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答题
时,请将第卷每小题答案选出后,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若仅答在卷子上则不
给分。将第卷各题直接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e56 Cr52 Zn65
第卷(选择题共 36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 12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古诗词中,不少名言佳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其知识性与文艺性珠璧交辉,彰显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自信。下列关于古诗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黍”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肉”和“血”都是脂肪
D.“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中的“卵”主要指蛋白质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B.油脂硬化C.煤的液化D.橡胶硫化
3.下列物质不能通过相应单质一步化合而成的是( )。
A.HCl B.CuS C.NO D. Al2O3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2 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B. NaHCO3 可用作食品膨松剂
C.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D.漂粉精可用于游泳池的消毒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态氧原子价电子排布图:
B.基态 Cr 原子电子排布式Ar3d4 4s2
C. H3O 的空间结构:平面三角形
D.冰中的氢键示意图:
6.用已知浓度的 NaOH 溶液测定浓硫酸试剂中 H2SO4 含量的主要操作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为( )。
A.B.C.D.
7.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不恰当的是( )。
电解
A.2NaCl(爆炸) 2Na Cl2 B. MgO H2 Mg H2O
电解 高温
C. 2Al O (葡萄糖) 4Al 3O D. Fe O 3CO 2Fe 3CO
2 3 冰晶石 2 2 3 2
8.三百多年前,著名化学家波义耳使用铁盐和没食子酸(结构简式如图)制造了墨水。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 C7H6O5 B.可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C.所有原子有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D.1 mol 没食子酸最多可与 4 mol NaHCO 反应
3
9.X、Y、Z、W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Z、W 位于同一周期,基态W 原子的核外电子
总数是其最高能级电子数的2 倍,它们形成的某种阴离子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X、Y、W 三种元素形成的酸都是二元酸
B.该阴离子与 X形成的化合物是两性物质
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Y D.简单离子半径:X 10.双极膜电渗析法制巯基乙酸( HSCH2COOH )和高纯度 NaOH 溶液的原理如图所示,其中a,b 为离子 交换膜,双极膜在直流电压下可解离出 H 和 OH 。 已知:双极膜复合层间 H2O 能解离为 H 和 OH ,且实现 H 和 OH 的定向通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M 极连接电源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2H2O 2e H2 2OH B.膜a 和膜b 均为阳离子交换膜, Na 经膜a 由盐室移向碱室1 C.电解一段时间后,碱室2中 NaOH 溶液浓度变大 D.若将盐室中原料换成 Na 2SO4 溶液,当外电路中通过 2 mol e 时,可生成 1 mol H2SO4 11.定量分析中可用 AgNO3 溶液滴定 Cl 溶液,加入 K2CrO4 为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体积为 50 mL, 5 1 , 与 2 生成砖红色的 沉淀。已知 10 , cCl 10 molL AgNO3 CrO4 Ag2CrO4 Ksp AgCl 1.7710 17 12 Ksp AgI 8.5110 , Ksp Ag2CrO4 1.1210 ,根据以上实验操作和有关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向含 AgCl 固体的 AgCl 溶液中加入 NaCl 固体,AgCl 沉淀的量不变 2 3 1 B.滴定终点时,溶液中 CrO4 的浓度约为 3.610 molL 1 1 C.向 10 mL 0.1 molL AgNO3 溶液中滴加 3~5滴 0.1 molL NaCl 溶液生成 AgCl 沉淀,再滴加KI 溶液,生成 AgI 沉淀,能够说明 Ksp AgI Ksp AgCl 1 D.可用 0.1 molL 的KI 溶液代替 K2CrO4 做指示剂 12.以 CO2 、 H2 为原料合成 CH3OH 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CO2 g 3H2 g CH3OHg H2Og H1 CO2 g H2 g COg H2Og H2 CO2 的平衡转化率( X CO2 )、 CH3OH 的选择性( S CH3OH )随温度、压强变化如下: n转化为CH3OH的CO2 已知: S CH3OH n转化的CO2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P1 P2 B.400左右,体系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C.由图可知, H1 0 , H2 0 D.初始 nCO2 1mol、 nH2 3 mol,平衡后 X CO2 30% 、 S CH3OH 80% ,若只发生、 ,则 H2 的平衡转化率为 24% 第卷(非选择题共 64分) 注意事项:第卷共4 页,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Fe56 Cu64 2 3 13.(16 分)Cu 能形成 Cu NH 、 Cu NH 、 Cu S O 等配离子。 3 2 3 4 2 3 2 (1)写出基态 Cu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______。 (2)基态N 原子的第电离能比O 的大,其原因是______。 (3)N 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其中N 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_。 (4)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产生蓝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向溶液中加入适量乙 醇,析出蓝色晶体。 该蓝色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加入乙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写出该配合物中配离子的结构简式______。 (5)用 CuSO4 溶液、氨水和 Na 2S2O3 溶液为原料配制浸金液,原理如下左图所示。 2 上述原理可知, Cu NH 在浸金过程中起______作用。 3 4 为了验证上述原理中 O2 的作用,进行如上右图所示的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温度无明显变化,U 形管内 液柱左高右低,锥形瓶中溶液蓝色变浅,打开瓶塞后…… a.打开瓶塞后,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证实了上述原理。 b.a 中现象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 下图表示相同时间内,配制浸金液的原料中 cCuSO4 对浸金过程中 S2O3 消耗率和浸金量的影响(其他 3 条件不变)。已知: 2Cu2 6S O2 2 Cu S O S O2 。 2 3 2 3 2 4 6 图 1 图2 结合图1,解释图2 中浸金量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______。 14.(16 分)生物体内以L—酪氨酸为原料合成多巴胺,最终合成肾上腺素的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B 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DE 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3)写出化合物E 的分子式______。 (4)化合物A 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______种。 (5)若C 苯环上的三个取代基不变,只考虑取代基的位置异构,则化合物C 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种。 (6)C(多巴胺)的降解过程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中涉及的降解酶是相同的,最终产物也相同。 化合物G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同一环境下,C(多巴胺)分别与降解酶X 和降解酶Y 作用时的产物不同(分 别为F和G)的原因是______。 (7)已知AB、BC 产率分别为 98%、95%,则AC 的总产率为______。 15.(18 分)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 Fe2 、 Fe3 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 FeSO 、 Fe SO 固体,均配制成 0.1 molL 1 的溶液。在 FeSO 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 4 2 4 3 4 屑,其目的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 (2)甲组同学取 2 mL 0.1 molL FeSO4 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 KSCN 溶液,溶液变红。或滴1 滴 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3 溶液(用 H2SO4 酸化至 pH 1),溶液颜色变红。甲组同学通过 上述实验分析 Fe2 具有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Fe3 与 KSCN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 2 mL FeSO 溶液中先加入 0.5 mL 煤油,再于液面下 4 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1滴 KSCN 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同时乙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 Fe2 与 SCN 可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为证实该性质,用过量 NH4HCO3 溶液与 FeSO4 溶液反应得到 2 FeCO3 ,用于验证 Fe 与SCN 发生反应,进行a和b 两组实验: FeCO3 的制备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实验b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从沉淀溶解平衡角度解释实验a 和b 最终溶液颜色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丙同学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 Fe2 可与SCN 反应,进行d和c 的对照实验。 X为______。 实验能够证实 Fe2 可与SCN 反应,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中若未加适量水稀释,则无法通过现象得出结论。推测加水稀释的目的可能有:使后续实验颜色变化易 于观察;降低 cFe3 ,__________________。 16.(14 分)提高汽车排放标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回答以下问题: ( )已知在 时: (正) 1 、 (逆) 1 ; 1 20 N2 g O2 g 2NOg E m kJmol E n kJmol (正) 1 、 (逆) 1 。 4NH3 g 5O2 g 4NOg 6H2O1 E p kJmol E q kJmol 用 处理汽车尾气中的 的反应为: ,该反应的 NH3 NO 4NH3 g 6NOg 5N2 g 6H2O1 H ______。 (2)模拟汽车的“催化转化器”,将 4 mol NOg 和 4 mol COg 充入 1 L 的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和 压强下发生反应 ,测得 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 变化曲线如 2NOg 2COg N2 g 2CO2 g CO T 图1 所示。图像中C 点逆反应速率______B 点正反应速率(填“>”“=”或“<”,下同);反应的平衡常数:A 2 2 2 点______D 点。实验测得: v正 k正c NOc CO , v逆 k逆cN2 c CO2 , k正 、 k逆 分别是正、逆反 应速率常数。则T1 时C 点处对应的 v正 : v逆 ______。 图 1 图 2 图3 (3)汽车排气管装有三元催化装置,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解吸消除CO、NO 等大气污染物。反应机理如 下(Pt 是催化剂,右上角带“*”表示吸附状态): . NO Pt s NO* . CO Pt s CO* * * * * * . NO N O . CO O CO2 Pt s * * * * . N N N2 Pt s . NO N N2O Pt s 经测定汽车尾气中生成物及反应物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 和图3 所示: 图2 中,温度为 330时反应的活化能______反应的活化能(填“<”、“>”或“=”),反应的焓变H ______0(“<”或“>”)。 图3 中,温度从 Ta 升至Tb 的过程中,反应物浓度急剧减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和平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化学学科考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卷共 12 小题,每题3 分,共 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B C D A B D A C B D 第卷(非选择题共 64分) 13.(共 16 分) (1) 3d10 4s1 (1 分) (2)N 原子的 2p 能级处于较稳定的半充满状态(2 分) (3)三角锥形;(1 分) sp3 (1 分) (4) Cu NH SO H O ;(1 分) 降低 Cu NH SO H O 的溶解度(2 分) 3 4 4 2 3 4 4 2 (1 分) (5)催化(1 分) a.锥形瓶中溶液蓝色复原(2 分) 2 b. 4 Cu NH 8NH H O O 4 Cu NH 4OH 6H O (2 分) 3 2 3 2 2 3 4 2 2 当 c CuSO 0.03 molL 1 时,随着 c CuSO 的增大, Cu NH 的浓度增 4 4 3 4 1 2 2 2 大,浸金速率增大;当 cCuSO4 0.03 molL 时,游离的 Cu 消耗S2O3 ,使S2O3 浓度减小,浸金速 率减小(2 分) 14.(共 16 分) (1)羟基、羧基(2 分) (2)取代反应(2 分) (3) C9H13NO3 (2 分) (4)2(2 分) (5)5(2 分) (6)(2 分)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2 分) (7)93%(或 93.1%)(2 分) 15.(共 18 分) (1) Fe Fe SO 3FeSO (2 分) 2 4 3 4 (2)还原;(1 分) Fe3 3SCN Fe SCN (2 分) 3 (3)分层后可以隔离溶液与空气接触,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2 分) 2 Fe 2HCO3 FeCO3 H2O CO2 ;(2 分) 2 通过实验b 排除了 FeCO3 溶解产生的 Fe 对实验的影响;(2 分) 2 2 2 SCN 与 FeCO3 溶解电离产生的 Fe 结合,沉淀溶液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的 Fe (包括 Fe 与SCN 生 3 3 成物)浓度增大,与酸性 H2O2 反应产生的 Fe 增大, Fe 与 SCN 生成物浓度增大,溶液红色加深(2分) 1 (4)1 mL 0.5 molL Na 2SO4 溶液(1 分) 溶液红色更浅(2 分) 使 Fe3 3SCN Fe SCN 平衡逆向移动,增加SCN 的量提高与 Fe2 反应的可能性(2 分) 3 16.(共 14 分) (1) 5n p 5m q kJmol 1 (2 分) (2)<;(2 分) >;(2 分) 40.5(2 分) (3)>;(2 分)<;(2 分) 升温,催化剂活性增强,速率逐渐加快,则反应物浓度急剧减小(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