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我国出土的一些镶嵌绿松石铜牌,形制、纹饰略有差异,但制作工艺接近,二里头出土的铜牌所
处的时代最早,三星堆最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早期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 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C. 区域文明在发展中存在交流的情况 D.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2. 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
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
A. 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 B. 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 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D. 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3. 这一做法客观上( )
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的 部分爵位授田数量统计
爵位 田(单位:顷) 爵位 田(单位:顷)
左 庶
74 少上造 84
长
右 庶 76 大上造 86
长
驷 车 庶
左更 78 88
长
中更 80 大庶长 90
右更 82 关内侯 95
A. 巩固了等级秩序 B. 保障了小农生产 C. 增加了国家税收 D. 革新了生产技术
4. 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翁,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
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
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 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 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5. 1283 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 1309 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 246 万石。此后,
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
在 300 万石以上。这( )
A. 反映出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B. 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
C. 说明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D.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6. 同治十年(1871 年),曾国藩奏议日本订约问题,认为不可“一视同仁”地给予日本单方面条约权利,
即不可让其“一体均沾”给予各国的“恩渥利益”。曾国藩的主张( )
A. 促进了近代平等外交形成 B. 有助于中国近代外交发展
C. 加快了新疆边疆危机解决 D. 推动了洋务运动迅速发展
7. 针对 1928—1931 年革命文学在上海的兴起,鲁迅说:“这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
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扬,而是因为革命的挫折。”鲁迅所谓“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 )
A.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C. 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D.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8.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1931一 1935 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名称变迁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反日为主,同时警惕英、法等国与日本协
1931年 反帝统一战线
同侵略中国
反帝反法西斯统一战
1933年 反帝同时反蒋
线
193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的联合抗战
A. 注重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国情相结合
C. 理论变迁主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D. 已经从幼稚阶段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
9. 1965 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达到 60 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 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 732680
人,比 1964 年增长 201.07%,平均每年增长 6.31%;少数民族人口为 82472 人,比 1964 年增长了
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 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D. 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10. 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4 年 苏州 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5 年 西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 15 届大会
2006 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2007 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 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 22 届大会暨第 25 届全体会议
A. 积极承担全球文化治理的责任
B. 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C.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D. 依靠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11.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
杂。”文中描述的这一制度( )
A. 根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传统 B. 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
C. 导致古代印度频繁遭受外族的入侵 D. 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
12. 15 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
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
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 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 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 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13. 如图发表于 1870年8 月的英国《时代周刊》。画中英国“坐山观虎斗”,坚持“最安全的中立”,将比利
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同时“睁一只眼睡觉”,对远处的“狗咬狗”保持密切关注( )
“狗咬狗”反映的历史事件
A. 导致欧洲封建复辟时期出现 B. 促使英国政府放弃均势政策
C. 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 D. 阻止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4. 如表反映了当时德国( )
1882-1907 年德国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统计
领域 统计项目 1882年 1907年
就业人数(万人) 823.7 988.3
农 业 生
产
男女就业比重(%) 79.7:20.3 77. 8:22.2
工 业 生 就业人数(万人) 639.6 1125.6
产 男女就业比重(%) 69.2:30.8 53.5:46.5
A. 工业革命推动工农业均衡发展 B. 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C. 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男女的就业比例分布相对均衡
15. 1956年 11 月,联合国紧急会议以 64 票赞成,英法等5 票反对,6 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埃及停火
决议。11月6 日,英法两国被迫接受联大决议,表示欢迎联合国部队去“接替我们不得不肩负的责任”。据
此可知( )
A. 民族独立风暴影响大国博弈关系变化 B. 美苏在反殖民主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C. 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是大势所趋 D. 综合国力下降导致英法军事行动溃败
第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其中16题20分,17题17分,18题18 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
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元朝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
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
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
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
——摘编自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记载大抵见于《诗经》,其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
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
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
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外城围墙外是护城河。城市建设先营宫室、宗
庙,厩库次之,居室为后。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
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
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
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 历史研究与论文写作
下面为学术论文《北洋政府文官制度及渊源研究》的部分内容。
一、概念界定
1.北洋政府:……
2.文官制度:是近现代官员选用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
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
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初 60.70 年代鲜有研究。80 年代以来,
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 1912-1928》(共 6 卷)
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
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
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
制度有深入探讨。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研究进入高潮。
正文
第一章 晩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三章 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 年
《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 年
《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
年 2 月 28 日
《劝各省勿自举都督原因》,《盛京时报》,1912 年 3 月 24 日
《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 年 1 月 9 日
《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 年 7 月 5 日
《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 年 8 月 5 日
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
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
(2)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所学,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的原因。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要求:至少依据两条参
考文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不同时期海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变化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897-1914 年美国海外投资数额变化
1997 1907 1914
地区 投 资 占投资 投 资 占投资 投 资 占投资
额 总额之比(%) 额 总额之比(%) 额 总额之比(%)
欧洲 151.0 25.8 489.5 19.4 691.8 19.7
加拿大与纽芬兰 89.7 15.3 697.5 27.6 867.2 24.8
古巴与西印度群岛 49.0 8.3 225.2 8.9 336.3 10.3
墨西哥 200.2 34.3 672.0 26.6 853. 5 24.3
中美洲 21.2 3.6 41.0 1.6 93.2 2.7
南美洲 37.2 6.4 129.7 5.1 365.7 10.4
非洲 1.0 0.2 5.0 0.1 13.2 0.4
亚洲 23.0 3.9 235.2 9.3 245.9 7.0
大洋洲 1.5 0.3 10.0 0.4 17.0 0.5
国际性投资(包括银行业) 10.0 1.7 20.0 0.8 30.0 0.9
——改编自(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以“从美国对外投资与海外贸易的视角看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长郡中学 2024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我国出土的一些镶嵌绿松石铜牌,形制、纹饰略有差异,但制作工艺接近,二里头出土的铜牌所
处的时代最早,三星堆最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早期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 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C. 区域文明在发展中存在交流的 情况 D.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
从形制、纹饰、制作工艺看,西北天水、西南三星堆的铜牌都受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天水
一带在中原与四川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当时区域文明存在着一定的交流情况,C 项正确;图中
镶嵌绿松石铜牌只反映了形制、纹饰的差异,并未直接反映出神权色彩,故也不能反映当时政治制度的特
点,排除A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夏朝我国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排除B 项;D 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排
除D 项。故选项。
2. 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
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
A. 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 B. 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 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D. 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
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可知,齐桓公会盟后,要求对黄河下游的河道和提防进行统一
管理,据所学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修筑堤坝有利于减少其他诸侯国通过黄河攻打自己,也有利于治理黄
河水患问题,齐桓公会盟后要求“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不利于黄河流域诸侯国的国家安全,反
映了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整体治理,没有特别反映维护哪
个诸侯国的利益,排除 A 项;会盟是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
国侵略,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称会盟,
这种会盟并非军事同盟,排除 B 项;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水患
长期存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这一做法客观上( )
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的部分爵位授田数量统计
爵位 田(单位:顷) 爵位 田(单位:顷)
左 庶
74 少上造 84
长
右 庶
76 大上造 86
长
驷 车 庶
左更 78 88
长
中更 80 大庶长 90
右更 82 关内侯 95
A. 巩固了等级秩序 B. 保障了小农生产 C. 增加了国家税收 D. 革新了生产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