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历史+答案

2024-05-09·12页·1.3 M

2024辽宁高考扣题卷(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

世的数量很多。下图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兽面纹琮,该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

现。良渚文化玉琮的出现可以用来说明(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原始手工业的发达

C.精神生活的丰富 D.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2.顾颉刚说:“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言论旨在( )

A.批评秦始皇刑罚的残暴 B.肯定汉武帝利禄的高明

C.揭露二者本质的相同 D.强调思想统一的重要

3.北魏孝文帝于 490 年开始亲政,491 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

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北魏的这一行为( )

A.有助于维护北方的统一 B.意在表明北魏的中华正统地位

C.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D.确立了阴阳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4.1987 年,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宋代商船“南海一号”,在已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些产品与国内发现的同期

产品有着很大差异。如“喇叭口”大瓷碗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等

物品,式样、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这表明宋代( )

A.烧制瓷器技术有重大改进 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C.瓷器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 D.宋代注重海外市场

5.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

这一言论反映了康熙( )

A.对秦朝修筑长城的不屑 B.对清朝边疆治理的自信

C.对满蒙关系的肯定 D.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6.1895 年,被围在威海卫港中的北洋舰队舰只向日军投降时,1000 吨级的鱼雷巡洋舰“广丙”号竟然提

出,本舰属于广东水师,只是去年秋天海军会操时来到威海,此时应予放行南返。这反映出晚清( )

A.军队编制战术上尚停留在古代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没有树立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D.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

7.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把他领导的斗争称为国民革命,但含义不清,目标也不甚明确。1923 年,蔡和森

对“国民革命”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殖民地国民革命运动的特性就是: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

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在这种立场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所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据此可知

( )

A.国民革命被赋予明确的含义 B.国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

C.中共主导了国民革命进程 D.国民革命是历史大势所趋

8.1941 年出版的《抗战漫画歌谣集》中写道“日本鬼子太凶狠,一口想把中国吞。谁知不慎把脚失,连人

带马滚泥坑,愈陷愈深沉。眼见泥淹颈,可怜白白丧了身。”,这首歌谣旨在( )

A.揭示日军好战必亡结果 B.消除民众的悲观战败论

C.体现日本侵华不得人心 D.动员民众参军保家卫国

9.下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工农业生产基本指标(以 1952 年为 100)。这表明一五计划( )

A.注重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B.初步地建立了工业体系

C.以发展工业为主要目标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10.1992年 2 月,邓小平在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机器意味深长地说:

“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它姓‘社’,因为在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同

志的这一讲话( )

A.进一步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特区对经济的引领作用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11.公元前 522 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

国,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意在( )

A.统一波斯帝国的文字 B.颂扬大流士的丰功伟绩

C.尊重各地的民族文化 D.展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

12,目前,关于“中世纪”终止时间的界定,学界盛行四种观点。第一,公元 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第

二,公元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三,15 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第四,15 世纪末 16 世纪

初,欧洲大航海时代。就社会转型而言,中世纪终止时间应为( )

A.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B.意大利文艺复兴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欧洲大航海时代

13.1860-1900 年,日本煤炭产量从 39 万吨上升到了 500 万吨。同期,类似的增长速度发生在比利时和西班

牙煤矿中。英国南威尔士同期煤炭的年产量从 1140 万吨飙升至 3510 万吨。到 19 世纪末,德国每年开采1 亿

吨煤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形成了能源需求的世界市场 D.蒸汽动力仍占据主要地位

14.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914 年殖民帝国控制的陆地面积比例

A.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殆尽 B.独立的国家均为欧洲国家

C.英俄因扩张问题矛盾突出 D.占比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当

15.在 20 世纪 60 年代,韩国政府和大公司联手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

台湾地区也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美国对该地区经济的扶植 B.抓住了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C.摆脱了殖民者的旧有统治 D.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16.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确认在相互信任和理

解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希望在承认文化多样

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发展文化间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该宣言( )

A.增强了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能力 B.促进了人类文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C.有利于各国在文化方面的协调合作 D.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存局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 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北魏前期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族官员或习鲜卑语,或置译令史。但彼时文书则多用汉文

(鲜卑很可能没有文字),太武帝遣使至嘎仙洞祭拜先人,也使用汉文书写铭文。随着越来越多汉人进入北魏

政权,鲜汉官员言语沟通、文书用语与口头用语的差异等问题愈加凸显,不仅行政效率受到较大制约,也易

导致鲜汉官员分化对垒。孝文帝迁洛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以汉语

作为通行语言,原以汉字表音、多有缀语的鲜卑姓也由此改为汉姓,这一措施由上层逐步下及庶民。孝文帝

迁洛后鲜卑贵族交游雅集、吟咏谈玄的风气,正是以汉语的使用与普及为基础。

——摘编自徐成《北朝制度革新为隋唐大一统创造条件》

材料二 11 世纪,苏格兰王室就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至 14 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

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盖尔语。亨利八世于 1536 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

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 17 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

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

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

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

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和中世纪前后的英国在推行共同语言上的相似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语言对于国家(政权)建设的意义。(9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洋务运动奠立了中国近代范式教育的基础。中国人开始设办的新式学堂首现于 1862 年洋务派创办

的北京同文馆,初设时抱负宏伟,试图“掌通五大洲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实际上是“招集士子学习推算

及泰西文字语言,而雇西人教习”,此类学校还出现在各通商大埠,“闽、粤、津、沪之地亦颇立学,招来英

秀子弟肄习其中,傅兰雅、丁韪良之徒所译书益众,若律令、公法、史记、地舆、算术、器艺之学,大略有

之,中国因以知其学问、政事”。再是军校,1866 年左宗棠在马尾建立中国第一所海军学堂——求是堂艺

局;1885 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第一所陆军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开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还有附属

于企业的专业学堂。到甲午战前,洋务派创办的外语、军事、实业等类学堂不下 30 所。西方的学制(小学、

中学、大学)、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分科制等也逐步在中国推行。另外,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派

开始自行派遣留学生,约略有如下批次:留美幼童,从 1872 年到 1875 年先后共派出四批 120 人;陆军,

1876 年有7 人赴德学习;海军,1877到 1885 年有 77 人到法国和英国学习。人数不多,专业不少,首开先

河,适足效仿。

——摘编自郭卫东《中国近代历史演进“三段式”表述的再思考》;《历史档案》2022 年第4 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中国教育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兴办教育的作用。(9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美】托马斯纳斯特《总统的就职演说》(1861年 3 月 23 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中的总统名称及演讲的主题。(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统“漫画”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各自的寓意。(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笔下,波澜壮阔的

具有史诗意义的行动,浓缩成一个极具代表性且真实、亲切的场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

测绘队员手中的尺子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一次真实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设计并不留设计痕迹的不期而遇。

漫画《两把尺》在向读者传递精神、传递力量的同时,确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诗级地位。

——摘编自肖承森《致敬筑梦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4 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D B C A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A B D

1.D【解析】玉琮主要是祭祀用品,在良渚文化中发现数量之多,说明祭祀频繁,故选D 项。在新石器时代

早期,开始使用原始陶器就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排除A 项。玉琮主要是用来祭祀,也可以反应手工业发展

情况,排除B 项。这一时期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谈不上丰富,排除C 项。

2.C【解析】顾颉刚的这一言论是想说明秦皇和汉武都是想通过思想的统一来维护其政治上的统一这一本

质,故选C 项。A和 B 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分析材料,排除。D 项是秦皇和汉武的共同目

的,而不是顾颉刚的意图,排除。

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采用了中原文化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像中原政权一样区分

僭伪和正统,将自身政权与西晋的关系建立起来,这是突出北魏正统地位的行为,故选B 项。北魏在 439年

就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A 项。题干的行为本身是改革的一部分,排除C 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是

主导地位,排除D 项。

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喇叭口大瓷碗、陶瓷首饰盒等物品等都与国内市场产品不一致,是专门

面向海外生成的,故选D 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制瓷技术,排除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到宋代商船的商品数

量,非常繁荣一说不成立,排除B 项。瓷器在唐代就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排除C 项。

5.B【解析】康熙认为,清朝处理北方民族关系的方式优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是对其边疆治理的自信,故

选B 项。康熙的言论是对秦修长城的否定,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 项。材料涉及到满蒙关系,但这不

是康熙要强调的终点,排除C 项。康熙不是在总结历史经验,而是反思历史,排除D 项。

6.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广东水师没有意识到这是两国的战争,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民族意识的缺

失,故选C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隶属不同,这虽然是编制没有近代化,但这是现

象,不能对应设问的“反映”,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行

政效率问题,排除D 项。

7.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革命并非首次提出,而是赋予了新的含义,故选A 项。国民革命不是

辛亥革命的延续,而是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B 项。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领导而非中共主导,排除C

项。国民革命是历史大势所趋,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项。

8.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 1941 年可知,此时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民众悲观,这样

一首歌谣有助于振奋民心,故选B 项。抗战还在继续,且处于胶着状态,无法在 1941 年就预判战争走向,

排除A 项。

9.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工业的增长比农业高,总体增长的比例也比农业高,故选C 项。根据图片所

给信息可知,工业增长远远高于农业及副业,因此不是协调发展,排除A 项。该图是一五计划对工业和农业

发展的预期,B 项只涉及工业,排除。公有制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结果而不是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D 项。

10.A【解析】1992 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为处在改革中的中国指明方向,进一步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故选A 项。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排除B 项。特区在经济改革中确实有引

领作用,但这不是该题的主旨,排除C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排除D 项。

11.B【解析】铭文出现于大流士建立波斯帝国之后,且是将其征服地区的文字都呈现出来,可见大流士是

为了颂扬其功绩,故选B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铭文由三种文字构成,显然不是为了统一文字,排除A

项。铭文出现三种文字,并非是为了尊重当地文化,而是为了彰显波斯对这些地方的征服,排除C 项。这三

种字体是当时不同地区的字体,但这不是铭文的“意在”,排除D 项。

12.C【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实现了社会转

型,故选C 项。东罗马帝国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社会性质仍为封建社会,排除A 项。文艺复兴只是反对

宗教神学的束缚,并没有改变社会的性质,排除B 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在封建社会状

态,排除D 项。

13.D【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日本、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比利时、英国等虽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蒸汽动力仍然在普遍使用,故选D 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

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项;英国从 18 世纪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在

19 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排除B 项;题干并未说明各国开采的煤炭是出口他国,排除C

项。

14.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亚非拉地区除个别国家外,都被帝国主义瓜分完

毕,故选A 项。独立国家既有欧洲国家,也有美洲等地区的国家,排除B 项。1914 年英俄已经缔结为协约

国,排除C 项。此时国家经济实力美德最强,但占比并非最多,排除D 项。

15.B【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西方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利用本国和地区丰富

的劳动力资源,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故选B 项。美国在亚洲主要扶植的是日本,排除A 项。当时中国香港仍

在英国控制之下,排除C 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这些

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排除D 项。

16.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倡导“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团结互

助”,“尊重文化多样性”,因此符合D 项的描述。《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是联合国通过的国际法性质的文

件,A和 B 项是结果性的描述,不符合实际。C 是其意义的一部分,不全面。

17.【参考答案】

(1)共同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占据优势;国家行政命令的颁布;

(2)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有利于形成政治身份认同;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但彼时文书则多用汉文(鲜卑很可能没有文字),太武帝遣使至嘎仙洞祭拜先人,也使用

汉文书写铭文。”和材料二“至 14 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

的传统语言盖尔语。”可得出共同语言占据优势,根据材料一“孝文帝迁洛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和材料二“亨利八世于 1536 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

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可得出国家行政命令的颁布

(2)根据所学知识克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根据材料二“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

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可得出有利于行成政治认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

18.【参考答案】

(1)学习西方技术的需要;创办近代企业的需求(或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2)有利于培养近代人才;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中“中国人开始设办的新式学堂首现于 1862 年洋务派创办的北京同文馆,初设时抱负宏伟,

试图“掌通五大洲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学习西方技术的要求;根据材料“1866年

左宗棠在马尾建立中国第一所海军学堂——求是堂艺局;1885 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第一所陆军学堂——天津

武备学堂,开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还有附属于企业的专业学堂。”可知是创办企业的需要。

(2)根据材料中“人数不多,专业不少”可知有利于培养人才,根据,初设时抱负宏伟,试图“掌通五大洲

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可知开拓视野,根据材料“开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利

于教育近代化

19.【参考答案】

(1)林肯;演说围绕废奴运动和维护联邦统一展开

(2)左侧是北方人心目中的林肯,他右手用鹅毛笔写下“和平”二字,左手提着天平,天平上的两个人分别

代表北方和南方,象征着北方人眼里的林肯是一视同仁,公正不阿的。右侧是南方人眼里的林肯,穿着罗马

人的服装,带着头盔,手拿武器,以征服者、屠杀者的面孔出现,给南方带来灾难和“战争”。

【解析】(1)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61年 3 月 23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是林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林肯当选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废奴问题和维护联邦统一的问题。

(2)观察漫画,左侧的林肯图中有英文“和平”的字样和“天平”,据此分析可知这是北方人心目中的林

肯;右侧的林肯则是罗马战士的形象,据此可知这是南方人心目中的林肯。由此进行解读即可。

20.【示例】

观点:两把尺子见证初心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

稳固的国防力量,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图中测绘员阿姨的“尺”的体现。同时,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不忘初心,在经济建设中也注重民生,奶奶手中的“尺”丈量的花布,正是这一体现。两把尺是国家利

益和人民利益的内在结合。是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结合。

【解析】解读图片信息可知,测绘人员的尺子代表的是工业化的进程,奶奶的尺子代表的是人民生活(轻工

业)的发展,结合 20 世纪 50 年代的政治背景、经济活动予以论述即可

2024 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D B C A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A B D

1.D【解析】玉琮主要是祭祀用品,在良渚文化中发现数量之多,说明祭祀频繁,故选 D 项。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使用原始陶器就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排除 A 项。玉琮主要是用来

祭祀,也可以反应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 B 项。这一时期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谈不上丰

富,排除 C 项。

2.C【解析】顾颉刚的这一言论是想说明秦皇和汉武都是想通过思想的统一来维护其政治上

的统一这一本质,故选 C 项。A 和 B 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分析材料,排除。

D 项是秦皇和汉武的共同目的,而不是顾颉刚的意图,排除。

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采用了中原文化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像中

原政权一样区分僭伪和正统,将自身政权与西晋的关系建立起来,这是突出北魏正统地位的

行为,故选 B 项。北魏在 439 年就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 A 项。题干的行为本身是改革的一

部分,排除 C 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主导地位,排除 D 项。

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喇叭口大瓷碗、陶瓷首饰盒等物品等都与国内市场产品

不一致,是专门面向海外生成的,故选 D 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制瓷技术,排除 A 项。从材

料中无法得到宋代商船的商品数量,非常繁荣一说不成立,排除 B 项。瓷器在唐代就已经成

为生活必需品,排除 C 项。

5.B【解析】康熙认为,清朝处理北方民族关系的方式优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是对其边疆

治理的自信,故选 B 项。康熙的言论是对秦修长城的否定,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A 项。

材料涉及到满蒙关系,但这不是康熙要强调的终点,排除 C 项。康熙不是在总结历史经验,

而是反思历史,排除 D 项。

6.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广东水师没有意识到这是两国的战争,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民族意识的缺失,故选 C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隶属不同,这虽然是

编制没有近代化,但这是现象,不能对应设问的“反映”,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效率问题,排除 D 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革命并非首次提出,而是赋予了新的含义,故选 A 项。

国民革命不是辛亥革命的延续,而是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 B 项。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

领导而非中共主导,排除 C 项。国民革命是历史大势所趋,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 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 1941 年可知,此时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民众悲观,这样一首歌谣有助于振奋民心,故选 B 项。抗战还在继续,且处于胶着状态,无

法在 1941 年就预判战争走向,排除 A 项。

9.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工业的增长比农业高,总体增长的比例也比农业高,故选 C

项。根据图片所给信息可知,工业增长远远高于农业及副业,因此不是协调发展,排除 A 项。

该图是一五计划对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预期,B 项只涉及工业,排除。公有制的建立是三大改

造的结果而不是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 D 项。

10.A【解析】1992 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为处在改革中的中国指明方向,进

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 A 项。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排除 B 项。

特区在经济改革中确实有引领作用,但这不是该题的主旨,排除 C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是在 1984 年,排除 D 项。

11.B【解析】铭文出现于大流士建立波斯帝国之后,且是将其征服地区的文字都呈现出来,

可见大流士是为了颂扬其功绩,故选 B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铭文由三种文字构成,显然

不是为了统一文字,排除 A 项。铭文出现三种文字,并非是为了尊重当地文化,而是为了彰

显波斯对这些地方的征服,排除 C 项。这三种字体是当时不同地区的字体,但这不是铭文的

“意在”,排除 D 项。

12.C【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实现了社会转型,故选 C 项。东罗马帝国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社会性质仍为封建社会,

排除 A 项。文艺复兴只是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并没有改变社会的性质,排除 B 项。新航路

开辟后,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在封建社会状态,排除 D 项。

13.D【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日本、德国是两次工业革

命交叉进行,比利时、英国等虽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蒸汽动力仍然在普遍使用,故

选 D 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

英国从 18 世纪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在 19 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排除 B

项;题干并未说明各国开采的煤炭是出口他国,排除 C 项。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