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2-06·13页·906.2 K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几乎所有的科学定律都体现出一种“不”的内在规定性。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告

诉人们建造“永动机”是不可能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则说“热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流

入高温物体”(克劳修斯说法),或称“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即建造一种装置,

使其将热量百分之百地转化为机械能而不产生任何其它影响,这是绝对做不到的(普朗

克说法);热力学第三定律则指出“绝对零度不可达”。当然,还有许多重大理论也包

含了这种“不”的严格限定。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

不可能超过光速;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则表明在量子力学中不能同时准确地给出一个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等等。

一般说来,科学理论中的“是”往往是有条件地、相对地成立的,它们都是在做了

多种假设,进行过多方面简化,有意忽略了数不胜数的次要影响因素之后,才从实验事

实中抽象出来。因此它们也只有在严格的“理想条件”下才能成立,然而,在现实中这

种“理想状态”也许永远都不会存在。但是科学定律中的“不”却是无条件地、绝对地

成立的!对某一领域的不断求“是”固然可以使我们逐渐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然而只有

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这个领域的终极边界,才能够从闳阔的视野把握住该事物的整

体,也才可以说对这一领域达到了彻底的认识。

当牛顿力学建立起来以后,它几乎可以精确完美地解释一切力学问题,人们都认为

这种力学理论应用范围无限广阔,物理学已经最后完成,人们的眼中对它看不到一丝一

毫的“不”。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开始遇到了麻烦,

正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所指出的,虽然物理学是万里晴空,“可是现在,这种理

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被两朵乌云(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遮蔽得黯然失色了”。量子力

学与相对论力学的建立彻底扫清了物理学天空的乌云,同时也为经典物理寻求到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1

“不”,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经典时空范围。这不仅划定了经典力学的最后疆界,同

时还开拓了更为广阔、更为壮观的物理学新天地。可见,求得一个领域的“不”并不是

认识的终结,它正是一个全新领域求“是”的开始。

另有一种深蕴哲理的“求不”,那就是科学上的“证伪”原则。当代西方最著名的

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提出过“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的著名论断,他认为,“观察和

实验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只能证明一个理论是假,却不能证明一个理论是真。”为什么会

是这样?他的回答是,“证实是归纳问题,证伪则是演绎问题”,“作为科学理论的普

遍陈述虽不能为大量经验事实所肯定,但却能被个别经验事实所否定”。例如,为了验

证“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结论,哪怕你走遍七大洲,考察了全世界上千万只乌鸦都是

黑色的,也不足以证明这一结论是绝对正确的,只要有人发现一只白乌鸦就可以彻底否

定“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既定结论。可见,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事实都无法严格证明

为“真”,相反,仅仅一个“证伪”就足以否定整个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

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计划时也应当有意识地增拓“求不”思

维,自觉地寻找相关的边界限制。例如,对一座人口极度稠密的大都市,在大力提倡“小

汽车进入家庭”的同时,有没有从道路容量、停车泊位以及城市空气污染等方面进行科

学论证,定出这个城市汽车最佳拥有量,并据此制定汽车销售策略和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呢?

对人类社会发展求“不”要比对自然规律求“不”困难得多。因为对自然寻求“不”

并不涉及具体人的利害,而人类社会的“不”将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每个人

都带有生命个体的普遍特征,即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然而每个人的生存又无法脱离社会

的整体支撑。这个矛盾也许是当今社会一切不谐之根源。“求是”关注的往往是局部个

体的可行性,而“求不”则必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认清整体的约束性。世人大多注重“求

是”而疏忽“求不”,热衷于谋求自身发展,而较少顾及自我制约,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求不”比“求是”更加需要人们拥有清醒的头脑,全局的眼光,以及能够放眼高远时

空的预见能力。

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只对我们展示了精深的至理,还为我们规定了严格的戒律。“求

是”与“求不”这一对称思维,会使我们既善于进取又胸怀戒规,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选自詹克明《实事求“不”》,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热力学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能够证明几乎所有的科学定律都包含

着“不”的限定。

B.科学理论中的“是”需要经过多种假设、忽略诸多影响因素进而抽象出来,在现

实中很难成立。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2

C.波普尔认为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观察和实验提供的经验事实无法证明

理论的真假。

D.人类社会中每个人以自我生存为中心,导致社会发展“求不”要比自然规律“求

不”困难得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求是”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但彻底认识某领域不能仅“求是”,更要“求

不”。

B.牛顿力学从没有“不”到求得“不”,再次证明科学定律几乎不存在绝对的

“是”。

C.只要找到一只白乌鸦就能推翻“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结论,故证伪是容易实现的。

D.生活中“求是”与“求不”思维分别指向局部可行性与整体约束性,二者不可偏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孟德尔遗传定律预测了子代在遗传上会继承亲代的某些特征,实验和观察证明,

这一定律是正确的。

B.罗素说过,我无法带领一群人,因为我无法确定自己对,我也无法跟随一群人,

因为我无法确定他们对。

C.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是在广泛接受的科学范式里,发现了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

例外,然后用竞争性理论取代它。

D.爱因斯坦认为,相对论是通向更可靠理论的中间环节,一旦被否证,无论逻辑多

严密,理论多完美,都要坚决摒弃。

4.“求不”思维在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具有怎样的价值?请根据材料概括。(4 分)

5.本文是如何严谨阐述“求不”思维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的?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

言的角度加以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赶 场

刘平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3

起床看看天,晴。麻爷记得今天是星期二,老街逢场。每周两场,周二和周四。

逢场必赶,麻爷的习惯。早饭后,麻爷就出门了。一会儿,经过一家门口,麻爷喊周

爷:“周海清,赶场!”话音刚落,里面周爷就应:“来啦。”像早就等着一样。只要赶

场,俩老头都结伴儿,从不落单。

“麻德贵,早饭吃没?”出来,周爷问。

“吃了。”麻爷说。心里有些忍不住想:“咋不问我吃的啥?”于是又补充一句:“包

子、鸡蛋,还有牛奶。您呢?”这个“您呢”有两层意思,一是“吃没”,但麻爷更想知

道周爷早饭吃的啥。

“吃了。馒头、稀饭、鸡蛋、小菜。”周爷说,打了个饱嗝。“咋没喝牛奶?”麻爷

说。周爷笑了一下说:“喝不惯。还是稀饭安逸。”麻爷有些乐,说:“开始我也喝不惯

牛奶,喝几天就习惯了。现在,都离不开了。”周爷看一眼麻爷,又打了个饱嗝。

俩老头一路闲扯着,朝老街走。

老街在一公里外,很小,呈“丁”字形。房屋都是老旧低矮的砖瓦房、木板房,街

面铺着青石板,已被岁月磨出了凹凼,碾出了沟槽。以前,老街没有名字,但村民们给

取了名字。“丁”字的一横叫“横街”,一竖叫“槐子街”,因为那一竖的尾上,有一

棵老槐树,枝繁叶茂。后来,政府给老街取了名字,还钉了牌牌。也许是村民们叫习惯

了,又或许是他们不喜欢新街名,嘴里还是叫“横街”“槐子街”。

麻爷和周爷赶场,有自己的“三部曲”:闲逛,喝茶,喝酒。从横街西边进入,逛

了横街,又逛槐子街。逢场天,老街最热闹,卖啥的都有。上街卖东西的都是当地的村

民,他们守着自己的东西,也不叫卖,很悠闲随意的样子。有老头嘴里“吧嗒”着叶子

烟,女人手里纳着鞋垫。买卖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

逛街的时候,麻爷和周爷都不急不忙,看见中意的东西,脚步就停下来,把东西拿

在手里看看,讨价还价,合适了就买。逛完街,他们手里一般会拿点儿东西,或菜秧树

苗,或刀瓢锅铲,抑或是别的什么。然后,去喝茶。

麻爷和周爷走进茶铺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很多茶客了。有熟悉的看见了,就招呼

李三娘:“来!收钱。”捏着皱巴巴票子的手,已经伸出去了。李三娘收了钱会马上通报

给麻爷和周爷,比如王二哥给的钱,李三娘就尖着嗓子这样喊“两位新客的茶钱王二哥

给啦——!”这里的“新客”不是指新来的客人,而是说刚到的客人。麻爷和周爷就笑

吟吟冲王二哥抱拳:“道谢,道谢!”王二哥抱拳回礼:“就吃碗茶,道啥谢。”麻爷和

周爷找空位子刚坐下,李三娘就已经把两只茶碗放桌子上了。碗底一小撮老三花,滚开

的水一冲,香味就扑进鼻孔。李三娘的茶一块钱一碗。

茶铺是个消磨时间的好地方。天下大事、百姓闲事、坊间趣事、四季农事、小道消

息,都有人聊。还有卖瓜子花生的,端个小簸箩在堂子里穿梭。快中午的时候,麻爷和

周爷碗里的茶水也白了。茶客们开始三三两两起身往外走,麻爷和周爷也起身往外走。他

们是去喝酒,过酒瘾。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4

张五娘的酒铺子很小,半间瓦房,三张小桌子。不卖别的,就高梁酒和豆腐干、带

壳花生。那棵老槐树,就在酒铺子门口。高梁酒用黑土碗装,一块钱一两。豆腐干有两

种,薄的、厚的,薄的五毛一个,厚的一块钱一个。在张五娘的酒铺子,麻爷和周爷都

是二两酒,一块薄豆腐干。豆腐干拿在手里掰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咂味儿,然后端

起黑土碗抿一口酒。

那天,在张五娘的酒铺子里,麻爷和周爷听人在议论新街,说新街建好,就要开街

了。新街是配套新小区建的,离老街有半里多路。麻爷和周爷去看过几次,四条街都是

楼房,最高的有六七层,白墙红瓦,晃眼睛。“看起来漂亮,没意思。 ”麻爷说。周爷

嘴里嚼着豆腐干,说:“开街也没人去。”说了,端起黑土碗“滋溜”喝口。你一句我

一句,麻爷和周爷都对新街不感兴趣。张五娘一直坐在凳子上听他们说,突然,像想起

了什么,说:“听说以后新街多赶一天,二四六逢场。”麻爷说:“扯淡!”

出小区十多分钟,麻爷和周爷照例就到了横街西口。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街上安

安静静的,一个人也没有。街两边的铺子,也一家家都关门闭户。看着空荡荡的老街,

麻爷和周爷心里都“咯噔”一下,他们猛然想起,今天是新街开街的日子!

似乎是怀着最后的什么希望,俩老头仍然在老街闲逛起来。从横街逛到槐子街,仍

然没看见一个人,没有开门的铺子。李三娘的茶铺关着,张五娘的酒铺子也关着。最后,

他们在那棵老槐树下的石凳上坐下来。

“星期二,咋就不赶场了呢?”麻爷和周爷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心里都感到很失落,

很郁闷。

这时候老街突然出现了几个人,男男女女,衣着光鲜,像是外地人。 一个男人脖子

上还挂着照相机,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后来,他们到了槐子街,那个男人突然

举起照相机对着老槐树下的麻爷和周爷“咔嚓”了几下。

“麻爷,我们也去看看?”周爷突然说。

“去就去!”麻爷说。

俩老头站起身,往新街走。

新街今天像过节一样,到处是花篮、彩旗。麻爷和周爷一路走一路看,发现王么哥

的炒菜馆变成了酒楼,马情情的照相馆变成了影楼,连李三娘的茶铺也跟着人家叫茶楼。

“都跑到新街来了。”麻爷嘀咕一句。“都来了。”周爷说,喉咙里“咕噜”一声。

“还是老街赶场安逸。”逛到李三娘的茶楼门口,麻爷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说。周

爷的目光在新街上扫来扫去说:“现在没人了,就不安逸了。”说着,俩老头互相看一眼

对方,就心领神会抬腿迈进了李三娘的茶楼。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街人看重乡情,他们当街做买卖,悠闲随意,并不很在意自家的货品能否卖出。

B. 在酒铺子,与众人不同,麻爷和周爷表现出对新街的不屑,这体现他们的守旧心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5

C.给老街的人和景拍照,说明外地人比老街人更能深刻理解和关注老街的历史价值。

D.末段两次提到“安逸”,可以看出二人“安逸”与否的标准在人,而非店铺的新旧。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讲述日常生活,使用短句,省略判断词“是”,体现叙述语言的简洁和口语化。

B.句对老街外观的描写表明其历史悠久,“老旧低矮”等暗示老街搬迁的原因。

C.句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描绘茶客寒暄的场景,展示了老街人的乡俗礼仪。

D.句“掰、咂、端、抿”等动作紧凑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二人喝酒的畅快与惬意。

8.开头部分周爷和麻爷关于早饭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在叙事时,有时会始终沿主线叙事,有时会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事情或片段。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叙事特点及其表达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

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注],孔子

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

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

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

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

遂斩之,夷其三族。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

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

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减)

材料二:

(张华死后)后伦、秀伏诛,齐王冏辅政,挚虞致笺于冏曰:“间于张华没后入中

书省,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先帝问华可以辅政持重付以后事者,华答:‘明德至亲,

莫如齐王,宜留以为社稷之镇。’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6

也。议者有责华以愍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命之死。先圣之教,

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故晏婴,齐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难;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

顺之理。理尽而无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责也。”

(选自《晋书张华传》,有删减)

[注]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无道,劝谏不听,便佯装发狂来避免灾祸。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公等各宜A 务尽忠谠B 匡救朕C恶D 终不以直言E忤意F辄相G 责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收,逮捕。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的“收”意思不同。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文中指张华位居三公之一。

C.间,秘密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D.持重,谨慎稳重。与成语“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太宗提出,隋炀帝自身护短,不听谏言,导致最终被杀身亡,作为大臣的虞世

基似乎不该一同被处死。

B.杜如晦以箕子、张华为例向唐太宗证明,即便天子无道,只要有抗颜直谏的忠臣

在,就不会失去天下。

C.先帝曾向张华咨询身后事宜,张华认为齐王贤德至亲,可掌管天下。张华死后,

挚虞看到他应答的文稿。

D.晏婴、季札都是国家重臣,但他们都没有为了忠君而以死抗争,可见死谏并非衡

量忠臣的唯一标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4 分)

(2)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4 分)

14.在对张华的认识上,杜如晦与挚虞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避地过雷霹滩

邓肃

门前又见马如流,兵革缤纷几日休。

岭似车盘方税驾,滩如雷霹更行舟,

豺狼敢侮乾坤大?江海徒深虮虱忧。

安得将坛登李郭,挽回羲御照神州。

[注]避地:迁到安全地方以避灾祸。金兵入侵,汴京沦陷,诗人随逃难人群至雷霹滩。税驾:

解开车驾,指停车休息。李郭: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光弼、郭子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起笔描述门前的车马如水奔流,“又”字写出战乱之频,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B.颔联以“方”“更”二字,写出路经车盘岭,稍事休息后又换船行进的仓皇之状。

C.诗人善于设喻,“豺狼”喻指入侵金兵,“虮虱”喻指朝中皇帝身边的奸邪小人。

D.诗人期望自己能够像李、郭一样得到朝廷重用,重整山河,挽回北宋覆亡的败局。

16.杨载在《诗法家数》云:“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

愕。”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是如何“变化”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在与弟子们的座谈中,借曾皙之口透露出自己的内心愿景,即暮春时分,呼

朋唤友,“ , ”,歌唱而归。

(2)陶渊明返回田园故里,“ , ”两句描绘了他靠窗观景、虽居

处狭小却愉悦自得的心理状态。

(3)古人喜欢在诗中借“梦”表达情思。如李商隐借“ ”写怅惘之情;周邦

彦以“ , ”写故乡之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8

唐古拉,藏语,译作“平平的高地”。在藏北,唐古拉的相对高度未见其高,虽然

海拔五千六百多米。车到山顶,就见这高地几乎一马平川,上山下山不陡不急。其实山

谷早已被雪填满,平平的雪壤之下深不可测。唐古拉山顶经常堵车,惯跑青藏线的人们

习以为常,却没人敢从路侧绕过去。一堵几天,就会陷入绝境,因为缺氧和酷寒。

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 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

得可怜。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

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翻阅西藏地方

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 的,常有“无一幸免”“荡

然无存”字样。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

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

来, 的冰雪如同美丽的素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藏北高原之

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如果改为问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 分)

20.小王因工作需要,春节前要驾车翻越唐古拉山。请依据材料,给他提两条建议,

并简要说明理由。(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能充分了

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 ?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

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

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

想清楚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 。比如写信,为什么要写

这封信?写报告,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写总结,为什么要写这篇总结?此外可以类

推。这个“为什么”好比是个根,抓住这个根想开来,不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

前边提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样的想,是思想方法上的过程,也是写作方

法上的过程。写作方法跟思想方法本来是二而为一的。

教学生练习作文,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有个顺序安排,也就是

写作思路的体现。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不仅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只在写

作方面。提纲越详细,写成整篇就越容易,想得就越清楚。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基本

上完成了要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作者自己总不会感到太不满意。人家看了这样写下来

的东西,也会了解得一清二楚,不发生误会,不觉得含糊。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 9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下雨时如果忘记了带伞,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人会避雨等待天晴,有人会与

同伴共撑一把伞,有人会拼尽全力在雨中奔跑,也有人会像苏轼一样“何妨吟啸且徐

行”……不同的选择往往基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追求。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题 第 页 (共8 页)10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