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3-02·29页·1.2 M

2024年哈三中高三学年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

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

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

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

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

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

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

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

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

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 20 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

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 40 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 20%的只有1 篇,有 14

篇的错误为 20%-40%,有 12 篇达 40%-50%,13 篇高达 50%以上。而且,有 24 篇纯粹是杜撰了 10%的细

节描述,有 10 篇的杜撰率高于 10%,低于 10%的只有6 篇。这样,40 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

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

第1页/共9页

没有这种可能性。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

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

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

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

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

种人物。——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我们对于他(她)的其

他情况又有多少了解呢?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

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

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

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

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

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

校正它们。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

(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

材料二:

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们这些抱有成见的凡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并非一开始不抱成见。成见对

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真理是一种克服,是对我们的成见的克服。海德格尔说,真理须争而后得。不

是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互相争斗以夺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作斗争,真

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没有我们的看法,真理就无从显现。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维特根斯坦

的话:“人们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然后由此转向真理。……要让某人相信真理,仅仅说出真理是不够的,

人们还必须找到从错误到真理的道路。”

真理和谬误同根而生,两者都植根于关切。我们具有诚实的看法,已经是对真理的吁请;我若对所涉

之事无所谓,真理就无从展现。在你漠不关心的事情上,你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无所谓的事情无所谓

对错。在这些事情上,我和真理无缘,因为我一开始就和错误无缘。

这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宽容。人们现在往往这样理解宽容:不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不形成自己的主

张,或有个主张却不提出来,对什么都模棱两可,声称哪种看法都同样有道理。然而,宽容却是这样一种

态度:把自己的见解放到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具有主张,就自己的全

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不是不宽容,这恰是宽容的主要条件。唯确有主张的人才能宽容。

(摘编自陈嘉映《白鸥三十载》)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2页/共9页

A. 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的见解是由报道和想象拼合的,不可避免地超出我们了解的某个方面

或某一片段。

B. 作者引述的哥廷根心理学回忆观察实验数据表明了人们对事实的认识是失实的,是进行了改编、加工

和创造的。

C. 教育有可能使我们对“先入之见”的强烈影响保持敏锐意识,使我们在使用成见时体察成见的性质,

而不轻信成见。

D. 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的 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

学的各种样板。

2. 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成见”对探索真理的积极意义方面认识相同。

B. 材料一第五段中,画线句观点的隐含前提是“优秀的人是耶鲁人”。

C. 反思自己的错误所在比听他人对真理的解释更有利于人相信真理。

D. 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是一个真正宽容的人。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 研究表明某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眼中应该有着明显的差异。

C. 阿 Q 见城里人油煎大头鱼加上切细的葱丝,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D. 现代电影工业中,许多电影都会以“人的形象”为基础设计外星人。

4. 有人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前的一些行为和心理体现了材料一所说的“成见”。请结合原

文和以下材料做出判断并陈述理由。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

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

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5.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在实践中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被当作黄羊卖的野兔子。

第3页/共9页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

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

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

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

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

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

冬天多么漫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

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

到了春天的来临。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

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

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房又

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们用了很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

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

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

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

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

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

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

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

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

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第4页/共9页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

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那么淡漠。

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

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文本二:

重读过程中,既庆幸自己十年来的改变,又深深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出于弱而表现得

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

无尽花海。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再版序言》,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介绍雪兔毛色与环境的关系,意在告诉读者,雪兔在阿勒泰很常见,人们都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B. 我们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喂他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应该是雪兔逃走的外在因素,对此我颇为自

责。

C. 作者“无法想象”的那段想象,情绪丰富饱满,对生命的珍爱与赞叹就在情感的真挚抒发中得以显

现。

D. 作者反思过去的创作时说“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是以第三者视角审视自我的不足之

处。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运用反复,强调了外婆和雪兔一样孤独无助,也可见“我”的悲悯之心。

B. 句子并非闲笔,内容上与前文的抒情一脉相承,结构上引出下文“天气转暖”。

C. 叶嘉莹说杜甫诗“严肃中有幽默”,李娟的文字亦有此特点,句子可作例证。

D. 作者的语言质朴清新鲜活生动,句子的比拟和句子的比喻都具有这些特点。

8. 文本一叙写生活琐事却有扣人心弦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9. 文本二中作者说年轻的自己有“弱的魅力”,文本一中的兔子也有这种“弱的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

其内涵与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待漏院记

第5页/共9页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

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

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

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

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

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

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

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

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

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

谄容以媚之。私心怕怕,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

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

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材料二: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来,来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

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

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节选自《周易系辞下》)

【注】待漏院:群臣清晨等待宫门开启的地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聚天下之货A 交易B 而退C 各得D 其所E盖F 取诸《噬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文中指打开,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不同。

B. 总,文中指统领,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总此十思”的“总”意思不同。

C. 构,文中指联结,与《孟子梁惠王上》中“构怨于诸侯”的“构”意思相同。

第6页/共9页

D. 弄法,文中指玩弄法律,其中的“弄”与成语“舞文弄墨”中的“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探究天道的规律和圣王的政治模式。物阜年丰是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使然;民和邦安是三公六卿

各司其职、伸张教化的结果。

B. 作者认为古代善于治理的贤相名臣,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数不胜数的。他们有德行,勤劳

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

C. 贤相等待朝见时会考虑使尚未安定的百姓平安、使尚未归顺的少数民族归附,平息战事,开垦荒田,

举荐人才,罢黜奸邪等公事。

D. 奸相因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所思之事无外乎报私仇、徇私情,获取金钱美女、车马玩物,

蒙惑皇帝等满足私欲之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2)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

14. 你受邀参加一次读书分享活动,请结合《谏太宗十思疏》及上述两则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完成

下面内容。

分享主题:君臣执政如何实现儒家“垂拱而天下治”的政治理想

《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漏院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易系辞下》(节选):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沟行

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鞭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注】嘉佑五年春,王安石奉命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本诗在出京往返途中所写。幽燕:今河

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幽燕。当时沦为辽国统治区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描写自己伴送辽使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逐次展开,并且带有明显边境特色。

B. 诗歌开篇写实简洁,揭示了白沟特殊地理位置,也写出了伴送辽使回国的心情。

C. 颔联点出了当时边疆局势的紧张,辽国军队常来侵扰,北宋军队不断沿路报警。

第7页/共9页

D. 尾联使用典故,含义深远。“徒儿戏”引人深思,彰显了诗人对边疆守将的 态度。

16. 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方式反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

等,古诗文中有许多含有二十八星宿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 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交响乐团……这个冬天,哈尔滨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客人们,

地展示诚意和创意,把游客宠上了天。恰如《黑龙江省致海内外游客朋友们的新年感谢信》所说:“我们

掏心掏肺掏家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红极一时的淄博烧烤,到火爆全网的“村超”“村

BA”;从西安大唐不夜城,到洛阳汉服小姐姐……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网红城市趁势崛起的佳

话。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固然是一大优势,但还不足够,关键在于走心的服务。

正如,多年前,大小旅馆内都喜欢悬挂一个“ ”的招牌。四个字,简洁明了却感人至深。出

门在外,还有什么比一张张热情温暖的笑脸和一次次明目张胆的“偏爱”所营造出的“家”的感觉,更让

人心满意足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地方能意识到,只有让游客感受到全方位的关怀和体贴,他们才会真正产

生“家”的感觉,进而与“家里人”同频共振,齐心协力将“家”打扮得更加靓丽出众,敞开“家”的怀

抱,邀请更多人参观。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 部分,如果写成“出门在外,由走心服务营造的‘家’的感觉最让人心满意足”,语意

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饱受焦虑情绪困扰时,很多人想到的缓解方法就是刷手机。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

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焦虑程度越重, 。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在手机提供的虚拟世

第8页/共9页

界中,会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追求下一次迫不及待的快感体验。这样,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

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 。这种成瘾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传递快感的神经递质,它让人们不断产生“再来一次”的期待。短视频5 秒钟就引人爆笑的

包袱,发一个朋友圈瞬间引起几十上百人的关注,让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激增。

但其实,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信号,提醒你有威胁存在,需要通过行动去解除威胁,才能

得到化解焦虑。因此,出现焦虑而忍不住刷手机时,建议设置停止时间,防止成瘾失控。

20. 下列句子中的“手段”和文中加点的“手段”,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妮子不知高低,轻意应承,岂知他手段挥霍,家中空虚。

B. 我们不是那不济的和尚,其实有些手段,惯会拿妖。

C. 为挽救病人的生命,医院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D. 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生了冲儿。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并写出完整正确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的哈尔滨,确实是今年冬天最火热的城市。各地大军纷纷北

上,从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打卡到参观哈药六厂“东北卢浮宫”“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从体验

东北特色美食到在“哈工大校区”“飞鹤乳品产业园”研学……

材料二:2023 年,继“特种兵式旅游”之后,一种名为“CityWalk”的出行模式受到年轻人的推崇。

“特种兵式旅游”是指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挑战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游历最多的景点。而

“CityWalk”,是一种慢节奏、沉浸式体验城市文化的旅游方式。旅行方式的变迁折射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

变和生活方式的嬗变。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旅游有哪些见解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第9页/共9页

2024 年哈三中高三学年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

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

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

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

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

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

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

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

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

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 20 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

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 40 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 20%的只有1 篇,有 14

篇的错误为 20%-40%,有 12 篇达 40%-50%,13 篇高达 50%以上。而且,有 24 篇纯粹是杜撰了 10%的细

节描述,有 10 篇的杜撰率高于 10%,低于 10%的只有6 篇。这样,40 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

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

第1页/共 2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