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京博物馆收藏的甲骨文共有 3000 余片,经古文字专家研究,上面所记载的商朝
帝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A.出土文物验证了传世文献的可信度 B.考古界对商王顺序一直存在着争议
C.文献承载的史料价值远远高于实物 D.文献与文物比对可推出真实的历史
2.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
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
断。”据此可知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
3.唐代长安颁政坊有馄饨店,辅兴坊有胡饼店,长乐坊有稠酒店,永昌坊有茶馆,行
街摊贩也不少。阎阖门外的“张手美家”食店,更是花样翻新,按节令变换轮番供应
风味食品。这表明唐代
A.饮食习惯受传统影响 B.都城传统的布局被打破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坊市制度已经彻底瓦解
4.《文姬归汉图》(下图)系南宋著名画家陈居中创作的历史故事画,以东汉才女蔡文
姬身陷匈奴最终回归的坎坷经历作为创作主题。此作品
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蕴含着托古喻今的家国情怀
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大胆挑战封建正统思想观念
5.1686—1740 年,清政府纂修《大清一统志》,把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尤其是
长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东北)包含在疆域之内,正面批判了“华夷之辨”
下仅以长城以内作为“中国”疆域的观念。由此可知,《大清一统志》的纂修
A.以法律形式落实了对西藏的管辖权 B.消除了“华夷之辨”民族观念的影响
C.反映了清政府强调国家统一的观念 D.推动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全面推行
6.同治十一年(1872 年),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制造局。为
了增强兰州制造局的技术力量,他延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匠,又委派颇懂机
器的总兵赖长主持工厂事务,使兰州变成了一个积蓄军火的大本营。兰州制造局的开
办
A.有利于应对西北边疆危机 B.开启了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创新了民族工业的经营方式
7.1904 年,户部奏准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1908 年,清政府将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
行,同时颁布中国首部银行法《大清银行则例》,赋予其在货币发行、金融监管、国库
代理等方面的特权,具有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A.标志近代民族金融业的建立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发挥了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能 D.顺应了金融业近代化的潮流
8.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出现多则隐喻现象的标题,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
了》《要办春耕突击队》,类似“保卫”、“突击”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
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
A.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营造了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C.推动了农民政治上的解放 D.增强了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
9.下图是邓澍 1951 年创作的新年画《保卫和平》(又名《和平签名》),该作品获得了
1951 至 1952 年度中国首次年画创作评奖一等奖。该年画的创作反映出
A.农村掀起了土地改革的高潮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逐步推进
C.群众积极响应建设人民公社 D.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
10.1979—1990 年,华北制药厂开展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加强先进技术和
设备的引进,并逐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至 1990 年,产品品种累计
增加到 98 种,抗生素总产量较 1978 年增加 54%,有紧密型联营企业 25 家。华北制药
厂的发展
A.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助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继续优化
C.得益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D.落实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思路
11.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人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
易物品的商业价值,但不用其直接交换,而是衡量后进行物物交换,且此现象还很普
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12.下图所示的饰板制作于公元前 3 世纪,出土于阿富汗地区,图案上方是希腊太阳
神和月亮神,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
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带有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由此可知
A.多元文化的区域交汇融合 B.东西方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
13.1819 年,李斯特以德意志 5000 名商人和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
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
1834 年,关税同盟建立。这体现了德意志
A.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较为盛行 B.民族国家意识渗入经济领域
C.关税同盟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14.有关经济史专家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
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不读《国
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
这些评价反映出《国富论》的作者
A.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B.主张富国裕民离不开市场
C.注重道德对市场的约束 D.倡导发挥资本积累的功效
15.下图是 1870—1955 年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示意图(1913
年指数为 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 B.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
C.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D.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
16.阿卜杜卡德尔是阿尔及利亚公认的反法运动领袖,土著居民视其为民族英雄。但
在殖民主义者的历史叙事中,有人将他塑造为几乎完全接受欧式教育的欧洲化的贵族
形象,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无知的人,只是利用了宗教热情从事抗法斗争。这表明
A.公共记忆更具有可信度 B.政治立场影响评价观点
C.历史记录只是主观回忆 D.历史叙事服务殖民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其中 17 题 14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4
分,20 题 1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
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
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
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缿(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
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
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
的主张一脉相承。
——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重视历代法制经验,命人制定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按六
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 460
条,除了包括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内容,刑律特别规定了刑事处罚原则,如
“十恶”“留存养亲”等。明太祖认为自己制定的常法可保子孙统治无忧,规定“一字
不可改易”。不过,常法之外的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是为“权宜之法”。另外,
明太祖还根据“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汇编了酷刑惩治官
民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并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李贵连、程晶《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对商品贸易的法律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制
度的主要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法律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并评价其影响。
(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
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护侨
的态度也积极起来。1860 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放宽华工出洋的
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从这一
年开始,清政府才开始意识到海外华人也是大清子民,需要庇护,清政府第一次从国
际的法理的立场来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鸦片战争
以后,清政府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内外战争,为了筹措经费可谓是绞尽脑汁。而在此时,
华侨为了得到大清朝的承认和护佑,个个慷慨解囊,清政府发现海外华侨的捐款和汇
款简直就是一座大金矿。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材料二
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
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
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
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
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
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
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的变化及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到 70 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
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
相当丰硕的成果。到 1980 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 868 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
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 231 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
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
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
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
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
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
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组织保障方面,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全国累计选派.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
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进行驻村帮扶,实现了贫困村的全覆盖,
部分县区对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也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加上近 200 万名
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在资金保障
方面,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持续增长,2019 年国家拨付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261
亿元,连续 4 年每年净增 200 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摘编自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三线建设的原
因。(9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脱贫攻坚工程的特点。(2 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线
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的共同内涵。(3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一战后的
欧洲版图
二战后的
欧洲版图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
欧洲版图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
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无锡市普通高中 2024 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B C A D B D C D A B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其中 17 题 14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4
分,20 题 12 分。
17.(14 分)
(1)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
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2 分)
特点:法律文书丰富;法律条文细致;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
导。(4 分)
(2)突出特征:继承和吸收前代法律成果;内容丰富,刑罚类型多样,体系较为完备;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因时制宜相结合;惩治与教化并举。(4 分)
评价:有利于促进吏治清廉;重视法律宣传,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法制建设
提供了借鉴;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4 分)
18.(12 分)
(1)变化:从控制压迫到放松保护。(2 分)
原因:《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华工出洋合法化;受到西方人权观念和国际法的影响;华
侨经济实力对清政府财政的弥补;晚清自强运动的发展。(任 3 点 6 分)
(2)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促进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助于中国
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争取国际平等并参与创建、融入世界新秩序;促进了五四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任答 4 点,4 分)
19.(14 分)
(1)特点:范围广,主要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区;远离大城市,分散在山区、农村;
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规模大、投入大、成果丰硕。
(5 分)
原因:中苏关系的破裂;美国的军事威胁;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原有工业布
局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任答 4 点,4 分)
(2)特点:政府主导,成就巨大。(2 分)
内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 分)
20.(12 分)
示例:
20 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版图处于不断变动之中。(2 分)
1918 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被迫割地。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分裂。俄国爆发十
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 年苏联建立。一战后欧洲版图的变动是强
权政治的产物,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3 分)
二战结束,德国分裂。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西欧和东欧分别受到美国和苏联
的控制。二战后欧洲版图的变动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3 分)
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冷战结束后,欧洲版图的变动有利于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3 分)
总之,20 世纪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动,既是欧洲地缘政治演变的结果,也是国际格
局演变的产物。(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