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26·8页·12.4 M

试卷类型:A

汕头市2023-2024 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

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

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

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之间有一个共同

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

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语言形式的美不限于诗的语言:散文里同样可以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

从前有人说。诗是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也有人意识到.具有语言形式美的散

文却又正是从诗脱胎出来的。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没有意义的;只

是要是语言,就可能有语言形式美存在,而诗不过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罢了。

在音乐上。两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最整齐匀称的乐段是由长短相等的两个乐句配合

而成的,当乐段成为平行结构的时候,两个乐句的旋律基本上相同,祇是以不同的终止来

结束。这样就形成了整齐的美。同样的道理应用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

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的、但是长短不相等的两句话.或者是两

句以上的、平行的、长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话。

远在第二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就以善用排比的语句为人们所称道。直到现

在,语言的排比仍然被认为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排比作为修辞手段虽然是人

类所共有的,对偶作为修辞手段却是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

汉语虽然双音词颇多,但是这些双音词大多数都是以古代单音词作为词素的.各个词素仍旧

有它的独立性。这样就很适宜于构成音节数量相等的对偶。对偶在文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

骈体文和诗歌中的偶句。

骈偶的来源很古。《易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左传》说:“武

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这种例子可以举得很多。六朝的骈体文并不是突然产生

的,也不是由谁规定的.而是历代文人的艺术经验的积累。秦汉以后,文章逐渐向骈俪的方

向发展,例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说:“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水甘瓜于清泉.沈朱李

于寒水。” 又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这是正向着骈体文过渡的一个证据。从骈散兼

行到全部骈俪,就变成了正式的骈体文。

对偶既然是艺术经验的积累.为什么骈体文又受韩愈等人排斥呢?骈体文自从变成一种

文体以后,就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缺乏灵活性.从而损害了语言的自然。骈体文的致命伤还

在于缺乏内容,言之无物。作者祇知道堆砌陈词滥调,立论时既没有精辟的见解.抒情时也

没有真实的感情。韩愈所反对的也只是这些,而不是对偶和排比。他在《答李翊书》里

说:“惟陈言之务去。”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说:“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

剽贼。”他并没有反对语言中的整齐的美。没有人比他更善于用排比了:他能从错综中求整

齐,从变化中求匀称。他在《原道》里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

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又说是:“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者也,民者

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这样错综变化,就能使文气更畅。尽管是

这样,他也还不肯放弃对偶这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试看他在《送李愿归盘谷序》所写的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和在《进学解》中所写的“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

钩其玄”,无一不是文质彬彬、情采兼备。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语言中的对偶和排比,的确

可以构成形式的美。在对偶这个修辞手段上,汉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这一艺术经验是

值得我们继承的。

(摘编自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材料二:

诗歌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之可贵,在于它能高度地进行艺术概括,揭露自然和

社会生活中的内在矛盾,突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的矛盾,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中

国文学发展史角度看,这只有发展到律诗中的对偶形式,才把这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发

展到极致。因为律诗讲究对偶,就硬性规定了一个格式。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

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

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要求作者揭露矛盾,运用起来是辩证

的,有助于辩证思维的形成。

律诗对仗形式之所以在我国唐代兴盛起来,除了我国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作用外,还

有以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础的古代哲学在文学上的继承发展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

的辩证法思想.从《周易》中的乾坤、阴阳、尊卑演进到后来的天人、形神、有无、本末等

无数对立的范畴。构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对整个思想领域包括文学领域的影响都是很大

的。而且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恰巧随着唐代统治者的先后提倡,使唐代

诗人从思想上受到影响,从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来看,这是一大进步。当时很多有名的诗

人,不是道家的崇奉者,就是佛教的信徒,杜甫号称儒家也和佛教禅宗有关系。这些为唐

诗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张银线《论律诗对偶形式与古诗哲理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语言美和音乐美都具有整齐、抑扬、回环的特点,因为它们都要追求在声音表现上的和

谐。

B.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诗,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比散文有着更高的艺

术价值。

C.以对偶为主要修辞手段的骈体文,从骈散兼行发展到全部骈俪,是历代文人艺术经验的

积累

D.律诗规定了必须采用对偶,对偶要求在写作中揭露矛盾,这样有利于作者辩证思维的形

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 分)

A.由两个长短相等、结构平行、旋律上基本相同的乐句构成的乐段,具有音乐上的整齐之

美。

B.对偶要求形式上整齐匀称而内容上必须有所差异,这形成了它既有形式美又有辩证性的

艺术特征。

C.排比修辞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偶修辞却是汉语独有的,因为汉语中的单音词素具有独立

性。

D.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佛教和道教学说在唐代先后出现,促进了唐

诗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3 分)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对偶句式从侧面烘托表现

月光的洁白明亮,整个意境浑然天成。

B.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图

画,既有对偶的形式美,内容上又呈现了色彩美、动态美。

C.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采用对偶的修辞,表现时人耻于相师的心态,

体现作者的辩证思维,形式上具有整齐美。

D.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以对偶形式写诗人回忆夜雪战

船、秋风铁马的过去,形式整齐,气概豪迈。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对偶”这一语言形式,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5.杜甫《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具有独特

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

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

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

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时间的印迹,居然处

处都显示了面形:从前的一片荒山,几条泥路,与夫乱石幽溪,草房藩溷,现在都看不见

了。尤其要使人感觉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两旁的那一排青青的不凋冬树;当时只同豆

苗似的几根小小的树秧,现在竟长成了可以遮蔽风雨 可以掩障烈日的长林。不消说,山腰

.

的平处,这里那里,一所所的轻巧而经济的住宅.也添造了许多;象在画里似的附近山川的

大致,虽仍依旧,但校址的周围,变化却竟簇生了不少。第一,从前在大礼堂前的那一丝

空地,本来是下临绝谷的半边山道,现在却已将面前的深谷填平,变成了一大球场。大礼

堂西北的略高之处,本来是有几枝被朔风摧折得弯腰屈背的老树孤立在那里的,现在却建

筑起了三层的图书文库了。二十年的岁月!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千二百的日子!以这一短

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象白驹的过隙,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

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

垂老了。

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

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

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

清秋,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的消息的。

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

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各个的胸

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

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

“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

“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儿的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

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

“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

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

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

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象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

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

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

里。晴空中一只飞鹰,象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

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回响过后,两人不期而遇的将

视线凑集了拢来,更同时破颜发了一脸微笑,也同时不谋而合的叫了出来说:

“真静啊!”

“真静啊!”

等老翁将一壶茶搬来,也在我们边上的石条上坐下,和我们攀谈了几句之后,我才开

始问他说:“久住在这样寂静的山中,山前山后,一个人也没有得看见,你们倒也不觉得

怕的么?”

“怕啥东西?我们又没有龙连(钱),强盗绑匪,难道肯到孤老院里来讨饭吃的么?并且春

三二月,外国清明,这里的游客,一天也有好几千。冷清的,就只不过这几个月。”

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

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的旺盛,就又推荐着他们自造的西湖藕

粉和桂花糖说:“我们的出品,非但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

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

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的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

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 冲得已无茶味 而我身边带着

. .

的一封绞盘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觉得今天是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

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天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

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装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

的秋山,忽所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

是在做诗?”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

“先生你说啥话语?”

“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

千文’了么?”

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的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

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

的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

(选自《郁达夫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年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我”出游的时间和出游的缘由,至于出游的目的地,“我”全凭兴

之所至,并未做周全的计划。

B.“我”去拜访小学同学,并未提前知会他,两人虽见面不多,但彼此间情谊深厚,“我”

的意外到访让他惊喜万分。

C.步行山路到达茶庄之后,“我们”感觉疲惫不堪,加上路上已经说了很多话,此时相对无

言,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D.我询问老翁是“对课”还是“作诗”,是在与老翁开玩笑,因为“我”清楚老翁其实不大

可能懂得格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用“暴君”来形容“时间的威力”,写出了岁月不待人的残酷,“究竟”更加强了

语气。

B.句子用飞鹰的叫声衬托山间的寂静,不但让人感到“身历其境”,更感到“心历其境”。

C.句子中“我”从老翁的算账声这一生活细节里捕捉到了诗意,更显出“我”的文人雅

趣。

D.句子中“似乎”构成了双重语义,“大笑的余音”此刻既回荡在山间,也回荡在“我”

的心里。

8.本文结构精巧,“我”的心境随着游程的行进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课文《故都的秋》用雅致隽永的语言,精选意象写出了秋“清、静、悲凉”的意境美。

本文与《故都的秋》一样,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

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

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

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

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日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

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

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

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之名重天

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

足以敦化正俗。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

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

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

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孟尝君 A 曾待客 B 夜食 C 有一人蔽 D 火光 E 客 F 怒 G 以饭 H 不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存,此处意为“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字意义

不同。

B.“太史公曰”引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与《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

《左传》中的“君子曰”、《汉书》中的“赞曰”用法相同。

C.其,在本处是代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

“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古人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此

处也是这个意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孟尝君善待宾客,甚至将礼物送到宾客亲戚的住处,并且能平等对待宾客,不少宾客慕

名而来,情愿归服孟尝君。

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最终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来又凭借宾客的力量得以从秦国逃

脱,可见养士对孟尝君意义重大。

C.司马光引用《易》当中的内容,论述君子养士应该为国为民的观点,他认为贤能之士,

可以匡正风俗,能够高瞻远瞩。

D.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可以凭借齐国的力量和真正的人才制服秦国,他却让鸡鸣狗恣者滥竽

充数,导致真正的人才无法为齐国效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4 分)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4 分)

14.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9 分)

寒夜

宋杜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夜》第一句,文字简洁平淡,但情意融融。表明“客”是一位与主人有共同的

语言和雅兴、情谊很深的常客。

B.《寒夜》三四句构思巧妙,写主客在窗前月下相谈投机,有了梅花的加入,顿觉这

见惯了的月色和平常不一样了。

C.《约客》一二句以“雨”“池塘”“蛙声”描绘梅雨季热闹的夏夜,透露出诗人等

候友人来访的期待、兴奋之情。

D.《约客》刻画声响饶有趣味:首句写雨声,次句写蛙声,末句写棋声。种种声响,

交融相衬,形成动人的意境。

16.两首诗写的都是寻常之事,抒发的是寻常之情,却都写得含蓄蕴藉。诗人是如何做到这

一点的?请结合两首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与成语“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 意思相当的句子

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_ ”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 ”一句,则

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悲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或思念之情。

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19 题。

当前,“数字化+文旅”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数字化加持.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

观光等于一体的数字文旅品牌,A ,如以网络直播、视频输出、网络文学、特色鲜明的网

络音乐、吸引眼球的话题讨论、亮点突出的 H5 页面等丰富宣传形式.以独具创意实用美观

的文创产品、融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等方式强化地域文化 IP 输出.逐步建立现代化大营销

宣传体系。以数字化治理。形成景区大保护发展格局,数字化不是简单地使用先进科技,

B ,文旅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应着力推进景区治理现代

化、文旅资源保护科学化。为此,我们要乘数字化的东风,深刻理解数字化的内涵。

从数字化视角出发增进文旅资源的运营与管理、开发与保护的力度,利用现代科技建立

景区大数据平台,掌握和控制景区人数在可承载范围内,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不同群体

开展调查,开展文旅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工作,综合运用智慧云眼等高清设备对

景区重点文物进行全面监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处理,对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尽快

制止,提升景区治理水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19.文中划波浪线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荒芜了一个冬春的塞北大地,第一个传递生命信息的使者就是

那些微不足道的青青小草。你看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悄悄地,钻出尘封许久的泥

土,吐出淡黄青绿的嫩芽,散出芬芳清新的草香,在经受几场风吹雨打和沙尘洗礼后不屈

不挠,茁壮成长。一点点,一片片。一层层,汇集成碧绿的海洋,微风吹过,这荡漾。这

与河流、山川、土地、森林、草原、阳光、空气融为一体,形成生命的载体,人间天堂。

它给人类提供可再生的给养,铸就人类绿色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青草的芬芳是儿时的

一盅醉人的甘醇,它经久不息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时至今日.难以忘怀,忘不了家乡房前屋

后田埂地畔草场林间那满眼的绿色,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嫩绿新鲜的小

草,还是枯黄褪色的干草,它不仅能够将锦绣河山装点得分外妖娆,还能用纯洁、丰富的

营养精气,让食草的奶牛挤出乳香四溢的奶汁,滋补我们强健的体魄。凡此种种,举不胜

举……今天的人们。嗅着芬芳馥郁的青草香味,咋能不联想到珍惜美丽如画的自然环境,

热爱祖国的大好的秀美河山,向往明天幸福美满的生活呢?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试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

析。(4 分)

21,分析文中加点的两个“这”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作用。(3 分)

22.妙用标点有助于充分地表情达意。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内没有任何标点,却有很好的

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的三则文言文阅读材料对孟尝君养士一事有不同的说法,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

现类似情况。这启示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应努力提高媒介素养,争取更好地适应信息时

代的生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