男回来早男做饭,女回来早女做饭。

他们也谈论别人住水泥楼上的单元,但末了就数说那单元房住了憋气:一进房,门“砰”地关

了,一座楼分成几十个世界。也谈论那些后有后院,前有篱笆花园的人家,但末了就又数说那

平房住不惯:邻人相见,而不能相遇。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

家家都说得清楚:走哪个门,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谁家娶熄妇,鞭炮一响,两边

楼上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看闹新房,吃一颗喜

糖,说十句吉祥。谁说不出谁家大人的小名,谁家小孩的脾性呢?

他们没有两家是乡党的,汉,回,满,各种风俗。也没有说一种方言的,北京,上海,河

南,陕西,南腔北调。人最杂,语言丰富,孩子从小就会说几种话,各家都会炒几种风味菜,

除了外国人,哪儿的来人都能交谈,哪儿来的剧团,都要去看。坐在巷中,眼不能看四方,耳

却能听八面,城内哪个商场办展销,哪个工厂办技术夜校,哪个书店卖高考复习资料?只要一

家知道,家家便知道。北京开了什么会,他们要议论,某个球队出国得了冠军,他们要欢呼,

哪个高干搞走私,他们要咒骂。议完了,笑完了,骂完了,就各自回家去安排各家的事情,因

为房小钱少,夫妻也有吵的,孩子也有哭的。但一阵雷鸣电闪,立即风平浪静,妻子依旧是乳,

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

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

早上,是这个巷子最忙的时候。男的去买菜,排了豆腐队,又排萝卜队,女的给孩子穿衣

喂奶,去炉子上烧水做饭。一家人匆匆吃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

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一切满意了,一溜一

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中午巷中人少,孩子可以隔巷

道打羽毛球。黄昏来了,巷中就一派悠闲:老头去喂鸟儿,小伙去养鱼,女人最喜育花。鸟笼

就挂满楼窗和柳丫上,鱼缸是放在走廊、台阶上,花盆却苦于没处放,就用铁丝木板在窗外凌

空吊一个凉台。

我由郊外移居城内,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巷子,总是带了油盐酱醋瓶,去那巷头四间

门面捎带,吃醋椒是酸辣,尝盐碱是咸苦。进了巷口,一直往南走,短短小巷,却用去我好多

时间。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缕思绪,万般感想。出了南巷口,见孩子们又拥在甘蔗铺

前啃甘蔗,吃得有滋有味,小孩吃,大人也吃。我便不禁两耳下陷坑,满口生津,走去也买一

根,果然水分最多,糖分最浓,且甜味最长。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味巷远离大街,僻远简陋,“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因为这里保留着传统习俗和每家人

的个性。

B.巷子里的人家“屋外再吵再闹,也彻夜酣眠不醒”,因为巷子里嘈杂却很安全,房间逼仄却

充满温馨。

C.对柳树“君子动眼不动手”的制度,表明人们对陋巷环境的珍惜;折柳插瓶,表现出陋巷生

活的诗意。

D.“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表达了对居民乐观坚韧精神的赞美,但也有为他们生存状态鸣

不平之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写巷中柳树“迷迷的黄绿”、楼窗前衣服的“花花彩彩”,以色彩为点缀,为陋巷增添了

亮色。

B.“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等,强烈的对比,滑稽的场景,落笔

有辛酸。

C.描写人们收拾打扮“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生动的细节让日常的生活蕴满

滋味。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如“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等,与叙写的接地气的生活相协

调。

8.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五味巷简陋杂乱,这里生存局促却不乏生活之美。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有哪些类型的生活之

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

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

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

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

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

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

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

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

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

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饮:没(m)。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

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

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

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

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

“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昔为舍氏A 睹臣之母B 量所以赎之则无C有D 而身固E 公家之财也F是G 故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理,道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养由基、伯乐、丁能达到很高的技艺,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怀有一心一意的精

诚之心。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

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

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

人的地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14.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和白乐天

崔玄亮

病余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

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

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

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注]。

注:这里的长洲是苏州的别称,刘禹锡曾任苏州刺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交代诗人状况,“病”与“拭目开眉”比照,写出崔白二人情谊深厚。

B.“恐”暗含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而“欠”则表达诗人自己科场的失意。

C.颈联叙写数位友人一起在灯下宴饮、歌咏酬和的欢乐情景,含有珍惜之情。

D.尾联“相对”呼应首联“见白侯”,友人共同怀念远在长洲的朋友刘禹锡。

16.末句“耿耿”一词,有人认为兼有“明亮”和“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意思。请谈谈你

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 ”评价屈原《离骚》文字简

练、表意含蓄的文风。

(2)陆游《书愤》中,他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作对比,早年是“ ”,而到

了晚年却“ ”,表明自己想有心报国而难得机会的悲愤。

(3)在唐诗中,作者常借“鸟”这个意象传情达意,读来意趣横生。诸如“ ”

“ ”等,都传达一种冷色调的心理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把中国龙翻译成“dragon”是一种( A ),因为后者在西方语境中是邪恶的怪物。为了

避免混淆,龙的准确翻译应该是“Loong”。龙图腾是各个部落图腾的合成:蛇身上长出鱼鳞、

鹰爪、兽首、鹿角……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龙图腾的产生过程,显示出部落融合的和平

性与平等性。龙图腾基因明显地有别于西方思想传统。

孔子讲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还要与其

他人一起成功;二是说只有和别人一起发展, 。一位哲学家把孔子的这一重要思

想( B )为“孔子改进”,以对应于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帕累托改

进”。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哪怕只有一个人的福利得到改进而同时没

有人福利受损,这个社会便实现了福利改进。由于有人受益无人受损,“帕累托改进”在经济

学上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标。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固然好,但却不足够好,理由在于

没有使所有人获益。显而易见,作为社会追求的目标,与“帕累托改进”相比,“孔子改进”

又上了一个层次,处于更高的境界。“孔子改进”集中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方面发展改进的一种( C )。

18.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请辨析后将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 分)

A 误译/曲译/对译 B 抽象化/概念化/创意化 C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A B C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字。(4 分)

20.有同学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重复啰唆,可以修改为“这种‘改进’并没有使所有人获

益,不足够好”,你赞同这样修改吗?请简述理由。(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过去在朝天门、千厮门,在大阳沟、七星岗,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总有小贩挑着茶炉担子,

走街串巷兜售炒米糖开水和盐茶煮鸡蛋,为爬坡下坎的力夫贩卒暖身解渴,为无忧无虑的老叟

孩童香嘴解馋。许多文艺作品都把“炒米糖开水”作为描写老重庆的标志性素材——朦胧的晨

雾中,伴随着瓮声瓮气的轮船汽笛声,一个佝偻的身躯挑着茶担,在爬不完的石梯上,在走不

尽的小巷中,发出一声声苍凉的呐喊,“炒米糖——开水”“盐茶煮——鸡蛋”。

流年似水,“炒米糖——开水”,这句吆喝声早已随江水流逝,但这句折射老重庆地域文

化的代表性“市声”,却让多少老重庆回味无穷。如今,一些餐馆为迎合食客怀旧心理,用米

花糖和开水,兑制成一大缸“开水米花糖”,摆在餐台上供食客自助取食。其实,品味炒米糖

开水并不在又香又甜的本身,而是在于怀旧的情趣之中。如果没有“开水现冲”和“调羹一搅”

这两个“动作”,就缺少了炒米糖开水“那个味”!

炒米糖开水,一把炒米,一勺白糖,一注开水,甘甜香醇,暖在心间,余韵无穷,平凡中

见不平凡,简单中的不简单。

21.文中首句加点的“在”字删除,改为“过去在朝天门、千厮门、大阳沟、七星岗”,尾句加

点的“的”字改为“见”,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22.如果需要你向外地游客介绍老重庆的炒米糖开水?请结合文中信息,列出介绍要点,不超

过 70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沟通是指向别人表达思想、情绪,传递信息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人

认为,有效沟通重在态度,双方应开诚布公,增进彼此信任。也有人认为,有效沟通重在方法,

要讲求技巧,从而更好地获得他人认同。

在沟通时,态度和方法哪一个更重要?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QQABIYSAggCAAJIAABgCAwHwCEMQkAEACCoOgAAMoAIASQNABAA=}#}

{#{QQABIYSAggCAAJIAABgCAwHwCEMQkAEACCoOgAAMoAIASQNABA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