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2024.03
本试卷共 7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先秦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周礼》中记载,有“师氏”之官,“掌以嫩(美 好)诏
王”,即“告王以善道”;又有“保氏”之官,“掌谏王恶”。《左传》云:“天生民而立之君……
有君而为之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上述制度意在
A. 强调天子之德 B. 提升君王的治国能力
C. 增强民本意识 D. 以公卿制衡君王权力
2.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 之相
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
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A. 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 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 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 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形势图,下列各项表述符合这一朝代
的是
A. 重视法制,中华法系正式确立
B. 民族交流,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C. 设置机构,正式管理吐蕃地区
D. 地丁合一,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4. 耶律仁先为辽朝名臣,曾任辽朝南、北院枢密使职位。1983 年,耶律仁先墓在辽宁出土。
其墓志铭由契丹小字和汉字两种文字书写,墓志记载了耶律仁先曾与辽南、北院大臣同心协
力,平定了西北草原部落叛乱。墓志还记载了仁先和四个弟弟的名字是按仁、义、礼、智、
信命名。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
该墓志可以作为研究辽史的文献史料 辽朝制度建设灵活务实
辽朝实现对北方诸部落的统一和管辖 辽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第1页/共10页
A. B. C. D.
5.下图为 17—18 世纪中国人口迁徙示意图,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该时期人口迁徙归因于南方地区初步开发
台湾设府为人口移居台湾提供了政治保障
“改土归流”为人口流向西南地区创造条件
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 B. C. D.
6.思想家郑观应于 1894 年出版《盛世危言》 一书,以下内容是该书自序的摘录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以“电气”之法提高产量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
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
据此可知,下列对其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 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富强救国 B. 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
C. 发展农业,维持传统生产方式 D. 反映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7.以下是一位同学研究中国近代前期经济变化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 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的转移
B. 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扩大
C. 农村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
D. 国内商品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8.1925 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联合工、农、学三界,组织开展纪念“五一”节活动。群众沿
途高呼“工作八小时”“劳工神圣”“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声势之盛,前所未
有。中国共产党此举
有利于推动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促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提出 巩固和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第2页/共10页
A. B. C. D.
9. 创作于 1937年 11 月的陕北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在根据地广为传唱。其部分歌词如下: “人
类解放,救国的责任,靠我们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把日寇
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此校歌
A. 创作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B. 利于激发民众救国抗战的革命热情
C. 表明中华民族抗战得到世界支持 D.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 下表为 1949—1953 年中国城乡人口统计表,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总数(万人) 所占比例(%) 总数(万人) 所占比例(%)
1949 5765 10.6 48402 89.4
1950 6169 11.2 49027 88.8
1951 6632 11.8 49668 88.2
1952 7163 12.5 50319 87.5
1953 7826 13.3 50970 86.7
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促进乡村人口增长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人口城乡结构 经济的
恢复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口的数量 总人口增长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A. B. C. D.
11. 学者周谷城在《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 一文中指出:“上古世界的各个文明经历了由分区
并立到交叉往来的发展过程。”下列能体现“交叉往来”的是
亚述统一两河流域并占领埃及 雅典创立集体管理的公民政治
罗马把地中海变为自己的内湖 阿兹特克人发明“浮动园地”
A. B. C. D.
12.下表为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概况。由此可知,这两个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1600 年创建,共 125 个持股人,英格兰女王授予其皇家特许状,给予其对
中国、印度等国的垄断贸易权。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上述地区,将陶瓷、
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利润
荷兰东印度公司 1602 年由荷兰政府参与赞助,大商人集股成立。公司从政府获得特权,长
期垄断欧亚香料和胡椒贸易,从中获利
都是政府与商业资本结成的联盟 都体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都实践了自由竞争的经济学理论 都加速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A. B. C. D.
第3页/共10页
1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华行为,国联派出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来华调查中 日冲
突。调查团秉承国联原则,确认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又不予制裁,主张将东北地区非军事化,
实行国际共管,这一主张遭到日方反对并拒绝执行。据此可知国联
A. 开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探索
B. 大国一致原则导致其效能有限
C. 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
D. 有效协调了英、日两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14.16 世纪,西班牙计划开凿巴拿马运河未果。1881 年,法国开始进行运河的修建,后 因财
政困难而停顿。1903 年,美国获得了运河的开凿和管理权,开凿后的运河长期 被美国控制。
巴拿马人民不断进行夺回运河管理权的斗争,终于在 1999 年收回了运
河区的全部主权。巴拿马运河的发展历程见证了
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确立 欧美殖民国家之间的争夺
美洲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成就 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
A. B. C. D.
15.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 只
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政权落在了资
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权力转到无产阶级和贫困农民的手中。”
“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
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A. B. C. 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
16 . (10 分)明代文学人口
文学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学创作者、传播者和阅读者。明代文学人口数量比唐宋 有了极
大增加。据统计,如果加上地方社学、里学的生员数。明代后期曾接受过一定教育 的市民不
下 100 万人。据学者估计,明人有诗文作品存世者至少有 20000 人。《中国古籍 善本书目》
共收明代著述 18621 种。另有学者统计。现存明文集有 2000 多种,几乎是唐、 宋、辽、金、
第4页/共10页
元诸代总和的 2 倍。明代形成苏州、杭州和建阳三个全国最大的刻书中心。 官刻、坊刻、家
刻使得大量雅、俗文学作品得以生产和保存。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 载明代刻书者有
4670 人,这一数字并不包含书业中粗识文字的手工业者:据《明会典》 载,嘉靖十年仅一司
礼监刻书工匠即超千人。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 《西厢曲》《水浒传》
等消费人口庞大。清人钱大昕论及当时盛况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 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
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全国以售书为
业的书商数量也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繁盛》
(1)依据材料,概括明代文学人口发展的特点。(4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文学人口发展的原因。(6 分)
17.(12 分)洋务运动的史学研究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78 年的 30 年间,中国史学研究者对于洋务运动的 主流评价
基本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 中国人民利
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 存封建政权的
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它是反动的、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化。
材料二 1979 年以来,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论争、新成果。 一些 学者立足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洋务运动作出了基本肯定的评价。指出它“在一定程 度上显示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当时的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第一 步”。随着论争
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学者们初步达成共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 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它时,应同时兼顾,不可
偏废,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摘编自李时岳《洋务运动研究四十年》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认识。(12 分)
18. (12 分)20 世纪的世界
第5页/共10页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认为.20.世纪这一百年
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变革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个世纪。概而言之,这个世纪有三大特点
(一)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世纪
(二)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一个世纪
(三)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思潮变化巨大、技术知识猛增、信息传播
最快的一个世纪
20 世纪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独一无二,震古铄今。从材料所述 20 世纪的三大特点中
任选两点,结合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史事,加以阐述。(12 分)
要求:史实充分、至少每点选择两个史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0 分)《申报》主题词
《申报》于 1872 年在上海创刊,1949 年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
社会影响的报纸, 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申报》政治类主题词频率历时变化图
—— 摘自饶高琦、胡星雨《自晚清到民国<申报>主题词的历时演变和分期》
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图中《申报》政治类主题词的变迁进行解读。(10 分)
第6页/共10页
20.(11 分)《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 250 余部。
《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
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
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
《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 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
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
《论语》的话语。9 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 世纪,朱子
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
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 17 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
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
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
称首屈一指”。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
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7 分)
(2) 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4 分)
第7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B B A C D B A
11 12 13 14 15
C C C D D
第二部分
16.共 10 分
特点:数量增加;范围扩大;文学人口重心下移(平民化、世俗化)。(4 分)
原因: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文学人口增加和重心下移奠定物质基础并 提供
消费需求;教育的发展、科举选拔体制的成熟,提升了人口的文化水平,为文学创作与 阅读
人口的提升创造条件;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刻书业的发达,为文学传播和阅读人口的增加
提供技术支持。(6 分)
17.共 12 分
答案示例:
材料一的研究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反动卖国运动,目的是维
护封建专制统治,其直接后果是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学者做出这一评价,是因为新中国
成立后,长期处于冷战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
巨任务。所以,这一时期学者注重以革命史观和阶级立场进行史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评价缺
乏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考虑,缺乏对洋务运动经济影响的关注。评价角度相对单一,
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4 分)
材料二的研究肯定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积极进步的一面,并进一步提出对洋务运动的评
价既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应看到其进步与积极的一面,要客观、全面进行评价。学者如
此评价,是因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
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些决策,促使思想解放,史学研究学 风
上出现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局面。基于以上背景,形成对洋务运动的上述认识。这些认 识
充分肯定了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的进步作用,肯定其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更具客观、
开放、多元,体现了史学研究的与时俱进。(6 分)
第8页/共10页
总之,学者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角度由单一到多元开放,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反映了中国
社会的发展历程。(2 分)
18.共 12 分
答案示例:
选择特点一 :(1)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电力技术、内燃机、汽车、 飞机、
化工等的发明与兴起,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等行业的技术改造,生产力
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通过工业革命, 一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商
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发生巨大变革,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商品物美价廉, 交通
出行便利,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报刊书籍发行,文化素养提高。(3 分)
(2)略。(3 分) 可选史事:第三次科技革命
选择特点二:(1)第一次世界大战。19 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 经济不平
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1914—1918 年,进行
了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美洲一 些国家也
被卷入进去。战争致使大量人员伤亡,造成社会巨大动荡,使世界秩序重新规划调 整,深刻
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3 分)
(2)略。(3 分) 可选择史事:俄国十月革命、2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30 年代的法西斯主义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选择特点三:(1)冷战。二战后,美苏双方因根本利益冲突加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 不同,
自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美苏为首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两大阵
营,进而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进行长期对峙与竞争。冷战中这种意识形 态的争
斗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进而影响国际政治格局。(3 分)
(2)略。(3分) 可选择史事: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反
战、女权、黑人民权运动的思潮等。
19.共 10 分
答案示例:
1908 年,宪政、圣鉴、上谕、改革、内阁这五个主题词出现频率较高,是社会关注热 点。
与这一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有: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国人不懈的探索救国之路。 此时,
清政府主导新政、预备立宪这些变革,“宪政”“改革”“圣鉴”“上谕”成为这个时代 政治探
讨的主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申报》中的出现频率;预备立宪的实行、责任内阁的政
治改革目标,使得“内阁”主题词在《申报》中屡次出现。(4 分)
1917 年,宪法、内阁、参议院、参议员四个主题词出现频率较高,关注热度上升。与 这
第9页/共10页
一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有:随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曲折前进,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护法运动等政治事件, 一定程度上影响《申报》中“宪 法”
“参议院”“参议员”三个主题词的出现频率;同时“内阁”一词在《申报》中的关注 程度
仍然较高,应与这一时期继续维护民主共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事件有一定关联,如二 次革
命、府院之争等。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封建帝制结束,“圣鉴”“上谕”两个主题词出
现频率降低;(5 分)
总之,《申报》中政治类主题词的演变,体现了报刊创办者的选择和主观立场,具有较强
主观性。但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政治变迁。(1 分)
20.共 11 分
(1)特点:研究作品大量增加;《论语》研究注重诠释义理;成果丰硕;研究风气浓厚。
(3 分)
原因:北宋政府重视文治,社会形成重文读书风气;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典;适应儒学
复兴的需要;重塑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4 分)
(2)影响:对日本:在法律、教育、文学、经济、礼制等方面产生影响,推动儒家文化圈形成。
对欧洲:影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对世界:为当今的全球治理提供
借鉴。(4 分)
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