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历史试卷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约 5000 年前的河南庙底沟遗址的典型器物是花瓣纹彩陶,以粟、黍为主要栽培
作物,已经饲养猪,出土的工具以石刀、石铲为代表。与其特征最接近的考古遗址是
A.仰韶文化遗址 B.石家河遗址
C.良渚文化遗址 D.兴隆洼遗址
2.《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 168 条。这说明
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 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
3.汉武帝任用商人出身的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督办盐铁事务。任用精于心算的商人子弟桑
弘羊为侍中,“三人言利,事析秋毫”。汉武帝此举意在
A.解决封国问题 B.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C.平抑各地物价 D. 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4.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
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
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
A.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B.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C.得益于江南的开发 D.抑制了门阀的势力
5.关于各行省的上供与留用,元代中央与行省整体上实施七三分成的政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
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竟多达四十七万缗,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
欺隐,如同己物”。这表明元代
A.行省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
C.各省赋税负担不均 D.中央集权体制式微
省级联测考试 |历史(五)冲刺卷 第 1 页(共 6 页)
6.清中期,统治者把与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通商视为“加惠远人,抚育四夷”,
当“夷情恭顺”时,以通商怀柔,当“外夷桀骜”时,停止通商作为驭夷之策。这反映出,
当时清廷
A.意识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危害 B.用朝贡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C.尝试用国际法解决外贸争端 D.逐步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
7.下图是 1908 年《神州日报》刊发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创作的主要背景是
A.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 B.立宪派开始支持革命
C.清廷权威的不断加强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8.晚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都是国粹,倡导“国故”。1923 年,胡适提出,“中国的
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我研究国故的目的是要从国故里面去找那些垃
圾,然后把它彻底地给清除掉。”这在北京大学引起共鸣。据此可知
A.理性主义影响近代学术研究 B.新文化运动内容不断丰富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强 D.反对国粹成为学者的共识
9.陕甘宁边区的定边新塞工厂、靖边毛织工厂、盐池元华工厂,1943 年扩大资金 550 万元,
边区投资占扩大总额的 72.73%。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众投资占 27.27%。这些企业的发展
A.得益于大生产运动的推动 B.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C.缘于民众抗日热情的提高 D.意在打破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
10.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的发行
A.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C.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D. 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11.自古埃及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公元前 1991—前 1962 年)起,历经六代,完成了对法尤姆
沼泽地的开发,成片的沼泽变为肥田沃土,扩大耕地面积达 2 500 多公顷。这可用于说
明古埃及
A.农业庄园式劳作盛行 B.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C.人地之间的矛盾缓和 D.食物生产条件优越
省级联测考试 | 历史(五)冲刺卷 第 2 页(共 6 页)
12.7 世纪中期,日本废除贵族世袭制,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把贵族的土地收
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日本此举
A.使天皇权力受到削弱 B.巩固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13.下图描绘了 18 世纪初英国约克郡西区毛纺织业的情况。这体现了
A.大农场的普遍建立 B.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C.圈地运动的血腥性 D.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767—1768 年,德意志近代文学先驱莱辛创作了《汉堡剧评》,批判了王公贵族的专制统治
以及教会的反动作用。他主张戏剧应该生动地表现人的情感,在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
重建德意志民族戏剧。莱辛的戏剧创作及理论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反映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C.弘扬与丰富了人文精神 D.否定了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
15.下表为 19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英国在非洲的扩张简表
地区 大事
北非 英国镇压了埃及阿拉比运动,占领了整个埃及
英国灭掉了黑人祖鲁王国,把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布
南非
尔人共和国(以荷兰裔为主的白人殖民政权)包围起来
西非 占领了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带
东非 索马里沿海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镇压非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在非洲攫取的殖民地面积最大 D.积极参与瓜分非洲
16.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跨国公司也逐步恢复投资,金砖国家领导人不断会晤,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国际经济从整
体上趋于好转。这体现了
A.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发展中国家作用凸现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趋向多元 D.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省级联测考试 | 历史(五)冲刺卷 第 3 页(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为酌议按地输丁之法,恭请圣裁……。止因直隶无地穷丁起见,而北五府(顺天、保定、河
间、永平、宣化)丁浮于地,尤为苦累。故条奏摊丁……。 臣计之再三,北五府地少丁多,难就
本州县之丁银摊入本州县地粮之内。 自当筹度尽善,以苏民困。……查直隶通属地粮共二百零三
万四千七百两有奇,丁银共四十二万零八百两有奇。统为核算,将此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
摊于二百零三万四千七百两地粮之内,仍照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
银,永无偏累之患。
——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奏请(后被裁定实施)
(1)材料反映了 (朝代)的 (赋税制度)。(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税制度在直隶地区的实施办法。(6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赋税制度实施的影响。(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幼儿(3—6 岁)进行的教育。我国对幼儿的教育源远流长,近代又发
生了显著变化。下表为我国各时期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状况
西周 王宫中设有孺子室,这是专门教养王室幼儿的机构
两汉魏
学前教育主要设置在家族内部,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晋南北朝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小学,甚至农村的乡、里也不例
唐代
外;私立的小学、蒙学较多;朝廷实行童子科考试
政府已开设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慈幼机构,对孤
北宋 贫幼儿进行一定的教育;家训、家诫、家范一类家教论著
层出不穷
儿童从小开始就被要求读经诵经;除中央某些官学外,地
明清
方学校特别是地方义学也兼收幼儿
至 1903 年,教会在中国纷纷设立幼教机构,为入小学打
基础,但总体而言,“它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
1904 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该
清末
章程借鉴日本的做法,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
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最喜好之
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
1915 年,公布《国民学校令》,基本沿袭了清末蒙养院政
策;1916 年,对其进行了修正,删去了“读经”“预备学
北洋政府 校”等字样;1922 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将蒙养
园改称为幼稚园,该案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
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提倡生活教育
——摘编自宋立会《清末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省级联测考试 |历史(五)冲刺卷 第 4 页(共 6 页)
围绕“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79 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 2000 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
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 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 月,全市实行招工考
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
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 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
北京市 1979 年全年有 21 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 3.4 万人,
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 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 1979 年 4 月起,
九个月安置了 18 700 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
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 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
1982 年增长了 3.3 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
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
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期北京解决青年待业问题的主要举措。(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期北京解决青年待业相关举
措的积极作用。(6 分)
省级联测考试 | 历史(五)冲刺卷 第 5 页(共 6 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面世后,以杰斐逊、麦迪逊等为首的美国国父们都非常赞同
该书的自由贸易主张。然而,实际上进行这种自由贸易活动需要主权国家缔结通商条约。然
而一盘散沙的美国并不能赢得外国的信任,因为它们认为无权征税的美国中央政府也没有力
量去执行条约。1789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关税法,它明确规定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 5%
的从价税,使原先的自由贸易设想付诸实现。
英美战争结束后,大量进口货涌入美国,充斥了市场,迫使许多在战时建立的制造工厂
停业。于是,美国通过了 1816 年关税法案,征收平均为 42%的高关税。1828 年的关税法,
更是将平均税率飙升至 61.7%。为此,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于是 1833 年通
过了妥协关税法,规定关税率的最高限额为 20%。1837 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1842 年关税
法便恢复了 1824 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税率。1846 年,为了争取更多的出口市场,美国国
会通过了以信奉自由贸易的财政部长罗伯特沃克命名的关税法。从 1846 年直到 1861 年,
美国持续保持相对较低的关税率,它比 1815 年以后的任何时期还更接近于自由贸易。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第一部关税法诞生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关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说明关税政策调整的意图。(
8 分)
省级联测考试 | 历史(五)冲刺卷 第 6 页(共 6 页)
{#{QQABYYSQogCAABAAAQgCAw2KCkIQkACACKoOwEAIIAABi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