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答案

2024-03-06·12页·958 K

2024.2

绵阳南山中学高中 2021 级高三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 邹平 谌伦伦 审题人 滕涛 郭秀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桥梁记脱胎于汉魏桥梁碑文,桥梁碑文是将修桥始末形成文字、勒石刻碑,以称扬功绩、远

播声名。常涉文体有碑、铭、赞、记,记与其他类别多有交叉,自汉徂宋,桥梁记文逐渐独立。

在桥梁记的演变历程中,创作主旨与语言形式的变化最为明显。从创作主旨看,宋前桥梁记

主要是歌颂功德。入宋后,桥梁记创作主旨由称扬外在事功向表达内在自我转化,作者常借修桥

表政治理念,滕强恕《平政桥记》云“政有大体,推诚心,昭公道,行实政,而民不与焉,如斯

而已”;或宣德性品格,曾巩《归老桥记》赞赏柳侯老而归乡、不贪仕禄,“明于进退之节”。

随着理学风气渐浓,宋代桥梁记主观性、哲理化倾向也渐强。从语言形式看,宋前桥梁记皆为骈

文,文辞工整华美。究其原因,一是受时代文风的影响,二是源于桥梁记最初竖碑颂德的功用。

然而骈语记事常因对偶形式所限,桥梁尺寸、经费来源、工程处理等细节难以准确说明,剥去浮

华的辞藻外衣,详细信息并不多。宋代桥梁记则主要以散体书写,语言形式自由、平实严谨,利

于记事议论,文中地理变迁、桥梁兴毁、建筑原理、材料工费、规模尺寸、修建者品格的书写更

全面细致,文章篇幅亦较宋前普遍变长。同是书写建桥过程,宋代文同《众会镇南桥记》“端夫

昔已深恻,治且未暇,殆今视之犹尔,议将桥焉。其季师皋闻而说之,愿亦输其家赀,以佐厥役。

架材通沟,琢石补道,长袤高广,完好坚直”一段,与唐代乔潭《中渭桥记》相比,流畅自如得

多。虽然仍有个别篇章有意复古,一些散语为主的桥梁记也间用骈语,但挡不住宋代桥梁记散文

化脚步,并最终形成了桥梁记的语言范式,影响深远。宋代处于桥梁记文体发展历程中的繁荣定

型期,关注宋代桥梁记的主旨、语言等方面的文学书写对古代文体演化规律和中国叙事学研究很

有裨益。

宋代桥梁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重要体现,很多桥梁实体今已消失,《清明上河图》中壮美

虹桥只存在于画作中,其尺寸规模等具体信息均不得而知,实为憾事。宋代桥梁记则有助于弥补

这类缺憾,今人可据文中桥梁修造的时间、地点、工费、修造者等准确信息,管窥彼时文明。宋

代蔡襄主持修建万安桥,写下《万安桥记》并刻碑桥旁,文章记载了修建起讫时间“始造于皇祐

五年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工”,桥墩数量“垒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桥梁尺寸“其

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所耗工费巨大,“靡金钱一千四百万”,工程执事人“卢实、王

锡等,十有五人”等信息,为后人保留了准确而珍贵的史料。不唯《万安桥记》,宋代其他桥梁

记中皆有关于修建桥梁的信息记录,对后人研究中国桥梁史、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试题卷 第 1页(共 8 页)

桥梁科学涉及桥梁的用料、结构、设计、施工等方面,在宋代桥梁记中皆有体现。宋

代桥梁记中记载了当时桥梁的用料情况,主要材料有木材、石料,辅助材料有铜铁、竹藤

等。如以木质为主的,石介《宣化军新桥记》记载桥的五杠、三十七柱、七十八梁,皆用

壮大耐腐的巨木搭建。其他常见材料还有瓦、竹等。每种材料的选择,都会依据桥梁所处

的地貌、水势、气候等因素而综合设计考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12 月 9 日)

1.下列关于“宋代桥梁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桥梁记更加偏重内在自我的表达,抛弃了汉魏以来桥梁记歌功颂德的基本功能。

B.宋代桥梁记以散文为主,语言形式自由,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被后代桥梁记沿袭的语言范式。

C.宋代桥梁记能弥补桥梁实体消失的遗憾,《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规模尺寸就保存在桥梁记中。

D.宋代桥梁记保留了桥梁修造的全部信息,我们可从中看出宋代桥梁科学的发展情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古代文体演化规律及叙事学、桥梁史、桥梁科学等角度论证宋代桥梁记的多维价值。

B.第二段从主旨与语言两方面入手,在与宋前桥梁记的比较中论述宋代桥梁记的特点。

C.骈语不便叙事是桥梁记散文化的重要原因,文章举了文同和乔潭的文章来证明这个观点。

D.最后一段并未直接引用石介《宣化军新桥记》的原话,但这并不会影响论证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理学风气渐浓,以叙事为主的桥梁记哲理化倾向也渐强,可见文体发展影响时代风气。

B.与《岳阳楼记》创作情况类似,桥梁记作者常常借修桥表达政治理念、宣扬德性品格。

C.蔡襄《万安桥记》写建桥所耗工费时说“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暗含着对大兴土木的批判。

D.宋代建桥用料十分丰富并在桥梁记中有充分体现,这与桥梁所处环境如地貌、水势等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的指标,用眼睛能

“看”到温度吗?

显然,人眼只能感知可见光,不能看到温度。但有些动物可以,例如响尾蛇。响尾蛇的眼睛

和鼻孔之间有一种叫做“热敏器”的器官,可以探测到周围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

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黑暗中定位猎物,或者在白天也能够找到潜

藏在草丛中的猎物。

既然响尾蛇能看到温度,那么人类如何能借助仪器设备也看到温度呢?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

人类物理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史,即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这也是被广为流传的物理学上

空的“两朵乌云”之一。

所谓黑体,指的是可以吸收全部外来辐射而无反射或者透射的理想物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

克从 1896 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系统研究,最终给出了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地解释了实

验现象,更精确描述辐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从此被广泛应用于红外温度计算中。普朗克是公

认的近代物理的开拓者之一。

语文试题卷 第 2页(共 8 页)

普朗克公式表明:任何温度大于绝对温度(0K)的物体,都会发射电磁辐射(电磁波)。红外

辐射和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都属于电磁辐射,只是它的波长要比可见光更长。从普朗克公式

可以推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波长=0.002897/温度。也就是温度越高的物体它发射电磁波的中心

波长越短,电磁辐射根据波长划分了不同的波段。我们看到的可见光波段是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

大概相当于温度为 6000K 的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而我们地球上大部分的物体温度在 300K 左右,

发射出的电磁辐射波长更长,都是在红外波段。

使用红外辐射探测装置,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温度的技术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

人类不需要可见光,也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用眼睛“看”温度,红外遥感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

军事、医疗、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

例如,在军事领域,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侦测地方的隐蔽目标,识别和追踪导弹等。在工

业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设备表面温度,监测人体发热症状,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在农业

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土地表面温度和作物温度,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和水分利用情况。在环境

监测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大气温度和水面温度等,帮助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和陆

地表面的变化情况。

由于红外遥感“看”到的是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不需要辅助光源,因此可以昼夜成

像,实现夜间侦察。并且,与雷达或者激光相比,其自发辐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野生动物保

护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用来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踪迹的红外相机,就是利用红外遥感。

目前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红外热成像产品,就是将物体的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

像。首先通过光学系统接收并聚焦目标的红外辐射;之后,通过红外探测器将接收到的红外辐射

转换为电信号;在经过一系列的放大、滤波等信号处理过程后,形成视频数据传输至显示器显示,

最终得到与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相对应的红外热图像。

发展到今天,卫星上红外遥感技术测量的海面温度精度可以达到 0.3K,陆面温度的精度也

可以达到 2K。人类的眼睛虽然不能像响尾蛇那样直接“看”到温度,但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却可以看到更准确的温度、更大区域的温度以及更多精彩的世界。

(节选自杜永明《用眼“看”温度——红外遥感》)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响尾蛇能够在黑暗中或白天定位隐藏起来的猎物,是被称作“热敏器”的器官在起作用。

B.黑体辐射问题曾经较长时间困扰着物理学家,该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促进了红外技术发展。

C.物体所发射电磁波波长与其温度相关,地球上大部分物体发射的电磁波都在非可见光波段。

D.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突破生理局限,能“看”到更准更广的温度、更多精彩的世界。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评价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看’到温度”是以通俗的语言对红外遥感测温方式进行描述,符合科普文的特征。

B.普朗克的热辐射研究和他的普朗克公式对拨开黑体辐射这朵物理学上的“乌云”意义重大。

C.珍稀野生动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虽具隐蔽性,但不需要辅助光源就能被红外相机捕捉到。

D.红外热成像产品能够利用光学系统将物体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识别的图像,应用十分广泛。

6.人们对红外遥感不陌生,但对其了解并不深刻。某短视频平台计划向人们介绍红外遥感

及其研究历程,如果你是该平台知识类主播,请依据材料写出你介绍的要点。(6 分)

语文试题卷 第 3页(共 8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洗耳倾听

一个寒冷的冬夜,周遭寂然,我推开书房门,忽地听到里面有声响。当我看到书架

上那闪着寒光的箭镞,顿时明白声响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了。这个箭镞是一位朋友徒步丝

绸之路偶然在乱石堆中拾到的,据他考证是汉时物,就赠送与我。我想起了《水浒传》里

孙二娘赠戒刀给武行者时所说的“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地响”,箭镞与此如出一辙。金镝

飞鸣是它的生命本能,即使羽铩杆折,它仍然是那么不甘寂寥。我拈起箭镞看了又看,感

到一种深深的失落……

我到过一个高山牧场,这里的声响与城市迥异。几天下来,我的耳力得到良好的引

导,原先感到深夜静谧无声,后来漫步绿树丛中的小道,才悟出这个世界也充满律动,一

种全然山野风度的律动。没有喧哗和骚动,没有尘烟和异味,心绪自然淡若清溪。我听到

环绕于牧场许许多多可以意味却难以摹拟的响声,它们或远或近或疏或密传来;有的声响

是十分渺远的,好像是松针落地、水草抽芽,又好像夜鸟呢喃、夏虫振翅。据常在山中修

行的人说,到一定境界,尘埃落在针尖上也隐约可闻。

千百年来,无数的声音在大自然茫茫的空旷中横纵流走。声之高下,都飘散在历史

的苍茫里。有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语言,再微弱如尘的生命也如此。那些有灵性,或

者汲满天地日月精华的生命——商彝周鼎、秦城汉池、唐书宋画,语言总是飞扬于大千世

界。尽管岁月迁徙朝代更迭,或长埋于地底,或损毁于风霜,它们的生命信息总是会通过

种种渠道升浮上来。在岑寂的西北,在广袤的中原,在许多曾经成为古都而今王气黯然的

土地上,总是萦绕着与现代都市不同的气息、味道和韵致。到这些地方的人们倘真有好古

怀旧之念,都会有相应的情绪萌发,声气相投,屏息感染沧桑的滞重。

在大学时我读欧阳永叔的《秋声赋》,只是赞叹它的文采大气,能够藉秋声写出战

场风云。后来,我是钦佩他倾听至微的耳力,听出了层次,听出了韵味,并摹拟得如此逼

肖。能够伸入季节蜕变的交接处,敏感地捕捉那微妙的时令特征,肯定要汰洗其他芜杂之

音的进入。这一点,声色犬马盈耳的周邦彦、柳永、温庭筠肯定无法企及。

从农村来城市上大学的时候,我这习惯了倾听自然之声的双耳促使我在荒郊租了一

间危房,除了读书,我仍然像当农民那般敏感地爱风声雨声啁啾声。有好几回我在山路上

徘徊,在原野上散心,清晰地听到有叫我名字的声音,声音转瞬即逝。四处环顾不见一人,

驻足沉吟,很快我就圆解为周围草木摇曳、泥土开合、水汽升沉、岩缝伸缩时的话语。出

声是每一种生命吐纳的本能,未必就是真正呼唤我,肯定有另一种含意。

语文试题卷 第 4页(共 8 页)

最近的一次和自然交流是在大海边上,我的耳力得到了畅快的拥有,海涛对礁石的

冲击,海风一阵紧似一阵地拂耳,巨伞般的木麻黄“沙沙”地絮语,沙滩随潮涨落的吞吐,

听了美不胜收。我们就在海边帐篷里住了下来,任如雷般潮声漫耳。可是没过多久,这些

纯自然音律明摆着妨碍我睡眠的伸长。声响原始单调,同时也太朴实了。也许千百年前的

人理所当然地视此为安眠曲而安然入梦,轮到我聆听却只有默默地退缩了。我忧悲的内心

自知亏欠的症结,与自然结缘的纽带,随着我的都市气加重,已经裂痕弥深了。

话说回来,都市气归都市气,我依然品味着小时破旧老家的荒寒之境。这个时候任

何一点声息都难以逃逸,也滋养了听觉的伸长。这就早早种下了我喜欢荒野之声的种子,

使偏好的态度落实在古今美文的取舍上,凡荒率、清幽、空灵者,则爱不释手摩挲不已;

镂金错彩雕缋满眼者,则如大鱼大肉,唯恐坏了胃口而束之高阁。到了这种地步,除了山

野行行重行行外,就是在古人书画中倾听笔墨的淡然,和视觉上的凄冷配合后,达到默契

而心弦揪动。像荆浩、董源、关仝、范宽、李成、八大的笔墨都是我深爱,那幽深的崖谷、

黝黑的山林、萧瑟的旷野、渺茫的天穹、兀立的孤雁,都可以在静夜中听出如清代画僧担

当所说的“空谷音”。只是,我清楚地知道,这种逃避市声的做法是很无奈和狭隘的。

都市交响昭示了一种现实,我的肉身已无法脱离这种现实,我的念想却祈盼四处飘

游。我意识到听觉还在四处受敌,就像一只很美好的皮囊,却塞满了太多的芜杂。我应该

像古贤人那样,学会用山涧清流好好地洗濯双耳,濯去常年因市声摩擦、刺激而日益厚实

的老茧,然后侧耳倾听——那已经远去了的感召。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中“深深的失落”,含有对人们往往难以察觉此类奇妙声响的遗憾。

B.高山牧场的声响与城市迥异,作者甚至可以听到尘埃落在针尖上的声音。

C.作者认为历史遗迹都有自己的生命信息,好古怀旧的人易与之声气相投。

D.本文行文看似随意,但都围绕“倾听”展开,使文章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作者在文章第段中叙写了自己读欧阳修《秋声赋》的感受,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

全文中的作用。(6 分)

9.文章结尾说“洗濯双耳,侧耳倾听——那已经远去了的感召”,“远去了的感召”包含

了哪几层涵义?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语文试题卷 第 5页(共 8 页)

秦人据崤函之阻,自缪公以来常雄诸侯,卒至于并天下,岂其君世.贤耶?亦以得乎形

便之居故也。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然而,使其知捐背叛之山东,严兵拒关为自

救之计,虽以无道行之,而犹可岁月保也。不知虑此,乃空国之师以属章邯之徒,越关千

里以搏寇,亦已悖矣。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盖振臂一呼而带甲者

百万,举麾一号而下城者数十,其锋至锐也。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

军、弃大险,以撄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虽二世之乱足以覆宗,天下之势足以夷秦,而

其亡遂至于如此之亟者,用兵之罪也。夫秦役其民以从事于天下之日久矣而其民被二世之

毒未深其勇于公斗乐于卫上之风声气俗犹在也。而章邯之为兵也,以攻则不足,以守则有

余。周文常率百万之师傅于城下矣,章邯三击而三走之,卒.杀周文。使其不遂纵以搏敌,

而坐关固守为救败之师,关东之土虽已分裂,而全秦未溃也。或曰:七国之反汉也,议者

以为不知杜成皋之口,而汉将一日过成皋者数十辈,遂至于败亡。今豪杰之叛秦,而罪二

世之越关转战,何也?嗟夫!务论兵者,不论其逆顺之情与夫利害之势,则为兵亦疏矣。

夫秦有可亡之形,而天下之众亦锐于亡秦,是以豪杰之起者因民志也,关东非为秦役矣。

汉无可叛之衅.,而天下之民无志于负汉,则七国之起非民志矣,天下皆为汉役者也。以不

为秦役之关东,则二世安得即其地而疾战其民;以方为汉役之天下,则汉安得不趋其地而

疾诛其君。此战守之所.以.异术也。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

则山西之地可全。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虽然,彼徒知

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虽有太公之佐,其如秦何哉?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秦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夫秦 A 役其民 B 以从事 C 于天下之日 D 久矣 E 而其民被二世之毒 F 未深 G 其勇 H

于公斗 I 乐于卫上之风声 J 气俗犹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岂其君世贤耶”与“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中的“世”意义不同。

B.“卒至于败”“卒杀周文”与“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卒”意义相同。

C.“汉无可叛之衅”与“臣以险衅”(《陈情表》)中的“衅”意义不同,前者有“过失”意。

D.“此战守之所以异术也”与“所以动心忍性”(《<孟子>二章》)中的“所以”意义相同。

1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认为秦并天下是得益于其地理形势的优越,秦亡天下则因为二世不知用兵之法。

B.章邯等多次击败反秦之军,如果他们秉持固守之策且避敌锋芒,秦亡未必如此迅速。

C.七国反汉与天下豪杰叛秦情况不同,所以对于出关迎战,文章赞成汉军而否定秦军。

D.文章反对“子婴若有庸主才并得中佐就可保全秦地”的观点,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语文试题卷 第 6页(共 8 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5 分)

(2)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汉宫春答吴子似总干和章

宋辛弃疾

达则青云,便玉堂金马,穷则茅庐。逍遥小大自适,鹏鷃何殊。君如星斗,灿中天密密疏

疏。荒草外,自怜萤火,清光暂有还无。 千古季鹰犹在,向松江道我,问讯何如。白头爱

山下去,翁定嗔予:“人生谩尔,岂食鱼必鲙之鲈。”还自笑君诗顿觉,胸中万卷藏书。

[注]总干:官职名。玉堂金马:汉代宫殿名,为学士待诏之所。西汉扬雄《解嘲》:“今子幸得遭明

圣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隐士。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星斗比友人,拿萤火比自己,词人尊友而抑己以迎合友人,可见他对这份情谊十分珍惜。

B.“千古”三句写请友人代为向张翰问好实为虚写,词人借此隐约表达辞官返乡的愿望。

C.本词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用到了“鲈鱼脍”的典故,其用意却大相径庭。

D.“读您的诗才发现您胸有万卷藏书”,词结句照应词题,高度评价了吴子似及其和章。

15.古人评苏轼、辛弃疾有“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的说法。本词上片画线句表达了

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某高中的八字校训中有“自强”“弘毅”四字,前者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后者则出自《论语》的“ , 。”

(2)韩愈在《师说》中说,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有困惑是正常的,但

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则“ , 。”

(3)小刚创作了一幅画,所画内容为夏天的荷,他想用两句诗来题画,有同学认为可以用

“ , 。”之类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

从古汉语演变成现代汉语,语法上有不少差别,这里我只想谈两个小问题,说明汉语

古今语法的对比研究还 甲 。

(1)自己骗自己。 自欺欺人。

语文试题卷 第 7页(共 8 页)

为什么现代汉语要把古汉语“自欺”的“自”字前后重复来两个“自己”呢?()乍

一看似乎可以这样解释:把“自己”看成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所以来它两下。()再

一想,不对。比如说,“你别自己骗自己了”,施动者“你”已经说在头里了,还要“自

己”做什么?“自”在古汉语里边总是放在动词前边,可是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象( )

等,“自”只有副词的性质。一种是象前头举的例子,“自”兼有副词和代词的性质。古

汉语里代表受动者的代词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动词前边,到了现代汉语里都要放动词后。

既然“自”有代词的性质,自然应该挪到后头,可是它又有副词的性质,理应放在

前头,这样就有了矛盾,而修正的办法是一前一后来两个“自己”。(顺便说明,古代

的“自”是副词,现代的“自己”可是代词,比较一下“不自觉”和“自己不觉悟”里边

的语序——“自”和“不”的先后——就知道了。)

(2)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微微地笑了笑。 相视而笑。

讲了一个“自”字,再讲一个“相”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产生这种格

式的?跟“自”字一样,古汉语里的“相”字是一个兼有代词性质的副词,在现代汉语里

只作为一个构词的语素来用,例如“相同”“相反”等等。作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自”

变成了“自己”,“相”变成了“互相”,二者相同。 乙 :“自己”用起来比“互

相”自由,“互相”书面味道重,只能修饰双音节的动词;我们可以说 丙 ,但是不

能说“互相学”“互相看”,只能说“互相学习”“互相凝视”。

(摘编自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17.请在文中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成语或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甲处填成语,乙、丙处皆不得超过 15 个字(标点除外)。(6 分)

18.若文中()()两个句子分别的修改如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

()乍一看似乎可以这样解释 —— 表面上可以这样解释

()再一想,不对 —— 其实这样解释不对

19.下列短语中,不能填入括号中的一项是(3 分)

A.“车费自理” B.“自觉自愿” C.“孤芳自赏” D.“咎由自取”

20.文章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自觉”中的“自”是副词,“自己不觉悟”中的“自己”是代词。

B.“顺便说明”表示后面所写并非是本文必须要写的内容,这段文字应该删掉。

C.“可是”有转折、强调之意,与“他可是万里挑一的神枪手”中的“可是”意义相同。

D.本段与“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 分)

人总是在自己面前画一条线,称之为极限。一旦走到这条线的前面就会自动停止,

不再向前。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卷 第 8页(共 8 页)

绵阳南山中学高中 2021 级高三下入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9 分)

1.B【解析】

2.C【解析】

3.B【解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A【解析】

5.D【解析】

6.(1)红外遥感基本内涵(2 分):使用红外辐射探测装置,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温度,具有“不

需要可见光”“不需要直接接触”两个特征。(2)红外遥感研究历程(4 分):因响尾蛇能“看”到温

度而引发人类对能否借助仪器看到温度的思考,普朗克公式精确描述辐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为红

外遥感技术实现“看”作了理论储备,研究成果运用领域广泛,如军事、工业、医学、农业、气象、

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

题干任务:

考点(知识与能力):

解题程序:

答案构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B【解析】

8.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表现出他倾听至微的耳力,能够听出秋声的层次与韵味,承接上文对各种

自然声音之美的描述,表达了对欧阳修的钦佩之情。(3 分)与下文中以“我”为代表的都市人形

成对比(或者引起下文对于耳力被都市气逐步消磨的思考)。表达了对当代人远离自然,内心芜杂的

忧思(或者对感受自然、倾听自然的呼吁)。深化了“洗耳倾听”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3 分)

(意思正确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题干任务:

考点(知识与能力):

解题程序:

答案构成:

9.自然之音——被人们长久忽视的自然之声(2 分 答出第二段“来自山野的律动”,第五段“大自然

中每一种生命的吐纳”,第六段“大自然原始朴实的声音”等原文给 1 分);历史之音——飘散在

历史长河中的生命信息(2 分 从第三段第一行归纳,概括准确即可给 2 分);文化、审美之音——

独特的审美趣味,审美取向(2 分 联系第七段答出“古人书画中蕴含的‘空谷音’给 1 分)

题干任务:

考点(知识与能力):

解题程序:

答案构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EGI

解析(断句依据,语法、结构、词义):

11.D【解析】

12.A【解析】

13.(10 分)

(1)当陈胜首举义旗反秦之时,天下豪杰争先恐后向西进军攻秦。

(方、首事、西、诛,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解析(语境暗示、教材关联、其他旁证):

(2)那两个确实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只是为秦有可以保全的形势却迅速灭亡而惋惜罢了。

(彼、固、事机、惜,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解析(语境暗示、教材关联、其他旁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A【解析】

15.人生贵在逍遥自适,不必过分纠结于失意与通达。(2 分)。得志则青云直上为显宦高官,如鲲鹏之扶摇九

天,失志则固守茅庐为闲云野鹤,如斥鷃翱翔蓬蒿(2 分)。但若得逍遥自适,两者便没有差别(2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