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仿真卷(一)-历史试题+答案

2024-01-20·20页·612 K

广西名校2024届新高考高三仿真卷(一)

历 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分。

1. 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

时间 遗址 出土情况

距今 8000 年前

河南舞阳贾湖 随葬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可能用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工具

距今 6000 年左 墓中陪葬的一件陶器上彩绘了具有战争纪念碑性质的“鹳鱼钺

河南汝州阎村

右 图”

距今 5000 年前 浙江余姚良渚

遗址有宫殿区、内外城垣,十数座高、低水坝等水利工程

后 镇

A. 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 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 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2. 隋朝保留了均田制,但也做了一定的 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相反,一夫一妻的家庭

(户)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隋朝对均田制的调整

( )

A. 强化了父权的权威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D.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

3. 明代以前的很多作品中,商人往往作为道德审判的对象出现。但在明清小说中,商贾形象被重新定位,

他们的职业得到首肯,人格受到尊重,其形象更加客观、人性和生活化。这一变化说明( )

A. 商业发展打破了“四民”秩序 B. 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提升

C. 传统的抑商政策开始逐步瓦解 D.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4. 乾隆后期,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

开始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修管理,漕粮运输,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竞成规例”。这表明当时( )

A. 政府行政负担得以减轻 B. 中央集权制度渐趋瓦解

C. 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D. 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小

5. 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

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

民。”这一思想( )

A. 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 B. 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C. 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 D. 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6. 1897 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

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

出当时( )

A. 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 B. 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

C. 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 D.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

7. 1928年2 月,瞿秋白起草《中央致河南省委的一封信》,明确提出进行“农民割据”的设想,主张中心

城市是敌人政权所在地,必须在城市周围形成农民割据的局面;并主张建立城市边缘的农村割据来配合城

市暴动。这些主张( )

A. 尚未摆脱苏俄革命道路的羁绊 B. 正确认识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C. 积极落实“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

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

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C.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D.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9. 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 6.8 亿人民币的援助。到 1963

年 11月,中国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协议援助9 个轻工业项目,其中几内亚3 项、马里4 项、加纳2 项。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

A. 表明中国工业化成就显著 B. 意在 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强调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 D. 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影响

10. 20世纪 80 年代初,洛阳轴承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各经销处按季度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

场动态、行情和用户对产品的意见,推动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 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

C.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D. 传统经济模式已被突破

11. 《汉谟拉比法典》第五十三条规定:“倘若自由民怠于稳定其田之堤堰,而因此堤堰破碎,水淹(公社之)

耕地,堤堰发生破碎处的自由民应赔偿其所毁损之谷物。”此规定( )

A. 利于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 B. 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频发

C. 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 激化了国家与自由民矛盾

12. 公元 600 年至 850 年,拜占庭统治者打击修道主义,鼓励世俗生活,并提高母亲在家庭中、儿童在社

会中的地位。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

A. 保障人口可持续发展 B.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C. 传播人文主义的观念 D. 挽救罗马帝国的衰亡

13.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 16 世纪中期至 17 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

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

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14. 如图是关于 1884 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的 漫画。如果根据史实给这幅漫画加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

( )

A. 《战胜国的盛宴》 B. 《强盗们的逻辑》

C. 《非洲人的抉择》 D. 《和平的缔造者》

15. 据苏联学者统计,1937 年苏联进口机器只占国家需要量的 0.9%,引进外国技术比 1931 年减少了

87%。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

A. 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计划经济模式确立

C.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 工业基础基本建成

16. 第 76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100 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就气候危机、可持续复

苏、人道主义形势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探讨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指出,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

缘。这反映了( )

A. 各国在合作共赢中促进了发展 B. 经济全球化是强劲的时代潮流

C.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D.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开始出现

二、主观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

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

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

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

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

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

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

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

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

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 2005 版世界文化遗产入选的标准,具备其中一条或多条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Ci 代表一项具有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

展现了一段时期中或某一世界文化区域内,有关建筑或技术、纪

Cii

念物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的人类价值的重要交替

为某一现存或业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某一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至

Ciii

少是特殊的见证

作为说明人类历史中某一(或某些)意义重大阶段的某建筑或技

Civ

术整体,或景观风格的突出范例

作为代表某一(或某些)文化的传统人类聚落、土地利用或海洋

Cv 利用,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突出范例,特别是它在不可逆

转的影响下业已变得脆弱的情况下

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事件或者与现有传统、思想、信仰、艺术

Cvi

和文学作品有着直接或实质联系

请根据材料的标准结合所学世界历史内容来为某一处文化遗产写一份申报书。(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文化

遗产名称并阐述申报理由,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 3 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

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

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

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 10 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

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宋还分

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

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 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 18 世纪。17 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

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 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 世纪 70 年代,通过国

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 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这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某

学者针对部分时期不同统计口径下若干区域的零岁预期寿命*统计。

国家或区域 时期 零岁预期寿命

英国 17501800 37

中国农村(辽宁,男性) 17921867 36

法国 1800 34

日本农村 17761815 33

荷兰 1800 32

中国农村(安徽,男性) 13001880 31

法国 1750 28

罗马时期埃及(村民) 11257 38

英国(佃农) 13001348 小于 28

伦敦 17501799 23

中国(北京,男性) 16441739 27

*注:零岁预期寿命指在出生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通常指的是出生时的平均

预期寿命。

——摘编自[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00)》

从上述材料中任取两组或两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零岁预期寿命数据,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论证。(要求:准确写出所选数据所对应的时空范围,结论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广西名校 2024 届新高考高三仿真卷(一)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分。

1. 如表为 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

时间 遗址 出土情况

距今 8000 年前

河南舞阳贾湖 随葬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可能用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工具

距今 6000 年左 墓中陪葬的一件陶器上彩绘了具有战争纪念碑性质的“鹳鱼钺

河南汝州阎村

右 图”

距今 5000 年前 浙江余姚良渚

遗址有宫殿区、内外城垣,十数座高、低水坝等水利工程

后 镇

A. 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 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 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反映的观天象授时、战争、工程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反映了公共权力

不断加强的趋势,A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随葬品的差别,不能体现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等级观念

产生和积极分化,排除BD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氏族成员的经济待遇问题,排除C 项。故选A 项。

2. 隋朝保留了均田制,但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相反,一夫一妻的家庭

(户)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隋朝对均田制的调整

( )

A. 强化了父权的权威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D.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隋朝均田制规定只给成年男性分配土地,而不再给

女性分配土地,这一变化提升了男性的地位,强化了父权的权威,A 项正确;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已形成,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隋朝把土地分配给成年男性,由家中男性主人承担赋税和劳役职责,

这不能表明当时农户的负担加重,排除 C 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兼并,排除 D 项。故选A

项。

3. 明代以前的很多作品中,商人往往作为道德审判的对象出现。但在明清小说中,商贾形象被重新定位,

他们的职业得到首肯,人格受到尊重,其形象更加客观、人性和生活化。这一变化说明( )

A. 商业发展打破了“四民”秩序 B. 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提升

C. 传统的抑商政策开始逐步瓦解 D.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商贾形象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唯物史观的角

度出发,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可分析得出观念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 项正确;社会

观念发生变化不等于社会等级秩序被打破,明清时期依然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排除A 项;从题干看不

出商人对社会的贡献增加,商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无法衡量,排除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一贯的经

济政策,“瓦解”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C 项。故选D 项。

4. 乾隆后期,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

开始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修管理,漕粮运输,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竞成规例”。这表明当时( )

A. 政府行政负担得以减轻 B. 中央集权制度渐趋瓦解

C. 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D. 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

绅地主在基层社会开始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修管理,漕粮运输,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可知,在基层治

理中乡绅地主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政府在这些事务中逐渐退出,反映了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行政负担减

轻,A 项正确;材料内容为地主乡绅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并没有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制度,且此时中央集

权制度没有“渐趋瓦解”,排除 B 项;仅仅从官府逐渐退出对地方事务的直接控制,无法得出“传统(封

建)社会走向没落”,排除 C 项;乡绅地主虽然“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但这些赋税仍要上缴政府,据材

料不能得知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

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

民。”这一思想( )

A. 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 B. 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C. 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 D. 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薛福成认为中国人如果自己创办近代工业,利润虽然被富商

赚取,但这部分利润仍旧在中国,而这些利润也会对解决贫民问题有所帮助,体现了薛福成想要通过创办

近代工业应对民生问题的想法,B 项正确;材料仍旧强调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的影响,没有对器物变革失败

作出深刻反思,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 A 项;据材料“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民”可知,薛福

成的思想是应对民生问题,并非维护经济主权,排除 C 项;薛福成强调的是富商用机器造物,并非军事工

业,直接推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是内忧外患,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1897 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

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

出当时( )

A. 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 B. 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

C. 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 D.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97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为了“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中国效仿

西方各国印发和筹缴债券、承办股票市场等,这是因为 19 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渐以资本输出为

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新旧观念的碰撞,不符合材

料,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破产,B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

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1928年2 月,瞿秋白起草《中央致河南省委的一封信》,明确提出进行“农民割据”的设想,主张中心

城市是敌人政权所在地,必须在城市周围形成农民割据的局面;并主张建立城市边缘的农村割据来配合城

市暴动。这些主张( )

A. 尚未摆脱苏俄革命道路的羁绊 B. 正确认识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C. 积极落实“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928 年 2 月(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共中央一方面看到了农村割据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强调以农村割据配合城市暴动,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仍坚持城市中心论,A 项正确;农村割据

来配合城市暴动表明突出城市,没有正确认识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排除 B 项 ;瞿秋白的“农民割据”的

设想并不等同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 C 项;以农村割据来配合城市暴动本身就是“左”倾错误的

表现,没有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

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

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C.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D.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

议,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调节劳资关系,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C 项正

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劳资两利,没有体现工人阶

级的领导地位,排除A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非实行社会

主义公有制,排除B 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对私营工商业则

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还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排除D 项。故选C 项。

9. 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 6.8 亿人民币的援助。到 1963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