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4年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答案

2024-05-11·12页·617.3 K

山西省晋中市2024年5 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

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体现的智慧

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直

接呈现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结合点,二者已在社会主义新

时代的劳动精神上彰显出浑然一体的契合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

今的伟大文明。而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

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

老文明的原因,必然包括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新时代劳动精神深深扎根于在悠久历史

中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华夏文明自伊始阶段就崇尚劳动,炎帝、黄帝、神农氏等都是有突出劳动技能的部

落首领。及至大禹治水,辛勤劳动已与坚毅不屈的民族性格相融合,劳动在改善先民的

自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塑造着民族的精神世界,劳动具有伦理正义性。古代先贤们所

提出的关于劳动的许多观点都蕴藏着穿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

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引用葛洪《抱朴子》的古语“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以诠

释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古人还十分重视劳动理念的教育传承。《敬姜论劳逸》记载了公

父文伯的母亲姜氏对其的训教:“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

则恶心生。”《颜氏家训治家篇》认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此外,

儒家学说也有关于劳动的深刻见解。孔子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实际上

提出了“工具”与“劳动”间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则认为“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

这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包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学理元素。

事实上,晚年的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历史研究十分感兴趣,在《中国的世界市场》一

文中,马克思写道:“中国的劳动者,几乎无论在什么工作上,都是非常勤劳、非常节

俭、非常省力的。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努力的农民之一。”马克思本人已开启了把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探索进程。我们承袭马克思的志

向,探求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必能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

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吴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劳动精神上相契合》)

材料二:

数字劳动是人们利用数字生产工具,对自然物和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进而创造出数字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数字劳动是人类劳动方

式的最新样态,是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由数字化、网

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共同创造的劳动新形态。

从劳动工具看,数字劳动是数字技术催生的“智力型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

的指示器。”判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时代和劳动形态,最主要的标尺是生产工具,即“用

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数字劳动就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载体,

创造数字化产品的劳动。数字劳动不同于传统的体能劳动,而是以智力、创造力为主导

的非物质劳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人的对象化知识力量(机器)的发展,“一般社会

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

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这里的“一般智力”就

是当时最发达的机器体系和面向未来的知识生产。数字劳动就是马克思“一般智力”范

畴的当代实现。

从劳动对象看,数字劳动是加工数据和信息的“生产性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就是加工、

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往往加工改造自然“有形物”,从事物

质性劳动。数字劳动往往加工改造信息、数据等“无形物”,对数据、信息等进行采集、

编码、存储、赋值,是一种具有非物质生产特性的劳动。尽管数字劳动打破了劳动的发

生场域和时空场所,但从本质上看,互联网企业的数字劳动并没有改变劳动的根本特征,

仍然是“生产性劳动”。

从劳动主体看,数字劳动是受众在数字平台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

活动不同于人的劳动。活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可以是娱乐消遣,也可以

是创新创造,但“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从数字平台的参与主体看,既有专

门从事数据工作的数字劳动者,如直播网红、程序员、UP 主、网络小说作家等,也有并

不从事数据处理却生产数据的普通用户,如粉丝、游戏玩家、各类 App 用户等。数字劳

动不同于数字活动,数字劳动特指数字主体在网络界面和数字平台中的“创造性活动”。

(摘编自巩永丹《把握数字劳动内涵及特征 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勤劳美德有益于中华文明连续发展,促进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完善。

B.“工具”与“劳动”间的关系问题,儒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均有涉及。

C.数字劳动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并有一定的创造性。

D.马克思在论述中提到的“一般智力”,在当代指的就是新兴的数字劳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敬姜论劳逸》《颜氏家训治家篇》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理念的教育传承主要

通过家庭教育来完成。

B.马克思对中国劳动者的评价表明其已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助于推动“第

二个结合”的发展。

C.作为人类劳动的最新样态,数字劳动是一种综合性劳动,它将信息、数字和人工智能

等融为一体。

D.数字劳动已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关系,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根本特征,依旧是对物质

对象的加工、改造。

3.下列选项,不属于“数字劳动”的一项是(3 分)

A.郭骁昌和他的团队借助“云药房”数字平台,坚定守护线上慢性病患者。

B.林斯佳借助网络提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把知识传授给更多孩子。

C.新零售服务体验师张瑾萱不断学习新技术,以期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

D.农业经理人邱威杰借助数字经济平台,搭建起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4.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劳动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

5.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应该怎

么做?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文本一:

最后的舞蹈

迟子建

一个下雪的日子,三个骑马的人来了。一个是日本人,叫吉田,是个上尉;一个是

日本人的翻译,是个汉人,叫王录;还有一个叫路德的鄂温克猎民,是他们的向导。

那是我第一次听人讲日本话,那叽哩哇啦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人短着舌头在说话,不仅我

被逗笑了,小达西和维克特也跟着笑了。吉田见我们笑,皱起眉头,很不高兴的样子。

王录是个好心人,他见吉田对我们的嘲笑表现出敌意,就编瞎话对吉田说,鄂温克猎民

喜欢一个人的讲话时,就会对他发出笑声。吉田的眉头就舒展开了。吉田说,前年的时

候,大部分猎民被召到山下,开了会,重新选了自己的部族长。你们是被遗落的。不过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我们来了,你们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日本人是你们最可信赖的朋

友。知道他听不懂我们的话,所以王录一翻译完吉田的话,依芙琳就说,狼要吃兔子的

时候,总要说兔子是漂亮的!拉吉达说,这些日本人带来的看来只是锅,他们等着我们

的肉下锅呢!鲁尼说,他们的舌头那么短,我看吃肉也不那么容易!鲁尼的话让大家笑

起来。吉田见翻译和向导也跟着笑了,以为是在赞同他的话,也跟着笑了,并向大家竖

起大拇指。

我们被召集到一起听吉田讲话的时候,尼都萨满没有来。当吉田问王录,这个乌力

楞还有什么人没到场的时候,尼都萨满进来了。他手持神鼓,披挂着神衣,穿着神裙,

没戴神帽,任那稀疏、斑白的头发披散着。他那怪异的样子把吉田吓得打了个哆嗦。他

后退了一步,张口结舌地指着尼都萨满问王录,他是什么人?王录说,他是萨满,就是

神!吉田问,神是做什么的?我告诉他,神能让河流干涸,也能让枯水横流;能让山林

獐狍遍地,也能让野兽绝迹。但王录翻译过去的却是,神是为人治病的。吉田的眼睛亮

了,他说,那他就是医生了?下录说,是。吉田就操起裤管,指着他腿上的一道刚被树

枝划出的血痕问尼都萨满,你能让这伤痕立刻消失吗?王录面露惊慌之色,但尼都萨满

却很平静,他让王录告诉吉田,如果他想让自己的伤口消失,那得以他骑的那匹马作为

牺牲品。他说这话的时候,一改平日的疯癫和消沉之气,那么的镇定自若。

吉田以为尼都萨满要杀他的马,他火了,说那匹马是战马,是从上百匹马中挑选出

来的,是他的好伙伴,绝不能杀的!尼都萨满说,如果你想让战马存活,就不会看到伤

口结痂的情景。而且他说他尼都萨满让战马死去,不会用刀,而是用舞蹈结束它的性命。

吉田笑了,他根本不相信尼都萨满有这样的神力,所以他痛快地说,如果尼都萨满果真

能用舞蹈让他的伤口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愿意献上自己的战马。但如果他失败了,尼都

萨满要当众烧了自己的法器法衣,跪在他面前,求他原谅。当王录他这些话翻译完的时

候,希楞柱里一派死寂。那时正是黄昏时分,太阳半落不落的,尼都萨满说,要等黑夜

来临了,才能开始跳神。吉田意味深长地说,你要等来的,一定是你的黑夜。当王录翻

译完这句话后,他对尼都萨满说,要不就不跳了,就说今天体力不行,改日再跳。尼都

萨满叹了口气,对王录说,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会带来一个黑夜的,但那个黑夜不是我

的,而是他的!

黑夜降临了,尼都萨满敲起神鼓,开始跳舞了。他时而仰天大笑着,时而低头沉吟。

当他靠近火塘时,我看到了他腰间吊着的烟口袋,那是母亲为他缝制的。他不像平日看

上去那么老迈,他的腰奇迹般地直起来了,他使神鼓发出激越的鼓点,他的双足也是那

么的轻灵,我很难相信,一个人在舞蹈中会变成另外一种姿态。他看上去是那么充满活

力,就像我年幼的时候看到的尼都萨满。

这也是尼都萨满最后一次的舞蹈。舞蹈停止的时候,吉田凑近火塘,把他的腿撩起,

这时我们听到了他发出的怪叫声,因为他腿上的伤痕真的不见了!那伤痕刚才还像一朵

鲜艳的花,可如今它却凋零在尼都萨满制造的风中。

我们跟在尼都萨满身后,走出希楞柱,去看马。在星光映照的雪地上,在营地的松

林中,我们只看到两匹伫立的马,吉田的那匹战马,已经倒在地上,没有一丝气息。这

匹战马让我想起我开始有记忆的那个时刻,倒在夏日营地的那只灰色的驯鹿仔。吉田抚

摸着那匹死去的、身上没有一道伤痕的战马,冲尼都萨满叽哩哇啦地大叫着。王录说,

吉田说的是,神人,神人,我们需要你!神人神人,你跟着我走,为日本效力吧。

尼都萨满咳嗽了几声,返身离开我们。他的腰又佝偻起来了。他边走边扔着东西,

先是鼓槌,然后是神鼓,接着是神衣、神裙。神衣上缀着许多金属的图腾,所以它们落

在雪地的时候,发出“嚓嚓”的声响。除了妮浩,我们都围聚在死去的战马身边,就像

守着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呆呆地看着尼都萨满的背影,谁也没有起身。我们看着他在

前面扔东西,而妮浩慢慢地跟在他身后拾捡着。尼都萨满扔一件,她就拾起一件。当他

的身体上已没有一件法器和神衣的时候,他倒在了地上。

(摘编自《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文木二: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

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

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

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

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致辞

【注】《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

沧桑的长篇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部分猎民已被召到山下,重新选了自己的部族长,从吉田的语言中可看出当时鄂温

克族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B.依芙琳、拉吉达、鲁尼的语言活泼生动,在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也从侧面体

现出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

C.舞蹈停止的时候,吉田腿上的伤痕不见了,作者以鲜花在风中凋零来作比,体现了尼

都萨满神术的神奇。

D.尼都萨满的最后一次舞蹈鼓点激越,双足轻灵,充满活力,他如此不遗余力是为了治

好吉田的伤。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部分对三个骑马人身份的介绍,预示了鄂温克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将会因

外部力量的介入而发生一些变化。

B.尼都萨满和吉田关于黑夜的对话既针锋相对又意味深长,这一情节为后文的发展埋下

了伏笔,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沈从文的《边城》都有诗意的风格,这既与他们的创

作个性有关,也与他们描述的对象有关。

D.小说最后以尼都萨满倒在地上结尾,这样的情节安排既与题目中的“最后”相照应,也

增强了小说悲情的意味和不屈的力量。

8.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作者在讲述故事时选择的叙述视角可能会产生多样的效果,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 分)

答:

9.迟子建笔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相似点,都是将

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请分析文本这样结合的好处。(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

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

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

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民如鸟兽。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

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

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

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

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

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

所藻。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

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

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

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

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

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

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是以A 群生B 遂长C 五谷D 蕃殖E 教民F 养育六高G 以时H 种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捐,指捐助,与成语“功不唐捐”“细大不捐”的“捐”意思不同。

B.地著,其中“著”的意思是附着,“地著”指附着在土地上,即安居于一地。

C.五谷,指五种谷物,说法不一,一说为稻、稷、麦、豆、麻;也可泛指谷物。

D.务,致力于、从事,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百姓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能够不挨饿受冻,是因为君主有为人民开辟财源的办法。

B.晁错认为当今国家统一,但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却比不上商汤、夏禹时,是因为积蓄

不足。

C.人们看重珠玉金银,是因为它们轻便小巧、容易收藏,也因为君王需要它们。

D.材料二强调了粮食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安定百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译文:

(2)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译文:

14.两则材料都主张重视农耕,请概括其举措的不同之处。(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杜 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乾元二年,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离开长安,辗转远游,第一站即秦州

(今甘肃天水)。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为了补充中原之战的兵力,唐王朝频繁从西

域调遣军队。浮云;比喻战马之多,浮云本身也是一种骏马的名称。骕骦(s)(shu

ng):骏马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杜甫到秦州所作的大型组诗中的一首。诗的首联直接赞美陇西的环境适合广养良

马,养得烈骏万匹,为后面的内容蓄势。

B.诗的颔联写出了战况的惨烈,以“浮云连阵没”侧面烘托,以“秋草遍山长”正面描写,

草盛马少的景象让人感伤。

C.诗歌运用“遍山”“龙种”之叠韵,“辅骊”之双声,“苍苍”之叠词,音调铿锵有力,体现

了杜诗对音律的重视。

D.诗的后四句写老辅骊,与曹操《龟虽寿》笔下的老骥相比,一“迥立”,一“伏枥”,情

态不同,寄寓也有所不同。

16.情感深沉厚重、内容曲折变化是本诗的重要特点,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_______”和“_______”

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

期许。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一句写出了秦孝公君臣对周王室的觊觎,而

“_______”一句则表现出秦始皇夺取天下后对百姓的奴役。

(3)“小楼”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古代诗人常借助“小楼”,寄寓着思念、闲适、落寞等

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

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

面的各类船只___ ,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

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

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

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

去。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她们最担心的情景:她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

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_________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

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

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你当

街吃饭,必然便宜了一些_____的老妇人,有一些老妇人最喜欢观察别人家今天吃了

什么。老妇人手摇一把葵扇,在街上的饭桌间走走停停,她觉得每一张饭桌都生机盎然。

吃点什么啊?她问。主妇就说,没有什么好吃的,咸鱼,炒萝卜干。老妇人就说,还没

什么好吃的呢,咸鱼不好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答: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答: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春分,是一年中昼夜等长的两天之一。所谓“分”,_____。《春秋繁露》:“春分

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日迟迟,卉木萋萋”,竞相勃发的草木与温

暖明朗的太阳,正是春天带给人们最直观的信息。因此古人在造字时,把这些要素准确

地纳入“春”的形体中。《说文解字》:“春,推也。”即_____,草木像被大地推出来

一般,蓬勃地向上生长,正像《庄子》描写的那样:“春雨日时,草木怒生。”温润和煦

的春分,也_____。五代词人冯延巳以清新疏朗的笔调描述游春踏青的场景:“南园春

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而北宋文豪欧阳修的笔下,

明丽的春景则揭示了孤单人儿的宛转惆怅:“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

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眼见花发草长、新燕双栖,自己却只能独抱孤影、茕茕孑

立,两相对比之下,也无怪乎会“多情不解怨王孙”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答: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答:_

22.“春分”也贯穿在红楼女儿的生命里。林黛玉每至春分必犯嗽疾,颦儿的生命亦香消于

此。请写出作者有何寄寓。(3 分)

答: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吕氏春秋察传》

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

真相更难。

——《国际新闻界》主编陈力丹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山西省晋中市 2024年5 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试卷

语文(B 卷)答案

(1~3 题,67 题,1112 题,15 题,每小题3 分)

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 数字劳动是马克

思“一般智力”范畴的当代实现,二者并不能直接画等号。

2.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A.“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完成”理解错误。B.“已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说法不当。

D.“依旧是对物质对象的加工、改造”错,应为“依旧是对客观对象的加工、改造”。

3.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点概念的能力。思路点拨 提升自己的数字技

能并非数字劳动。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有助于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凝

结。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数字劳动本质内涵的辨析提供理论基础。(每点2 分,意思

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重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崇尚劳动,重视劳动理

念的教育传承。既要重视传统劳动,又要与时俱进,关注数字劳动。(每点2 分,意

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目的不对,他不是为了治好吉田的伤而不遗余力,他的努力,是为了维护民

族的尊严,是不屈的表现。

7.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 是悬念,不是伏笔。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叙述视角的效果的能力。

答案文本是以“我”的视角来写鄂温克族的故事,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写,使故事

更具真实感。“我”作为见证者(属于小说叙写的内视角),有利于体现尼都萨满从青

年到老年的变化,将“我”的体验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小说更具抒情意味。(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若答“有限视角”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现实与超现实的结合,可以让小说有神秘气息,产生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超现实源于现实,两者结合,可以增强抒情和叙事的张力,让小说具有文化人类学的思

想厚度,风格鲜明。超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更深刻的反映,两者结合更有力地体现出

面对外来文化和政治入侵,处于弱势的民族所面临的生存困局和渴望通过传统的力量维

系民族尊严的愿望。(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 C E G(每处1 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思路点拨A项,

文中“捐”的意思是抛弃,与成语“功不唐捐”“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12.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却比不上商汤、夏禹时”理解错误。“不避”意思是不亚于。

原文意思是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是因为积蓄不足”逻

辑关系错误。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答案(1)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被奸邪的人贪图谋利。(关键词“中

人”“胜”及被动句式的翻译各1 分,句意1 分)

(2)不会有动摇了根本却能使末端安定,弄浑浊了水源却让水流清澈的事。(关键词

“摇”“靖”“清”的翻译各1 分,句意1 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答案材料一认为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是让百

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材料二主张国君要顺应天时地利,利用人力发展农业生产。

使百姓安居乐业,不侵占农时,减少官府事务,节制贪欲。(答出一点给1 分,两点给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

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

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饿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

早已做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禹、汤之时,又没有连

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禹、汤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

(没有全部利用),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

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

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

样四处奔散。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

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感到饥饿,整年不做衣

服穿就会受冻。如果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

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

民。

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

是君主需要用它们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

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

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被奸邪的人

贪图谋利,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

金玉。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

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

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可以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

以得到钱财,粮食因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

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作

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