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历史试题+答案

2024-01-21·10页·590.2 K

惠州市202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历 史

说明:本卷共6 页,共 20 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之子伯

禽于鲁、开国元勋太公望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

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

2.《管子治国》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 《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

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

“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

3.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推行各种政策措

施,同时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把“孝”作为重要的

标准。这反映出汉代统治者

A.借助伦理加强社会治理B.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

C.依靠宗族稳固统治秩序D.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

4.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

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

(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

“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A.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5.南宋孝宗时期,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发行了一些地区性的纸币会子,如淮交、湖

会等,但又反对没有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而盲目发行。1166 年,孝宗“以会子之弊,出

内库及南库银一百万收之”,次年“出内库银二百万两售于市,以钱易楮(纸币),焚弃之”,宋

孝宗此举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纸币币值

6.明代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后期南京城的盛况。据学者统计,该画卷

里约有 109 家店铺,包括布庄、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等等。这些店铺

占据了画卷一大半的篇幅,位于全图的中心位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对外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商业繁荣丰富市民生活

7.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兼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身份。据统计,

1842-1894 年买办阶层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积累资金达到2 亿两,其中1 亿两交存于外商

企业,0.95 亿两投资于外商企业、城市地产、商业和银钱业。这一现象

A.加速了晚清统治的覆灭B.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D.体现了外国资本在华的主导地位

8.一战刚爆发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与邪恶之战、公理与强权之战、

君主专制势力与民主势力大决战。到 20 年代初,他们则认为这是资本家政府间的战争,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无产阶级巨大力量的展现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冲击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1946年3 月,中国共产党在张家口市的军事和文职人员已达 20 万人。对此,《晋察冀

日报》报道称, “每一名战士和工作人员都必须坚持他战争时期的高度纪律性,遵守

和平时期城市里的秩序和纪律。”这一报道

A.表明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挑战B.察觉到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风险

C.推动了解放区行政效率的提高D.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10.1979 年,邓小平访美时指出,“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政

府都意识到,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

战略观点来看待两国关系”。这表明

A.中美关系改善的时机成熟B.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D.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影响力

11.在罗马帝国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2 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

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圆形剧场、公

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罗马公民法产生B.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C.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D.体现了罗马文化的不断扩展

12.1066 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在征服过程中,威廉王

将部分土地划归王领,其余则分配给追随的贵族。接受封地的教、俗贵族成为威廉王的

总封臣,但总封臣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而未相连。这一做法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C.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3.1500—1600 年,传统社会经济关系确立的日常生活的确定性被打碎,欧洲社会每个

人都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政府普遍感到习惯性的财源已入不敷出了;大多数人断定,比

以前更大的贪婪和更多的邪恶将会在世界上肆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B.宗教改革的进行

C.贫富差距的扩大D.技术革命的发展

14.右图为 19 世纪末法国艺术家蒂雷伯格内创作的漫画《世界

的朋友》。漫画中三个朋友(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围着

“Poudre explosive”(火药桶)悠然地吸着烟。该漫画意在说明

A.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形成

B.世界大战爆发不可避免

C.三国同盟威胁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世界

15.1918年春,列宁主张苏俄企业运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口号——“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

来加强企业管理,并主张共产党人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管理经验。这表明苏俄

A.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亟待恢复社会经济

C.贯彻新经济政策的原则D.寻求巩固工农联盟

16.下表为二战后非洲地区爆发的部分边界冲突。导致这些边界冲突的历史原因是

A.经济危机的冲击B.殖民主义的罪恶

C.世界局势的紧张D.美苏冷战的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

要在宋代,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宋以下,始是纯

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

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

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跟随贵族征战的平民并未得到任何土地,加之

连年战争加重了平民负担,引起了平民的愤怒,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罗马平民以

集体撤离的方式逼罗马贵族作出让步,于公元前5 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量刑定罪

有法可依,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对此指出:“这场平民的胜利,使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后完全融入国家中了。”

——摘编自黄文莲《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平民社

会形成的原因。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平民胜利”的意义。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 世纪初,

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

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 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

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 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

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 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

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 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

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 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

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

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 年,教育部发布

《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

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世纪咖啡馆诞生于君士坦丁堡,人们把咖啡馆视为休息娱乐和结交朋友最佳场所。

15 世纪后,咖啡传播到欧洲,咖啡馆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

16 世纪咖啡馆又成为新型金融活动场所,来自不同商业阶层的人在这里充当股票经

纪人,现代金融市场中某些制度的雏形便是在咖啡馆中诞生的。

17 世纪下半叶伦敦的咖啡馆在政治变革过程中成为自由平等思想扩散的场所,促使

英王发布《咖啡馆封禁公告》,引发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18 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适宜的气候让咖啡产量大增,价格下降,咖啡馆数

量激增。

18 世纪末,由于咖啡因具有缓解疲劳的功能,城市工人便将咖啡作为生活的调节剂,

咖啡馆开始大众化转型。

19 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和咖啡吧应运而生。二战时期,

咖啡实行配给供应,咖啡馆的经营受到重大打击。

20 世纪 50 年代自由贸易的回归刺激了“浓缩咖啡革命”,造就了消费主义浪潮,让咖

啡馆迎来了新的生机。

21 世纪以来,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品牌连锁咖啡店在全球疯狂扩张。——摘编自[英]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咖啡馆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

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

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

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和平叙事。中国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

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在战略上以防守为主,主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第二,发展叙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

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

第三,国情叙事。坚持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第四,文化叙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

格、民间记忆、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

标识;其创造并延续的精神追求,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竭动力。

——摘编自程曼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围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

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惠州市 202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考点】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扩大了其势力范围,周天子对

各诸侯国只能间接控制,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A 选项。西周时期中央很难对全

国各地发生的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依据材料中“镇抚殷遗民”“控制东方”与戎狄部

落周旋等可知,实行分封制有利于各地拱卫周王室,防范殷商遗民和少数民族等,故

选B 项。材料的重点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森严的统治体系,排除CD 项。

【答案】B

2.【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根据材料“五谷不宜其他,国之贫也”“掩地表

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可知,农业生产中注重因地制宜、

除草、积肥、造肥和施肥等,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

的农业商业政策,排除A 项;材料没有反映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排除B 项;材料未体

现是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排除D 项。

【答案】C

3.【考点】汉代的社会治理

【解析】汉代的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强调忠孝,同时把“孝与选

官用人相结合,通过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伦理支撑,故选A 项。BD

项不够全面且非材料主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宗族,故C 项错误。

【答案】A

4.【考点】华夏认同

【解析】材料中所述,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中国(华夏)自居,着力建构本

朝的中华王朝形象;南方政权也通过礼制改革,修订“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

国”。很明显南北双方都认同“中国”,这种共同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意识的形成,为南北

重归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故选C 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 项;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不会消除民

族之间的差异,D 项错误。

【答案】C

5.【考点】南宋孝宗的货币政策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孝宗虽推行地区性的纸币政策,但主张对会子的发行要有一

定的限制和节度,反对盲目发行,因“会子之弊”用钱兑换纸币,这一限量发行的举措和

谨慎的态度主要目的是稳定纸币币值,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故选D。AC 项与材料无

关,宋孝宗推行纸币政策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材料未体现是为了“鼓励商业发展”,排

除B 项。

【答案】D6.【考点】明代的商业与城市【解析】材料中所述,明代《南都繁会图》生

动地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商业的繁荣景象,街市店铺繁华,商业设施齐全,市民生活丰富,

故选D。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相关政策与态度,未体现对外贸易的相关信息,

排除AB 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 项。【答案】D7.【考点】中国近代经

济结构变动【解析】买办,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

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1842-1894 年间,买办阶层积累了丰厚的

资金,但其积累的资金 50%存于外商企业,47.5%投资外商企业、商业和信贷等,投入

到近代工业领域的资金则很少,这凸显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故选B 。材料

中的现象无法直接加速晚清统治的覆灭与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AC 项;材料没有

涉及外国资本的地位,且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项。【答案】

B8. 【考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认知变化【解析】影响认知因素有个人原因,也有

社会原因。根据材料,知识分子对一战性质的认知从刚爆发时(1914-1918)“正义与邪

恶……”到 20 年代初“帝国主义战争”,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看得更透彻,结

合这一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知识分子的这一认知变化与列宁对一战本质的揭露相关,

受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矛盾的揭露与批判影响,故选D 项。材料主要

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一战性质的认识,未体现无产阶级的力量变化与作用,排除A 项;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展,批判旧礼教与旧思想,排除B 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只是知识分子

认知变化的一个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答案】D9.【考点】解放战争

【解析】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根据材料可知,抗战胜

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如何高效地管理大城市的挑战,A 项正确。1946年 3 月,内战尚

未爆发,而且材料强调“遵守和平时期城市里的秩序和纪律”,排除B 项;材料中的报道

只是针对张家口市的情况,是否推动了解放区行政效率的提高,不得而知,且这一报道

就推动了行政效率的提升,逻辑不通,排除C 项; 1949年 3 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

作重心转移的问题,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 项。【答案】A10.【考点】新中国

的外交【解析】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国家发展战略做出巨大调整,实行改革开

放。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展开,C 项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

常化,排除A 项; 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差

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与D 项无关,排除D 项。【答

案】C11.【考点】罗马文化的传播【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在扩张过程中将罗马城市

建设复制到了其他被征服地区,体现了罗马文化的扩展,D 项正确。此时是罗马帝国时

期,公民法早已产生,A 项错误;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B 项;罗

马帝国的分裂是因为帝国疆域过于庞大,统治出现问题,所以最终分而治之,排除C 项。

【答案】D【答案】D

6.【考点】明代的商业与城市

【解析】材料中所述,明代《南都繁会图》生动地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商业的繁荣景象,

街市店铺繁华,商业设施齐全,市民生活丰富,故选D 。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

的相关政策与态度,未体现对外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AB 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排除C

【答案】D

7.【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买办,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

商品的代理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1842-1894 年间,买办阶层积累了丰厚的资金,但其

积累的资金 50%存于外商企业,47.5%投资外商企业、商业和信贷等,投入到近代工业

领域的资金则很少,这凸显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故选B 。材料中的现象无

法直接加速晚清统治的覆灭与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AC 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

本的地位,且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项。

【答案】B

8. 【考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认知变化

【解析】影响认知因素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根据材料,知识分子对一战性质的

认知从刚爆发时(1914-1918)“正义与邪恶……”到 20 年代初“帝国主义战争”,可以看出知

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看得更透彻,结合这一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知识分子的这一认

知变化与列宁对一战本质的揭露相关,受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矛盾的

揭露与批判影响,故选D 项。材料主要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一战性质的认识,未体现无产

阶级的力量变化与作用,排除A项;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展,批判旧礼教与旧思想,

排除B 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只是知识分子认知变化的一个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C 项。

【答案】D

9.【考点】解放战争

【解析】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根据材料可知,抗战胜

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如何高效地管理大城市的挑战,A 项正确。1946年3 月,内战尚

未爆发,而且材料强调“遵守和平时期城市里的秩序和纪律”,排除B 项;材料中的报道

只是针对张家口市的情况,是否推动了解放区行政效率的提高,不得而知,且这一报道

就推动了行政效率的提升,逻辑不通,排除C项;1949年3 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

作重心转移的问题,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 项。

【答案】A

10.【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解析】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国家发展战略做出巨大调整,实行改革开放。中

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展开,C 项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排除A项;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差异,标

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与D 项无关,排除D 项。

【答案】C

11.【考点】罗马文化的传播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在扩张过程中将罗马城市建设复制到了其他被征服地区,体

现了罗马文化的扩展,D 项正确。此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早已产生,A 项错误;

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B 项;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因为帝国疆域过于

庞大,统治出现问题,所以最终分而治之,排除C 项。

【答案】D

12.【考点】中世纪王权的加强

【解析】材料中威廉先占有一部分土地,再将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贵族,但是这些土地是

分散的,这就不利于贵族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王权的加强,B 项正确。中世纪的英国

不是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 项;王权的加强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但还远远不

到“加速”的程度,排除C 项;威廉的做法虽然加强了王权,但依然还是贵族、教会、国

王多元共处的时代,没有实现国家统一,D 项错误。

【答案】B

13.【考点】价格革命

【解析】材料中“确定性被打破””“政府感到入不敷出”“更多的贪婪更多的邪恶”等信息

说明 1500-1600 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物价上涨,需要更多的金钱

才能保证正常的开销有关,A 项正确。宗教改革不会导致政府财政困难,B 项错误;材

料中的现象发生在多个阶层,所以与贫富差距无关,排除C 项;技术革命发生于 1765

年以后,排除D 项。

【答案】A

14.【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 世纪末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围着火药桶悠然地吸着烟,

火药桶一点即燃,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也清晰地表明作者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的政治组合的否定态度,故选C。两大军事集团是在 20 世纪初形成,19 世纪末尚未形

成两大军事集团,排除AB 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企图,排除D 项。

【答案】C

15.【考点】苏俄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中列宁主张苏俄企业运用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强企业管理,说明

苏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迫切期望,故选B。材料中并未涉及到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

排除A项;1921 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工人与农民阶级,与

工农联盟无关,排除D 项。

【答案】B

16.【考点】殖民主义

【解析】二战后,非洲很多国家并没有形成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些主要是因边界冲突和

民族冲突而引起。边界冲突背后的历史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地图上作业”所

导致的后果,故选B 项。材料中非洲的冲突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 项;二战后,世

界秩序经历了变化与调整,世界局势整体来说是相对平稳的,美苏冷战的加剧和世界局

势并非是非洲边界冲突的历史原因,排除CD 项。

【答案】B

17.【考点】宋代平民社会与古罗马法律发展

【解析】本题以宋代平民社会和古罗马法律发展史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比较

分析问题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

养。

第(1)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以概况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表现主要体

现在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门第观念的淡化),原因分析可以结合宋代社会特征,从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可以从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推动对外

扩张、维护平民利益以及推动罗马法的发展这些方面来分析古罗马“平民胜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表现: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门第观念淡化)。(2分)

原因:门阀士族衰落;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思想的影响。

(每点2 分,答出3 点即可,总分6分)

(2)意义: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扩大和巩固了罗马的统治基础;增

强了罗马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罗马对外扩张;限制罗马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

民的权益;推动罗马法律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每点2 分,答出3 点即可,总分6分)

18.【考点】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

【解析】本题以近现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美育实践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解

读信息、比较分析问题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

等学科素养。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美育传统、“立人”与“新民”的目标、造就“完

全之人物”“拯救国民精神”等信息,结合 20 世纪初的社会背景及新文化运动等所学知识,

从近代美育思想的继承性、实践性、解放国民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目标等角度加以概括这

一时期美育思想的特点;根据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实践情况,分析其在解放思想、推动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教育近代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时代局限,

影响

有限。第(2)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新时期学校美育地位上升、课程课时增多等发展趋势;

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明确美育的范畴,凸显美育的独立地位;关注人的全

面发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以实现人格健全、解放思想为目标;注重实践,服务于救

亡图存的社会现实;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每点2 分,答出2点即

可,总分4分)

影响:冲击封建思想,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推动新文化运

动的深入开展;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教育近代化;为当代的美育发展

提供经验和借鉴;由于时代局限,影响有限,难以实现美育救国的时代任务;(每点2

分,答出2 点即可,总分4分)

(2)趋势:学校美育课程增多;美育主体地位不断上升。(2 分,每点1分)

原因:国家重视/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服务于美

育强国战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高质量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

的全面推进。(每点2 分,答出2 点即可,总分4分)

19.【考点】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咖啡馆的历史”自拟

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学科素养。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看法,例如:咖啡馆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

改变;咖啡馆的历史折射出全球物种的交流;咖啡馆的普及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等。

赋分上,论题2 分,论证部分6 分,要求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进行论证(2*3,共6

分),表述逻辑2 分,结尾处有对论题的总结或升华,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

论题:近代咖啡馆的发展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阐述:咖啡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其发展程度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新航路开

辟后,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

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咖啡馆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18 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及其海

外市场的扩大以及咖啡在美洲的种植,导致咖啡价格下降,促使咖啡馆数量激增。19世

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咖啡贸易量大增,使得咖啡馆开始大

众化转型,满足了产业工人的需要。

总之,在世界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随着咖啡馆的普及化、大众

化,不断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0.【考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

国叙事体系”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赋分上,论题2 分,论证部分6 分,要求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进行论证(2*3,共6

分),表述逻辑2 分,结尾处有对论题的总结或升华,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一:

论题: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和平叙事。

论述: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从古至今不热衷于征战和扩

张不以霸权欺凌他国,寻求和平稳定,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中

国四大发明、丝绸、瓷器、儒家文化等传播至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同时佛教、葡

萄等外来文化和物种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在物质、技术、文化等方面和平交流

和发展。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和平和互利的方式,加

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

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的和平形象与和平外交路线逐渐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80 年代以后,面对风云变

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与周边国家

的睦邻友好关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以

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

稳定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一贯秉持“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观念,倡导求同存异,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和平叙事。

示例二:

论题: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发展叙事。

论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未曾中断在于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

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如古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

亚南亚、西亚、地中海等世界文明,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丝绸、茶叶、瓷器、漆器和冶

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向西传播,又使来自西方的新物产以及佛教文化、歌舞艺术传

入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

2013 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

台与新的动力。2014 年,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2015

年,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已有 100 个成员国。这些具体

措施,表明中国正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中国把自身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

发展。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发展叙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