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弗朗哥莫莱蒂在 2000 年提出“远读”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展开讨论,并不断丰富其定义。但是不管如何
变化,其核心原则之一都是倡导不必仔细阅读个别文本,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汇总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理解文本,探索
作品之间的共性,总结文学现象或规律,常借助图表等视觉化技术呈现研究结果。
与“远读”概念相对应的是“细读”,即仔细、深入地分析文本,包括揣摩语言结构、段落与句子,甚至研究单
词的含义,追求深层理解,是文学研究中传统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数字化方法不利于文学分析,因为只有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文字的细微差别与复杂性。莫莱蒂本人
也承认采用“远读”的方法难以避免地会将复杂的内容抽象化、简单化,但理解文学不能仅通过研究特定文本完成,
细读无法揭示文学的本质。
文学研究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日益广泛,“远读”的诞生与演变和人文学科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远读”引发
了无数讨论,这些争论进而拓展至文学研究的意义、目的、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
普里莫拉克等人在《远读二十年:对文学研究数字转向的思考》中研究了“远读”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他们表
示,“远读”这种方法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这一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文学研究重点的改变。在计算机技
术的帮助下,文本的所有单词及其变形都能被检索和分析,从而捕捉细读无法掌握的微妙细节,帮助研究人员打破局
限,关注到更多相对不显著的特征。
特拉斯认为,“远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让研究人员能以“鸟瞰”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并扩展可以提出的
研究问题的类型。它与细读并列存在,没有孰优孰劣,二者只是不同的方法,共同为文学研究提供合适的研究工具。
沃里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与传统方法相比,“远读”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允许研究人员以
不同的方式解读文本。例如,通过“远读”的方式,研究人员一次性能分析的文本数量远远多于细读,还能以宏观的
视角分析某个时期完整的文学作品,或研究某位作家的全部作品。沃里克补充说,以研究某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为例,
要理解“远读”这种大规模算法所产生的结果,研究人员需要事先了解该作家或该时期作品的背景知识,这种信息只
有通过细读具体文本才能获得,否则研究人员将无法理解“远读”结果的细微差别。因此“远读”与细读可以互为补
充,回答更多此前文学研究领域无法解答的问题。
数字人文是对人文学科方法论的补充,计算方法不能取代解释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数字人文必须批判性
地处理数据驱动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文学研究领域内也是如此。
比奥乔蒂在《文学研究中的远读:探索理论中的方法论》中提到,“远读”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它是文学研
究中第一个没有文学理论支持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关于“远读”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术语都源自文学理论,然而文学
理论的基础观点都认为文学文本只能通过“阐释”的方式来理解,更偏向诠释学范畴。但“远读”更多地属于符号学
的范围,目的并非解读文本,因此“远读”需要的理论方法要改变文学的解读层次,应从文本内容的“阐释”转变为
更为宏观层面的“解释”。“阐释”是基于文本,人物、事实的思考结果,由价值驱动,具有主观性,而“解释”是
通过假设与模型的方式;将数据与理论相结合得到的结果,全过程不依赖主观判断。
“远读”还有一个突出的争议之处,即具有潜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英语霸权问题。普里莫拉克等人在文章中提
到,当学者采用“远读”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展开研究时,必然会遇到语言问题。目前的文本分析工具的多语言分析
能力不足,许多小语种的文本分析工具仍有待开发,因此,“远读”分析只能在有限的文学文本中进行并形成理论。
除此之外,“远读”所使用的数据库大多数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大部分实践也以英语为中介。普里莫拉克等人认为,
不管是分析工具还是数据库语言都应该超越英语的核心语言区,否则采用“远读”方法的世界文学研究将永远被禁锢
在不平等、单一的框架之中。
特拉斯提出了学者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她认为,目前已经有很多数字天文资源备受瞩目,“远读”作为其中一
个重要领域也是如此。但她表示,数字媒体和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如现代版权意识与知识付费
体系发展日益完善,反而导致在访问书籍、文本、语料库等资源上存在不便。“远读”方法对资料有大量需求,就会
更为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使用“远读”方法分析的文本主要集中在 19 世纪文学,而非现代文学。
(摘编自练志闲《数字技术拓宽文学研究新方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读”是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不必仔细阅读个别文本,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理解文本,总结文学现象或
规律。
B. 作者认为细读能感受到文字的细微差别与复杂性,数字化工具能捕捉细读无法掌握的微妙细节,两者只是研究方
法不同。
C. 作为人文学科一部分的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方法论的补充,只能批判性地处理数据驱动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
性。
D. 材料中“除此之外”的“此”,指的是当学者采用“远读”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展开研究时,必然会遇到语言问
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学者认为数字化方法不利于文学分析,莫莱蒂则认为理解文学不能仅通过研究特定文本完成,细读无法揭示
文学的本质。
B. 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推动“远读”的诞生,“远读”引发的争论拓展至文学研究的意义、目的、理论和实践等
诸多领域。
C. 乔蒂认为“远读”应从文本内容的“阐释”转变为更宏观层面的“解释”,“阐释”具有主观性,而“解释”更具
有客观性。
D. 特拉斯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也会面临新的挑战,所以使用“远读”方法分析的文本主要集中在 19 世纪文
学。
3. 下列选项,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不符合“远读”特点的一项是( )
A. 某学者在系统地阅读了 20 部爱情小说后,发现一套“二元对立”原则,把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组织成树型对称结
构。
B. 某学者通过“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中的“只好”,解读出顾客对孔乙己的冷漠和
无视。
C. 某学者以《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为例,利用图表等模型化工具,直观地展示了人物心理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价
值。
D. 某学者用大数据对“卧听”事象的施者、受者、时间、空间、流动进程等方面层层考察,步步深入“卧听的诗意
世界”。
4. 在数字技术时代,如何更好地促进“远读”这一研究方法的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介绍“远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瞳孔里的古城
王鼎钧
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
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
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
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
城墙比河堤更高,把八百户人家严密地藏在里面;从外面仰望,看不见一角楼,看不见一根树梢,只见一个长方
形的盒子,在阳光下金色灿烂。对这个矩形的图案,我是多么熟悉啊!春天,学校远足,从一片翻滚的麦浪上看它的
南面,把它想像成一艘巨舰。夏天,从外婆家回家,绕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看它的东西,它像一座世外桃源。秋天,
我到西村去借书,穿过萧萧的桃林、柳林,回头看它,像读一首诗。冬天,雪满城头,城内各处炊烟袅袅,这古老的
城镇,多么像一个在废墟中刚刚苏醒的灵魂。
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
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里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那时,
他们家家正在桃林里摘桃子。不知怎么,他们的鞋子湿了。不知怎么,有些人的脚踝浸在水里了。一只黄狗从村中窜
出来,游入桃林,望着树上的主人狂吠。有一个人,大概是祖先里面最果敢的人物吧,他高喊一声“快逃命啊!”
祖先们把旧家园抛在脑后,迈开沉重的脚步,踢起一片黄尘。
在那座小城里面,靠近南墙的一隅,有我的第一母校,一所小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地方上的大事,老族长
亲自来看新生的一代,银发飘摆,满座肃然。典礼完毕以后,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是老族长带着毕业生由东走到西,由
南走到北,在每个有故事的地方停下来,述说先人的嘉言懿行。“天降洪水”的传说,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听来的。
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老族长已经相当衰老,但仍坚持那一年一度“毕业旅行”,他说,他要让这些即将长大成
人并且可能离乡背井的孩子,对自己的“根”有清楚深刻的记忆。他一息尚存,必定亲临。
他叮咛校长:即使他一病不起,这个节目仍然要由活着的人年年举行,不可简化或免除,校长只好派人去找一轿
子,我们跟在轿子后面出发,望着起伏跳动的轿顶蜿蜒而行。坦白地说,我们那时都没有多少历史感,我们爱东张西
望,爱交头接耳,爱拧别人的耳朵,爱走出队伍去无缘无故猛敲人家的大门。
老族长的声音喑哑微弱,他的精神已经不能贯注我们全体,所以我们是散漫的、不经心的。老族长说些什么,我
大半没有听,不过有一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他带我们去看祖先挖成的第一口井。
好久好久以前,祖先们以劫后余身,漂流旷野,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身立命。终于来到这块高地。祖先们先挖
一口井,看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如果有水,那就是天意。
破土之前,他们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当开井的人全身湿淋淋地爬出井口,大叫“有水、水很甜”时,四周有几百
人同时诵念叩拜。
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
但是,我们来时,井水已涸,只有井旁一棵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那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往树荫里
挤,都站在井旁,看清楚了荒草间有一个黑黝黝的破洞。我也看清楚老族长一脸的虔诚。
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当初憔悴褴褛的先人如今已繁衍成衣冠楚楚的大族,荒凉的土丘经营成坚固安全的城
堡。站在宽可驰马的城墙上内望,望不尽鳞次栉比的瓦脊檐,望不尽结满知了麻雀的槐柳。那飘着歌声的地方是我们
的学校,年年有人在这儿长大,年年有人从这儿跟着族长绕行全镇,认识自己的历史,走在街心,吸两旁门窗散发出
来的气味。
烤红薯的香味:
腌肉的香味:
青菜的香味;
陈年老酒的香味。
倘若命运的轮盘就此停住,我们赢定了。可是轮盘要命地转着,转出一个久久不雨的夏季来。
这时,我在故乡三千里外,道路多坐,亲朋无字,早突的消息是得自零碎模糊的传闻。我听说整个夏季,故乡
的天气异常晴朗,晴朗得可以敲出声音来。我听说池塘干涸了,所有的井也都干了,家家到西郊的小河里挑水。我听
说在这要命的时刻,族人疯狂地挖井,挖出来的只是飞尘。当初祖先们惊魂甫定,满脑子都是水灾的恐怖,没料到后
世子孙受这般无情的煎熬。
他们中间有一个人,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古槐已经枯死,那时,城墙里面所有的树
都成枯枝。这人大概是族人中间视力最好的一个,他看出老槐似乎又带几分绿意,他用指甲去挖树干,挖掉表皮,里
面滑溜溜,黏答答,藏着生命的讯息。
他大叫一声,飞驰而去,完全不顾他要损失多少水分。他说服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壮男来淘这口溜井。他相信井下
有水。大家忍死工作,惊恨地说,倘若徒劳无功,他们要杀死提议淘井的人。
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复活的泉,大自然的秘密精力,放活了老槐树,救活了全城全族。忽然
看见水,人们多么疯狂,多么满足!妇女们把水桶装满,手浸在里面,把婴儿浸在里面,先是嘻嘻地笑,后来呜呜
地哭。
我想,这次大旱,一定给故乡留下许多烙痕,等着我去凭吊、抚摩。可是我不能,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
道路传闻。
故乡,对于我,又进入传说的时代!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小城建在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从外面仰望是看不到城里的楼和树的,但是一年四季都能引发“我”美
好的联想。
B. “我”的祖先因为居住的地方低洼近水,遭遇洪灾,不得不舍弃旧家园,以劫后余身源流旷野,艰苦跋涉,寻找安
身之地。
C. 毕业典礼后,老族长带领学生们“毕业旅行”,讲述先人的嘉言懿行,但孩子们对老族长的乡土观念和陈旧思想不
感兴趣。
D. 在旱灾肆虐的时候,有个族人从古槐的绿意中推断出废井可能有水,他们淘出的井水救活了全族,给故乡增添了
神奇色彩。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紧承上文内容,是作者对故乡的形象表达,而且单独成段,表达情感强烈。
B. 句子“要命地转着”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自然引出下文对旱灾的叙述。
C. 句子运用顶真和通感的手法,突出故乡那年夏季异常晴朗、干旱无雨的天气特点。
D. 句子用“嘻嘻”“呜呜”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写出人们找到水后情绪波动之大。
8. 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井,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与陈伯之书
丘 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
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
屈膝又何劣邪!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张绣剚刃于爱子,
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
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
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
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
思赵将,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倔强沙塞之间,欲延
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伐罪。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注】丘迟,字希范,南朝文学家,以文才为梁武帝所器重。所作《与陈伯之书》,劝投魏的陈伯之重新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佳
作。张绣剚刃于爱子:汉献帝建安二年,张绣降曹,既而悔之,复反,杀曹操长子曹昂。四年,张绣复率众降曹,封列侯。廉公之
思赵将:廉颇原为赵国将领,赵王以乐乘代之,廉颇怒而奔魏,但不受重用,而有返赵效力之思。茂亲:有才德的亲戚。时临川王萧
宏为梁武帝之弟,故谓茂亲。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
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如何一旦为奔亡 A 之 B 虏 C 闻 D 鸣镝 E 而股战 F 对穹庐 G 以屈 H 膝 I 又何劣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去就,从或舍,如“轻去就”(《屈原列传》)的“去就”;文中指陈伯之弃梁投魏。
B.诸,“之于”的合音,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的“诸”意义用法一样。
C.与,称许、赞许,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中的“与”意思不同。
D.聊,姑且,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和“民不聊生”的“聊”义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盛赞陈伯之的杰出才能、不凡抱负和显赫功绩,可以拉近彼此感情距离,为下文建言做铺垫。
B.作者引用历史著名事例,列举陈伯之切身私事,尽数自身所受恩宠,意在打动陈伯之,打消其顾虑。
C.作者强调“功臣名将”的荣华富贵,有明显的利诱意味,即只要陈伯之重新归梁,定会前途无量。
D.末段叙述中隐含震慑,敦促陈伯之早行动:北伐在即,北魏朝不保夕;弃魏归梁,才是明智选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4分)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4分)
14.文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用意?(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襄陵令李君
欧阳修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
【注】襄陵,县名。渥,光润,光泽。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
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李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
C.颈联对仗工整,给读者描绘了秋收时节红枣成熟,春寒之际百姓生活和美的景象。
D.尾联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劝慰李君不要因为思乡之情而回故乡。
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有好的开端的君主诚然多,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这样,
并不在于“难易”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很多君主得志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
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
(3)“鬓”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世人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怨、愁思、欣喜、期待或抱负,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
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
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泰然处之,以著书为乐。
展览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
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
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画面徐徐展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 ),中
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
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 。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
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
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让我看,这事八成黄了。 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
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 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第三天,好几天过去了,方德成他们不再提起那个球,但是我可惦记着,我惦记的不是那个球,是那草
地,草地里的那堆东西。我真想告诉妈或者宋妈,但是话到嘴边又收回去了。
今天我的功课很快地就做完了,两位数的加法真难算,又要进位,又要加点,我只有十个手指头,加得忙不过
来。算术算得太苦了,我就要背一遍“我们看海去”,我想,躺在那海中的白帆船上,会被太阳照得睁不开眼,船儿
在水上摇呀摇的,我一定会睡着了。“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收拾铅笔盒的时候,这样念着;我把书包挂在
床栏上,这样念着;我跳出了屋门坎儿,这样念着。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惦记的是草地里的那堆东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
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可以帮我们攻克难关;经验,有时也会影
响我们的认知,有时也会限制我们的思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1. A 2. D
3. B 4. 与“细读”相结合;完善理论基础;规避新的不平等问题;解决资源不便问题。
5. 阐释概念:开头对“远读”的核心原则进行阐释;与“细读”比较:指出“远读”与“细读”的不同;引用
有关学者的论述:梳理了众多学者关于“远读”的研究成果。
【答案】6. C 7. B
8. 井承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与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井显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
9. 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
通过想象来描述祖先们迁徙定居的过程。
使用“据说”“传说”“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三千里外”等词语,给人一种亲近却遥远的心理距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CFI
11.(3 分)D(“民不聊生”中的“聊”意思是依靠。)
12.(3 分)B(“尽数自身所受恩宠”错。)
13.(8 分)
(4分)圣明的梁朝宽赦有罪之人而要求建立功勋,不计过失而广为任用,向天下之人推行赤诚之心,让所有
不顺从的人能安定下来。(注意“责”“瑕”“推”“反侧”的翻译。)
(4 分)而将军您(投靠北魏),正像鱼儿在开水锅中游动,燕子在飞动的帷幕上筑巢一样,不也太糊涂了吗?
(注意“沸鼎”“巢”“飞幕”“惑”的翻译。)
14.(3 分)描绘了一幅生动秀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日自然图景,(1 分)与北魏沙漠边塞的荒凉衰败形成
鲜明对比,(1 分)以江南之美景、故国之情思来感召陈伯之早日归降。(1 分)
15.A(“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理解错误,根据“绿发襄陵新长官”,
“新”字表明李君还未赴任。)
16.“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
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从全诗来看,妙用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使得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
“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坚持自己志趣之乐,但参与政事、为民造福、服务人民的亦为可乐之事。(每点 3 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1)能克终者盖寡 纵情以傲物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尘满面 鬓如霜/少壮能几时 鬓发
各已苍
18.(示例)油然而生 不言自明、不言而喻、显而易见(每处 1 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语境形容读者豪情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语境形容苏轼对后代的影
响深远是显而易见的,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19.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让”和 C 项的“让”是“致使”之意。而 A 句中的“让”是
“依照”之意。B 句中的“让”是“允许”之意,D 句中的“让”是“被”之意。)
20.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
入创作高峰”等语;B 项是杜甫诗句;C、D 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之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
21. “这样念着”反复出现,突出强调,加强语义,表达了想要去看海的强烈愿望;
回环往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22. 原句用了“不是……是”的关联词语,先否定后肯定,突出了自己惦记的事物;
用三个短句,强调的重点从“球”到“草地”,最终落脚到“那堆东西”上,语义递进,语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