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
演。
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
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
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
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
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
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
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
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
“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
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
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
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
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
“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
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
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
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
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
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
规矩,只看脚下的路。
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
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
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
“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
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
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
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
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
《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
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
来聚首。”
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
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
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
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
“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
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
情也安宁。”
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
(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伟大的 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
系。
B. 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
绪。
C. 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
绪。
D. 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
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
B. 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
D. 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
3. 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
的美神》)
B. 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
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 年的深思》)
C. 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
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
D. 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
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4. 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
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 岁的沉重
赵勤
18 岁,在千辛万苦熬过了高三之后,我没有考上清华。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揭晓分数
的那天,我听完电话里的报数,在草稿纸上加了 3 遍,得到的仍然是那个我不想面对的数字。我倒在床上
蒙头痛哭了整整一天。母亲坐在客厅,也是默不作声地落泪。过了很久很久,她悄悄来到我的床边,抚摸
着我的头,那么无奈而痛心地安慰我:“不要哭了,乖,不要哭了。”
烈日不怜悯我的悲伤,耀我致盲。彼时过于年轻脆弱,我只知道蒙头痛哭,在盛夏 7 月,眼泪与汗水
一样丰沛而无耻。我仿佛听见命运的大门缓缓关上的吱嘎声……我一度以为,我一度那样真真切切地以
为,这是我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在后来高中好友们一一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报喜声中,在后来一次次
首都顶尖高校的昔日好友满面春风的精英型同学聚会中,在后来的后来,我愚蠢而耐心地反复咀嚼着这一
次失败的味道,几近一蹶不振,为这一个理想的幻灭赔上了此后将近 3 年的无所事事的荒凉青春。在 20
岁出头的关口,我才明白过来,不懂得从一次失败中站起来,永远跪在地上等待怜悯并且期待永不可能的
时间倒流,才是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
母亲想要安慰我,像《我与地坛》中那个欲言又止的可怜的母亲那样,对我说:“带你出去走走吧,
老这么在家里不成样子。”
是带着这样一种失魂落魄,真的是失魂落魄的心绪,去往稻城的。自驾车 2000 多公里,从川西南,
北上到甘肃南部的花湖,再南下,去往藏东的稻城亚丁,途经红原、八美、丹巴等与世隔绝的绮丽仙境。
巍巍青山上,神秘古老的碉楼隐匿于云端,触目惊心的山壁断层上苍石青峻。月色辉映的夜里,沿着狭窄
的公路在峡谷深处与奔腾澎湃的大河蜿蜒并驰,黑暗中只听见咆哮的水声。翻滚的洪流在月色之下闪着寒
光,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尸骨无存。
头顶着寂静的星辰,我在诗一般险峻的黑暗中,在行进着的未知的深深危险中,渐渐找到一丝不畏死
的平静。
我曾经说过,其实人应当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多感知到一些的生之欢愉。明白归明白,但我或
许还将终我一生,因着性情深处与生俱来的暗调色彩,常不经意间就沉浸在如此的底色中。希望、坚持等
富有支撑力的东西总是处在临界流产的艰难孕育中,好像稍不注意,一切引诱我继续活下去的幻觉就将消
失殆尽。
7 月,在行驶了 2000 多公里之后,在接近稻城的那个黄昏,潮湿的荒原上开满了紫色花朵,落雨如
尘,阴寒如秋。孤独的鹰在苍穹之上久久盘旋。我眺望窗外的原野,身边坐着母亲。
高三时,我在外读书,母亲常常专程来看我,一早赶 30 多公里路,给我带来我喜欢吃的东西,热乎
乎地焐在包里,外加很多她精挑细选的水果、营养品。我由此越发懂得什么叫作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次她借着出差的机会,又带上很多东西来看我。白天忙完工作,傍晚时才来到学校。母亲就这么静
静地坐在我的宿舍里干等我一个晚上。那天晚自习照例是考试,我急不可待地交了卷,匆匆赶回宿舍和母
亲相见。没说上两句话,很快就有生活老师催促熄灯,母亲说:“那我走了,你好好的,要乖,妈妈相信
你会努力的。”我送母亲到校门口,那时下着雨,母亲想让我早点回去,就说司机已经来了,宿舍关门了
就不好了。我想也是,生活老师不太好说话,我就先回去了。
而后来的事情是,那个下雨的凄凉夜晚,为母亲开车的司机在市中心吃完饭已经醉得不省人事,睡得
连电话响都听不到。母亲瞒着我,要我赶紧回宿舍睡觉,她自己一人站在学校外面空旷的公路边等着打车
回去。可是因为过于偏僻,她打不到车。她一个孤身女子在那黑暗冷漠的马路边,从 10 点 30 分一直站到
深夜 12 点,手机也没了电,无法求助。偶尔飞驰而过的车,像划不燃的火柴,擦着她一闪而过,没有一
辆停下。她冷得发抖。最终她拦到一辆好心人的私家车,狼狈落魄地赶了回去,因为受寒,病了一个星
期。
高三结束了很久后,有次母亲轻描淡写地对我说起这件事情。我们正吃着午饭,我强忍着眼泪,放下
碗筷,走进厕所咬着自己的嘴唇,痛彻心扉地哭了,眼泪喷涌,却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然后迅速地洗脸,
按下抽水马桶的按钮,佯装才上完厕所,然后平静地回到饭桌上。
我在心里想着,如果那个夜晚母亲发生什么不测,那我余生如何能够原谅自己?幸而她平安无事。因
此我不知道除了考上一所体体面面的名牌大学,还有什么能够报答母亲的一片苦心。
这也是为何我高考失败后,这么久以来无法摆脱内疚感和挫败感的原因,我觉得我对不起她。她寄予
我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期望,期望我考上一个好大学,希望我争气。为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期
望,她 18 年如一日地付出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后来,经历几番追逐恋慕,浅尝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
何等脆弱,我才惊觉母亲给予自己的那种爱意,深情至不可说,无怨无悔地,默默伴我多年。我不得不承
认,唯有出自母爱的天性,才可以解释这样一种无私。
稻城的夜,雨声如泣。在黑灰色的天地间,7 月似深秋,因为极度寒冷,我们遍街寻找羽绒大衣。海
拔升高,加上寒冷,母亲的身体严重不适。我们只好放弃了翌日骑马去草甸再辗转亚丁的计划,原路返
回,旅程在此结束。带着《游褒禅山记》中记叙的那般遗憾,带着上路时的失魂落魄,离开了寒冷的稻
城。
那是 18 岁时的事情。几年过去,因着对人世的猎奇,探知内心明暗,许诺自己此生要如此如此,将
诸多虚幻而痛苦的读本奉作命运的旨意——书里说,“生命中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我曾为这
句话彻头彻尾地动容,拍案而起,惊怯至无路可退,相信在以自我凌虐的姿势挣扎的人之中,我并不孤
单。我时常面对照片上 4 岁时天真至脆弱不堪的笑容,不肯相信生命这般酷烈的锻造。但事实上,它又的
确是如此。我从对现实感受的再造与逃避中体验到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对苦痛的幻想。
在我所有的旅行当中,18 岁的稻城是最荒凉的一个站点。可悲的是,它最贴近人生。
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沉重”既来源于“我”高考的失利,也来源于“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
B. “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中“竟然”一词表明作者的弱势学科是数学。
C. “诗”作为字义的引申,通常用来表示美好,但文中却用来形容“黑暗”,表达新颖。
D. 母亲 18 年如一日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就是希望“我”能考上清华大学。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无奈而痛心”的情感,复杂纠结,既有对“我”成绩不如意的无能为力,也有对经历打击的
“我”的心疼。
B. 作者打通了内心之情与外界之景,因为带着一种失魂落魄的心绪前往稻城,所以看到的景色带有了一
些暗调色彩。
C. 文章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如“像划不燃的火柴”“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表
达形象生动。
D.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动作描写,在反映出“我”心理活动进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心
中的内疚感。
8.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会提到《我与地坛》和《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请谈谈你的理解。
9. 文章插叙了一段作者高三时的往事,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
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
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
“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
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
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
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
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
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
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
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
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
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 A 所以 B 居安 C 思危 D 正 E 为此 F 也 G 安 H 而 I 能 J 惧 K 岂不 L 为难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 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 “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 “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 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
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B. 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
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
C.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 自己能放弃怨嫌任
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
D. 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
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14. 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苏武忠节图》(其二)
文天祥
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
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
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
【注】文天祥逃亡到达真州,为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题诗三首,并改其
名为《苏武忠节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幅画以李陵送别苏武归汉为题材,诗人因看到画面内容而心生感慨,借古抒怀。
B. 苏武在牧羊时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逃亡经历,不禁泪流满面。
C. 苏武因对国家忠贞不渝的 高尚节操被世人传颂,这也是诗人为这幅画改名的原因。
D. 诗人用苏武以死明志和李陵苟且偷生作比,流露出一种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
16. 本诗与《过零丁洋》两诗的尾联都是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遇到疑难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若能多咨询郭攸之等人的意见
并施行,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古诗中鸟是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于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
(3)《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舞女人数之多,歌舞之盛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 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60 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达 64.8分
钟,甚至有 0.19%的老人日均在线超过 10 小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享受到互联网带
来的便利,但同时,也有不少老人沉迷其中而(a),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却也不能(b),老人也有拥抱互联网的权利,一味“禁止”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一
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平台上违规违法内容的查处力度,守好底线,严格治理,以免因不良内容大行其道而
侵害老人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 ,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
求。
对于社会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们才会放下手中的智能手
机;对于家庭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依,多与家人相处,尽享(c),他们才会减少游戏或刷
剧。鉴于此, ,才是解决老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方法。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0. 请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关“多巴胺穿搭”的短视频席卷网络。镜头中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颜色的服
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观看者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
地被释放,从而影响情绪。
要了解“多巴胺穿搭”,首先 。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作为化学信使在神经元之
间传递神经信号,从而调控神经活动。因为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缘故,人们也被多巴胺认为是
“快乐物质”。
既然多巴胺有助于人们获得快乐,那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合理促进多巴胺的吸收和分泌?赵韶苓表示,
获得多巴胺并非难事,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 等,都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
循环,提高多巴胺水平,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充足的睡眠也能促进多巴胺的生成
和释放,建议每晚睡眠时间在 78 小时;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酪氨酸和维生素 B6 的食物,如香蕉、奶制
品、肉类等。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
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
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024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
演。
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
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
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
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
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
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
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
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
“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
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
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
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
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
“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
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
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
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