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4-03-20·14页·1.1 M

绝密启用前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

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

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

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

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

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

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

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这种语调

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

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这样,语象和物象之

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语象和物象的不同,

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诗人在

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两句诗中杜甫的情感不是由“花”和“鸟”造成的,而是由

国破家亡的残破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造成的,以此情观此景,花鸟也成了此

情的触媒。

像《蜀道难》这种语象和物象相统一的情况,则体现了另一种主客关系,即客体完全

吸引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其情绪完全是由现时面对的客观物象所决定

的。在《蜀道难》中,我们感到李白的情绪是在蜀地崇山峻岭的客观景物的影响下产生的,

而不是他平时的具有恒定性的一般心境。

显而易见,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是易被客观

外在事物激动的,其情绪是刹那的、瞬间的、易逝的;而现实主义诗人的情绪是不被客观

外在事物所左右的,是常常用自己具有恒定性的日常心境统驭外物、含化外物的,因而其

情感和情绪特征是比较稳定的、恒常的、不易消失的,其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不如浪漫主义

诗人来得大。就其审美体验来说,浪漫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稀有的、特殊的精神体验,而

现实主义诗人重视的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因而前者的情感性更强于社

会性,而后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强于一般的情感性。杜甫与李白的差别在于此,鲁迅

与郭沫若的主要差别也在于此。

(摘编自王富仁《语象、文象与物象——<蜀道难>赏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语象不同于物象,在诗歌中二者有时统一,有时不统一,这种关系孕育着诗歌的审

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B.语象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对象,物象不能决定

作者的情感、情绪。

C.诗人内心已经具有某种感情或情绪,以这样的感情看眼前的景,景就成了情感的触

媒,从《春望》就可以看出。

D.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的情绪容易被客观景物所影响,诗人情绪不恒定是浪漫主义诗

歌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由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引发不同的联想引入,形象地论述了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B.文章以李白《蜀道难》为例,论证语象和物象相统一,诗人的情感受客观的景物的

影响。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C.文章在分析语象和物象关系后,又进一步对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进行了比较。

D.作者认为与鲁迅相比,郭沫若更易被外物激动而呈现刹那的情绪,是一位浪漫主义

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两句是对蜀道环境的直接语言描述,在这里语象和物

象是统一的关系。

B.语象可以传达物象的特征,但它是诗人主观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表现,未必能客观反

映描绘对象的形象特点。

C.诗歌中语象与物象的不统一情况,表明了情与景的主客关系,诗人感情不是由客观

的物象决定。

D.现实主义诗人重视更是日常的、一般的、细微的生活体验, 因而现实主义诗歌与

普通人生活更接近,现实主义诗歌更容易被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果蔬第一生产大国,2022 年果蔬总产量达 11.13 亿吨。但是果蔬的应季

集中上市,会出现经常性、周期性短缺与过剩问题,由此造成采后腐损率高达 20%—30%。

传统贮藏技术虽然贮藏成本低,但是贮存时间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为保持果蔬新鲜、

延长贮存时间、抑制细菌的滋生,现代贮藏技术应时而生。

“产地预冷+热激处理+臭氧熏蒸+智能分级+低温贮藏”的技术集成模式,使鲜果贮藏

期延长两个月。很多高温季节收获的水果,自身温度达到 30 摄氏度以上,果实呼吸作用旺

盛,容易变质腐烂,需要尽快降温。产地预冷技术可在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内,将果实携带

的田间热带走,降至适宜贮运的温度,保障果实口感风味,提高贮藏性能。臭氧熏蒸技术,

利用臭氧杀灭细菌和病毒,又可氧化果蔬释放出的乙烯,从而延缓果蔬衰败。此外,臭氧

熏蒸还能降解果蔬表面的有机磷等农药残留,清除贮藏库内的异味,保持最终食用或加工

时的果蔬品质。

就拿现在大量上市的柑橘来说,柑橘收获的季节性特点,使其无法做到原料全年供应。

而工业化贮藏保鲜及速冻技术,可以解决果蔬季节性供需矛盾。与速冻水饺不同,果蔬速

冻调控技术难度更高,需要在 30 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将新鲜原料的中心温度降至冻结点以

下,使原料中 80%以上水分尽快冻结成冰。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要精准控制冰晶颗粒大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小,以防速冻后冰晶把细胞膜胀破。应用这一技术,企业建起工业化速冻线,柑橘原料实

现全年供应,不少加工企业由此取得长足发展。

(取材于单杨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水果加工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柑橘的加工也并不简单,为解决柑橘高温加工

带来的品质下降、水耗高等问题,促进柑橘加工行业发展,我们研发了酶法脱囊衣、低温

杀菌、全果制汁等绿色节能加工技术。目前,应用先进技术,我国柑橘罐头占国际市场高

达 80%的份额。

酶法脱囊衣技术解决了去除囊衣、留下完整果肉的难题。该技术先对柑橘进行选果和

清洗,热烫去皮除脉络,然后将带囊衣橘瓣放入化学物质酶解液中进行酶解,通过化学反

应去除囊衣。相较于传统的酸碱法脱囊衣工艺,酶法脱囊衣生产效率高、尽可能保留了完

整的营养物质、不污染环境。运用该技术,企业建立起集远程网络、在线检测和智能控制

技术于一体的生产线,实现不同柑橘原料的同线、同标、同质生产。

热杀菌技术虽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果蔬食品加工,但它的使用会不同程度破坏果蔬

品质。通过研究柑橘产品中嗜冷、嗜温、嗜热三类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用低温动态回旋

连续杀菌取代高温静态杀菌,把杀菌温度从 100 摄氏度降到 83 摄氏度。应用此项低温杀菌

技术制作的柑橘罐头,保留了柑橘原有的营养价值,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柑橘全果制汁技术,则让果汁等产品更有营养、原汁原味。这一技术类似于“榨果汁”,

采用物理方法粉碎、微化柑橘果肉果皮等组织,获得果汁类产品。柑橘全果果汁作为制备

果汁、果酱、果粉等的中间加工品,可最大程度保留完整营养,有效实现柑橘百分之百全

利用,无皮渣废弃物。

柑橘加工业作为我国农业领域中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柑橘加工技术,对促进我国农

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取材于单杨、刘少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柑橘副产物是指在柑橘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质,如果皮、果汁渣等等。这些副

产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压力和污染。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环保

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柑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柑橘含有大量类黄酮和香精油等功能活性物质,借助深加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保

健品、化妆品和日化产品中。类黄酮有阻止氧化损伤、延缓衰老、降低心血管患病风险等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作用。全球保健品排名前 20 的品类中,有 12 类是类黄酮产品。通过系统研究,我国开发

的生物合成柑橘类黄酮技术,使我国类黄酮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以往被当做废品

的落果,如果用来提取类黄酮,每亩可帮农民增收 1000 多元;香精油存在于外果皮油囊、

花和叶中,其中,外果皮的精油含量最为丰富。作为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香精油可以用

于食品工业,也可以用于化妆品、芳香清洁剂等生产,全球每年需求量达 2 万吨。我国开

发的“组合式提取、超临界分离纯化、微胶囊缓控释”技术,实现了香精油高效制备与稳

态化调控,有效提升了国产香精油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产香精油正逐步替代进口,使进

口产品价格也下降了一半。

橘皮废渣利用定向重组成型技术,可以加工成不同用途的可降解农用包装器具,如育

苗钵、抛秧盘以及蛋托、果托等,应用场景丰富。

我国柑橘产品资源丰富,每年产生柑橘副产物约 1000 万吨,柑橘废弃物的利用已成为

影响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将这些副产物综合利用起来,可以更好服务人

们生活。

(取材于单杨、彭卫福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代贮藏技术比传统贮藏技术成本高,但对果疏的保鲜效果更好,保障果蔬的口感,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清除农药残留,

B.果实呼吸作用旺盛致其温度高于 30 摄氏度,容易变质腐烂,产地预冷技术可以降

低果实温度,起到保鲜作用。

C.酶法脱囊衣技术相较酸碱法脱囊衣工艺,在柑橘加工中前者能够留下完整的橘子瓣,

并且生产效率高。

D.高温静态杀菌技术的使用通常会破坏果蔬品质,低温动态回旋连续杀菌技术在一定

程度保证了果蔬的品质。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柑橘副产物可以用来提取许多功能活性物质。

B.从柑橘中提取的类黄酮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C.我国生产的香精油质优价廉,替代了进口产品。

D.可降解的育苗钵、果托等可以由橘皮废渣加工。

6.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柑橘产业要提高收益,具体应该怎样做?(6 分)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

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

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

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

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

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

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

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

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

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

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

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

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

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

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

甲闪闪发光。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

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

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

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

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

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

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

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

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

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

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

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 年 12 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

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

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

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

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

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

和不舍。

B.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

更是大英雄。

C.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

氛围,为周瑜出场做铺垫。。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讲述了“我”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了倾心的交谈,表达

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周瑜的形象。(6 分)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

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材料一: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

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

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

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

则左重,是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

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

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尝有也。疾学在

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

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学者处不化 A 不听之势 B 而以 C 自行 D 欲名之 E 显 F 身 G 之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去里所”中的“所”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意义相同。

B.“与老人期”中的“期”与《兰亭集序》中的“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义相同。

C.“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义不同。

D.“圣人生于疾学”中的“疾”同《劝学》中的“声非加疾”的“疾”意义不同。

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老父”多次和张良约定日期,张良都爽约,“老父”非常生气,把鞋子扔到桥

下让张良替他捡。

B.从材料一张良被“老父”多次试探,最终收为学生,可以看出张良求教的态度,也体

现对老师的尊重。

C.材料二指出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出身的贵贱和贫富,同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

不计较学生的贵贱贫富。

D.材料二指出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才能被学生相信,对老师随意召唤,老师的教

育就不会被重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5 分)

(2)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415 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世?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

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蹀躞:小步行走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采用赋体的形式,抒发内心情怀,并指出造成自己怀才不遇的根源是“孤且直”。

B.诗歌的中间转折,退一步想,政治上不得意不如弃官回家休息,与亲人团聚,共

享天伦指乐。

C.诗歌的最后两句以自古圣贤的贫贱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

化到整个历史层面。

D.本诗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写法上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句子有七言和五言,节奏

富有变化,。

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2 页)

{#{QQABKYQEogAoABIAAQhCQw14CkAQkAECCAoGwBAEIAAAiRNABC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