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答案

2024-02-25·16页·943.5 K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孙晓曼 王然 审题人:孙晓曼 王然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卷

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1915 年到 1921 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

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

《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

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

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

20 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

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

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

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

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

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

京大学得以展现。

《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一一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

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

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

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

启迪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

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

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

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

材料二:

《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

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

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

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

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

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

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

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

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

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

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

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

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

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

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

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

《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

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

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

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

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

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

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

力的叙事。

《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

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均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中可以看出《觉醒年代》

中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

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

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

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

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

的合理性。

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

史的追问。

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

起共鸣。

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

然。

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 )(3 分)

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

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 20 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

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

C.《平凡的世界》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

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

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4.材料二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采用怎样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4 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主旋律作品创作方面,《觉醒年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孙 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

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

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

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

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

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

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

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

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

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

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

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

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捻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

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

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

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

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

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

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

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

息的水里。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

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

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

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

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

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

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

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

以后,赵老金在战士牺牲的地方坚持撒网打捞的故事。

.大娘和小菊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李连长跳墙进来等细节暗示了战争形势的紧张,

与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相照应。

.小菊在得知战士牺牲后表面上是一刻不停地织布,实则是想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这一

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小说写敌我交战时,“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说明双方力

量悬殊,表现八路军战士虽勇敢沉着,但伤亡惨重。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

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实一虚,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

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

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

.小说在语言表达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增添了

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画线两处赵老金“到河边去”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分)

.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句“站

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的意蕴。(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

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

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

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

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

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

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

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

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

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

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

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患.。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

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

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分)

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

.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

.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

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

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

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

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14.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

质?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贺新郎端午

[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

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咸淳三年(南宋末期),时值端午,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

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多有感慨,便创作此词。

结束:装束、打扮。把似:假如。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起三句描写初夏景象,次三句写观渡的游人,“钗符艾虎”言首饰之新奇,“早”字写出了游人观

渡的兴致。

B.上片结二句写竞渡的激烈场面,“溪雨急”,比喻满河水点飞溅;“浪花舞”,描写一江波浪翻腾。

C.下片中的“纫兰佩”“怀椒醑”,与《离骚》中的乘骐骥驰骋、惟草木零落都是对屈原美好形象和品格

的描绘。

D.下片结二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当世的愤慨,反常“一笑”,内藏百哭,名曰“吊千古”,实则伤当今。

16.“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是杨慎在《词品》中对本词下片的评价,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用“ , ”两句起兴,兴中有比,

形象地说明人生亦有命,人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2)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即从职责上将教师界定为“ ”,与后文童子之师

“ ”的职责形成对比。

( 3 ) 梦 是 古 诗 词 常 见 的 意 象 , 或 写 梦 中 景 梦 中 事 , 或 忆 梦 中 人 梦 中 情 , 或 借 梦 抒 情 , 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在拜师、婚庆、

社交、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

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

成双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这一礼仪中表达得( ),充分释放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很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多外国友人在品尝醇厚甘冽的中国茶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所折服,这正是“中国茶”的文

化力量。

交融互鉴,文明共享,一直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商队一路( ),漂

洋过海,将中国茶叶运到世界各地,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也就传遍全球。现在,中国茶已经成为世界

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迈着和平的脚步已经走遍了 120 多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和

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世界友人也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了解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到中华文化的

( )。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两种修辞,请找出并简析它们的构成及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健康饮食不只是针对一顿饭而言的。所谓健康饮食,是指一个人摄取的所有饮食是否符合人体的需求

——需要得多,就吃得多;需要得少,就吃得少。只有“整体的食谱”,才能谈得上健康还是不健康。这

个整体,至少是针对一天而言,甚至是以几天为时间范围的。所以,_______,意义很有限。

好好吃饭的根本,是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而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日三餐。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

其实并不是含“有毒有害”成分,而是它们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人们很容易获得,_______。同样,所谓

的“健康食品”也并不是含有什么神奇的健康成分,而是它们富含的营养成分往往在许多人的饮食中有所

欠缺。

我们在进食时,如果能在其他食物中补充营养,“不健康食物”也可成为健康饮食的组成部分。因为,

除了这顿午餐,_______。只要在其他那几顿饭中注意补上蔬菜、水果、粗粮,注意控制盐和糖,也完

全可以构成健康饮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秸杆打成圆捆和方捆都可以,区别是圆捆便于滚动,但不好堆积;方捆便于堆积,但不好滚

动。

材料二:屈原有诗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

向不同哪能彼此相安?

材料三:有人说: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 2024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B.具有“启迪意义”的只有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C.“蔡元培等人……他们

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张冠李戴。“他们”指的是以林纾、辜鸿铭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而不是

蔡元培等人。D 曲解文意,不能说其突破了播放媒介的限制。故选 A。

2.C【解析】C.“无法引起共鸣”于文无据。故选 C。

3.D【解析】D.“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属

于“大时代小社会”。A、B、C 三项属于“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策略。故选 D。

4.

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

运用举例论证,举剧中和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人相关的剧情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

值。(每点 2 分)

【解析】

通读材料二可知,论证《觉醒年代》获得观赏价值的部分是材料二第 2 段。然后从论证结构的安排、

论证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从论证结构的安排来看,材料二第 2 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提示层次的句子是“由于人物表现

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

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

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述《觉醒年代》获得了观赏价值。

从论证方法的使用来看,在论证“人性的魅力”是采用举例论证,“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工友

们的关爱等”;论证“新的认知”时同样采用举例论证,“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有着较大的分歧”。

可见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5.

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

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

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体性。

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满分)

【解析】

从材料一第 2 段中的“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

1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和第 4 段中的“《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一一呈现出来”,可得出答案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

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

从材料二第 1 段中的“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

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和第 3 段中的“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

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可得出答案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

个体性;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

6.D【解析】D.“表现八路军战士虽勇敢沉着,但伤亡惨重”错,“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

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是写八路军跟敌人的战斗,此处不能体现“伤亡惨重”。故选 D。

7.B【解析】B.“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错误,虚写处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牺牲的壮烈,但未能揭示

战斗的艰苦。故选 B。

8.

第一处“到河边去”,表现了赵老金对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这一战争局势的担忧和紧张;

第二处“到河边去”,既表现了赵老金对战士们的牺牲感到悲痛,也体现了他对战士们“归来”的渴望。

(每点 2 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一处“到河边去”,前面有“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而后文我们知道老人和八路军关系亲密,可

见老人的行为表现了赵老金对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这一战争局势的担忧和紧张;

第二处“到河边去”,是在战士们牺牲在河里之后,联系后文“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

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可见老人到河边来,既表现了赵老金对战士们的牺牲感到悲

痛,也体现了他对战士们“归来”的渴望。

9.

“碑”指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和牺牲的见证者。表达出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

情。

“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写出赵老金对八路军战士精神的理解。

彰显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上,百姓永远怀念他们。

(每点 2 分。)

【解析】

“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

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不肯放弃的赵老金;他带战士们过河,又目睹了战士们牺牲的“碑”一般指刻着文

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赵老金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

2

{#{QQABZYCEggCIABIAAQgCAw0KCgKQkAEAAAoGAFAAIAABCRNABA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