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牡丹江发展共同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答案

2024-04-24·12页·875.3 K

高三学年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

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

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

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

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

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

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

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

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

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

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

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

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

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

“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

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

人类?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

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

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

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

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

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

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

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

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

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

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

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

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

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

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

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

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

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C.人工智能的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

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

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

超。

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

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

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

理解艺术的精妙之处何在。

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

着强有力的冲击。

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

玻璃窗》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D. 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

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

场为“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 题。

材料一: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

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

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

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

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

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

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

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

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

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

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

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

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

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

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

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

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

什么呢?

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

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

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

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

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

真正原因。

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

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

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

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节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材料二:

城市过客

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

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

坎坷的路就是楼梯。

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

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

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

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

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做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

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

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

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

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

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

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

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

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

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

(节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虽然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

限来自我宽慰,但并未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

B.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作者借“幸运”一词形容

外来人与黄沙梁关系的疏远。

C.“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这句话的意思说明正是因为黄沙

梁这个地方单调、荒凉、封闭、落后,这里的人才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

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

这些说法并不夸张,并且对比相对客观。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对城市里楼梯的

厌恶之情。

B.“我”感到城市显然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但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我”迟

早能够学会并且适应。

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穷困潦倒流落街头”是用假设语气强

调自己永远是城市的客人。

D.“我”离开了热爱的家乡去往了陌生的城市但这样的生活并不如意,所以作者认为自己不论

生活在哪里,都只是这个世间漂泊的过客。

8.你认为作者刘亮程笔下的黄沙梁具有哪些特点?(4分)

9.请对比阅读刘亮程的《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和《城市过客》,请从主题、风格、情感等角度谈谈

你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

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

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

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

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

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

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

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

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

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

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

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隰朋A可B其C 为人也D 坚中E 而廉F外G 少欲H 而多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

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

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

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

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2)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14.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小题。

满江红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

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

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释:红粉,形容红花飘落。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刺桐花:落叶乔木,春天开花,

有黄红、紫红等色。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尺素,书信。彩云,

指想念的人。谩,枉然、徒然。

15.对上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又过了、清明寒食”的“又”字极言时间之长,与后文的“年年”相呼应,表现了一种忧愁

苦闷、百无聊赖的情绪。

B.“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三句的暮春景色,既暗喻了南宋的抗战“春光”已经逝去,

又为下片抒发诗人的怨情做了铺垫。

C.“园林渐觉清阴密”句以精致的笔触描写了春去夏来之际红花落尽、浓荫匝地的情形,而“算

年年、落尽刺桐花”句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美好愿望一次次落空的心情。

D.词的上片着力铺写暮春花残粉褪的狼藉景象,其中不带有政治情感。

16.后人评价辛弃疾的词有“机杼独辟”“笔法曲喻”的特色,请结合本词的下片进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声声慢》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兀自坐着,无聊

至极,将一个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2)《答司马谏议书》中“ ”既是书信常见的情感用语,也是王安石与司马光

私交的真实反映;接着用“ ”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是由于政治

见解或治国方略不同之故。

(3)西风既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提到胡萝卜,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可是我们饭桌上的 “常客”。胡萝卜中富含多种

维生素,花青素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是不可多得的健康蔬菜。 A ,比如蔬

菜沙拉里面的拇指胡萝卜,石锅拌饭里面的胡萝卜丁,凉拌菜里的胡萝卜丝等,而且胡萝卜

大多是直接生吃。

胡萝卜在被采摘之前都是长在土壤里面的。如果种植胡萝卜的土壤中添加了富含抗生素抗

性基因的有机肥,那么土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会不会跑到胡萝卜里面,会不会被我们吃到肚子里

呢?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添加猪粪有机肥的土壤中种植了胡萝卜,然

后把胡萝卜的皮削去,再对胡萝卜叶子、外表皮和内块茎的样品进行分析, B 。

结果发现,我们吃的胡萝卜根里面果然有很多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中胡萝卜皮中的抗生

素抗性基因检出数要比内块茎中多,就算是检测到的同种基因,外表皮中该基因的含量也要

高一些。对比发现,不施加有机肥土壤种植出的胡萝卜中仅含有少量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因

此, C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25 个字。(6 分)

19.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划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海伦凯勒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湖南省的简称在清末发生了由“楚”到“湘”的转变。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章。

D.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一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修身之要、处世之本。它既是个人品德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

的润滑剂。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往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在商业领域,诚信更是________。商家以诚信经营,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口碑,还能够赢得消

费者的青睐。反之,如果商家失去诚信,就会 ,甚至面临法律的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与朋友交往,还是与同事合作,

都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不诚信的现象。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

违背承诺,欺骗他人。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的风气,也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加

强诚信教育,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诚信成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21.“诚信之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 分)

A.处 B.处 C.处 D.处

2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初心?这不仅是个人的抉择,

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考验。

2.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坚守

传统的价值和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3.面对社会的多元与复杂,选择往往伴随着困惑与矛盾。但正是这些困惑与矛盾,推动我们不

断思考,不断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高三学年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B。材料一中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

工智能基础理论……起步较晚”,可知;其“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不是“基础

理论研发最早”;“中国”不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而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

一”。

2.A。B 项推断绝对。材料一说“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

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有积极影响,但并不能据此推

断“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C 项因果错误。人工智能创作本质上并不是真正

的创作,但并不能说明其“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在某些领域(如新闻传媒),人工智能创作

有不小的价值。D 项于文无据。在新闻传媒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高,但材料二并

没有说传媒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3.D。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创作是主观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A 项

描述的情节符合材料二的观点,但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因此说服力不够强。B 项的表述

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左,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创作属于一种颠覆固有认知的创作形式。C

项只是介绍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创作,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D 项中诗人的

表述符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分类,简要介绍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1分)接着介绍我

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并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2分)最后阐述面对人工智

能发展的思考——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1分)

5.反方立场: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人类创作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当下人工

智能再“智能”也无法具备情感与思想,因而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

取代人类创作。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在效率上胜过人类创作,但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

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

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每点2分)

【6 题详解】

C. 文中作者并没有表述是因为黄沙梁的单调、荒凉、封闭、落后,才导致了当地人失去学

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7 题详解】选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

无所适从。

B.“我”感到城市显然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但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

“我”举步维艰。

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穷困潦倒流落街头”是用假设语气

强调自己永远是城市的客人。

D.“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

的农民。

【8 题详解】

自然风貌层面(2 分):自然质朴:展现出原始风貌,具有朴素特质。充满生机:蕴含蓬

勃生命力。

人文环境层面(2 分):宁静祥和:远离喧嚣,给人平静安宁之感。文化独特:有独特的

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

精神归宿层面(2 分):心灵归宿:是作者和居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情感寄托。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9 题详解】

主题:《对一个村庄的认识》:以黄沙梁为背景,通过描写村庄里的人和事,探讨了生命、

土地和时间的关系,强调了乡村生活的简单、真实和坚韧。《城市过客》:讲述了作者在城市

中漂泊的经历和感受,反思了城市生活的喧嚣、孤独和无根性,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

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风格:《对一个村庄的认识》:语言质朴自然,描写细腻生动,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城市

过客》:文字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

情感:《对一个村庄的认识》: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敬畏之情,同时也

透露出对生命的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城市过客》:传达了作者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独和

迷茫,以及对乡村的思念和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感。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10.BDG 根据语境揣摩文意。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心地坚贞,

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注意句式整齐对应的特点。“坚中而廉外”与“少欲而多

信”在结构、句式上形成对应。注意虚词标志。“也”表停顿,应该断开。因此该句应断为

“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11.C。本文中的“迁”指“变动、变更”,“政安迁之”意思是“政事移交给谁呢”。

12.B。管仲认为齐桓公把曹沫杀了,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而不是认为诛杀曹沫

一事可速决。

13.(1)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

被侵占的土地。”(盟,结盟、签订盟约;以,用、拿;反,返还、归还。重点字词各1分,整体句

意1分,注意状语后置句式)

(2)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虽然,虽然这样;

闻,听说;若,比得上。重点字词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得天下的原因:得管仲辅佐;对诸侯讲信用。(2分)

灭亡的原因: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一意孤行。(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已经得到了管仲,(管仲)与鲍叔牙、隰(x)朋、高傒(x)整顿齐国的政治,制定

了连五家之兵法,设置了钱制和捕鱼、煮盐法,(从中所得之利)用于救济贫穷(的百姓),俸禄

给予贤良和有才能的人,齐国的人都十分高兴。(桓公)二年,(齐国)出兵伐郯,把郯灭了,郯

子(郯国的国君)逃到了莒国。(因为)当初,齐桓公(小白)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所以(齐桓公)要出兵讨伐郯国。(桓公)五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鲁国兵败,鲁庄公请求(向

齐国)献出遂邑城来媾和。齐桓公答应了他,与鲁国在柯地相会结盟。鲁国即将(与齐国)签

订盟约时,(鲁国名将)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

地。”齐桓公答应了他。过了一会儿,曹沫收好匕首,面向北坐在臣子的位置上。(后来,)齐

桓公觉得很懊悔,想不归还鲁国的土地,还要把曹沫杀了。管仲说:“他劫持你时,你就答应

了他,而今你违背信义把他杀了,(这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然而(你)对于诸

侯却失去了信用,(这就)失掉了天下的援助,这是不行的。”于是(齐国)把曹沫三次战败所失

去的土地统统归还给鲁国。各国诸侯听说此事,都十分信任齐国而想归附它。(桓公)七年,

诸侯在甄地与齐桓公会盟,齐桓公从这时开始称霸天下。

材料二:

什么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过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天下安定下来,成为五

霸的首领,(是因为)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齐桓公去问他说:“您在

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

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您不妨试着按自己的想

法来决定吧。”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