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一模(长春三模、沈阳二模)-历史(东三省教研&沈阳二模)+答案

2024-04-11·8页·1 M

2024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仰韶文化时期的船形彩陶壶。壶的口部呈杯状,造型为短宽形,像一只小船,在壶身两面都画了类似渔网

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

图1

A.长江流域的先民以捕鱼为生B.陶器制造中匣钵已成为主要工具

C.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D.原始精神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国自变法以后,他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自孝公以后,秦

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见端倪B.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

C.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D.封建土地制度弥合了民族矛盾

3.两税法建立起“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然而,中央在采用“以支定

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导致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

仍禁而不止。据此可知,导致两税外“科配”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D.两税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4.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

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5.“木铎徇路”源于《周礼》,意为使用一种大铃宣示政令法令。明太祖创设木铎老人制,以年高者持铎循行本里;清

代将木铎制与朔望圣谕仪式结合,形成“徇道宣诵”与“坐堂讲演”相维的运作形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B.民间教化推动盛世出现

C.百姓生活受到政府监控D.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6.1841年,在沙角、大角之战中,清军共战死277人,另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钦

差大臣琦善在奏报伤亡情况时,不得不逢迎帝意,宜称清军官兵奋不顾身“接仗四时之久”“共计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余名”

。这反映了晚清

A.军事实力增强B.专制体制的弊端

C.政治腐败严重D.战略战术的失当

7.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

……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意在

A.把文言作为白话文建设的重要资源B.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肯定

C.强调文体应当存在实用与文学之分D.否定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8.1949年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明令公布:金圆券为非法货币,限期禁用,一切买卖、贷款、薪资一律使用人民币

。解放军每解放一地,人民政府都遵照中央指示采取了坚决、彻底肃清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使人民币迅速占领市

场的方针,以减少人民损失,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些举措

A.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安定民生B.加快了三大战役胜利的进程

C.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D.形成了全国物价稳定的局面

9.1964年,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一线大城市现有的续建项目不得扩建,尽早收尾;军工和机械工业

能迁移的应有步骤地向二线、三线地区迁移;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

个城市。这一决策

实现了工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A.B.C.D.

10.图2是《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中国大陆和美国上榜企业数量对比图。中国大陆企业上榜数量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B.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C.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变D.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11.古埃及国王森沃斯列特一世出生名字的写法是 是国王的头衔“拉神之子”,国王的名字

被框在一个椭圆形中,椭圆的右侧有一道象征土地的竖线,意谕法老是神佑护下的大地之主。这表明古埃及

A.全国土地掌握在国王手里B.拉神被民众奉为众神之主

C.国王借助神权来维护统治D.象形文字的发展日益成熟

12.《牛津基督教史》的作者认为:“如果说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的基本态势是学习的话,那么在日耳曼西方的基本

态势就是教导别人,它传授给日耳曼人的正是它过去从罗马人那里学来的东西。”这一言论认为基督教

A.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维护了西欧封建主统治

C.推动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D.束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3.图3可以用于研究欧洲

A.早期殖民扩张掠夺B.商业格局的演变

C.城市自治运动兴起D.近代科学的发展

14.20世纪初,福特工厂的流水线模式开始向制造业的广阔领域扩散,借助标准化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工人的手艺

和经验被显性化,甚至成为一种启动规模制造的方式。这一进程

A.标志着科学管理方式形成B.推动了人的个性化发展

C.有利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开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15.1917年,苏维埃政府宣布“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给雇佣工人以及城乡贫民实行完全的社会保险”。

随后就发布公报将保险制度扩大至所有雇佣工人和城乡贫

民,包括各种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鳏寡孤独者及失业者。这体现了苏维埃政府

A.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B.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C.实行指令性的计划体制D.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16.2020年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主题是“西方缺失”,慕安会主席表示,如今西方阵营正在变得不那么“

西方”,世界也没那么“西方”了。“西方缺失”是指一种被广泛感受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

”共同立场的缺失。“西方缺失”折射出

A.多边主义大势B.单边主义抬头

C.霸权主义横行D.民族主义兴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

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

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

的织锦实物,如图4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

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

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

如图5。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2分)

材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由中央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体制,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

法权的唯一机关”。改革开放后、现行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组织法等法律对国家立法体制作了相应的规定。其

中,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1979年地方组织法规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

规,1986年地方组织法赋予了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到地方人大及其常

委会分层次的立法体制逐渐形成。

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立法法根据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确立了立法

基本原则,构建了立法权限基本框架,规定了立法具体程序以及立法的监督。

根据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这

是立法法继2015年后第二次修正。这次修正完善了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合宪性审查制度、地方立法权限与机制、

监察立法和立法体制机制。

摘编自汪娟《立法法修改的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和地方立法工作建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立法法

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立法法发展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近年来,“全球南方”概念持续升温。一般来说,“全球南方”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以及亚

洲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进入21世纪,广大发展中

国家更加积极通过南南合作和区域及跨区域整合来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应对西方霸权秩序的挑战。乌克兰

危机后,“全球南方”公开表达了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乌克兰危机也被视为“全球南方”政治觉醒的重要标志。“全球南方

”正在成为一个彼此认可、处境相似的发展共同体,具有鲜明的非西方、反霸权、谋发展、求正义的共性。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全球南方”国家掀起了争夺、拉拢与分化。对此,“全球南方”国家应凝聚共识,在南南合作

深入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推动发展合作、维护公平正义。

摘编自崔守军《“全球南方”崛起的动因与影响》等(1)根据材料,概括“全球南方”崛起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南方”崛起的影响。(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诗经》有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间歌谣融入革命斗争内容,越唱越多,越唱越

广,越唱越响。

表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部分革命歌谣(节选)

序号 歌谣名称 歌谣内容

《藏龙卧虎根据地》 大青山高,漫瀚山低,藏龙卧虎根据地。大青山漫山山青,遮山盖顶的八路军。要问

八路军有多少?星星多少他多少。八路军本是老红军,一普真心打敌人。打得鬼子漫

山滚,打得顽军丢了魂

《插秧曲》 一,二,三,……绿映映,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同志哥伴着同志嫂,唱着

歌儿插着秧。……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全国大反攻》 九月里来刮秋风,红旗飘扬在天空,各路大军都出动,人喊马嘶多威风。问一声同志

们到哪儿去呀?咳,杀进蒋管区

《最后胜利是我们》 铁腿踏破万里云,脚踩黔军牵川军;能打善走是红军,拖垮累死‘中央军’,最后胜利是

我们。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歌谣序号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 年三省四城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哈尔滨)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A A D A B C D B C A C B D A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52 分)

17.(1)特点:具有异域特色;注重写实;奔放流畅;寓意美好。(每点 2 分,任意两点 4

分原因: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丝绸产品畅销;中国丝织

业技术水平高。(每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

(2)认识:“丝绸之路周”徽标借助翼马纹进行设计; 展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

流、东西文明互鉴的意蕴;有利于丝路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每

点 2 分,任意三点 5 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8.(1)特点:发展具有阶段性;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立法体制逐渐形成发展,用法律

规范立法体制;注重规范完善立法原则权限\程序监督;经人大代表审议讨论通过,立

法法制定修改注重程序化、规范化。(每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

(2)意义: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保证人民的权利和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依法治

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每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

19.(1)表现:经济崛起;政治觉醒,外交上独立自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每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

(2)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

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使西方国家对外交做出调整。(每点 2 分,任意三点

7 分

20.评分标准: 依据材料提炼观点,可见于论述前、中或结尾。

等级 要求

1 档 : 0-5 观点不符合要求且论述完全不合理、或在观点、论述中出现不当言论 0

分 分。

观点基本符合要求,无正确论述 2 分。

观点不符合要求,有一定合理论述 2 分。

观点符合要求,空泛论述无史实依据或是史实运用错误 4 分。

观点符合要求,空泛论述没有给出明确具体史实但逻辑合理 5 分。

2 档 : 6-8 观点符合要求,能够运用 1 个史实进行基本论述,逻辑性不强 6 分。

分 观点符合要求,但选择了多个王朝进行论述有基本史实论述不深刻 6

分。

观点符合要求,能够运用 1 个史实进行流畅论述,有一定逻辑性 8 分。

3 档 : 9-12 观点符合要求,但选择了多个王朝进行论述较为合理 8 分。

分 观点符合要求不常见于一般认识,但史实运用和论述较为合理能够自我

支撑,鼓励创新 8 分。

观点符合要求,能够较为合理运用 2 史实进行论述逻辑较为合理 9-10

分。

观点符合要求,能够运用 2 个及以上的史实进行流畅论述,行文逻辑合

理 11-12 分。

满分要求:全文不能有知识性史实错误,关键史实、名词或关键论述不

有错别字,如有酌情扣 1-2 分。

全文如存在字迹非常潦草,存在大量涂改、病句等情况在基础档位上酌

扣 1-2 分。

参考观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陇东革命歌谣积极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陇东革命歌谣具

有明显的时代性;陇东革命歌谣反映人民心声;陇东革命歌谣有利于宣传革命教育民

众;陇东革命歌谣是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史料;陇东革命歌谣是革命文化的

重要组成。

参考示例:

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陇东革命歌谣积极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阐释: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

命。陇东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根据地,《五孔窑》激发了民众进行根据地建设和积极配

合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围剿的革命热情;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逐渐

上升为主要矛盾,《交公粮》反映了人民群众以保家卫国、抗日救亡为己任的革命觉

悟,彰显了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蒋介石集团悍然挑起的内战,

中共提出了武装自卫的号召,《反对打内战》体现了边区军民上下一心,反对内战、争

取和平前途的信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陇东红色革命歌谣的革命化建构与表达,服务于党领导革命

战争的需要。经过革命歌谣的传播,宣传了党的革命理论,坚定了民众革命必胜的信

念,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成为推动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