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02-03·9页·1.8 M

西宁市普通高中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测试卷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长:9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荀子主张“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

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者之政也”。该主张

A.得到了诸侯国的普遍支持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适应了官僚制形成的需要 D.意在重建宗法等级秩序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出现以下几种“士”的类型。这反映出

A.百家争鸣促进士人著书立说 B.尊贤养士强化了各国诸侯权威

C.士阶层积极奋进的时代风貌 D.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

3.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 59 例:

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

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

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4.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普遍子嗣较少,以致多位皇帝是由外藩入继大统,即他们不是上一

个皇帝的儿子,而是选自其他藩王的子弟,且其生母不能跟随入宫。这

A.推动了豪强势力的兴起 B.易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5.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

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

交易。这表明,明朝

A.吸取了元朝的教训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雕版印刷技术成熟 D.货币政策存在弊端

6.表 1 所示为唐朝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表 1

A.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B.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C.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7.史载,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剧增,北宋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

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

籍中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政府经济职能加强 D.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8.针对清末新政,有学者指出“清廷已陷于一个诡论性的微妙处境:不改革则不能解决

问题,而要推行新政就需要花钱;且多一项改革举措,就增进一步经费的窘迫,直至

破产。”这反映了清末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权力重心下移外溢

C.满汉矛盾日益激化 D.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9.魏源《原叙》对“夷之长技”的赞许以及“师夷长技”的主张在二十年之后得到集体性回

响。其时有感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一批洋务思想家发出

“警世危言”,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广取“诸国富强之术”。这体现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救亡的正确道路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已经改变文化自大心态 D.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

10.公元前 5 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

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 449 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

一运动

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11.许多雅典政治家出于政治需要竭力拉拢民众。雅典将军客蒙就经常救助穷人,然而

他却因微不足道的原因被放逐 10 年,后由于波斯再度入侵,才被提前召回参战。客蒙

的上述经历与遭遇反映了当时雅典

A.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B.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C.追求城邦利益至上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美国科学院院报》近期的研究称,印象派美术大师莫奈画作(如下图)中呈现的其

实是工业革命时期空气严重污染的状况。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

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情感。材料旨在表达

A.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存在 B.工业革命推进绘画技术

C.画作隐喻空气污染危害 D.印象画派蕴含启蒙精神

13.1913—1921 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

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14.晚明时期,时人王道隆称江南地区:“今则市廛以质当为相先,宴席以华侈相

尚,……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鸣笳用为常乐,差有僭逾之风焉”。这一

描述反映了当时

A.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转变 B.社会奢靡之风日渐盛行

C.江南百姓物质生活较富足 D.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15.表 2 为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的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

下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表 2

A.维新变法推动近代教育学制确立 B.科举制度废除切断士人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16.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

均增长率从 60 年代的 4.7%下降到 70 年代的 2.7%,80 年代又下降到 1.4%,被称为“失去

发展的 10 年”。许多内陆国家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观念落后 B.地理环境恶劣

C.人口增长过快 D.经济的依赖性

17.晚明时期,女性诗人创作表现出了历史上少有的立言意识、节烈意识、史诗意识及

名士意识,而此前女性文学创作以闺怨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B.社会的主流意识发生嬗变

C.社会娱乐生活的丰富 D.心学的传播与时代的发展

18.1874 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并援引万国公法质疑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清朝据《台

湾府志》中的政府公文书,坚持“台湾番地有主论”,强调“万国公法者,乃近来西洋各国

编成之物,殊无载我清朝之事,故不引为论辩之用,当以正理熟商”。这说明

A.日本联合欧洲列强共同侵略中国 B.清廷据理力争维护自身正当权利

C.日本极力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D.清王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9.1927 年 12 月下旬,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

豪筹款子以及宣传、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并提出要通过口头讲话、

贴布告、写标语、出传单、演新剧、墙报上做文章等多种手段宣传革命,这说明毛泽

A.重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B.创新根据地的宣传方式

C.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D.注重动员群众投身革命

20.1950 年 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

举行各民主党派学习座谈会,每两周一次,学习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方法以自学为主,以小组讨论和报告为辅。这一活动

A.促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旨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C.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1.表 3 所示为 1978—1990 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

是,这一时期我国

表 3

A.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2.1983 年 3 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号召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用于国土防御

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彻底消

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用 25 年,耗资 1 万亿美元来完成。这反映

出美国

A.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B.被迫实行战略收缩

C.消除了核战争威胁 D.国防科技全面落后

23.列宁认为:“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

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

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得出这一结论是

基于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国家政权基础的改变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凸显 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4.20 世纪 70 年代,不结盟运动将重点议题从政治上争取和维护各国的民族独立、反

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转移到经济上追求经济解放。下图为 1961—1979 年不结盟运动

首脑会议中经济相关宣言、决议与纲领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可知,70 年代

1961—1979 年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中经济相关宣言、决议与纲领的数量变化图

A.不结盟运动与美苏关系缓和 B.传统的殖民体系已经瓦解

C.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 52 分)

25.(2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三朝,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元朝军队灭亡南宋后,于 1287 年成

立缅中行省。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兼任元朝缅中行省的丞相,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

省。明朝兴起后,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成

为明朝的“土司”。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此战造

成东南亚一大变局。

材料二

进入 19 世纪 70 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

年,在经历三次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

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 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

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 年 10 月 11

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

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材料三

1950 年 6 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

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

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

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

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

的声誉是很高的”。

——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对缅中行省的管理特点并阐述清朝国家疆域

奠定的历史意义。(7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加以阐释。(8 分)

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摘编自丁新约《中国共产党英烈志》等

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

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 分)

材料一 18 世纪末期到 19 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

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

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

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 1960 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

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

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

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

约有 9000 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

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 年

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

1995 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 年,民政部《关于

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

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

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

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

“社区治理”

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

社区发展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

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8 分)

高三历史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23 分)

(1)管理特点:行省的长官仍由缅甸国王兼任;缅中行省拥有独立的官员任命权与财政

支配权;实际上是一种羁縻统治。(3 分)

历史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基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使中国

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4 分,任答两点)

(2)变化:从“朝贡体制”(宗藩体制)向“条约体制”(近代外交体制)转变。(2 分)

原因: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清朝国力的衰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加重财政

负担;朝贡体制自身不平等的缺陷;缅甸本国的发展和地区形势的变化。(6 分,任答

三点)

(3)阐释:背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美苏冷战格局影响;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4 分,任答两点)

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周边外交环境;有利于缅甸和苏联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亚洲

地区的和平稳定;提高中国国际形象。(4 分,任答两点)

26.【答案】(12 分)

示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阶

级、各民族爱国人士团结起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

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翻身

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淮海战役过程中,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淮海战役被称为“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中

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肃清残敌,恢复经

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

改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千千万万个杨根思

这样的人民英雄,助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

据材料“彭德怀和杨根思年表(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革命领袖彭德怀还是人民

英雄杨根思以及其他千千万万普通的爱国民众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

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因此可拟定论题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突出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爱国人士团

结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

利,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翻身农

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淮海战役被称为“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因为在这次

战役中,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独轮车运输物资,支援前线,中国人

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

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肃清残

敌,恢复经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第

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

性转变,人民群众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缔造者和主人。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民主革命

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是千千万万个杨根思这样的人民英雄,助推

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答案】(17 分)

(1)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原有救济方

法的不足;城市基层治理的传统等。(每点 1 分,任答三点 3 分)

特点:结合多方力量扶危济困;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区行使自主管理;非

营利性服务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社区管理多

元化;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等。(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5 分)

意义: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中国社会治理

水平;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等。(每点 1 分,任答 3 点 3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