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4-03-26·30页·1.3 M

2024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

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 18 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

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

倒是对于 16 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 18 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

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

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

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

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

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

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

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

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

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

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

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

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第1页/共 10页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

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

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

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

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

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

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

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

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

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

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

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

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

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

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

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

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

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

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

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

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第2页/共 10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

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

B.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C. 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

D. 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

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

的历史。

B. 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C.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

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

D.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 一项是( )

A.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

4. 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

5.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

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秦淮河

徐祯霞

最初了解秦淮河,是在读杜牧的《泊秦淮》。杜牧在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子,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称作

是“亡国之音”。

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它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和女人有什么关系,她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女人,

那些与这条河流有关的女人,她们都有着怎样的爱恨情愁?凡此种种,都让我思绪起伏,遐想联翩。

第3页/共 10页

秦淮河哟,秦淮河!

后来,在书典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秦淮河的故事,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柳如是、顾横波,以及寇白

门、陈圆圆等等,被人誉为“秦淮八艳”的女子们,她们的爱与恨,悲与欢的人生故事。这条河因为女人

而出名,而这些女人在生活却饱受了摧残和磨难,她们都是才艺双绝的女子,可是她们的命运却无比的辛

酸与坎坷。

当那些女子一个个从历史中走来,又在红尘中远去,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悲情往事,她们是纤

弱的,她们却又是坚强的,充满着血性的,虽沦落风尘,却有着高洁的品质和做人的风骨,在那个时代,

她们没有社会地位,但是她们一样活得铿锵有声,她们最终以她们的气节和才情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

重,于是历史有了发人深省的味道。

历史已在远去,但这些女子却从历史中跳了出来,她及她们用一腔悲情和辛酸的人生打动着一拨又一

拨的人们,让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来到秦淮河,寻觅她们的芳踪,并为此留连而慨叹,包括我。

朱自清写过一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为对于秦淮河的好奇,这篇文章我反复地阅读过,在那

篇文章里,秦淮河是沉寂悲凄萧瑟的,在朱自清的眼里,也见到了秦淮河的女人,但那是兜售生意的歌

女,她们只是在乞讨一份生活,与情趣优雅才情美丽都无关,更与家国情仇无关,秦淮河的夜晚,除了那

一个个女人,便只有那一盏盏灯笼的光亮,而那灯笼的光亮也还是昏的黄的暗淡的。在彼时,秦淮河的繁

华不再,秦淮河的优雅不再,秦淮河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不再,空留一河冷月与清辉,那是一九二三

年八月的一个夜晚。

站在文德桥上,我俯视秦淮河,秦淮河上华灯初启,霓虹闪烁,尽显繁华,那些画舫和摇橹一序儿的

排开,在等待着游人的光顾,河对岸的照壁上镶嵌着两条巨大的金龙,二龙戏珠态,灯光透过龙体,放射

出金黄色的光芒,二龙戏嬉,凌驾于祥云之上,一派祥瑞之态。

这时,我就在想,秦淮河的水为何会这样丰沛,是不是都和秦淮河的女子有关?

十里秦淮,如此绵长;十里秦淮,如此浩荡;十里秦淮,参差了多少人家;十里秦淮,望穿了多少

泪眼;十里秦淮,又决别了多少爱恋?

我的心也随着那船儿在波浪起伏的河水中迭宕着。这十里秦淮的繁华,可是那些女子的胭脂染红的,

可是她们的血和泪染红的?这流光溢彩的秦淮河,里面浸透着多少女子的辛酸悲情与惨烈?这些女子,她

们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她们渴望真情,渴望白首相携的生活,可是她们的爱却非常短暂,如昙花一

现,而她们的愁却是无尽的,在光阴和时间的年轮中消殒,甚至是青丝熬成白发,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

尝尽了人情冷暖和世事的艰辛。

秦淮女儿喜,盼得郎君芳心许:秦淮女儿愁,此情可能共白首;秦淮女儿悲,梦断天涯雁分飞。她

们的一腔真情,最后却换来的是斑斑泪,滴滴血。

秦淮河两岸有很多的夹竹桃,都长得非常的茂盛,有粉红色的,有雪白色的,一河两岸,比比皆是,

第4页/共 10页

这是金陵的特色,也是秦淮河的特色。在我的记忆里,夹竹桃都是和女人有关的——那个被男子抛弃的女

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吞食了大量的夹竹桃,离开了人世。这夹竹桃让我想到了秦淮旧院里的女子,

这么多的夹竹桃,会不会是秦淮河的女子用泪水养出来的,要不然,它们何以会长得如此蓊郁和翠绿?秦

淮河,一条用泪水浇灌的河水,一个弥漫着胭脂水粉的河水,一条流淌着爱怨纠结的河水,从大明朝流

来,一直流到今天。

这些夹竹桃丛生的地方,想必便是桃叶渡了。我没有找导游,只是想静静地感受一次夜色下的秦淮

河,因为秦淮河的往事我已谙熟于胸,此次前来,我只是想借这条河遥祭一下这些秦淮女子,在故事的生

发地与她们一晤,静静地感知一回她们的悲欢往事和风尘人生,凭吊那些已逝的魂灵。女子如此,一生亦

不算枉然!

而今,在这条河上,已没有了这些另类的女子,红灯区不再,歌乐声弦不再,只有岸边的夹竹桃花在

端庄地开放,向人们叙说着那一幕又一幕的悲情往事,在往事的追忆中,那些女子的泪水汇成了汩汩的秦

淮河,在岁月的轨道中肆意地流淌,粉饰着太平。这条曾经是达官贵人、王子侯孙、文人才子流连忘返缠

绵其中的秦淮河里已不再有那些风尘女子,她们已经成为历史的一个缩影。现在,这儿已经是一个公然开

放的旅游景区。看,一河两岸游人如织,宾客云集,霓虹迭起,一片盛世锦绣繁华。如今的秦淮河,能有

如此旺的人气,是得益于那些秦淮女子的,是她们用她们的生命乃至鲜血锻造的传奇,为秦淮河增添了经

久不衰撼人魂魄的艺术和人文魅力。

在桨声里,耳边似乎又响起:“烽火狼烟,河山半壁残,秦淮十里风流散。青楼黯,何须叹?正是男

儿驰骋时,羡煞红颜!饮马大江边,请君听阵阵,琵琶轻弹。”这是寇白门琵琶弹唱的一首曲子,此曲道

出了寇白门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幽思。

秦淮女儿,豪情不输男子,却空落珠泪涟涟,唯有仰天长叹,寄情笔端。一世风华,尽被雨打风吹

散,云烟过处,已是经年。

(摘选自《月照长河》,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和“秦淮八艳”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也引发了作

者的起伏思绪和联翩遐想。

B. 与朱自清笔下沉寂悲凄的秦淮河不同,作者笔下的秦淮河多了一层优雅情趣与美丽才情,更多了一层

家国情仇,立意上更深远。

C. 亲临秦淮河,作者由秦淮河的繁华联想到秦淮女子的心酸与惨烈,感叹绵绵不绝的河水背后是她们饱

尝的人情冷暖与世事艰辛。

D. 文章将眼前依旧端庄开放的夹竹桃花与先前繁华的歌乐声弦对举,饱含了对物是人非的感叹,也表达

了对过往秦淮生活的追忆。

第5页/共 10页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中“的哟”,体现了作者对秦淮河的向往与期待,为后文亲临秦淮河做铺垫。

B. 句子用短句将亲临过程简单化,既增强了语言节奏感,也细致地体现了作者的急迫。

C. 句子反复出现“十里秦淮”,使宏大、开阔、立体而充满故事感的秦淮河跃然纸上。

D. 句子中秦淮女儿的小爱与文中多处“血性”“风骨”“豪情”的大爱形成了张力。

8. 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散文)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请

你结合“秦淮河两岸的夹竹桃”分析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9. 本文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请你以组委会的身份写一段授奖词,要求多角度,有层次,有文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

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

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

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

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

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

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

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

遂与咎犯参治国。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

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荆文王得茹黄之狗,

宛路之赠,以收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

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政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

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

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

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

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

第6页/共 10页

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缯,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

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葆申束细荆 A 五十 B 跪而加之 C 于背 D 如此者 E 再 F 谓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使进入,与《鸿门宴》中“欲止不内”中的“内”意义和用法相同。

B. 粟秩,指俸禄,古时政府在固定时间内统一给地方官员发粟米充当俸禄。

C. 承,接受;承受,与成语“奉天承运”“菽水承欢”“的 承”用法不同。

D. 致,施加,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 致”意义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平公除了爱好音乐,还向百姓征收赋税,不修城池,但凡向他进谏之人,都会被处以死刑,国人因

此很忧虑。

B. 咎犯利用隐语指出晋国城池年久失修,百姓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士民忍饥挨饿等问题,晋平

公才醒悟。

C. 葆申要鞭打楚文王却没有真正动手,他认为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而对于小人,要让他皮

肉觉得疼痛。

D. 咎犯和葆申都善于劝谏,方式则截然不同。咎犯劝说晋平公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葆申选择以尽情之

言进行劝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

(2)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14. 咎犯、葆申为何要冒死劝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梅花

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

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涴(w):玷污,弄脏。

第7页/共 10页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的前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畏瘴雾侵袭。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

花,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

B. “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

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 “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

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D. 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

浑然相融的妙境。

16. 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对自己种植的树除了早晚抚摸,往返看顾,甚至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关爱太过不利于生命的成长。

(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

“安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现实。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能够看出。

(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

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

“龍” 。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

法纷纭,_ 。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

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更加有人据龙的鳞认为是鳄

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第8页/共 10页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

“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 ,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

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图腾不同的是,现实世界并无真正的龙。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

觉大奇。向来说竹,“ , ”。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

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

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

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

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

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

含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

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

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20. 下列各项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无人赏高节 徒自抱贞心

B. 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

C. 破土凌云节节高 寒驱三九领风骚

D. 竹生空野外 梢云耸百寻

21. 下面两个句子里都有“什么”一词,这两个“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第9页/共 10页

(1)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

(2)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认真想,能懂得不少道理,充实精神世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 年元旦,《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世界越是让人目眩神迷,我们越要抱朴守一,在沧海桑田

中守护内心。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