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答案

2024-05-08·10页·810.8 K

绝密启用前

江淮十校2024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19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消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记述了王与厚父谈论夏代先王的明德事迹和对夏

民的教化与治理策略等。竹简具有明显的三晋书风,且是用楚系文字转抄而来,这主

要体现出

A.文明的交往与融合 B.儒家思想的成熟

C.文化的承袭和发展 D.统一趋势的加强

2. 匈奴人刘渊为冒顿单于之后,因西汉曾经以公主和亲冒顿,故冒姓刘氏,称汉王,建立汉国(30

4——329年)。刘渊称汉王后下令说: “昔我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

……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这表明

A.汉代民族交流交融加速 B.民族政权华夏认同增强

C.匈奴政权统治基础薄弱 D.汉匈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3. 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

商税征收网络。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记载越

来越多地见于文献。这反映出宋朝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制度 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贸易发展削弱中央集权体制 D.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4. 《明赠承德郎工部虞衡司主事昆源冯公墓志铭》记载,明末歙县程胜恩有感于父亲和

祖父毕生耕作而生活清贫, “愤然作色曰: ‘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终其身为田舍

翁,将何日出人头地耶!’用是效白圭治生之学,弃农就商,往来荆襄吴越间……以

生以息,不十年而家成业就”。这表明,明代士人阶层

A.职业观念有所转变 B.摆脱儒家观念束缚

C.自我价值得到凸显 D.突破旧的阶层限制

历史试卷 (共 6 页) 第 1 页

5.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多个州县人口大幅下降,土地抛荒数量相当惊人。同一时期,

清廷也多次发布上谕,要求江、浙、皖等省鼓励流民归业,采取“缓其逋租,假以籽种”

等优待措施。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 B.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民起义带来连锁反应

6. 1906 年出洋考察英、美的大臣认为中国政体相差甚远,无法学习。但对德国的考察结果

却大异其趣: “揆其立国之意,专注重于练兵,故国民皆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

为主义。至于用人行政,则多以兵法部勒其间,气象森严,规矩正肃。其人民习俗,亦

觉有勤俭质朴之风,与中国最为接近。正当以德为借镜。”据此可知,晚清政府

A.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 B.找到了实现变法图强的途径

C.改革的出发点是巩固清廷统治 D.通过考察凝聚朝野改革共识

7.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北京《晨报》上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喻为《孔雀东南飞》

(如下图所示,孔雀的羽毛上写有学生、学者、教授)。该历史现象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巩固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D.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

8. 1933年1 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要求从中共

满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击队伍、重要企业及群众

组织,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从游击战争、罢工斗争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与培养

干部。该指示旨在

A.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 B.扩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影响

C.丰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手段 D.强化党在抗日斗争中的组织保障

9. 1959 年,毛泽东指出“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 “价值法则是一

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

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这一论断

A.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B.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C.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D.成为20世纪60 年代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历史试卷 (共 6 页) 第 2 页

10.下表为中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据此可知, “十二五”时

期经济发展的主题是

指标 201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40.1 55.8 预期性

经济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43 47 预期性

城镇化率(百分点) 50 51.5 预期性

耕地保有率(亿亩) 18.18 18.18 约束性

资源环境

森林覆盖率 (百分点) 20.36 21.66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 89.7 93 约束性

科技教育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百分点) 1.8 2.2 预期性

A.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B.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C.轻重工业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加紧释放农村改革活力

11.古代非洲某一时期的贸易范围,西起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东邻红海,中

连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中间的河谷盆地,北起非洲之角的高原,中接亚丁湾的非洲海岸,南抵

非洲南半球的东部边界和马达加斯加。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 B.统一的世界帝国的建立

C.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 D.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

12.1214 年,英国约翰王在布汶战役中大败于法国人,心怀不满的贵族聚集起来反抗国王的统治。

1215 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约翰王去世以后,各派势力又陆

续签署了《1216 年宪章》、1217 年的《森林宪章》、 《1225 年宪章》。 《大宪章》屡

屡“重新颁布”反映了

A.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不断完善 B.封建王权逐渐被议会剥夺

C.法治原则确立进程曲折复杂 D.国王与贵族力量相互制衡

13.17 世纪,画家维米尔创作的部分油画展现了市民家中挂着的地图或者摆放的地球仪。画作中

的市民无不以拥有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来自美洲的海狸皮、白银,来自非洲的黑奴和来

自荷兰的地图和地球仪为耀。这些画作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市民群体与全球化贸易” B.“宗教改革与印刷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与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与思想的启蒙”

14.下表为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拥有了“伟人”头衔的历史人物和时代人物。这表明

身份 名字

王朝统一的实现者 腓特烈大帝、威廉一世

民族的拯救者 威廉华莱士、丘吉尔

军事领袖 毛奇、戴高乐、古斯塔夫瓦萨

宗教领袖 扬胡斯、马丁路德

建国者 俾斯麦、加里波第

文化偶像 莎士比亚、席勒、塞万提斯

民族的改革家 彼得大帝、冯施泰因男爵

A.欧洲国家民族意识高涨 B.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C.英雄史观主导社会舆论 D.帝国主义加紧文化争夺

历史试卷 (共 6 页) 第 3 页

15.20 世纪苏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把各种工业托拉斯、商业辛迪加和国营商店改为经济核

算制,在各地区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缩小“剪刀差”、加强国营商业公司与农村供销

合作社的联系等。这些措施

A.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B.解决粮食问题保证了前线需求

C.实现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D.恢复自由贸易缓解了社会矛盾

16. 1912—1962 年间,殖民地题材的影片有 900 多部。电影中往往设置了“文明人”和“野蛮

人”两种冲突角色,以文明对立和斗争呈现“文明使命”的愿景。这说明

A.殖民地解放成为国际关注热点 B.科技进步推动了殖民扩张进程

C.电影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 D.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争夺激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17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

长推动了英国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

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 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

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

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

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 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现了技术

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

力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 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

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

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

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

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 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

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18年 (1895——1913年)

内,国内华商纱厂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1914——1922年,国

内华资纱布厂新设54 家,其中在 1920—1922 年开设的有39家,3 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

过 1895——1913 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

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的原料,市场需

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 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 (1878-1928)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 (9分)

李小光 /艹 ^ 五、 第 1 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得这些国家的认同,它们希望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由于拥有遭受殖民统治

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共同经历以及巩固主权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愿望,中国对亚非拉国家怀有

较强的认同感,并采取积极姿态,争取建立和发展与新独立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上述背景下,

20世纪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1955 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

有23 个,到60 年代中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在十年时间内,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除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

—摘编自石善涛著《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1949—2019) 》

材料二

1970年 11月 中意发表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0年 12月3日 《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埃塞俄比亚建交》的社论

1971年2月 12日 《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尼日利亚建交》的社论

1971年3月 31日 《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科威特建交》的社论

1971年8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土耳其共和国建交》的社论

1972年2月 17 日 《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墨西哥建交》的社论

1972年2月 28日 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3月 13 日 中国和英国两国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1972年4月 17日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与毛里求斯友好关系的新发展》的社论

1972年9月 29日 中日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结束战争状态, 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2年 10月 11日 中国与联邦德国发表建交公报

1972年 10月 16日 《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马尔代夫建交》的社论

—据黄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中期迎来建交

高潮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述两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两次建交高潮的共同

影响。 (9分)

历史试卷 (共 6 页) 第 5 页

19.阅读史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料一

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 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

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史料二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

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史料三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

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台。”

——西汉武帝刘彻《天马歌》

史料四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

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

从上述史料中选取两则史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并围绕主题“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自拟

论题,展开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江淮十校 2024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文化。根据材料可知,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所载文辞反映了夏代语言、文化的

承袭和发展,C 正确。其他选项的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可知,匈奴后裔冒刘渊建立政权,这一举措意在继承汉朝正

统,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华夏的认同感增强,B 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民族交融,排除A:材料未涉及匈奴政权统治

基础,排除C:材料未体现汉匈政治联系,排除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严苛的商税政策下商人寻求“私路”行走,客观上促进了区

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D 正确。材料未涉及坊市制度,排除A;政府加强商税管理,未体现抑商政策松动,排除B;材

料未涉及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排除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社会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世代为农之家最终弃农经商,这说明明代士人阶层职业

观念有所转变,A 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摆脱儒家观念束缚,排除B:材料强调职业观念而非自我价值,排除C:商人群体

并未突破旧的阶层限制,排除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可知,安徽出现人口锐减、土地抛荒的现象,政府鼓励流民归业,同

时采取优惠政策,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经济的破坏,D 正确。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与

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主要表现在纺织分离、耕织分离等,排除 B: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没有导致人口锐减,排除C。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派出大臣对于英、美、德三国政体进行考察为国内立

宪提供借鉴,英美考察团认为中国政体相差较远,无法学习;而德国考察团关注到的是“练兵 ”、 “尚武 ”、国民

之“服从 ”、“进步”,这些才是“借镜”德国的真正原因,说明其改革主要还是在于巩固清廷统治,C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不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材料中大臣主张学习德国,但并非就能真正实现强

大,排除B:材料未体现凝聚朝野改革共识,排除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1924 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吸引大量学生、学者等流向广东,参与革命,推动革命统

一战线的发展,B 正确。民族战争主要是抗日战争,人才的流动方向主要是西南和西北,排除A: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

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排除C: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保存了知识

和文明的火种,排除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933 年日本已经展开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中共中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干部培养,目的

在于为东北抗日斗争提供组织上的保障,D 正确。材料未体现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的巩固,排除A:材料未涉及民

族统一战线问题,排除B;材料未体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C。

第 1 页 共 4 页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经济发展需要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并利用市场价值

规律,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C 正确。1959 年中国还未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排除A:这一论断无法

奠定制度基础,排除B;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仍坚持计划经济模式,说明这一论断未成为指导思想,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 “十二五”时期指标显示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经

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性更强,更加重视科技教育,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B 正确。

材料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排除A:材料未体现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排除C:材料主旨并非农村改革,排除D。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非洲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非洲贸易范围广阔,阿拉伯商人大量往返亚、非、欧地区促进了商

业贸易发展,因此,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D 正确。材料未涉及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

排除A:非洲并未建立统一的世界帝国,排除B;材料与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无关,排除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限制王权,英国颁布《大宪章》,并在此之后屡次“重新颁布”,

这反映了法治原则的确立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C 正确。君主立宪政体此时尚未确立,排除A;材料未涉及议会,排除B;国

王与贵族力量并未达成制衡关系,排除 D。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根据材料可知,17 世纪荷兰市民阶层生活丰富,世界各地商品汇集,反映出市

民群体与全球化贸易的发展,A 正确。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材料未体现价格革命,排除C;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排

除D。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19 世纪中后期以来,拥有“伟人”头衔的大部分人物都对本民族或

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民族意识高涨,A 正确。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伟人,并非局限于

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未体现英雄史观主导社会舆论,排除C:材料未涉及文化争夺,排除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可知,苏俄政府进行了调整,如进行“经济核算制”“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恢复了市场和商品流通,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D 正确。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实现了工业化,以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排除A、C;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解决了粮食问题,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排除B。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解放运动。根据材料可知,1912—1962 年,殖民地影片众多,通过角色冲突宣传民族解放意识,传播意

识形态,这说明电影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C 正确。材料未体现国际关注热点,排除A:电影与殖民扩张进程无关,排除B:

材料未涉及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排除D。

17.【答案】(1)英国议会对印度棉织品的进口禁令刺激了本土棉纺织的发展;英国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棉纺织品国际市场的

扩大:英国工厂较高的生产成本刺激了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 (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全球棉纺织工业体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南方、印度和埃及形成了单一、畸

第 2 页 共 4 页

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传统民族工业受到限制。 (6 分,任答三点即可)客观上刺激了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

立意识的增强。 (2分)

(3)评价: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条件;顺应了工业化潮流,增强了民族工业实力;一定程度上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盲目投资,布局过于集中;受自然经济制约,外资压制,难以实现独立健康发展。(9 分,辩证

分析,积极方面6 分,局限性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 “普通民众服饰的革命”、 “高工资的经济模式”、

“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等信息可概括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 “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 “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

存状况进一步恶化”等信息,联系所学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3)评价要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进步性:结合所学从顺应了工业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奠定了

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条件等方面分析:局限性:结合所学从盲目投资、布局过于集中、受自然经济

制约和外资压制等方面分析。

18.【答案】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外交发展奠定制度

基础(中国国力的提升);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影响扩大;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提

高了国际影响力。 (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区别: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中期的建交高潮主要以亚非拉国家为主;70 年代的建交高潮既有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 (3分)

影响: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6 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分析

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国和英国两国生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等信息可得出区别:联系所学可从中

国国际地位、经济建设、国际局势等角度分析影响。

19.【示例】

史料一 铜奔马作为一手实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绘对于东汉青铜制作工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

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情况。 (2分)

史料二 《大宛列传》作为一手文献史料,其中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记载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汉代边疆

治理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分)

论题:天马形象反映出汉代大一统恢弘的时代精神。 (1分)

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史料中大量的天马形象正是汉代政治经济的产物,体现出了一种恢弘的时代气势和精神。

西汉王朝实现了国家的一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武帝以儒家“有为”思想加强

中央集权,三征匈奴,拓展疆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的交

融。马匹作为重要的军事作战工具,在汉代受到重视,更是出现“天马”的崇拜,这正折射出汉朝对外征战频繁,统治者追求

建功立业的现实政治情况。文学艺术形象中的“天马”矫健疾驰,显示了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反映出汉朝国力强盛,政治经

济蓬勃发展的恢弘气势。 (6分)

第 3 页 共 4 页

汉代天马形象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对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特征的反映,体现出一种大一统的恢弘气势与

精神,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 (1分)

选取任意两条史料并说明其史料价值,每条史料2 分;观点1 分,论述6 分,必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多角度进行论述,

结论 1 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从四则史料的史料类型入手,从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等角度分析史料价值。

由四则史料可知,天马形象反映了汉代的时代精神,体现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大一统恢弘的气势,可从汉代政治、

经济、军事、民族关系、边疆治理等多角度展开论述。

双向细目表

题号 核心考点 学科素养 难度系数

1 先秦文化 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 0.70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0.65

3 宋朝经济发展 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 0.70

4 明代社会观念的变化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0.65

5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0.65

6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改革 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0.65

7 国民大革命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0.65

8 抗日战争 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0.65

9 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0.70

1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0.65

11 古代非洲贸易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0.70

12 中古时期的西欧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0.70

13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0.65

14 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0.65

15 苏俄新经济政策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0.70

16 民族解放运动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 0.70

17 棉纺织工业与全球化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0.70

18 新中国的建交高潮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0.65

19 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0.65

第 4 页 共 4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