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4届高三TOP二十名校质检二-语文+答案

2024-03-30·15页·1.5 M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检二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

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

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

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

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

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

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

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

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

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

特殊的社会”。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

元性视角。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

“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

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进入现

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

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 ”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

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

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

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

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

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

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

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

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

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史背

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

叙事之外的。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

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与现代、乡

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

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

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按受“现代性”、反思

“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

提。

只有在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才会有新发现和新书

写。我们可以把因现代化冲击产生的乡土文学纳入现代化叙事中,而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发生变化的“新乡土文学”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叙事。“新乡土文学”承

接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以巨大的

热情关注和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乡土中国”,由此改写了乡土文学的历

史。在历史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在反思之中重述了乡土历史,建立起现实和历史

的关联性;在现实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

新时代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书写新的山乡巨变;在价值维度上,“新乡土文学”试

图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冲突中,展现文化层面的乡土中国;在审美维度上,

“新乡土文学”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广泛吸收和融合其他创作方法,在

人物塑造、叙事方法和文本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这一持续的历史过程中,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

艺、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创作和八十年代以来的“新乡土文学”,成为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的一条重要脉络。不同阶段的乡土文学既有断裂也有联系,而非简单的新旧因

素的更替。只有在长时段中考察,才能在乡土文学的参照下命名“新乡土文学”。新

因素不断累积进而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价值判断、审美方式等方面出现持续的变化

后,才有讨论“新乡土文学”的可能。作为现代化叙事的一部分,和现代乡土文学相

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土文学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变化和累积,具备了成为“新乡

土文学”的条件,其间蕴含了文学对乡土的再认识和对“新乡土”的新发现和新书

写。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以往的研究对乡土文

学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显然有待深化,从这一角度出发,或可对乡

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

l.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乡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开始极

大关注乡土中国的状况,现代乡土文学随之而生。

B.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我们可以从费孝

通《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性”的论述中找到答案。

C.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需在不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同时,保持自

身的脉络和特色,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D.乡土文学根植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的现代发现,当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时,乡土文学就有可能会产生新发现和新书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但进入现代以后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作为社会规范

原有的有效性和坚固性,这导致传统的伦常关系发生了变化。

B.“现代性”和“乡土性”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现代性”能烛照出“乡土性”的幽

暗面,同时,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引发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C.学术界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等方面入手构建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

架,这对我们理解“新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有重要意义。

D.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乡土文学对这一转型

过程的关注有助于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的进一步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费孝通对“乡土性”的阐释的一项是 (3 分)

A.吃饭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

觉得远。这已经是三十年来的老规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B.河川地是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那些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

卖地,偶尔有忍痛割爱卖地的大都是原坡旱地。(陈忠实《白鹿原》)

C.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

黄土堆下。(贾平凹《秦腔》)

D.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

也都听得纯熟了。(鲁迅《祝福》)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社会类型 西洋社会 乡土社会

结构类型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捆柴 水的波纹,蜘蛛的网、众星拱之

界限分明 伸缩自如

家庭(人员清晰) 亲属(“数不清”“有差等” )

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平等 以“己”为中心

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

争权利、讲法律 攀关系、讲交情

A.不同于西洋社会捆在一起的团体格局,乡土社会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B.西洋社会家庭成员清晰,界限分明;而乡土社会亲属人员数不清,没有界限。

C.是否以“己”为中心,强调自我主义,是区分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标准之一。

D.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攀关系、讲交情,西洋社会则追求平等,争权利、讲法律。

5.星球中学高三(一)班准备围绕“现代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的关系,举办一

场讨论会,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家书

伊萨克巴别尔

这是我们收发室那个叫库尔丘科夫的男孩子向我口授,由我代书的一封家书。这封信

是不应该遗忘的。我全文抄录了下来,一字未改,完全保留了本来面目。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本函首先急于要告诉您的是托上帝的福,

我还活着,而且身体健康,我希望从你那儿也能听到同样的话。我向您深深地鞠躬,

而且是一躬到底,此外,还向……”下面他开列了一大堆亲戚、教亲和干亲的名字。

我们就从略了。全文从第二段起照抄不误。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库尔丘科娃,我急于要函告您,我现在加入

了布琼尼同志的红色骑兵军,您的干亲家尼康瓦西里耶奇也在这里。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求您尽可能多给我邮点什么吃的来吧。求

您把那头花斑公猪宰了,打成邮包,寄到布琼尼同志的政治部,写明交瓦西里库尔

丘科夫收。每天晚上我躺下睡觉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又没衣服盖,冻得浑身发

抖。请您来封信吧,告诉我,我的斯捷普卡活着还是死了,求您好好照料它,写封信

来告诉我——它绊蹄伤了的那条腿伤好了还是没好,还有它两条前腿上的疥疮好了

吗,给它钉马掌没有?我求您,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天天都给它

用肥皂洗前腿,您做了好事,上帝不会抛下您不管的。

“在本函的这一段,我急着要跟您谈谈爹的事,谈谈一年前他老人家怎样杀死了费奥

多尔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哥哥。我们巴甫利钦柯的红色骑兵旅向罗斯托夫市发起

进攻时,部队叛变了。当时爹在邓尼金部队里当连长。由于那次叛变,我们全都成了

俘虏。费奥多尔季莫菲伊奇哥哥叫爹发现了,爹宰割了他。幸好我很快就逃脱了爹

的毒手,回到了巴甫利钦柯同志的骑兵旅,回到了自己的部队。每天午饭我上谢

苗季莫菲伊奇哥哥那儿去吃煎饼或者烤鹅,随后就躺下来睡午觉。那时谢苗季莫菲

伊奇由于作战勇敢,全团上下一致拥戴他当团长,于是布琼尼同志下达了委任状,发

给他两匹战马、上等军服,拨一辆大车供他专用,替他运箱笼包裹还授予他一枚红

旗勋章,而我呢,作为他的弟弟,在他鞍前马后工作。后来我们开始追歼邓尼金将

军,杀死了他成千上万的人,把他的部队逼入黑海,可是上哪儿也没见到我爹,谢

苗季莫菲伊奇因为太舍不得费奥多尔哥哥了,所以搜遍所有的阵地,捉拿他老人

家。可是,亲爱的妈妈,您是知道我爹是什么人的,您知道他的性子有多犟,瞧他都

干了些什么,不要脸的,竟把红胡子染成了黑胡子,黑得像老鸦那样,他换了便

装,躲在迈伊科普市,因此没一个居民认出他就是旧制度下那个最最歹毒的、杀人不

眨眼的警官。可纸总是包不住火的,有一天,那个干亲家尼康瓦西里耶奇偶然在一

个居民家里看见了他,就给谢苗季莫菲伊奇去了封信。我们 ——我、谢苗哥哥和队

里一些自告奋勇的小伙子,立刻跨上战马,一口气跑了两百俄里,前去追捕他。

“谢苗季莫菲伊奇终于抓到了爹,一抓到便用鞭子抽他,还让所有的士兵在院子里

排列成战斗队形。这时谢苗把水泼到我爹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的络腮胡子上,只

见颜色顺着胡子淌了下来。于是谢苗问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爹,落到我手里

好受吗?’

“‘不好受, '爹说,‘我要遭罪了。’

“于是谢苗问他;‘那么费奥多尔呢,他落到您手里,被您宰割,他好受吗?

“‘不好受, '爹说,‘费奥多尔遭殃了。’

“于是谢苗问他:‘爹,您想过没有,您也会遭殃的?’

“‘没有,’爹说,‘我没想到我会遭殃。’

“于是谢苗转过身子对着大家,说:‘可我想到,要是我落到爹手里,您决不会饶

我。现在,爹,我们就来结果您的性命……’

“这时,季莫菲伊奇罗奇翁奈奇便冲着谢苗破口大骂,又是骂娘,又是骂圣母,还

扇了谢苗一耳光,就在这时谢苗把我支出院子,所以,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

多罗芙娜,我没法给您形容爹怎么给结果掉的,因为我给支出了院子。

“您的亲爱的儿子瓦西里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就此搁笔。好妈妈,请您好好照

料斯捷普卡,您做了好事,上帝是不会抛下您不管的。”

这就是库尔丘科夫的家书,一字未改。我写完后,他拿过信去,贴肉揣在怀里。

“库尔丘科夫,”我问那孩子,“你父亲凶吗?”

“我的父亲是条恶狗。”他忧伤地说。

“母亲要好些吧?”

“母亲还可以。要是您有兴趣,这是我们的合家欢……”

他把一张磨损了的照片递给我,上面照的有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天,是个腰圆膀

粗的警官,戴一顶警官制帽,一部络腮胡子梳理得整整齐齐,笔直地站在那里,高高

的颧骨,一双淡颜色的眼睛虽然有神,却显得愚昧。他身旁的竹椅上,坐着一个瘦小

的农妇,穿一件加长了的上衣,长着一张肺痨病患者那种发亮的、怯生生的脸。在靠

墙壁那边,紧挨着外省照相馆里那种土里土气的绘有花和鸽子的背景,耸立着两个小

伙子——身材高大得出奇,呆头呆脑,大脸盘,爆眼珠,泥塑木雕地站着,好像是

在听训。这是库尔丘科夫家的两兄弟-—费奥多尔和谢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为瓦西里代写家书,才会知道家书的具体内容,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

述,并反复强调家书内容一字未改,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B.从瓦西里在家书开篇问候母亲和亲戚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从

瓦西里对马儿斯捷普卡的关心中,可以看出他的善良。

C.瓦西里在讲述爹杀死费奥多尔哥哥时,叙述语调平静,这说明他对费奥多尔哥哥的

死并不伤心,二人关系不如他和谢苗哥哥的关系亲近。

D.谢苗哥哥抓到爹之后,用鞭子抽打他,用水冲掉他的伪装,从父子二人的对话中丝

毫感受不到亲情的存在,只能感受到双方的冷酷无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语句中“老鸦”指乌鸦,用老鸦的黑来写爹将红胡子染成黑胡子,生动形象。

B.语句中瓦西里再次请求妈妈照顾他的马,点明这就是他写这封家书的目的。

C.语句中瓦西里将爹比作一条“恶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瓦西里对爹的厌恶。

D.语句对照片中父子三人的外貌描写,与家书中他们的形象相照应,耐人寻味。

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标题“家书”堪称好题,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5

分)

9.读书小组准备为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战争 家庭

人性。请围绕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

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

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干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

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

鲁般不能以定曲直。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

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

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

今剑或绝侧羸文,啮缺卷銋,而称以顷襄之剑,则贵人争带之;琴或拨剌枉桡,阔解

漏越,而称为楚庄之琴,侧室争鼓之。苗山之鋋,羊头之销,虽水断龙舟,陆刺兕

甲,莫之服带;山桐之琴,涧梓之腹,虽鸣廉修营,唐牙莫之鼓也。通人则不然。服

剑者期于铦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鼓琴

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胁、号钟;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

《洪范》《商颂》。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众人则不然。中

无主以受之,譬若遗腹子之上陇,以礼哭泣之,而无所归心。故夫孪子之相似者,唯

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唯圣人能论之。今取新圣

人书,名之孔、墨,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

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诚得清明之士,

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摅书明指以示之,虽阖棺亦不恨矣。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以年 A 之少 B 为 C 闾丈人 D 说 E 救敲 F 不给 G 何道之 H 能明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喻,指明白,与成语“喻之以理”“引喻失义”中的“喻”意思不同。

B.寝,指停止,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意思不同。

C.服,指佩带,与《谏逐客书》中“服太阿之剑”的“服”意思相同。

D.恨,指怨恨,与《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的“恨”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宣传学说的人一定要先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学

说,这是因为世俗之人大多是尊古而贱今的。

B.一把号称曾经归属于楚顷襄王的宝剑,即使其棱边花纹已经磨损,锋刃已经卷曲,

但仍有尊贵人士因看中它的名气而争相要它。

C.作者认为,弹琴者应弹奏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只期望其音色雅正优

美,音调清脆和谐,而不必在乎它是否是名琴。

D.众人不同于通人,他们心中毫无主见,只是被动按受,就像遗腹子给父亲上坟,虽

按礼节哭祭父亲,但心中没有对父亲的哀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为学者蔽干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

(2)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唯圣人能论之。

l4.文章启示我们要向圣人学习,请结合全义,简要概括我们要学习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寄汴州令狐相公

王建

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

机锁恶徒狂寇尽,恩驱老将壮心生。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秋日梁王池阁好,新歌散入管弦声。

[注]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梁王池阁:指梁苑,西

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规模宏大的园林,他在其中广纳宾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言令狐相公率领三军驻扎在江口,打开营帐亲自练兵,场面壮观,极富画面

感。

B.颔联上句中“恶徒狂寇”指不安定分子,用计谋把他们除尽,以此暗示社会治安良

好。

C.颔联下句写老将在汴州得到令狐相公的恩待,生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

慨。

D.颈联写傍晚茶商在水门打打闹闹、酒客穿行在通宵营业的桥市,显示出汴州的繁

华。

16.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请结合分析本诗是如何间

接抒情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将其作为日后

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 , ”那样。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表现了蜀道的

山高路险。

(3)2023 年第 19 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小刚慕名来到杭州,了解到杭州人口众多,

便以柳永《望海潮》中“ ”句来概括;看到西湖的湖山之美,便以词中“ ”句来夸

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山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天生的颜色,或黛或黝黑,或青或蓝,抑或是铁红、赭红,都

是浑然天成的。不同颜色的山,传达出不同的意趣。南方的山多清秀俊雅,不去风

骨;北方的山多雄奇,不失禅意。山有自己的声音,山在风中啸,在雨中泣,在冰霜

中则是空谷足音。山也是有毛发的,树木杂草就是它的毛发。南方的山葳蕤茂盛,像

是一个朝气逢勃的肯年;而西北的山相对稀疏,像是一个 A 的老者,却不输大气,

在气势上更胜一筹。南北山体在地形地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山所传达出的内在

精神却是 B 的。山有多重性格,或强硬或凝重,或奇险或高深。它们仰面向

上,冲天而起,我想这山的骨气也一定是向上的。人又何尝不一样呢。

山是含蓄的,它不张扬。把最好的东西都是藏得极深的,不会让人轻易寻到。你看

那冬虫夏草要在高山雪窝子里才能挖到,即使你 C 也休想满载而归。山把灵芝、雪

莲放在山崖,

一步不慎,人便落入万丈深渊。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高风险高回报。当然也是在传

递一个“度”的概念,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必刻意强求,这是不是就是中庸之

道呢?这理从书中来,却远没有从山中体悟来的更加真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的球员都具有一定的水准。B.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C.你放心,我们明天一定离开这儿。D.你还是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20.“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 分)

A.处 B.处 C.处 D.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与气象有关的成语中,有一部分只是借用气象名词, ,因此我称之为“社会成

语”。“雪上加霜”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比喻灾上加灾,灾害深重。这本无问题,

。北方冬季雪下后一般并不马上融化,在东北、新疆北部甚至可以积一冬,因此

雪上经常有霜出现;在气象原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积雪和霜的符号也经常同时出

现。最重要的是,冬季北方田里已没有庄稼(东北)或庄稼正在越冬(华北),因此雪上

加霜对农业来说基本没有影响。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

这是因为,成语是文学,不是科学,人们完全可以组气象名词成语为社会服务。雪是

白色,霜也是白色,雪是冻灾,霜也是冻灾,表示同样性质灾害的字叠加出现,不仅

使成语美观,还会使人有灾重得透不过气的感觉。

类似“雪上加霜”, ,还有“傲雪凌霜”“卧雪眠霜”“积雪封霜”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