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姓 名
准考证号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意的)
1.图 1 是中国两大河流域史前文化圈的分布情况,据图可以推断
A.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B.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易较为频繁
C.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冲击 D.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存在可能
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2.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有一篇名为《内史杂》,有这样的规定:有事情一定要用文字形
式向上级请示,不能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找关系。这一规定
A.适应了统一帝国的需要 B.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
C. 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D.缓解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3.开元二十四年,田琬任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据《全唐文》记载,田琬“弱冠游太学,寻师授《韩
诗》《曲礼》,以为《小雅》伤于怨刺,《大戴》失于奢侈,功业宜先于济理,章句非急于适时。因
读《孙吴兵法》《卫霍别传》,遂仗剑从军,以功授合黎府别将”。这说明
A.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现实政治需要
B.唐朝的政治环境较为开明
C.从军立功仍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4.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这一理论
A.源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儒家伦理观的自我修正
C.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对宇宙本源提出了科学的认识
5.下表是明代上海县人口数据变化
表 1 明代上海县人口
年份 户数 口数 男 女 每户人口 性比率
洪武二十四年(1391
114,236 532,803 278,874 253,929 4.66 109.8
年)
永乐十年(1412 年) 100,924 378,428 199,781 178,647 3.75 111.8
正 德 十 五 年 (1520
93,023 260,821 179,524 81,297 2.80 220.8
年)
隆庆六年(1572 年) 113,985 192,967 158,532 34,435 1.69 460.4
资料来源: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卷 4
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A.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亡
B. 人口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C.人地矛盾尖锐抑制人口增长
D.人口统计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6.同治六年(1867 年),御史张盛藻上奏说:“……天文算学,宜令钦天监天文生习之;制造工作,宜
责成工部督匠役习之。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而这些奏议传出后得到北京士
大夫的称赏,当时凡以“士君子”自尊自重的人,皆以读洋书为耻辱,没有人肯入同文馆。这表明
A.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B.维新变法运动面临巨大阻力
C.传统观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7.下面是 1908 年的《北京日日画报》上刊登的一则仿唐人刘禹锡《陋室铭》所作的《报馆铭》。这
牌不在老,风行则名,事不宜迟,电达则灵。斯是报馆,启我文明。墨痕开卷黑,铅字照机青。报告
有访友,著述忌酸丁。可以谈国政,宣民情。苟言论之克当,何神圣之可侵。外洋尚激烈,内地主和
平。阅者云:何律之有。
表 2
A.说明了报刊成为了新的大众媒介 B.体现了报刊向大众宣传救亡思想
C.反映出北京报界的处境相对艰难 D.表现出社会的舆论环境大幅改善
8.图 2 是中国近代一次战役形势图。这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 日本计划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C.日本企图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一度相信“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
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工业化思路同样也还是从发展轻工业
开始,公私企业参与、注重市场作用的渐进式工业化。但是,到 1951 年底,中共高层开始在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上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B.受到了当时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C.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经验的借鉴 D.国民经济恢复后可解决资金困难
10.1978 年,根据中国访欧经济代表团报告,西德一个年产 5000 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 2000 名工人,
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 16 万名工人;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 350 万吨钢只需要 7000 名工
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 230 万吨,却需要 67 000 名工人,相差 14.5 倍。 由此可知,这份报告
A.意在说明中国已远远落后于欧洲 B.凸显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得益于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出台 D. 为深化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11.古代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奥德修斯描述库克罗佩斯人时称他们“既不动手犁耕,
也不种植任何东西,但凭植物自生自长,无须撒种,不用耕耘”,因此属于野蛮人。这反映
出古代希腊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英雄主要从事农耕
C.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D.文明程度最为领先
12.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
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13.16 世纪欧洲对甘蔗的需求导致奴隶市场的迅猛发展。非洲王国之间的战争由此增加,以抓
到更多的奴隶来交换欧洲商品。这一时期的奴隶贩子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
能够说明这一不同的是
A.甘蔗种植园的广泛建立 B.欧洲各国支持奴隶贸易
C.西班牙向西开辟新航路 D.葡萄牙国内缺乏劳动力
14.1764 年,贝卡利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废除死刑的主张,
理由之一是他认为国家没有权力使用死刑。这一观念
A.受到社会契约论的影响 B.认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C.源于罗马法体系的发展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15.英国人厄斯金柴德斯在 1903 年出版的小说《沙岸之谜》中讲述了英国外交官员卡拉瑟斯
在德国北部度假时,意外发现德国人在波罗的海秘密建造军事基地,策划进攻英国的企图,
之后冲破德国间谍的重重阻挠,将消息带回英国的故事。这部小说出版后大获成功,不断加
印。这反映了
A.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正日益紧张 B.德国的势力扩张使得英国倍感威胁
C.英国社会对德国充满不信任感 D.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16.图 3 是苏联时期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美国对那些马歇尔化的国家已经解体的经济的强大攻击,使它们面临着充满了阴
霾的前景。”
图 3
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A.两极格局形成后的美欧关系 B.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C.马歇尔计划使欧洲经济恶化 D.欧洲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17 题 18 分,18 题 16 分,19 题 18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据英国马
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的中文礼单记载,马戛尔尼携带的礼品共十九件,包括枪械、软带、望远
镜、时钟、晴雨表、奇巧椅子、马车等礼物,其中,还包含两箱图册。下表是图册的内容以及乾
隆帝的回礼:
表 3 乾隆帝的回礼及与英使团礼品的对应关系
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 对应点 乾隆帝的回礼
《英吉利贵族图像》 名人肖像 《历代帝王像》一匣
战图一匣(内含《伊犁回
《船舶及各种图画》 军事行动 部图》《金川图》《台湾
图》)
《海米尔登氏藏爱褚利亚及希腊罗马古物 画花卉册页一册(内容不
科学艺术
图》《海米尔登氏康比扶来格拉火山图》 详)
《中国建筑及服饰器物图》《詹伯斯氏建筑
工程图》《詹伯斯氏奇幽园图》《英吉利戏院
图》《英吉利建筑师维特鲁维阿氏建筑图》 建成环境 《水法图》
《亚丹氏建筑图》《湖山风景图》《巴克氏城
市风景图》
—改编自徐斌《马戛尔尼使团礼品中的图册》
材料二 “国书”,即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清朝的国书最早出现在入关前的后金时期,
广泛应用于后金与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当清廷逐步建立宗藩体系后,在对外交往中不再
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这些文书反映着相应的名分关系,成为
宗藩体系的重要表征。
鸦片战争后,美使顾盛被授予信任状出使中国。此份信任状指出派遣顾盛为驻中国特命全权公
使,并希望中国皇帝对他予以信任。之后,在中国官员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顾盛递交的信任状
没有被翻译为宗藩体系下的“表文”,而是被翻译为“国书”。此前的藩属国表文通常表示出由下
往上敬奉文书的性质,而美国国书的起首体现出私人性与对等性。中国历朝都非常重视历法,清
廷会向朝鲜等国颁赐历书,即“颁正朔”,然后朝鲜、琉球等国在文书中就会使用中国历法。但是
对于美国的这份汉译本国书,最后却保留了西元纪年。
从汉译本国书的语句看,其中大量使用“大清大皇帝陛下”“皇都”“中华”一类的崇敬字词,
同时以“孤”“敝域”作为美国总统与国家的谦称。在内容上,这份国书既有对中国的大力赞美,
也有对自己国情的介绍;既表示出友好与对等之意,又通过这些词语体现出谦卑秩序。此外,美
国总统的人名从颇具美好意义的“泰禄”改为“戴喇”,删去“忝友好”三字,还在“皇帝”前特
加一“大”字。
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道光帝要求耆英撰拟了一份符合“天朝体制”的诏书,作为对美国国书的回书。但是清廷下
发的这份回书与传统“诏书”的内容、格式大不相同。 它既没有对美国的“伯理玺天德”“合众
国”进行抬格,在涉及本朝的“大皇帝”“朕”“钦差”等字词时也都没有抬格,可以说没有执行
抬头制度,从而使这份文书在格式上消弭了尊卑之分。
从同治七年的蒲安臣使团开始,清政府首次对外发出了遣使国书。光绪二年(1876 年)派遣郭
嵩焘、刘锡鸿为正副使常驻英国,他们携带了清朝的第一份驻使国书。此后,遣使和驻使携带国
书成为惯例。
—摘编自郭黎鹏《晚清国书与中西国家间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英双方所选图册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书在清朝的变化发展。 (10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新思想界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
当时的中国尚缺乏建立多数人参与的国民政治的条件,但西方平民主义的影响,民主的平
等逻辑,以及动员大众参与救亡的现实需要,却使部分中国人开始追求大众民主。这部分人认
为,中国政治不但是专制政治,更是满人对汉人的“贵族政治”,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
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他们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
其中很多人信奉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与国民公意说,戴季陶将“人民”“国民公意”抬到至高无上
的地位,实际上是将“国民国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机关当作“国民公意”的化身。
历史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调是治民,而非民治。由于缺乏“国民政
治”的思想传统,国人在初接触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时,能以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观念理解其议会
制度与选举制度,却难以接受“民主”、人民自治的观念与制度。另外,受传统贤人政治论以及西
方精英主义的影响,鉴于实际的国民程度,立宪派以及部分中间派人士则因恐惧“暴民政治”而鼓
吹精英政治、贤人政治。
对于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陈独秀表示并不排斥少数精英的作用,但强调“多数人之
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代庖。 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真正国民
政治的实现必须“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希
冀政府立宪的开明专制论,主张由革命党创立共和的革命程序论,主张“中坚阶级”主持共和的贤
人政治论,都不可能得真正的共和宪政。
——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
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 分)
历史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
材料一 图 4 来自印度的契约劳工(1834—1917 年)
1834—1917 年,英国向殖民地运送了近 150 万契约劳工
材料二 美国 1965 年新移民法案出台前夕,印裔移民的总量仅有 1 万人左右。此后,美国印裔
移民的人口持续高速增长。1993 年就超过日裔而跃居美国所有亚裔族群人口的第三位,2003 年
时更是以 222 万的总量超越菲律宾裔而跃居第二大亚裔族群,2020 年,印度裔以 440 万的总量
超过华裔成为人数最多的亚裔群体。移民美国的印度人大多来自印度社会的中上层,接受过高
等教育,英语流利,熟知西方社会生活,并属于知识型高技术移民。
——摘编自滕海区《论美国印裔族群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演变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海外移民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移民现象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 分)
历史试卷 第 8 页(共 8 页)
{#{QQABKYaQggAAAhAAAQhCEwGKCkGQkBGAAAoGBBAIoAABSQNABAA=}#}
{#{QQABKYaQggAAAhAAAQhCEwGKCkGQkBGAAAoGBBAIoAABS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