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招聚才学之士”编纂而成,有人将它视为
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有人说它是逸闻小品的典范。原共八卷,今存三卷,
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书中所写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
至士庶僧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尤其是士人的精神面貌、风俗习尚和价
值观念。
此书的上卷虽首列“德行”,但文人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他们毫不掩饰
地夸耀自己的才华,在才名上当仁不让。曹操欣然领受“乱世之英雄”的品评,
全不计较“治世之奸贼”的讥诮。魏晋门阀士族固然看重门第,但更倾倒一个
人的才情,那些高傲的世族对那些才藻新奇、析理精湛的天才,他们无不愿
意屈尊纡贵与其交往。《世说新语》还写了六朝士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
他们既爱智也多情。嵇康与吕安交好,“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士人们追求
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阮籍嫂尝还家,籍见
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人们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矫
饰,便自然地坦露出人性中纯真深挚的情怀。
《世说新语》通过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再通过众多的形象来凸现一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作者只是“实录”主人
公的三言两语,便使所写人物神情毕肖:“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
曰:“卿何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简
文帝的矜持虚伪,顾悦的乖巧逢迎,经这一问一答就跃然纸上。作者从不站
出来发表议论,常用“皮里春秋”的手法月旦人物,表面上对各方都无所谓臧
否,骨子里对每人都有所褒贬,如《管宁割席》、《庾公不卖凶马》、《谢
安与诸人泛海》等,作者不偏不倚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表达了抑扬可否的
态度,笔调含蓄而隽永。
由于书中记述的多是名士们的清谈,所以它的语言受清谈的影响很深。
魏晋清谈逐渐由义理探寻转向审美品味。首先它要求以简约省净的语言曲传
玄远的旨意,这样才能使名士们“披襟解带”和称叹不已;其次,清谈使用的
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
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
奇”;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
不苦心磨练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世说
新语》的语言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
《世说新语》早已成为历代骚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或枕边的读物。傅雷先
生反复嘱咐远在西方的儿子傅聪要认真阅读《世说新语》,美学家朱光潜先
生说,《世说新语》在床头与自己相伴一生。不过,由于该著行文既含蓄委
婉,语言又简约冷隽,争辩中深藏机锋,清谈时更微妙玄远,对于现代读者
来说,要想领略和品味它绝非易事。
(节选自戴建业《<世说新语>文本细读》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持编纂而成,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汉末
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B.魏晋名士看重自我才名,他们追求任性称情的生活,也倾倒于别人的
才情,他们爱才多情甚于敬德。
C.《世说新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塑造人物,再通过“皮里春秋”
手法凸现名士的精神风貌。
D.魏晋清谈使用简约省净的语言和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因而表现出简
约典雅与机智俏皮的语言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列举《管宁割席》《谢安与诸人泛海》等篇目,论述了《世说
新语》对人物褒贬较为含蓄。
B.文末作者借傅雷先生和朱光潜先生对《世说新语》的态度,证明了该
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文章多处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原文,既比较直观地介绍了该书的
特点,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章分别从《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其语言风格
几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借助《世说新语》一书来研究六朝时期平民阶层的精神面貌
和风俗习惯。
B.《世说新语》展现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可见当时士人追求摆
脱礼法束缚。
C.魏晋名士讲究声调抑扬和修辞技巧,是因为当时的口语俗语无法表达
新奇的义理。
D.现代读者想更好品味该书中魏晋士人的风情气韵,需要把握魏晋清谈
的语言特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候鸟,它们很快就会开始为全球范围内的长途迁徙
做准备。其中,黑颈鹤和斑头雁每年都要迁徙到青海湖繁殖。青海湖地处青
海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湖泊。黑颈鹤在云贵等地
过冬,到了春天统一路向北飞行 3000 公里来这里。而班头雁冬天活动范围
则更往南,选到印度,因此,它们所面临的旅程也更加艰难;一方面是路途
遍远,另一方面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夏天繁殖地的海拔则高
达 3000 米,横亘其间的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它们至少要飞行到海拔 5000
来的高度才能逾越这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屏障。
斑头雁和黑颈鹤在飞行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以某种队形来飞行。
队形多种多样,但通常是后面鸟儿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因此有了常见的“人”
字形队形。几十年来,关于鸟儿为什么以这样的队形来迁飞有许多猜测,有
两种观点比较流行。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以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为例,
该行程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利用这些通道也许能节省几千米
的上升高度。斑头雁的寿命有 2030 年,有些个体已经从印度向北迁飞了
许多次。因此,很可能是年长有经验的斑头雁在队伍的前面带路,取道最经
济的路线,而无需飞越最高的山峰。这一观点带来了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鸟儿要保持人字形队列,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保持队形似乎
只是黑颈鹤、斑头雁这样体型较大的鸟类的特征。许多小型的候鸟成群迁飞
时,通常是处于混乱的模式。虽然它们也有定向的需求,但没有排成人字形
也没有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按一定队形迁飞的行为与节约能量以降低迁徙飞
行的能量消耗有关。在最近冬奥会上的速滑项目和夏季奥运会的自行车项目
中也你会看到类似的行为。在比赛中,速滑或自行车运动员以一种很紧凑的
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速滑和自行车比赛中,
很重要的一部分体能消耗是为了克服空气阻力。后面的三名选手都能受益,
因为这种队形能减少他们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但前面开路的选手由于需要克
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精疲力尽。因此,在速滑和自行车比赛中,参赛选手会轮
流在前面开路。人字形队列迁徙的鸟也采用这种团队协作方式。那么,如果
以队形形式迁飞是为了减小空空气阻力,为什么鸟儿不选择直线队形呢?因
为一个紧跟一个飞行似乎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毫
无疑问,速滑或自行车团队如果采用人字队形是不可能拿到冠军的。飞行运
动与陆地运动关键的一个点是;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空气阻力,还
要产生保持飞行状态的上升力。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同伴,并不
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力,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跟随鸟儿保持升力的体能
消耗。
事实上,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循环气流。来自右边翅膀的
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边翅膀的涡流顺时针旋转,正中间,即鸟儿正后方
尾随的两股涡流中,气流都是向下而两侧气流都是向上的。 这样一来,鸟
儿没有选择紧跟在同伴的正后方飞行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有人曾经驾驶轻
型飞机并保持相互之间精微偏移,当尾随的飞机处于前面飞机机翼涡流向上
气流中时,消耗燃料显著低于前面飞机。然而这对于大型客机并不适用,因
为要达到节油效果,飞机需要足够靠近,这会增加安全风险。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若想从空气涡流中获益,飞行时所处的位置必须是
非常精确的。这对鸟儿来说更难,因为鸟的翅膀上下振动,所产生的涡流也
随着时间、空间而不断变化。有人认为,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以一定队形迁
飞仅限于体型较大的鸟类。飞行动物翅膀拍打频率是与体型成反比。像麻雀
这样的小型鸟类翅膀拍打的频率为 1215 赫兹,而体型较大的雁和鹤翅膀
拍打的频率就低得多,分别为 4—5和 3—4 赫兹。对于小型的鸟,准确跟踪
涡流是不太可能的。
(摘自约翰斯皮克曼《最省力的队形》,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字队形”是鸟儿最常见的飞行队形,是因为这种队形最能节约能量。
B.黑颈鹤、斑头雁不辞辛劳地远徙,是因为需要不断提升其种群的飞行
能力。
C.大型鸟儿振翅频率较低,可能利于它们在一定队形飞行中准确跟踪涡
流。
D.将鸟儿飞行中的原理引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中,就能提升生活质量与效
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叙写黑颈鹤、斑头雁迁徙之难,为后文的阐释提供了话题支撑。
B.破解鸟儿飞行队形秘密,需要对不同种类的鸟儿进行长期观察研究。
C.“也许”“可能”等语词,表现出作者行文严谨和对科学研究的审慎。
D.关于鸟儿飞行队形的奥秘,第二种观点比第一种观点更具有信服力。
6.速滑或自行车团队为什么不采用人字队形来比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狗包弟
巴金
(1)我听人讲起过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艺术家的隔壁人家养了只小
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
艺术家被人揪出来,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拳打脚
踢,棍棒齐下,一条腿也给打断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
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最后专政队
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才走开
了。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那只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2)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
狗,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它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
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小狗有一位瑞典旧主人,有一个外国名字,
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3)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有时我们在客厅
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
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
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
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4)1962 年我们在广州过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
的时候,包弟每天清早守在睡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它看见我们回来,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
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5)“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
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6)1966年8 月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包
袱”,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
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孩子们
都劝我把包弟送走,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这些天包弟向
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7)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同我的院子只
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
清楚楚。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这情景实在可怕。这一夜我想了很多,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
(8)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
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还不
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
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
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
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
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
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9)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
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我想念过去同
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我们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
除杂草,在午饭前后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
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10)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
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讲述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疯
狂时代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在呼唤人性的同时,也讴歌人性,倡议人们
应爱护动物。
B.包弟是日本种的小狗,又有瑞典旧主人,容易给“我”招致“里通外国”
的罪名,所以成了作者的包袱。
C.文中加点的“解剖”既指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
握自己的命运任人“解剖”,又指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
“解剖”。
D.本文按“自然流”叙事抒情,没有刻意雕琢的地方,随着故事的展开,
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的变化: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
8.作者要写自己家的“小狗包弟”,为何要从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写起?
9.文章包含了作者的精神之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哪些
“痛”?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
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
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
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
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
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
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
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
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
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
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
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
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死。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
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噫 A 何其烦 B 且劳 C 如是 D 然古之学者 E 必能此 F 亦可谓 G 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
相同。
B.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
称“鸾”。
C.受宫声数引,“引”即乐曲体裁之一,与《滕王阁序》中的“恭疏短引”
的“引”意思相同。
D.“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这个学习过程烦杂
且令人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
行走、闲居时都有音乐相伴。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不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能除去邪
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
D.材料二中,对阻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 生动形象,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2)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1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两人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
合文章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江送别
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