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前注意保密
历史
本试卷共6 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将条形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礼制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
用猪、狗,朔月才能食用羊。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据此可推知,战
国时期( )
A.耕作方式发生变革B.社会等级结构瓦解
C.贵族阶层已经消失D.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2.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 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
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D.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政权
3.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东晋阳之间均有贸易往来。活跃其间的“互市人”不
仅有汉商,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贸易恢复发展B.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矛盾呈现加剧倾向D.前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4.在唐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离开本县本州,无论是投亲访友或行医治病,还是经营生计,都必须持刑
部所制定的纸质文件“过所”才能通过朝廷设置的关卡。这一措施( )
A.构建起全国性道路网络B.推动三省六部制完善
C.促使中外交往走向活跃D.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5.相比前代,宋代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
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农村( )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租佃关系的盛行
C.门第观念的淡化D.农业生产的发展
6.有学者对《明史儒林传》与《清史稿儒林传》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多收录“敦品立行”之贤,后者则
多收录专重考据之辈。两书“儒林传”收录对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选官制度发生显著变化B.官方思想出现新变动
C.西学东渐丰富儒学内涵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7.1860 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上下一致要求“速为议抚”,权臣桂良主张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
用“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方针既定,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
“剿逆”防地。据此可知( )
A.洋务派主张遭顽固派抵制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
C.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D 民间舆论左右政府的决策
8.20世纪 20 年代,汕头市政当局计划修建整齐划一的马路。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被采纳后,
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据此可见( )
A.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基层自治趋势B.政府与民众合力形塑城市新风貌
C.政治革命推动近代市政体制建立D.民族资产阶级慷慨捐资建设家乡
9.据相关统计,1938—1941 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共击落、击毁日机 400 余架,有效打
击了日军在华的制空权。据此可知( )
A.正面战场得到有力的支持B.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C.飞虎队邬华助力中国抗战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10.1950 年,中国共产党将解放石家庄时接管的大兴纱厂正式发还给原资方自营,经政府与资方协调,发还
方案从公私合营调整为完全私营。这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
A.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B.践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C.关注金融秩序的稳定D.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11.公元前5—6 世纪,戏剧表演逐渐成为雅典城邦的重要活动,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全体公民积极
参与,戏剧的评审员从普通公民中挑选,戏中的所有角色,无论男女,一概由男性扮演。这反映当时( )
A.文化生活深受民主制度影响B.戏剧表演形式逐渐完善
C.文化政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D.公民文化素养明显提升
12.1263 年,法国颁布法令规定:封建领主的货币只能在领地内流通,国王的货币则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因为国王的货币比封建领主的货币更可靠,所以封建领主的货币流通受限。此举( )
A.导致了庄园经济崩溃B.促进了专制王权的进一步强化
C.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D.打破了国王与领主的契约关系
13.1404 年,意大利某学者在其著作《论贵族性格与青年人的文科学习》中将教学活动中的历史学、伦理学、
诗学等定义为“文科”,称它们是“对一个自由人有价值的学科”,并将其解释为比制造物品的“技艺”更有
价值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阶层垄断教育权利B.教育摆脱天主教会束缚
C.新兴思潮影响人才培养D.近代科技深化文艺复兴
14.16 世纪末,巴西的糖厂不少于 120 家,总资本接近 200 万英镑,但是,拥有最好土地的糖厂主却不种植
粮食作物,他们从海外进口所需粮食——和奴隶、食盐一样。这反映出( )
A.工业化促进国际产业分工B.巴西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
C.全球化改善巴西民众生活D.当地的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15.18 世纪时,大西洋两岸的政治思想都含有以下观念:凡依赖于他人的人必然缺乏自我意志,因而没有能
力参与公共事务,政治自由必须要以经济独立为前提。这表明当时( )
A.政论焦点在于追求经济平等B.政治思想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C.政治权利带有明显阶级属性D.启蒙思潮影响国际治理体系
16.图1 是一张反映 1923 年德国街头的照片,照片中卖报的小贩用洗衣篮子装收到的纸币。该照片可作为史
料用于论证( )
A.一战后德国民众的生活恶化B.工业化拉大了德国贫富差距
C.大萧条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D.大众传媒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
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
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
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
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
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
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6 分)
18.教育实践的成功离不开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表1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
年份 教育方针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
1934年
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洛川会议提出:“实行……新制度新课程。实施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
1937年
悟的程度。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道:“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1957年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二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0)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材料一中三条教育方针形成的时代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在 1957年和 1990 年制定的教育方针的关系,并简述 1990 年教育方针的意义。
(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表 2 1600—1800 年世界十大城市的变迁(根据当时估算人口排序)
年份 世界十大城市
君士坦丁堡、北京、巴黎、东京、大阪、伦敦、杭州、京都、艾哈迈达巴德(印度)、伊斯法罕
1600年
(伊朗)
1700年 北京、伦敦、东京、君士坦丁堡、巴黎、广州、大阪、京都、杭州、那不勒斯
1800年 伦敦、纽约、巴黎、柏林、东京、芝加哥、维也纳、圣彼得堡、曼彻斯特、费城
——摘编自[美]钱德勒《三千年来的城市发展》等
材料二
表 3 1500—1900 年欧洲的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
国家或地区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800年 1900年
法国 4.2% 5.9% 9.2% 8.8% 25.9%
德国 3.2% 4.1% 4.8% 5.5% 28.2%
意大利 14.9% 16.8% 14.7% 18.3% 21.2%
英格兰和威尔士 3.1% 5.8% 13.3% 20.3% 61.9%
西班牙 6.1% 11.4% 9.0% 11.1% 26.8%
全西欧 6.1% 7.8% 9.9% 10.6% 31.3%
备注:数据为居民在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本国(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00—1800 年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城市所占席位最终减少的原因。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3 中某一国家或地区,对其城市化率的情况进行分析。(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现代革命”是指过去 1000 年里,特别是过去 300 年里,人类历史发生的更迅速、
更具本质性的转型。关于经济领域发生“现代革命”的动力存在的多种解释,如表4。
表4
解释视角 基本观点
地理论 “偶然”的地理因素,如煤的埋藏、距离的远近,可以解释特定国家或区域创新速度的加快。
观念论 思维方式和思维态度的深刻变迁,刺激了新的商业和技术方法的产生。
商业论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巧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源于相互贸易。
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型,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是相
社会结构论
互关联的。
人口论 现代世界所特有的人口增长率的突然提高是创新增长的主要刺激力量。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200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于经济领域“现代革命”的动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赞同或修正材料
中某一观点,也可以综合多种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4 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二)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D D D B B A B A C C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分。
17.(1)变化:由乡吏改为县吏。(2 分)
原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每点2 分,任三点得6 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2)为朝廷征发赋役和赈灾提供依据;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
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每点2 分,任答三点得6 分)
(1)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日本全面侵华,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建立,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每点2 分,共计6 分)
(2)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 分)
意义: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了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每点2 分,任三点得6 分)
19.(1)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压倒性优势;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潮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西方城市化快速发展;钱德勒占有的史料不够充分。(每点2 分,任
两点得4 分)
(2)示例1:英格兰和威尔士。
情况:1500 年以后,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化率不断上升,1700 年以后增速显著。(2 分)
原因分析:从 15 世纪开始,英国“圈地运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促使自由劳动力
向城市流动;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厂制度普遍实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技术革命改善了交通条
件,加速了社会流动。(每点2 分,任三点得6 分)。
示例2:意大利。
情况:1500—1800 年,意大利的城市化率在西欧居于领先地位,1900 年开始落后于西欧其他主要国家。(2
分)
原因分析:领先的原因:意大利在东西方贸易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产生;
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城市高度繁荣。(每点2 分,任两点得4 分)
落后的原因: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870 年才实现国家统一;工业化水平与英、法等国相比较为落后。
(任一点得2 分)
20.示例1:
我认为,观念因素是促使特定国家或区域在经济领域发生“现代革命”的重要动力。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人们对财富的认知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银行等
金融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代起了重要的作用,欧洲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思想的
束缚,强化了市场因素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助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观念因素对经济革新的影响非常深远,经济革新的深度、广度,与观念的革新情况息息相关。
示例2:
我认为,特定国家或区域在经济领域发生迅速的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加之国内“圈地运动”的影响,英国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这些都直接刺激了新技术的涌现,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并逐渐进入“蒸汽时代”。启蒙运动时期,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这种自由主义的经济
理念成为当时英国经济领域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特定国家或区域在经济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动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往往是商业、观念等多种因素形成的
合力所致。
示例3:
我认为,地理因素是特定国家或区域在经济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动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将其认定为唯一因素。
15 世纪末起,西班牙、葡萄牙引领了新航路开辟的浪潮,开启了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的时代。这与西、
葡两国临海、多港口的地理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但具有类似地理条件的国家很多,西、葡两国的地理因素只能
理解为有助于他们进行海外探索,而不能认定为唯一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石油成为日益重要的能源。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凭借海湾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
起飞,但这些国家并未因此出现引领风潮的“现代革命”
因此,地理因素可能成为特定国家或区域在经济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动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将其作为唯一因素,仅
以地理因素对经济领域的革命性变动进行解释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