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模拟试卷(一)-历史+答案

2024-04-15·7页·574 K

湖南师大附中2024模拟试卷(一)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C A B D D C D D C B C C C

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说明良渚文明已具备较强的社

会动员能力,D 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

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以身高作为刑事责任标准,汉代以年龄作为刑事责任标准,而秦代六尺所对应的年龄

是十岁左右,与汉代十岁标准的相差不大,说明由泰到汉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没有很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

国时期,从秦国开始推行户籍制度,而到了汉代。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初期的户籍并不会登录人的年龄,而从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才“初令男子书年”。在国家不掌握民众年龄的情况下,以年龄作为刑事责任标准会存有说

报以逃避罪责的风险,故选B 项。A、C、D 三项与材料无关。

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派遗蒋少游出访南朝并秘密绘制南齐宫殿形制,以此为篮本建边了北魏洛阳城,这体

现了民族交流的特点。而崔元祖称北魏为“毡乡之鄙”,这又体现了南朝对北朝的轻视,这从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民族

之间的交流和矛盾并存的特点,故选D 项;材料只是提到了蒋少游出使南朝,无法得出北魏和南朝齐国之间往来

频 繁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豺料只是提到了士族向齐武帝告发之事,体现不出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的相关信息,

排除 B 项;仅凭北魏洛阳城的建筑风格,不能得出南北方建筑样式逐渐趋同的结论,排除C 项。

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时期郑州刺史李渊在寺庙为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估李氏一

家的相关内容。时人借助佛教祈福,体现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故选C 项 。A 项材料没有体现,捐造供养和是

否 精通佛学没有关系;材料中时间定位足隋朔,当时李渊还不是皇空,排除B 项;D 项材料没有体现。

5.A 【解析】由题意可知,景德的是专业化市镇,雇佣关系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了雇佣

生产助推社会流动性增强,故 A 项符合题意。题意中表现景德镇的手工业者与传统社会秩序的冲突,非流民问题

, 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海外瓷器需求,也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执行情况,排除 C、D两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衡门奏请主动开放通前口岸,不仅有利于对外经贸交流,而且有利于这些城市各项近

代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不符,清延主动开商埠的目的在于“商务流通,隐杜规筑”;C 项与史实不符,民

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 项扮料未体现。

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吴似乎以封建制度下的“宰相”与“内阁”来对比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内阁”,可以看出其

对民主政体的认识尚不充分,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来缚,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

专 制统治;B 项材料没有体现;C 项府院之争在行政权内部(总统和总理)发生.和立法权没有关系。

8.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共户说在皖南事件后,既全面揭露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又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重建新四

军,以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这种做法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纺织女工在上海劳动模范中占比有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在实施“一

五”计划,推进重工业建设,故纺织工业的比重降低,工业结构的调整正在推进,故选C 项。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D 项“阻碍”用词不当.“一五”计划只是重视发展重工业,但并未阻碍轻工业发展,国家仍给予轻工业一定支持。

10.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后,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民主法治受到了严重破坏,故需要迅速通过一批法律。当时邓小平曾指出了法治建设要“宜快不宜慢”和“宜粗不宜

细”,故选D 项 。A 项对应20世纪90年代;B 项对应2010年底;C 项对应新中国成立初期。

1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古希腊进入纹器时代时,古埃及的农具仍停留在青钢和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古希腊山多地少,农耕发展困难:古埃及依靠尼罗河带来的肥沃土壤,农耕较为发达;铁制农具的应用,可以带来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即使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冶铁知识,但因为土地太过肥沃,铁制农具的需求有限,故

铁制农具的运用并未铺开.而古希腊农耕环境恶劣,对铁制农具的需求更大。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故

选 D 项 。A 项与材料不行那项与史实不符,早期文明彼此独立发展;C 项与材料无关。

12.C 【解析】根据材科可知,法国因王给予城市公社权以换取城市的支持,以此来对抗封建领主。英国给予城市自治

权就可以从城市手中英得图定款项。由此可知,城市自治有助于王权强化,C 项正确;A、D两项与火实不符;B 项并

非材料主旨。

13.B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80—1629年奥斯曼帝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 增加,货币含银量减少,说明出现了通

货 膨胀。奥斯受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与16世纪的欧洲的“价格革命”直接相关,故选B 项;A 项不符合火实;

C 项 指的是商业革命,材料没有体现;D 项指的是工业革命,与史实不符。

历史参考答案(附中版)-1

1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农业发展受到落后的农奴制的制约,故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C 项正确;沙

皇 俄国是封建专制统治,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与史实不符,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各 国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才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

下农业 的生产经营方式,D 项不符合史实。

1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一战后及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受世界局势的影响自由民主遵到重创,而极权统治体制

却在不断扩展,故C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的主旨是欧洲国家内部“极权统治体制的确立”而不是对外

的 “战争”,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危机时期引发了政治危机,D 项因果颠例。

16.C 【解析】二战后关围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向世界输出美式英语,有利于美国霸权力量的增长,C 项正确;材料

来涉及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强调的是关国的影响力扩大,排除 A 项;英语成为仝球主导语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世界各国的什技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1)直接原因:服务于对准噶尔部的战争。(2分)

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汉人任职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促进了民族交融;通过军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有利于大一统。(6分)

(2)《扫荡报》认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立适应了战争时期统一政权、加强集权的需要 (2分)

卢沟桥事变后捉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分)

《扫荡报》的社论肯定了全面抗战时期集权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积极影响;(2分)但其忽略了这一机构有关军事的决

议不多,实际上加强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

整体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2分)

18.评分标准:

将争议置于20世纪30年代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到争议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

第一

1416分 群体为探索中国现代化而提出的不同途径。结合中国近代国情进行辩证思考,指出争议各方

等级

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争议观点概括准确,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流畅

将争议产生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到争议双方是分别站在不同立场展开争

第二

1012分 论,运用辩证思维对各方观点进行较合理的评价,对争议观点概括比较准确,分析有条理,逻

等级

辑性强,语言比较流畅

第三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只对争议观点进行简要概括和简单评价,条例较清晰,逻辑较严密,语言

等级 68 基本流畅

第四

0,2,4分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对争议观点概括不准确,评价不全面,条理性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

等级

19.(1)路径1:中国发源,向东传到东亚(韩国、日本、越南等)。佐证材料:。(2分)

说明:根据材料.中国至少魏晋前就出现了摩拓、印章、制墨等技术,这与造纸一起构成了印刷术产生的物质基础。

而中国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以上可得出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

地。根据材料,唐朝以后,雕版印刷术传播到了韩国、日本及越南等东亚地区。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等交流

加强,通过遣唐使、僧侣、留学生等来往密切。(4分)

路径2:中国发源,经西域(维吾尔),再通过蒙古或阿拉伯传到中亚西亚,进而传播到欧洲。佐证材料:。

(2分)

说明:根据材料.印刷术发源于中国。根据,在印刷术西传过程中,维吾尔人极大可能是印刷术由东方传入西方

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根据材料.13—14世纪印刷术传到欧洲。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此外,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

往,以及阿拉伯人经贸往来也有利于印刷术西传。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为古登堡铅活字的发明提供了印刷术

的观念和原理。欧洲印刷术借鉴和模仿了中国,并非欧洲自身的独创。(4分)

(2)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但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

了其向近代社会转型。(6分)

历史参考答案(附中版)—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