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届高三第四次六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02-25·13页·1.8 M

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中

2024高三第四次六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

天,欧阳修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其中,《欧阳氏图谱》成为

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

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同居共爨”已然成为值得表彰的美

德。《宋史孝义传》就记载了若干个几代同堂、几百人的大家族。规模达到几百人的一个团

体,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各有家丁数千,“远近颇畏

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虽然也考科举,“乃假儒也”。可见,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

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邓家也有衰落迹象,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

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

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

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

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

“祠堂”。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

“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

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

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

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1页(共8 页)

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他晚年闻知韩佗胄北伐,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

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

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杨氏家族到了元代开始设立专祠祭祀他们家族中的名

人,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并立碑“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币、酒仪、设科条于碑

阴”,正式变成了祠堂,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

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

想,祠堂中立高、曾、祖、祢四世牌位。祠堂不同于家庙,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所

以只能祭四代。可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

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一些有地方控制

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族谱和祠产但由众多独立生活家庭组成的宗族。宗

族,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

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但通声气、济有无的范围却可以远

过于五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纹一样,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网络结构。而士绅阶层处

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

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

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

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

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有不少地方的士

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

“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

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

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罗志田

曾指出士人通过寓正德于厚生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

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

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

中 所起的榜样作用。

B. 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

的 “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2页(共8 页)

C. 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

民 中间被践行。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

论 也不同。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 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 在 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 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 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 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 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 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 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4 分)

5. 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

“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

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

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

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

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

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

钱,按 20 世纪 70 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

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

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

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

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

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

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

存在,于是,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3页(共8 页)

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

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

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

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

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垅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

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

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

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

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

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

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

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

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

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

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

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

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

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

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

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

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

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

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

“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

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

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

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

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

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

推挤着,废墟的裥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

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

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

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

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4页(共8 页)

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

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

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注】《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 后”的修国妹和

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

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

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 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

忧 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 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

“可 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 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

点, 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

写, 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 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都能衬托出人物身

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 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

流 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

《五 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

8. 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

“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4 分)

9. 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

“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

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

骁气,凌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5页(共8 页)

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

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

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

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

“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

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

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

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

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

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

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羽闻 A 马超 B 来降 C 旧非 D 故人 E 羽书 F 与诸葛亮 G 问超人 H 才可谁比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 “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 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 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

常 担忧,提出让吕蒙留下来。

B. 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

军 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 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而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

虑, 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 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之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

报, 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4 分)

(2)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4 分)

14. 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分)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6页(共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有感

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长势。

B. 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的“雨”,贴合田家身份,可见春雨的充足。

C. 田父为及时春雨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两者形成对比。

D. 诗中的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

16. 宋人往往借诗来阐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

句子是“ , ”。

(3)星宿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颇具浪漫色彩的瑰宝,在古代文人的名篇中不乏涉及星宿

的句子,例如《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和《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八回中,元春于元宵节回贾

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事;《长生殿乞巧》表

达高处不胜寒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人生福祸相依,蕴含人生智慧和超脱精

神;《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而言之,其中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人生无常。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场的“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

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灯谜所呈

现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泪”的预感,都照应着“树倒猢狲散”的

终局。

曾雪芹用多种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之和贾府命运相互照应。节日的喜庆气与家族、个人

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丰富了《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7页(共8 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3 分)

19. 《红楼梦》中,元春在省亲之后的元宵节,让宫人送来灯谜让大家猜、同时要求贾府众

人也各出一首灯谜附和,贾政看过灯谜之后,顿感不祥之兆,后来果然一语成谶。请从下

面的灯谜中选择一个,指出谜底并简述它的“谶语”。(4 分)

贾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探春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一棵大树, ?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

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

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

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

物,返回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个这样的物质循

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

说,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个 ,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

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碳本领与其遗传因素密切相

关。 ,如:北京地区胸径 20 厘米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

树,储存的 CO2 量分别为 170.2、191.9、242.3、419.4、447.2 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 40 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

动,这不仅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21. 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死亡的各阶段。(4 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 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上岸”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一般就是指终于通过了某次考试或终于完成了某

项既定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

于我们自己的稳定的大陆;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8页(共8 页)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六校四联考语文试卷 第 9页(共8 页)

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中

2024 届高三第四次六校联考 语文答案

1.D(A.“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说法错误。文中举出杨万里

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这一观

点。B.“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说法错误。文中所谈关系网核心是士绅阶

层,“差序格局”的核心是自己,所以二者内涵不一致。C.“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只是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并非无

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2.B(B.“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至于

‘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

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可知,“坟墓

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建宗法理论规定的。)

3.C(C.“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孔子很早就与

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可知,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证明士的行为的规

范榜样作用。)

4.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让文章内容更丰富(1 分),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1

分),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1 分)。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避

免了论述的单调(1 分),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名声显著(1 分),意在反映“宋元出现

了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设专祠祭拜的事例”(1 分)。(每点 2 分,每一点中包含三个信息,答到其中任意

两个给 2 分,意对即可)

(作者在材料一第二段“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中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后

一句“但亦非空穴来风”有肯定了小说中情节也有其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作者通过引述祝家庄的事

例,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而在第三段中第

二次“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

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可知,从宋代到现代,杨邦义这一英雄人物被人们一直所铭

记,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同时引入了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说的情节,能够让文章内容更

丰富,也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论述的单调。)

5.材料一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1 分),到明

中期才允许庶人建祠堂拜先祖(1 分),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1 分)。

材料二强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承担着“礼下庶人”的工作(1 分),侧重从士人对于普通民众

的思维方式的影响(1 分),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 1

分) 。

(材料一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从第三段“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

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

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

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第四段“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

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

‘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

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

的过程。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则是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

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如第一段中“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

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

六校四联考语文答案 第 1 页(共4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